侗族舞蹈的特點揭祕

來源:文萃谷 2.18W
  侗族不僅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還有令人難以忘卻的民間舞蹈。民間舞蹈最為出名的有蘆笙舞、多耶舞、竹筒舞、賜魚舞、獅子舞等等,以生動的舞姿體現出了本地的民族風俗。今天,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侗族的舞蹈特點吧!

  《蘆笙舞》

侗族舞蹈的特點揭祕

是侗族的傳統民間舞蹈。源於古代播種前祈求豐收、收穫後感謝神靈賜予和祭祀祖先的儀式性舞蹈。舞蹈氣氛熱烈而歡快,現已成為侗族民眾在稻穀收穫後至來年春播前農閒期間和各喜慶佳節時,由青年男女參加被稱作《踩堂》或《踩蘆笙》的自娛性、求偶舞蹈。

每逢節日,成年的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會放過“踩堂”機會。因為這些男女青年中的不少人,要通過集體共舞的機會來選擇自己的心上人。而且參加“踩堂”的少女不但要身着閃閃發亮的藍靛色禮服,還個個力所能及地在頭、耳、脖頸、手臂各處戴滿銀飾,因為這是向男青年展示自己家庭經濟狀況的無聲語言。在過去,由於經濟水平的低下,一家中若同時有一個以上的女兒都進入成年,但因沒有起碼的銀佩飾,只能由年長的女兒參加“踩堂”活動而使全家陷入窘境的事是經常發生的。

進行“踩堂”的舞圈以村寨為單位,每個舞圈被人們稱作“一堂”,節日期間來自各個村寨、各懷絕技的.若干堂“蘆笙舞”將會聚一堂,齊展風姿。屆時,每堂蘆笙在作舞前首先要在圓圈中心高高豎起一根蘆笙柱,柱頂懸掛蘆笙隊隊旗,並圍繞蘆笙柱特設由4—6人擔任為《踩堂》舞蹈進行低音伴奏的“芒筒”演奏。一切準備停當後,手持小蘆笙的男青年與持彩巾或花傘、佩戴銀飾的盛裝少女,分別站成內外兩層圓圈,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作舞。舞蹈動作與節奏,依照蘆笙頭所領奏的曲調更換舞姿。

此外,在侗族凡希望成為被人讚揚的青年男子,不但必須是生產能手,同時也要吹得一手好蘆笙和掌握蘆笙舞的高難技巧。所以每當有展現舞蹈才能的機會,青年男子必躍躍欲試絕不會放棄任何時機。因在集體“蘆笙舞”中,只要條件允許,就會穿插由高超技藝的男子表演單人、雙人和4人的競技性“蘆笙舞”。這也是未婚男青年顯示自己吹奏蘆笙水平和展示舞蹈力度、技巧,提高自身價值,贏得姑娘們讚許和青睞的重要舉措。

《多耶舞》

民俗歌舞———“多耶”,是侗族文化藝術中重要的一種歌舞形式,也是侗族財富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多耶”是侗族人民主要的集體舞活動。每逢重大節日,侗寨鼓樓亭台、土皇坡上、風雨橋畔,到處歌聲如潮,舞姿如林,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標誌着侗寨人民有自己獨特的精神生活方式。“多耶”歷史淵遠,是一種純樸的原生態或次生態的舞蹈活動,具有獨立的民間舞蹈價值,為我國積累了豐富的藝術文化遺產,是藝術大觀園中的一枝獨秀之花。

“多耶”是一種羣眾性的文化活動,舞蹈動作及隊形變化都比較簡單。舞時,分成男女兩隊,手拉手或手搭肩圍成兩個圈。由長者或歌手領唱,眾人合唱,眾人只唱後面三個字。唱時,腳步跟着律動,上身也隨之擺動,同時微屈膝,動作變化不大。演唱人員不受限制,多則幾百人,少則幾個人,繞圈起舞,面均朝裏,雙手同時前後擺動,腳朝身體左右方向移動。如圓圈向右方向移動,先出右腳,雙手甩向面朝的方向。左腳移動時,雙手甩向身後方向,一拍一步。

“多耶”作為侗族民俗文化的藝術形式,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耶堂”與“耶鋪”。“耶堂”是祭祀性歌舞。每年農曆七月十四、八月十五晚,侗寨兒女都要彙集於“薩壇”或“薩堂”前,舉行羣眾性的祭祀活動,即跳“多耶”舞。

  《賜魚舞》

是在“抬官人”活動的一種原始漁獵舞蹈。

  《獅子舞》

是侗族人在春節期間舉行的一種舞蹈活動,主要分慶賀舞、戲獅舞和綠獅舞.

  《竹筒舞》

“竹筒舞”是侗族一種擊打竹筒、載歌載舞的表演,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樸實的生活特點。通常是羣體表演,也有單打獨跳、雙人對打、四人合打的形式。不論男女,表演時都身掛數只竹筒,以敲擊身體各部位大小不等的竹筒,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響和擊出各種複雜的節奏,並伴隨着節奏踏歌起舞。

  “竹筒舞”的來源

侗族先人因躲避歷史上的征伐戰亂,被迫從東南沿海逐漸遷徙至通道山區叢林蠻荒之地。當時的侗族還處於原始氏族部落社會,為生存他們必須羣居以防止敵人和野獸的襲擊。侗族人最初是靠敲擊手中的工具,如“扦擔”(用直徑小口杯大的竹子或木棍,砍成扁擔長短,削尖兩頭。“扦擔”是侗家的擔柴工具,同時又是抗擊野獸和戰鬥的武器)防範自衞或驅趕來襲的野獸給自己壯膽,同時,野外勞動時擊打“扦擔”也是相互聯絡的手段。

“竹筒舞”多在節日儀式、喜慶豐收、交往、遊戲等活動中表演。通道侗族的主要民俗節日包括侗年、三月三、蘆笙節、九月九等。在這些重大節日慶典中,往往少不了熱情歡快、激情跳躍的“竹筒舞”表演。在這種場合中大多是以羣體性的“竹筒舞”居多,表演者通常在20人以上。舞蹈熱烈歡暢,竹筒聲此起彼伏,在山谷間傳遞迴響,再加入蘆笙隊的音樂伴合,視聽效果不同凡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