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笛的歷史發展和演奏形式

來源:文萃谷 6.91K

豎笛是歐洲一種歷史悠久的木管樂器,從中世紀起開始使用,它起源於15世紀的意大利,十六至十八世紀盛行於歐洲各國。16世紀時有許多形制,現在所常用的是定音為C的高音和次高音豎笛和音高為F的低音豎笛,其音域都是兩個八度。豎笛柔和、帶有一點鼻音的聲音和相對簡單的製作,使它在很早的時候就成為一種流行的樂器。直笛音色優美圓潤,是歐洲重要的管樂器,也是巴洛克時代的標準獨奏樂器。目前,八孔豎笛在世界發達國家中,無論是在專業音樂表演還是在普通音樂教育中,都在發揮着巨大的作用。從維也納音樂學院這些世界著名的音樂學府到普通中國小校,到處都能見到這種雅俗共賞的樂器。專業的豎笛樂團和豎笛研究學會也比比皆是。世界各國還經常舉辦豎笛比賽,世界各地的電台和電視台經常播放豎笛音樂。

豎笛的歷史發展和演奏形式

豎笛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樂器之一。豎笛的音色純正清麗,柔和輕盈,被稱為“柔和的笛子”、“像鳥唱歌的笛子”。它由簧片振動發音,簧片永久性的固定在發音窗內,以自然呼吸的力度即可吹響,這樣,人們從初學開始,就很容易獲得美妙的樂音。

八孔豎笛是系列樂器,常見的有五種,分別是超高音笛、高音笛、中音笛、次中音笛和低音笛。將這些樂器組合起來能自成樂隊,演奏豐富多彩的音樂。八孔豎笛又屬於十二平均律樂器,可以任意轉調,音域在兩個八度以上,表現力極為豐富。因而,學習八孔豎笛同學習任何一種西洋樂器一樣,都能有效培養人的固定音高概念、有效提高人的音樂專業素養。在很多國家,豎笛已成為擁有最大的學習人羣的熱門樂器,在中國也是如此。

雖然八孔豎笛入門容易、吹奏輕鬆,但其演奏技巧卻非常豐富,學習者必須在老師的指導之下,通過循序漸進的系統學習才能獲得成功。

豎笛在台灣地區稱直笛,中國大陸稱為豎笛,木質的直笛稱木笛。直笛屬於木管樂器,直身長管,不依靠簧,而依靠做成某種特殊幾何形狀的吹口來發聲,與哨子相似。笛嘴有吹口,笛身有六個孔,也有八個孔的豎笛。

標準直笛的制式頗為簡單,只有8個音孔,通過按孔的不同組合可以得到2個半八度以內的所有半音。 所以直笛是個12平均律樂器,可以吹奏24個大小調中的任何一個調性。

  演奏豎笛指法

因為只有8個孔,所以直笛在吹奏遠關係調時,指法極為複雜不便。長笛有20多個複雜的按鍵和音孔,似乎看起來比直笛複雜得多。其實按鍵越多,指法就越有規則,所以長笛的半音指法遠比豎笛簡單。

  演奏制式

直笛因其指法的分別,有所謂“德式直笛”與“巴洛克式直笛”之分。二者的差異在於某幾個音的指法按孔方法不同,相應的,直笛上對應的音孔的大小也不同。德式指法由於在入門階段操作較簡便,廣泛用於德國、中國等地的中國小音樂教學。但德式指法用於高音非常不便,不利於演奏較高難度的作品。世界各國的專業直笛演奏者均採巴洛克指法用於專業性的演奏。

豎笛的地位

因為直笛的入門很容易,不像長笛那樣需要練習才能吹出基本的音階,因此在世界各國都當作音樂入門用的教學樂器。 但不要以為這個樂器只能當作教學器具使用。實際上直笛是歐洲音樂史上的重要獨奏樂器。直笛悠久歷史,保存至今最古老的直笛制於十四世紀。更古老的西洋畫上亦有類似的笛,不過最早何時出現尚未有定論。在整個巴洛克時代,直笛由於其音色的完美,技巧的高深,通常被賦予和小提琴類似的獨奏地位。巴洛克時期的任何一位重要的作曲家都為直笛寫過數不清的奏鳴曲、協奏曲。其中以巴赫、韓德爾、泰勒曼、維瓦爾弟為最着。巴赫尤為鍾愛這個樂器,在他的《布蘭登堡協奏曲》中,他使用直笛的頻率要高於橫笛。 尤其是第二布蘭登堡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他為直笛、雙簧管、小提琴寫的一段三聲部賦格堪稱經典。

古典時期後,由於長笛在音量上超過了直笛,因此導致這個樂器被近現代交響樂隊淘汰。隨之逐漸被人遺忘,其命運與viola da gamba這種古大提琴類似,不再作為標準古典音樂的樂器被使用。

直至二十世紀進入現代後,隨着復古之風的興起,直笛又重新得到人們的青睞。 不少當代作曲家為直笛重新寫了獨奏曲、奏鳴曲、協奏曲。 在歐洲任何一個國家,直笛都是音樂學院的正規專業,其地位與小提琴、雙簧管等相同。直笛專業不隸屬於管絃系,而一般隸屬於巴洛克音樂系。但它的音樂魅力顯然不會侷限於巴洛克音樂。現代優秀的直笛演奏家可以用8孔的直笛完美而完整地演奏塔爾蒂尼的《魔鬼的顫音》或其他很多着名的小提琴技巧性曲目。

  樂器的形制

直笛是家族式樂器,這個家族共有幾件直笛:小超高音直笛,超高音直笛,高音直笛,中音直笛,次中音直笛,低音直笛,大低音笛,倍低音笛,倍大低音笛。

這個家族中,目前使用最多的:高音直笛,中音直笛,次中音直笛,低音直笛。

以上各型樂器均為f調和c調漸次出現。例如中音直笛是f調,那麼高音直笛和次中音直笛均為c調。

其中獨奏地位最顯赫的,當屬音域適中、技巧靈活的中音直笛。它的音域是f1-g3 (或者更高)。其次在獨奏中用的較多的是高音直笛和次中音直笛。其中高音直笛是中國大陸的中國小校推廣的教學器具。不同制式的直笛可以組成一個直笛重奏組。

  現代的豎笛音樂

Arnold Dolmetsch仿古制造出非常優秀的豎笛,很快的其它製造者也採取了這種模式,但是並非全部都是正確的。在二十世紀20年代末及30年代初,豎笛在德國的音樂教育中廣泛的被運用,德國的豎笛製造者Peter Harlan改變了傳統指法的位置,企圖將豎笛音階的指法簡化,以便利學校孩童的學習,這種改變的指法就是-德式指法,這種指法在音準及豎笛叉式指法的平衡上是有衝突的,德式指法確實是使得高音豎笛在吹奏F調時較容易些,但#F調卻是無法吹奏的。大部分的樂器製造者都遵循着傳統的完美設計,並且製造出更符合演奏作品時代背景的巴洛克豎笛及文藝復興笛,而大眾現在使用的以塑料和木料大量生產的新巴洛克笛Neo-Baroque,更使得豎笛在早期音樂復興運動中居於領導的地位。豎笛易於初學者學習的特點促成了它的流行,但是深入瞭解後發現,初淺的豎笛技巧以足夠應付簡易的音樂作品,而豎笛的高難度技巧卻是相當的難以掌控,也讓許多作曲家望之卻步,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音樂家只願意將豎笛歸納為教學樂器而非真正的樂器之故。其實豎笛的音量仍舊無法與交響樂團相抗衡,但是自從室內樂被世人廣為接受並且喜愛之後,豎笛不必再需要去追求大音量,可以在室內樂中發展豎笛特有的温暖音色。在豎笛從Dolmetsch開始復興以來到了1950年後造成大量的繁榮,而在荷蘭的Frans Bruggen大力的推動以歷史為實踐目的並且創新現代豎笛吹奏技巧的吹奏方法,這一荷蘭樂派的推動使得豎笛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再次迴歸。現今豎笛演奏在大專院校中被作為主修的樂器,也有屬於豎笛的國際性職業及業餘的比賽,高水平的豎笛作品也開始廣泛的被創作,豎笛在現在的世界音樂舞台中已有和其它樂器並駕齊驅的身價,不再只是兒童音樂教育的工具。

  演奏家

巴洛克時期豎笛音樂大師Telemann

豎笛大師Walter Van Hauwe曾在他的`書中説過這麼一段話:“如果你比較一下Stravinsky年輕時,現在的我們聽到他的音樂的反應,你便能發現人們聽音樂的味口改變得有多迅速。”在35年後,Stravinsky與Schoenberg的音樂早已被接受,並且在這十年到二十年間,披頭土的音樂早已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這段話真是具體刻畫音樂歷史的改變。

在十八世紀後半,必然也發生了類似的變化,到底有什麼變化呢?

當時歌劇變得受大家歡迎,symphony orchestra也變得編制更大了,而音樂廳又開始出現私人的包廂,當然,樂器也就跟着變得更大聲,體積更大,更寬廣的音域,以及更誇張效果的音樂性,這些都造就了新音樂的誕生,但是,在當時,大部分的樂器無法產生這樣的效果,也因此,開始了樂器的改造。不過,有一些樂器卻因為某些原因而無法被改造發展,當然,豎笛就是其中一種,因為豎笛柔軟的音色,音域的限制,在移調上的困難以及音準上的不易掌控,都是造成豎笛無法被髮展的原因,即使在1900年左右,豎笛被挖掘出來時,仍遇到和十八世紀時同樣的問題,仍舊無法在音量上與交響樂器抗衡。不過,因為室內樂Chamber music漸漸被重視,豎笛便不再需要被拿去和交響樂樂器相比較,而現在,豎笛也已經發展出更新更好的吹奏技巧,當然也造就另一番新局面。

大膽的開始,深情的長歎息,輕盈的舞步,激動卻適宜的情緒,這幾句話是形容十七世紀初當時的音樂最完美的詮釋,其實,在當時的音樂中,很少是給特別指名給豎笛來演奏的作品,大部

分是為小提琴或是當時的其它管樂所寫,不過,在當時,演奏者擁有很大的自由及空間來選擇適宜的樂器演奏,因而同一作品會有由不同樂器演奏的版本,而豎笛再當時的音樂裏也表現了無可取代的音樂特色。

Telemann,德國作曲家,1681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國,他大部分的音樂教育幾乎是在自學中得來的,不過,在12歲時,他便在音樂學校擔任代課音樂教師,但是他母親卻禁止他繼續往音樂的路上走,不過,在他十七歲時,他擅自將學校的地理科學課程改為音樂課程,並在未來四年間,看遍了城中大大小小的音樂會,很不幸的,他母親又再次禁止他就讀音樂科系,並強迫他轉學至萊比錫讀法律系,當然,我們還能認識今日的Telemann,他的一位室友可居功不小呢,一天,他的室友無意間發現了Telemann的一個作品,並安排這個作品在St. Thomass教堂發表演出,結果當然引起了大大小小的迴響,當時萊比錫市的市長,便給了Telemann一個任務,要他每星期都得要發表一首新的Cantata,而開始了Telemann的音樂人生涯。

我想許多學生都演奏過Telemann的作品,也常聽見Telemann這個名字,但是,你們必定不能想象在這偉大的作曲家年輕時學習音樂歷程的艱苦,儘管Telemann沒有擅於變化的天份,沒有他的朋友巴哈對心靈上感受的深刻,也沒有韓德爾豐富的變化性,但是,他的音樂卻是流動而具靈性的,反過來説,因為Telemann充滿創新的手法,使得他的音樂在沉寂了一個半世紀後又再度復活。

Telemann跨越了好幾個音樂的新紀元,Telemann比德國巴洛克早期非常偉大的作曲家Schütz 舒次晚七年出生,並且在貝多芬出生前三年去世,在音樂上他有很多偉大的作品,並創造出當時偉大的德國浪漫樂章,比其他幾乎同時期的巴哈和韓德爾,Telemann更是根深蒂固的在巴洛克傳統音樂,並且見證了巴洛克時代的改變而進入了新的一種較不復雜的音樂風格,因為巴洛克巴哈及韓德爾最大的不同是Telemann促進了這種新音樂風格的演變,他將舊有的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改變為當時的人無法想象的豐富與深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