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如何用聲音引導觀眾

來源:文萃谷 3.11W

普遍説來,觀眾的注意力會聚集在正在講話的人身上,而這個人也通常會被放置在銀幕的中間。但假如在右邊出現了開門聲,觀眾就會期盼有人會從右邊進來,並 有可能會看向這方向。聲音是可以拉長畫框的,這時銀幕之外的空間,也就成為了故事的一部分。利用聲音導引注意力,也能驚嚇觀眾(希區柯克的慣用手法)。如果主要聲音和動作都發生在畫框右邊,那麼觀眾自然也會看向右邊,這時可以讓左邊出其不意地出現一些東西。由於觀眾原本沒注意,所以會增加驚嚇程度。

電影中如何用聲音引導觀眾

聲音也可以把注意力導引到原本不被察覺的特定元素上。一輛汽車的啟動可能只是交通場景中的一部分,而且觀眾可能根本聽不見啟動的聲音。但如 果汽車的出現和故事情節有關,那麼剪輯師就可以加大點火的聲音而讓觀眾察覺。隨着在另一場戲中再度聽到啟動的聲音,觀眾就會把故事和這汽車聯想在一起。

還可以加入一些一般場合根本不會聽見的聲音,比如定時炸彈的滴答聲,就可以讓觀眾將注意力集中到可能發生的爆炸上。有時也可以加入一些完全不可能聽到的聲音,比如心跳聲。

一場戲中最後出現的聲音,可以將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下一場戲去。在一場田園場景戲的最後,呼嘯而起的警鈴聲,就可以把觀眾的注意力帶到下一 場戲中去,可能那裏緊急救援活動正在展開。在電影《金色池塘》(On Golden pond)中,有一個壁爐起火的場景,火勢由從爐中燒到壁爐外,在畫面切到凱瑟琳·赫本之前,我們就先聽到了她大喊失火的尖叫聲。

利用聲音將觀看者的注意力引導到導演想要強調的.部分,是一門微妙的藝術。大多數聲音不會用在這個目的上,而且或許也不應該這樣做。利用聲音 去引導注意力,應該保留到特別適合的場合才使用。處理聲音的人多半不會有意地去考慮到聲音的不同目的,但事實上,這些目的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加以確認 的。不過重要的是,恰當地使用聲音,是非常能為影片加分的。

製造幻想是另一個重要因素。音樂是可以出色地製造出幻想的,因為一般人在街道上走路時,是不會聽到小提琴音樂的。音效也一樣可以表現出幻 想。在《三活寶》(Three Stooges)中,當其中一人要挖出別人的眼睛時,影片中出現了挖的音效,聲音並不是來自真正挖的動作。也因此這個聲音就告訴你,這動作並不是真實的。 事實上,若聲音是真實的話,《三活寶》也未免太過殘忍了。在《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電影中,貓頭鷹的聲音就比真正的貓頭鷹要大聲,主要也是因為影片的需要。如果貓頭鷹真的那麼大聲,根本抓不到老鼠。加上一種地球上並不 存在的聲音,會使像《星球大戰》(Star Wars)這樣的電影充滿了未來主義的色彩。對白和旁白也是可以增加幻想氣質的,相信誰都不會認為唐老鴨的聲音是來自一隻真正的鴨子。

音量、音調和音色這三個音響的基本要素彼此之間的互動,影響影片中的音響特質。例如,這些要素讓我們得以分辨各個角色的聲音。就較複雜的層 面來説,這三項要素的相互作用增加了我們對影片的感受。雖然約翰·韋恩和詹姆斯·斯圖爾特兩人説話都很慢,但韋恩的聲音較低沉雄厚,而斯圖爾特的則是像發 牢騷般慢條斯理。這個差異在《雙虎屠龍》(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中發揮極大的效用,使劇中兩人的角色有強烈的對比。在《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中,巫師和算命者兩個角色之間的差異,便由前者沉沉的低音和後者高昂且顫抖的聲音,明顯地區分出來。

音量、音調與音色幫助觀眾感受整部電影。例如,在《公民凱恩》(Citizen Kane)中,就廣泛地運用了聲音的設計。在迴廊中,因為迴音而變質的音色和音量,強調了凱恩的妻子蘇珊唱歌的無能。此外,《公民凱恩》中也運用了相同的 聲音技巧,來聯繫故事中不同的時空。例如,凱恩鼓掌的鏡頭疊入羣眾鼓掌的鏡頭(改變音量與音色);而裏蘭在街上開始講一句話,然後切入凱恩在演講廳中通過 麥克風講完這句話(改變音量、音色與音調)。

近來,降噪 (noise reduction)技術、多聲道還原 (muti-track reproduction)、數字音響 (digital sound),讓聲音在音量和頻率上可以有更大的空間;另外,在音色上也更加精密。現代的聲音剪輯師已可以讓聲音獨立出來,達到令人驚異的程度。在《紅色 警戒》(The Thin Red Line)中,每個角色獨特的呼吸聲音都被錄下來,作為環境雜聲。《荒島餘生》(Cast Away)的聲音剪輯師藍迪·托馬斯 (Randy Thoms)甚至可以將不同的風聲分類,像海面上輕拂的微風、穿入洞穴裏的風,還能表現出風轉向的信息。對此,他談到:“我們可以用音樂的概念表現各種風 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