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規劃的心理學思維

來源:文萃谷 1.96W

導語:空間規劃主要由公共部門使用的影響未來活動空間分佈的方法,它的目的是創造一個更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關係的領土組織,平衡保護環境和發展兩個需求,以達成社會和經濟發展總的目標。

空間規劃的心理學思維

  光線

選擇陽光充足之居所,總是第一要務,因為光是熱、土壤、植物、水、空氣的軸心。

蘇聯心理學家Fletchel的研究指出,在日光燈中加入類似太陽光的紫外線,對健康有益處;Colman的研究指出,讓自閉者生活在光線較充足的地方,自閉行為減少一半,而且會增加許多與人互動的行為;Ponte的調查發現,燈光不足會造成視覺疲勞、反胃、頭痛、憂鬱、鬱悶等行為反應;Keny的研究更發現在日光燈下與太陽光下的工作效率不同;Mayron亦發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孩子顯得活潑有勁多了。

光與顏色對比亦與孩童學習成效息息相關,研究發現亮麗的顏色藍、黃、綠佈置而成的學習環境,比起單調的自、黑、棕色的環境,智商表現較高。

  氣候

環境心理學的'研究中指出,秋高氣爽的氣候被認為最適合創作,長年居住在15-l8攝氏度環境中的人,頭腦較為發達,文學藝術的成就較為突出。

心理學家Wayon、pepler等人之研究均指出,把温度控制在20-30攝氏度之間,温度愈高,孩子的學習效果愈差,而且温度高又缺乏空調時,孩子的學習情緒相當不穩定。

大致上的舒適温度,約在15-20攝氏度間表現的舒適感最佳。

  噪音

長期生活在充滿噪音的環境中,容易罹患類精神官能症的職業病。譬如在飛機場附近居民,神經緊繃度明顯偏高,聽力不佳,情緒管理不良,血壓偏高。

平和的樂風具有安定效果,晚上聆聽柔美樂曲,具有助眠效果;早上聽聽蟲鳴鳥叫的心靈音樂,有助提振士氣。  *音樂療法。  環境污染

只要1∕40秒,自然就被摧毀了!

工業革命之後,環境問題已是全球性的問題。與髒亂共存,身心自是不健康,無庸置疑。

  空間

空間是由正空間的實體與負空間的空自,所構成的一種對應空間美學;透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去體會空間的存在。

30坪空間→40坪的感受,這是空間設計的絕佳之處。  *空間的概念,在園林學申稱為“佈局”。園治一書:“園林巧於因、借,精於體、宜”。清朝沈宗騫:“佈局之際,務須變換,交接之處務須明顯;有變換則無重複之編,能明顯則無扭捏之端”。

“連續性的穿透”美學,讓空間與空間之間無限延伸,使空間不單只是住的地方,可以居、可以遊、可以賞。這在傳統中國民居申可見一斑。空間的巧妙運用,讓家不僅是個符號,遇有人文。

歐美國家的空間着重於“隱私”,亦即獨立使用的空間。因此空間概念創造了“個人距離”、“親密距離J、”社會距離“、”公眾距離“等人際動線。”距離學“即提出了空間的規範,可規劃出緩衝免於物理、心理威脅的侵犯:親密距離,40cm內;個人距離,40-100cm一般説話距離;社會距離,lm-3m之間座談、面談之距離;公眾距離,3m以上演演講、上課等活動距離。

“擁擠”是空間被侵犯的現象,擁擠容易造成疾病、高犯罪率、貧困、戰爭、暴動、藥癮、生活品質下降等現象,每個人的平均活動空間不宜低於5坪,如此空間才具有折衝之作用。

心理學證明,從小生活在擁擠空間的小孩,對於生活壓力常習慣用“放棄”解決問題,此謂無助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