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攝像中古建築與古文物拍攝技巧

來源:文萃谷 1.62W

電視作為現代化的大眾信息電子傳播媒介,擁有先進的電視技術,衞星通信和先進的攝、錄、編設備,以其獨有旺盛的生命力,在短短几十年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並逐步趨於成熟。

電視攝像中古建築與古文物拍攝技巧

電視拍攝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和所有的藝術一樣,是以人為的選擇和安排作為其創作基礎的,而進行這種選擇和安排時,必須遵守一些既定的規則,用以引導觀眾按特定的思路去思考。

在拍攝電視作品之前,攝像者首先應當與具體節目的有關編導及主創人員進行很好的溝通,以便了解和把握節目所體現的主體,表達的意境,傳達的信息等內容,在對節目深入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來確定每一個鏡頭應該選擇什麼樣景別。

一位優秀的攝像者是絕對不會漫無目的地讓觀眾去欣賞畫面的,他必須帶着明確的目的來決定景別的選擇和安排,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攝像者的創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表現在這些方面的。

我國的古建築,古文物作為一個特殊的羣體,它們記錄了華夏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化,見證了文明古國幾千年歷史的滄桑和鉅變。它們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經濟價值,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中外科學家的推崇與青睞。

拍攝古建築,古文物是對歷史、對文化、對藝術的一種獨特體驗。

在拍攝古建築物時,常常需要的是高清晰的畫面,以便使建築物上的雕樑畫棟,以及各式各樣的裝飾性圖案得以充分地表現出來,這時,應儘量使用結像力高的,光比達到3:1~ 4:1的高品質的攝像機,這會使拍攝出來的畫面效果更好、層次更豐富、質感更強烈,畫面的對比關係更舒服、立體感更強。

古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一名攝像工作者,不僅要熟悉自己手中的攝、錄設備的特性和技術要求,光比的寬容度以及光圈的控制、色温的檔位、白平衡的調整等內容,而且還要具備一定的美學知識的貯備。既電視畫面的美與醜和藝術美感,是否被廣大羣眾的審美觀所認同和接受。因為,技術知識的儲備是我們工作的基礎,審美價值的取向才是我們所要表現的真正目的。

我國的古建築,在佈局上是極其嚴謹的,主次分明,而且它們還有一個極為獨特的特點,那就是大多采用對稱式的造型,這樣會使拍攝出來的畫面十分的工整。如果能與電視作品的內容配合的相得益彰的話,會有莊重、肅穆的感覺,並且具有裝飾美。但如果運用不當,則會給人以一種單調、呆板、枯燥的感覺,基層電視台的作品中常有這些問題存在。所以,為了能使對稱格局的古建築有所變化,在構圖時可以採用樹木、花卉等植物將部分或大部分的建築物加以遮擋,只將它的特徵部分露出來既可,以便對稱式的建築能有所變化。

在具體拍攝時,因為殿堂樓閣等古建築,都是處在呈封閉式的庭院裏,形成一個獨特的空間整體。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拍攝較大景別的鏡頭帶來一定的困難。為了增加景深,擴大畫面範圍,可以使用廣角鏡頭對其進行拍攝,但是一定要注意變形,避免景物的失真。

一座古建築本身它擁有無數個角度,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光線條件的照射下,又會產生出不同的光效來。

在拍攝時,既要了解光的變化規律,掌握光對不同物體造成的不同效果,又要符合古建築自身的形式美。例如:古建築中的殿堂,大多采用大屋頂式結構,斗拱部分被屋頂所遮蓋,光線相對要暗淡一些。拍攝時,可以利用構圖來彌補光線所造成的不足。既在表現殿堂內主體的同時,運用近大遠小、近高遠低的透視規律,安排亭台、廊底、屋檐等較亮的物體為陪襯。這樣,既可以使被拍攝主體能夠接受到極為充足的自然光線的潤澤,又可以使畫面顯得層次豐富和影像自然一些。

在樓、堂,亭、閣等古建築作為被拍攝的主體,出現在畫面上的時候,或因受拍攝距離的限制,或因受鏡頭視覺的限制,或因方向與角度的限制等等,不能將其整體全面攝入鏡頭,經常在構圖上顯得不夠完整。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要通過選擇不同的機位,或變換不同焦距的鏡頭,對被拍攝的對象進行構圖之外,還可以利用樹木來對它加以點綴,用以美化古建築、改善構圖。綠樹掩映之中若隱若現的建築,除了使景觀十分有層次外,更給作品以莊重和神祕之感。當然,在使用廣角鏡頭進行拍攝時,可以完整地表現出古建築的全貌,但樹木等植物的應用依然不可忽視。例如,橫向的古建築,可陪襯些豎向的樹幹和枝杈,用以打破構圖的單調感,增加畫面的層次;又如,豎向的古建築適宜選用些斜向的樹幹和樹葉枝權,同時還要注意樹木在畫面中的位置,一定要使之均衡有序、疏密得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