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音樂工尺譜介紹及特點

來源:文萃谷 1.35W

工尺譜與許多重要的民族樂器的指法和宮調系統緊密聯繫,在中國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藝、戲曲、器樂中應用廣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音樂工尺譜介紹及特點,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7音樂工尺譜介紹及特點

  工尺譜介紹

工尺譜是中國傳統的記譜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它與許多重要的民族樂器的指法和宮調系統緊密聯繫,在中國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藝、戲曲、器樂中應用廣泛。 工尺譜最初可能是由管樂器的指法符號演化而成,由於它流傳的時期、地區、樂種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體、宮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異。近代常見的工尺譜,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樣作為表示音高(同時也是唱名)的基本符號,可相當於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同音名高八度,則可將譜字末筆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寫作上或仩。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則可將譜字的末筆向下撇,如凡、工等。若高兩個八度則末筆雙挑或加偏旁彳,如上。若低兩個八度則末筆雙撇,如上。

  節奏符號

  工尺譜入門

工尺譜的節奏符號稱為板眼。一般板代表強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贈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節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來記寫,一般是1/4的節奏,有實板與腰板兩種形式:實板是指與樂音同時打下的板,腰板則是在樂音發出前或後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個板與一個眼合成2/4的節拍;一板三眼就是一個板和三個眼合成的4/4節拍;加贈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崑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當於4/2節拍。

  工尺譜的歷史

工尺譜歷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樂半字譜,如敦煌千佛洞發現的後唐明宗長興四年(933)寫本《唐人大麴譜》。至宋代即為俗字譜,如張炎《詞源》中所記的譜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譜、陳元靚《事林廣記》中的管色譜等。一直髮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譜。

這種記譜法到清乾、嘉年間,出現一種用工尺譜記寫的管絃樂合奏總譜——《絃索備考》即《絃索十三套》。 近代常見的工尺譜,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樣作為表示音高(同時也是唱名)的基本符號〔可等於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如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則在“尺、工”等字的左旁加“亻”號;如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則在“工、尺”等字的末筆曳尾。

工尺譜是為中國所特有的記譜方法。在民間流傳甚廣。直到今天許多老藝人還是習慣用工尺譜來演唱或記譜。在研究整理民族音樂遺產、向民間音樂學習方面,它仍有着積極的特殊的意義。

工尺譜系何時開始創用,已很難考查。根據歷史記載,古代對工尺譜各音的寫法與今天通用的寫法也頗不一致。中國各地所流行的工尺譜,在寫法上和讀法上也仍然大不相同。詳盡地、系統地研究工尺譜,是個專門的學問,也是一件艱鉅而複雜的工作。這裏所介紹的僅是這方面的一般常識

工尺譜在傳統寫法上是由右而左作直行書寫的,也有以簡譜的形式橫行書寫的。在工尺譜中,音的高低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七個漢字及其變體來標記的。根據一般的唱法,它的音高關係與簡譜的1 2 3 4 5 6 7相同。即工凡、乙(亻上)之間為半音,其他相鄰兩音之間為全音。工尺譜中音的長短是用板眼符號(記在每拍的第一個音的右側。、或×代表板,·或о代表眼。)、每拍中所包含的字數、字體的大小、字與字之間的距離來表示的。

如果一個音的時值超過一拍以上時,那末就在這個字的下面加一直線。直線所佔的時間根據音的長短標記的總原則。 在工尺譜的直行書寫中,除了以上所講的音值標記外,往往還在字的左側或右側加用縱線來表示。縱線的記寫和意義與簡譜音符下的橫線相同。一拍內包括六七個以上的字或節奏較複雜時,大都用加贈板(拍的細分)的方法來記寫。

在工尺譜中,樂句與樂句之間常留有一定空隙,以表示樂句的劃分。樂段的標記則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段與段之間留有較大的空隙,一種是分段記寫。 在工尺譜中,音的休止叫做歇板和歇眼。歇板和歇眼的記法有兩種:一種是在歇板或歇眼處寫一“勺”字,而在這個“勺”字的右側註明板或眼的符號;一種是在歇板或歇眼處留出一定的空隙,在這個空隙的右側,即記板眼符號的地方,記以歇板或歇眼符號。歇板符號用“棥被頡啊痢崩幢硎荊鄯龐謾皸”或“△”來標記。

上面所講的歇板和歇眼的寫法,都是表示一拍開始時的休止,但在旋律進行中,往往不是在一拍的開始處休止,在這種情況下,比較清楚的寫法是在休止的地方寫上一個“勺”字。

如果要在一拍半的音後面休止半拍時,一般都用歇眼符號“△”寫在板的符號“×”的下面來表示。

  特點

現行工尺譜的調的.名稱及調的關係,是以小工調為基礎,以工音為關鍵來確定的。例如某調的工音相當於小工調的六字,便稱為六字調,某調的工音相當於小工調的尺字,便稱為尺字調。也就是説:以小工調的六字為工,便叫做六字調,以小工調的尺字為工,就叫做尺字調,餘類推。

在民間還有以笛上的按孔或開孔的數目作為調名的。如三眼調、兩眼調等。

工尺譜中的強弱記號、反覆記號、表情記號、速度記號等,都是用文字來標記的。有的記在工尺音字的左側,有的記在板眼符號的右側,也有的記在工尺音字的行間。

  最後談談工尺譜譯簡譜的問題。

將工尺譜譯成簡譜,是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前面已經講過:由於時代、地區的不同,工尺譜有着各種各樣的寫法和讀法,因此,譯譜時便不能簡單化。例如,五台山僧寺中所流傳的宋朝樂譜中,《八板兒》(即《老六板》或 《老八板》 )的開頭一句,記作“一一工四合”,其實就是全國通行工尺譜中的“工工四尺上”,譯成簡譜便是“3 3 6 2 1”。也就是説,譯前者要以“合”為“1”,而後者則以“上”為“1”。這是由於新、古音階的不同而產生的。

有時為了樂器演奏上的方便,許多工尺譜是採用移調記寫的。譬如把正工調的譜翻成小工調記寫,即把原來的“上尺工”寫成“凡六五”。在這種情況下,譯成簡譜時便不能譯作“4 5 6”,而應譯成“1 2 3”。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