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談網癮

來源:文萃谷 1.51W

網癮是指上網者由於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絡時空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於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脱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由於投入過多時間上網,以至於損害了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和學業事業。由於某些不法業者惡意炒作、無照經營“戒網中心”在社會上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已於2009年11月被衞生部疾控局明文予以否定。

心理諮詢師談網癮

網癮問題又一次成了社會熱點,不過這次受到控訴的不是網絡本身,而是“網癮戒除機構”。月初,廣西15歲少年慘死網癮“訓練營”的消息震動人心。衞生部也曾經針對山東某網癮戒除機構的“電擊法”發佈禁令。

那麼網癮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又究竟能不能被成功戒除呢?

  惡搞造就“網癮”

14年前,美國退休精神科醫生戈登伯格突發奇想,比照着“賭博成癮症”的敍述憑空創造了“網絡成癮症”。儘管是惡搞,戈登伯格還是讓網絡成癮症的描述儘量專業化。這樣的言之鑿鑿,便讓“網絡成癮”這個名詞一發不可收拾地傳播開來。學界爭執也從此展開。

吵得最厲害的是美國醫藥協會和美國精神病協會。戈登伯格教授最早的惡作劇,針對的就是第4版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網絡成癮症”是否能夠進入該手冊,成為診斷條目,也是兩家協會爭執的要點。2007年,美國醫藥協會拒絕了美國精神病協會將“網癮”納入《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的建議。

且不説自1995年網癮被“發現”到現在這14年中各界人士的各類聲音,也不説這14年裏大洋彼岸的人們是如何面對網癮。14年後的今天,國人接連製造的幾個新聞,就足以讓民眾譁然。如今,我們真的應該靜下心來審視這個“惡作劇”了。

  網癮只是一種狀態

“大夫我的孩子得了精神病了!”自從網癮問題被誇大後,常有家長用着聳人聽聞的字眼向我描繪孩子的生活。不管怎樣,“網癮”的.問題就這樣產生了。那可能你會問,網癮到底是不是精神病啊?答案很模糊。

説“是”,因為網絡成癮它是一個人無法很好化解生活壓力、煩惱的消極表現,這個表象的背後可能是一些心理問題、情緒障礙———真的要歸類的話,的確屬於廣義的精神疾病範疇;説“不是”,因為精神病其實是精神疾病中的一種高端狀態。我們從不説酗酒是精神病,為什麼要去刻意地強調網癮是精神病呢。

説到底,網癮的本質仍是一個家庭問題、教育問題、社會問題。幾乎每個“網癮患者”都面臨這樣的問題,要麼家庭破碎,或者很少得到父母肯定……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得不到成就感和滿足感。他們只能去網絡中尋找自己的江湖,在虛擬的時空中尋求不真實的慰藉。

  堵,還是導?

網癮並不可怕。但發現孩子沉溺網絡的家長卻很難覺察自己的責任。他們更傾向於將問題推給社會。各種網癮戒除機構應運而生。

説實話,軍事化訓練營並不是國人的專利。西方國家剛普及網絡,“網癮”問題初現端倪時,也曾經出現過這種全封閉的行為矯正機構。美國的著名心理諮詢專家泰普林也曾説過要“強制性地把孩子與網絡隔開,同時進入軍事化管理的環境,改變孩子生活和行為習慣”。但單純隔離並不是靈丹妙藥,真正的救治之法還是應該從心出發。

對比2005年和2007年的《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可以發現,我國青少年網癮抽樣數據從13.2%降低到了9.72%。良好的生活、學習氛圍,而不是封閉管理、極端手段,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