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人性論的主張是什麼

來源:文萃谷 2.34W

荀子是戰國末期趙國人,名況,字卿,是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荀子人性論的主張,希望能幫到你瞭解。

荀子人性論的主張是什麼
  荀子人性論的主張

荀子作為我國先秦時期的一名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在人性問題的研究上頗有見解,其得出的“性惡論”的研究成果,對我國古代思想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當今學者在人性問題的研究上也具有較大的影響。

荀子的人性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而非“善”,這與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論”形成鮮明的對比。荀子之所以主張人性本惡,是因為他認為,如果人性本是“善”的,那麼教育的意義和作用何在,也就是説人無需開展教育,就可以自行遵紀守法,規範行為,社會的秩序也就會良好、有序。然而事實卻與此相反,人有好壞之分,社會秩序也需要不斷去維護才得以有序。因此,“人性本惡”是荀子人性論的核心思想。

“化性起偽”是荀子人性論中相當重要的內容。根據荀子的人性論,所謂“性”就是指人對自然生理的慾望和物質生活的欲求。人為獲得這些欲求而採取的不符合道德規範和行為標準的實踐活動就是“惡”。

因此,要將“惡”轉化為“善”,使人們遠離“惡”的本性,不斷接近“善”,就需要一個能夠制定行為標準和道德規範的人,以此去對人加以約束,這種人被荀子稱之為“聖人”。因此,荀子認為人性雖然本為惡,但並不是註定不可以被改變的,而正因為人性本惡可以通過後天來加以改變,所以才需要“聖人”去制定相應的標準來加以約束,這實質上就是荀子所説的“化性起偽”的過程。

  荀子王制的主要內容

著名文章《荀子王制》是荀子的著作《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九篇。該篇文章出自於《禮記》,作為一種規章制度,為古代君主用於治理天下,其內容幾乎涉及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制度,如建國、封官、俸祿、刑罰以及學校教育等方面。

文章《荀子王制》主要表現了荀子在政治上的見解。荀子認為,國君的治國國家之道實質上是其實施任賢免廢、軀惡善民的政治之道。國君只有賞罰分明,對良民加以獎賞,而對惡者予以懲罰,做到公正開明,才能歸順民心,以禮之道來約束和管理國民。

同時,荀子主張,國君在對政務事宜進行處理時,要兼顧禮教和法率並行。並強調在政務事宜的處理上,衡量一個國君是否足夠賢明,並不是國君事事親為的本領,而更重要的在於看國君是否懂得利用德才賢能之士的才華和能力來幫助其治理國家。因此,荀子提出,平政愛民、隆禮敬士和尚賢使能的品格是一個優秀的國君應具備基本品格,而如何培養出這些品格正是一名優秀的國君應該努力的方向。

另外,荀子在《荀子王制》中同樣對一個國家存亡的條件進行了闡述。篇中荀子指出實行仁政、明紀法則、任人唯賢、善待國民是一個國家得民心、統治天下的.決定條件,如果一個國君能夠做到上述所説,則其所治國家必定會興盛輝煌。

  孔子和荀子的關係

孔子和荀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荀子則是儒家思想的經典代表人。孔子與荀子雖然都崇尚儒家思想,但他們在“禮”上所持有的觀點卻不同。

孔子認為,禮在本質上是代表一種仁義的存在,禮中包含仁義之意。而禮與法律的關係卻不是很密切,並不像荀子主張的那樣,禮需要法律來進行約束和管理。因此,孔子主張,禮與仁義的關係更為密切,要規範人的行為規範和道德觀觀念,就需要人的仁義。

相對孔子的禮而言,荀子的禮便具有明顯的不同。荀子也非常重視禮的相關評論,在如何對禮進行約束和規範上,荀子更加傾向於用法律的手段對禮的作用。因此,荀子主張,禮與法的關係更為密切,要施禮必先起法。

造成孔子與荀子在禮上所持觀點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二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各自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原因。在禮論的形成過程中,孔子是基於國家實行“仁政”的前提之下,而荀子則是主要以儒家的思想為中心,但同時又兼容法家思想的精髓,將禮視為基本綱領,法作為基本準繩,主張禮法並用。

在世人眼中,荀子的思想相對於孔子的思想而言,可能要更實用一些,孔子的思想比較理想化,但二者各有所長,這些思想不僅在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乃至影響至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