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鄉的春節(集錦15篇)

來源:文萃谷 5.18K
我家鄉的春節1

真開心啊!今年,我終於又可以去媽媽的嵊州老家過年啦!

我家鄉的春節(集錦15篇)

可是天公不作美,在去老家的路上,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看着車窗外的雨水,我皺起了眉頭,想起了記憶中村裏的一條條泥路。它們一遇到雨天,就會變得泥濘不堪。一腳踩上去,鞋子就會被緊緊地吸住。嗨,真是太不爽了。

可是,一到村口,我就被眼前的景像驚呆了。村口那條曲折泥濘,讓我討厭的小路,此刻變得煥然一新。出現在我眼前的是一條寬敞而又整潔的水泥馬路。村子裏破舊的老房子也換成了一排排整齊而又嶄新的樓房。真沒想到短短几年時間,家鄉竟有這麼大的變化。

我去外太公家裏做客時,發現了一個木頭和鐵片組成的龐然大物,好奇地問道:“外太公,這是什麼東西呀?”外太公笑呵呵地説:“這是以前用來耕地的犁呦。在春耕的季節,農民伯伯每天都要起早貪黑,用犁來耕地。一天下來,就會汗流浹背,渾身沾滿泥巴,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了呢。即使是這樣,耕地的效率還是很低。而現在就好了,在國家科技興農的政策下,我們耕田和收割全是機械化的了。輕輕鬆鬆一天就能幹完以前好幾天的活。再也不用擔心錯過播種時間了。”

忽然,屋外傳來了陣陣的鑼鼓聲,外太公拉着我的手説:“走,我帶你看戲去。”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一個大禮堂,看到舞台上的人兒都穿着古裝的衣服在演戲,台下烏壓壓地坐滿了一大片觀眾。外太公自豪地説:“台上唱的是越劇。我們嵊州呢是越劇的發源地。這裏的男女老少都喜歡看。”只見台上的演員們個個帶着華麗的頭飾,拖着長長的袖子,步履輕盈,好像仙女下凡一般。委婉動聽的唱腔在禮堂中迴盪。外太公還告訴我:“這邊每逢節日都會有各種文化表演。以前都只能在露天搭棚子表演。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村裏為了弘揚傳統文化,豐富我們的業餘生活,專門建了這個大禮堂……”

欣賞着台上優美的越劇表演,聽着外太公的各種介紹,我看到了在新農村建設下的家鄉環境越來越美,科技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我相信只要我們好好學習,家鄉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我家鄉的春節2

中華民族的歷史悠遠長流,在綿延的歷史中流傳下來了許多節日有細雨紛紛的清明節,有月光皎潔的中秋佳節,在這眾多節目中,我最喜歡的是熱鬧非凡的春節。

春節的風俗説來話長。

首先就是貼春聯了,春節前幾天本來冷冷清清的,街道熱鬧起來了,春聯在街頭港口的門兩旁隨處可見,整個街道都映紅了,整條街的氣氛。

其次,那就是放鞭炮了,鞭炮一般都是年後放的,噼裏啪啦的聲音,彷彿是在預示着新年的來到,相傳鞭炮是為了驅趕一個叫年的神獸,它是用來阻止年迫害人們的重要工具,每每到放鞭炮的時候,我最開心了,看着圓柱形的煙花,昇天緋色,散發着無限耀眼的光芒,真是美麗極了。

過年我們又長了一歲,我們也越來越熟,不能像小孩子一樣那樣幼稚了,新年的一年開始,我們要有自己的計劃,把握好自己的時間,時間一去不復返,過去已經過去,為了更好的將來,用最好的心態,來迎接新的新年吧!

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習俗,作為炎黃子孫,我們要把這風俗的文化傳承發揚下去。

我家鄉的春節3

新的一年家家户户門上的春聯都穿上了新衣服,鞭炮噼裏啪啦地響了,我等了很久的春節終於來了。

大年三十,總少不了媽媽親手包的餃子。媽媽包的餃子可好吃了,我總是要吃上一大碗,小肚皮被餃子撐得鼓起來了,爸爸還是熱情地往我碗裏放餃子。我們邊吃邊聊,有説有笑,那是最幸福的時刻了。吃過飯,和那些小男孩一樣,我就拉着爸爸下樓放煙火。爸爸讓我站在旁邊看,鞭炮一響,我立即捂上了耳朵,嚇得叫出聲來,但是一抬頭看見美麗的煙花,我就又不害怕了。八點鐘的時候,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坐在沙發上看春節聯歡晚會。我最喜歡那個叫趙本山的老頭了,他表演的節目太好笑了,總是讓我們很哈哈大笑,而且看上去也很親切。不過我總想不明白,為什麼他每年都要戴同一頂藍帽子呢?

大年七年級早上,我在爸爸媽媽之前起了牀,興奮地穿上新衣服,先去跟他們説“新年快樂!”爸爸給了我一個大紅包,媽媽誇我像一個漂亮的小公主,我高興地像小燕子一般在屋裏飛來飛去。吃完湯圓,準備跟爸爸媽媽出去拜年了。我看見長輩第一句話就是“恭喜發財,紅包拿來!”他們都開心地笑着給我壓歲錢,我也忘不了要説聲“謝謝!”

新的一年,我又長大了一歲。明年的春節又會有什麼有趣的事在等着我呢?

我家鄉的春節4

我的家鄉在湖北,當鞭炮聲此起彼伏地在耳邊響起,天空上浮現出朵朵絢爛的煙花時,就是在告訴我們:春節來到啦!

奶奶早早地就起來做年飯,家裏煥然一新!擦得倍兒亮的窗户和桌子,喜慶的窗花和對聯,好吃的糖果和雞蛋……首先,過年我們必須做餈粑。餈粑是我們湖北的特產,每家每户在過年的時候都會把醃製很久的餈粑拿出來。餈粑雖然沒有味道,但是吃起來糯糯的,黏黏的,很好吃!然後把自家所有的鍋鏟拿出來,事先調過味兒的雞肉和豬肉放在鍋裏開始燉,一燉就是好幾個小時,不過這樣才能入味兒。孩子們在院子裏開心地玩耍,爆竹煙花隨處可見,熱鬧極了!還有我們自己人炒的瓜子,鹹鹹的,吃起來越吃越有勁!

湖北人的第一餐就是喝雞湯,清鮮美味不油膩,象徵着“清泰平安”,每年回家過年的時候,我和爸爸媽媽都會喝上呢!到了晚上,桌上的菜可謂是“滿漢全席”!有炸過的餅,雞肉、豬肉、雞爪,炸薯條,炸丸子,裏脊,……我足足吃了兩碗飯呢!吃完飯就要去放鞭炮,我雖然怕,但還是不忍心不看這麼美麗的場景,五顏六色的,在天空中炸出一朵美麗的花,似乎在敲響春節的鐘!第二天早上就是拜年了,各家各户的帶着一個袋子,裏面就是裝好吃的,一般都是小孩子出馬,只要一個甜甜的笑容,就可以換來好吃的糖果和紅色的雞蛋。我要了整整一袋子呢!晚上,一家人開心地聚在一起看春晚,開心地笑聲,坐在火炕面前,一邊吃着瓜子我們自己炒的瓜子,一邊嚼着糖果,其樂無窮!

最後就是包餃子了,奶奶做的餡兒有一股地道的湖北味兒,加上葱蒜豬肉等調料,使餃子變得非常好吃!我最期待的就是包餃子啦,奶奶包的餃子有模有樣兒的,可我包的卻是像個肉團似的,逗得大家都哈哈大笑!

這就是我們湖北的春節,希望大家跟我一樣喜歡!

我家鄉的春節5

在家鄉—石首,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中旬就開始了。家家户户開始醃肉、魚、雞等。過七八天,把它們用温水洗一遍,然後晾曬起來,除此之外,人們用拌好的豬肉,豬腸,做成香腸,香腸也晾曬起來,越曬越香,金色的油珠兒欲往下滴,讓人看着就流口水。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家家户户忙着打掃屋子,洗牀單窗簾,大人們忙完了,帶着小孩逛超市。大人們買新鮮的牛肉、鱖魚、蔬菜等食品,小孩們忙着買自己喜歡的零食兒:“無窮”的雞大腿、“喜之郎”的果凍;“牙癢癢”的香乾子……。在這一天,結婚的車隊像一條長龍,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除夕真熱鬧。家家户户貼上了對聯和年畫,到處是鞭炮聲,到處是飯菜香。大街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到了中午,家裏的每一個人都要回來吃團圓飯,一個也不能少。瞧,一桌子菜,都是奶奶和媽媽精心做的,美味極了。晚上,家家燈火通明,一家人,聚在一起有説有笑,邊嗑瓜子邊看春晚,我們小孩喜歡放鞭炮。放沖天炮啦!把它點燃後,固定在斜斜的架子上,用手扶着,隨着一聲巨響,你會發現,它噴出的竟是一個可愛的笑臉,非常漂亮!煙花也是孩子們的最愛,點燃之後用手握住,它會射出許多五顏六色的“鮮花”一朵接一朵地綻放,讓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煙花放着放着,就到了十多點,孩子們帶着倦意去睡了,大人們還在看春晚。

正月七年級,我們要同大人們一起去走親戚、送禮物。我們小孩要給大人拜年:“爺爺、奶奶祝您身體健康!”“爸爸、媽媽祝您萬事如意!”説完便收到了紅包,真是開心!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是元宵節,家家吃元宵,到處瀰漫着一股元宵特有的香味,晚上可以放花燈、放花炮,還可以看元宵晚會!

我喜歡春節,因為春節是親人團聚的節日,是熱鬧喜慶的節日。

我家鄉的春節6

每個地方的風俗都是不一樣的。俗話説:”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在潮州,那裏有着自己獨特的風俗,春節更為熱鬧。下面我就來給大家説説我家鄉的風俗吧。希望大家能夠多多分享自己的家鄉的風俗哦。

除夕前一兩天

除夕前一兩天,大人們忙得手忙腳亂,買雞呀,買魚呀,買鴨呀......家家户户必須大掃除一次,把屋和被都清洗乾淨,到處瀰漫着濃濃的年味。

除夕

除夕夜家家熱熱鬧鬧。主户們準備着一年中最豐富,最有意義的團圓飯。煮好飯後,大大小小必須”祭祖宗”,然後用焚香禱祝。最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能體現出家鄉人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最快樂的時候,莫過於放鞭炮。一整夜,鞭炮聲連綿不絕。煙花”嘭”一聲,響徹雲宵,開出了五顏六色的花朵。人人臉上揚溢着幸福的微笑。有一首詩這麼寫:”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年。”所以,人人都不睡覺,都要守歲,都盼望着新的一年的到來。

一月七年級

一月七年級沒有除夕那麼喜氣洋洋。潮州人在一月七年級不能講髒話,不能哭,不能打架……這一天還不能掃地,應把掃帚藏起來,讓垃圾積下,説是堆金積玉。到了晚上,長輩要給小輩錢,而且都是用一塊紅紙包着,這稱為”壓肚腰:意味一年都富富裕裕。然後,大家都穿得漂漂亮亮,後輩先祝福長輩,長輩再給小輩期望。 潮汕俗諺説:“有心拜年七年級、二,無心拜年九年級、四。”所以,人們都爭先恐後地向親戚朋友送去最美好的祝福。

一月八年級,三

到了八年級,三,嫁出去的女兒們紛紛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家,通常都是大包小包一提,什麼餅乾呀,什麼糖果呀,什麼瓜子呀……雖然禮物都頗薄,但禮輕情義重,表達了對家鄉的切切思念。

元宵節

元宵節是春節的尾聲,可仍和除夕夜有得一比.一月十五鬧花燈,大街小巷,處處張燈結綵,一個個精緻的小燈,照亮了大街的每個角落。幾百個燈,各有各色,各有各圖案,各有各形勢,讓人彷彿進入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人們就開始了舞獅,舞獅由兩人合扮一頭大獅子,一人扮小獅子,另一個扮武士,獅子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搖頭擺舞,千姿百態, 妙趣橫生。

我家鄉的春節7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七年級八年級滿街走。”今年過年這幾天,幾乎每天都能聽到妹妹吟誦的這首春節童謠。這首童謠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也讓人興奮不已。

這首童謠中“三十晚上熬一宿”是我最感興趣的,為什麼呢?哈哈,因為年三十,又稱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吃團圓飯可比吃普通的飯要熱鬧多了!不僅家人團聚,而且樣樣都有着美好寓意,又有營養的菜紛紛擺上了餐桌。

今年,我家團圓飯中有着美好寓意的才就有許多呢!你瞧!有魚!它代表年年有“魚”這邊的柿子餅也有着美好的寓意,它代表“萬事如意”還有我們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年糕。在除夕夜把年糕擺城寶塔狀,可以表示來年生活步步高昇呢!把年糕白城大圓盤,還可以表示團團圓圓,大吉大利,寓意可多了!還有海鮮、牛肉。還有許多我人都不認識的一些“老”菜。

雖然餐桌上的菜誘惑着我們,但我們仍不忘我們家的老規矩——先把年紀最老的太婆請上了桌,你們瞧,太婆樂呵呵的,眼睛眯成了一條縫,嘴咧牙在笑呢!我們吃了許多菜,我感覺肚子都快裝不下了!

我們高高興興地吃完了飯,坐在電視機錢,看春節晚會,爺爺和爸爸一邊看春晚一邊聊着20xx年一些美好的事情,奶奶賀太婆則一邊看晚會,一邊拍手叫絕。那我呢?其實,我和弟弟妹妹也在“表演”呢!你瞧,妹妹在表演螃蟹走路,弟弟在表演陀螺。我們也玩的不亦樂乎。

在這個團圓祥和的除夕夜,我們精彩的20xx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個喜慶的日子,我們期待來年全家身體健康,平平安安。

我家鄉的春節8

不管現代科技如何發達,城市裏的娛樂方式多麼迷人,但是在春節裏,它們都無法與家鄉的那種氣氛相比,只會讓我們在防盜門裏邊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越來越提防。今年春節又將近,我越發地想念兒時所過的家鄉的春節。

童年的時候,我和父母生活在一個小鎮上。小鎮上最高的樓房只有四層,每座樓裏大多是一家人,都是木門,一早起來,首先就是開門,然後一直到晚上睡覺時才會關門。吃飯時,大家你竄我家,我到你家,你吃點我家的蘿蔔乾,我嚐嚐你家的老臘肉。空閒時,聊聊天,下幾盤棋。誰家有個事,鄰居們都好像親人一樣幫忙。所以,在這麼淳樸的小鎮裏,春節就別提多麼熱鬧有趣了。

除夕晚上,各家各户張燈結綵備置一桌酒菜,請親朋好友,邊吃邊聊。我們小孩子則一改吃飯磨蹭的作風,狼吞虎嚥吃完飯,因為重頭戲就要開場羅!吃完飯,大人們看春節晚會的看晚會,打牌的扯起幾張桌子打牌,話家常的話家常。我們一個個扛着傢伙來到門前的街面上放煙火,路上行人漸少,我們玩得十分盡興。通常是上街和下街的孩子分為兩大陣營,我就當上街的“長官”。首先是一根根“火箭”打頭陣,所有的煙花都噴不了多遠,但是我們都為這假的“戰爭”而不亦樂乎。隨着“嗖”的一聲,小“火箭”飛奔而出,玩了個花俏的架勢,再“叭”地炸開。一串“信號彈”往空中竄了十幾米,再爆炸成一串絢麗奪目的火花。小小的我們,在五彩的光芒中,快樂的小臉熠熠生輝。

我家鄉的春節9

在我的老家遼寧,最盛大的節日莫過於春節了。臘月一到,這兒就變得紅火、熱鬧極了。

在除夕那一天,家家户户都會在大門上貼上鮮紅的春聯,“福”字,窗户上也貼上了精巧的窗花。媽媽和姥姥在廚房裏忙着包餃子,爸爸和我則在“大掃除”。到了晚上,親戚都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大盤大盤的餃子冒着熱氣,引得大家食慾大動,一下子就所剩無幾。餐桌上的佳餚令人眼花繚亂,其中我最愛吃的豬肉燉粉條是重頭戲。大塊大塊的骨頭肉、酸菜、豆腐、粉絲都在一個大鍋裏面煮,發出“咕嘟咕嘟”的聲音,冒着熱氣,吃下一碗保你熱乎乎的。

年夜飯後,小孩子都會拿着花燈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舞龍舞獅。廣場上張燈結綵,歡天喜地,也有一些小販在賣冰糖葫蘆、糖人、花燈、泥人之類的玩具。一直到深夜,人們欣賞完絢麗的煙花,才回到早已燒暖的炕上睡覺。

等到第二天早上,村裏就傳來了“咚咚咚”的敲鑼打鼓聲,一聽,便知道是扭秧歌的隊伍來了。這時,路邊挨挨擠擠,站滿了愛熱鬧的人們,觀賞他們精彩的表演。秧歌隊裏的女孩們穿着鮮紅的裙子,有的在轉手怕、有的在耍特技、更有的在翻跟頭……青年們踩在一米多高的高蹺上來回走動,猶如我們踩在平地上,絲毫感受不到一點異樣,贏得了周圍人的陣陣掌聲。有些淘氣的孩子,學着他們的樣子,扭動腰肢,逗得大人們哈哈大笑。

東北的春節是快樂的,是熱鬧的,是温馨的,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兒。

我家鄉的春節10

説起春節,大家一定知道,過春節可以去好朋友家串門,還可以收到很多很多的紅包!總之,就是快快樂樂的玩幾天。

可是,你知道春節的來歷嗎?不知道?不用着急,讓我慢慢告訴你:傳説,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後來,人們為了驅趕年獸,在年獸來到的那一天,便在門前貼上紅紙,張燈結綵,後來就漸漸地形成了現在的春節!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在過春節時,我們的爸爸媽媽會在門前貼上一對紅色的紙,紅紙上面寫滿了字,那叫什麼呢?那叫春聯!華夏族的首領黃帝,很重視神荼、鬱壘捉鬼的故事,便制定了一個節目的儀式:每當除夕時,各家各户在自家門口立下兩個桃木神像,在門相上懸掛葦子編的繩索,在內門上畫老虎,以此來鎮邪,求得來年的幸福。這個習俗在漢代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漢代以後,門旁的桃木神像逐漸演變、簡化為桃木板,這就是“桃符”。到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在除夕時,叫人在兩塊桃木板上刻了兩句詩:“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副春聯,也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對聯。由於桃木是紅色的,以後便被用紙寫的字代替,一般對聯都用紅色的紙寫成。由此以後,逐漸演變成今日的形式。

過春節時,大人們會買來很多花生瓜子這類零食招待前來拜訪的好友,並買來火紅的燈籠掛在陽台上。而我們小孩子就伸手要壓歲錢或者跑到大街上和好朋友手牽手去看花燈。在家鄉的大街上,到處都是花燈:有正在飛騰的龍,有在拜年的小孩!人們也高興極了,喜氣洋洋地觀賞美麗的花燈。大街上,所有的店鋪都掛上了大紅燈籠,所有的人都在互相説着吉利的話:“恭喜發財,萬事如意!”廣場上,父母和他們的孩子在放煙花,各種各樣的煙花映紅了半邊天,有“螢火蟲”,“小星星”……小孩子們可高興了,穿着父母為他的買的新衣服,繞着廣場跑來跑去,卻不知道自己的小臉兒都紅了!

與此同時,家家户户都開始包餃子了。先拿出一片餃子皮,往裏面放一點已拌好的餃子陷,再蘸一點水,往旁邊塗一圈,一捏,一個精美的餃子就做好啦!做好一堆餃子後,就把這些餃子倒進煮沸騰的水裏。隨着一聲:“開飯啦!開飯啦!”全家男女老少都聚集到餐桌上,品味着美味的餃子。

説起餃子,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呢: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牀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麪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麪餃”。以後漸漸形成習俗,逢年過節沒有餃子吃是萬萬不行的。1400多年的歷史讓餃子在老百姓心目中紮下了根。餃子漸漸成為中國飲食的代言詞。

過去,春節只是中國人自己的節日,跟外國根本扯不上什麼關係;可如今,外國人也過上了中國節,可見,這幾十年來,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是節節高!

哈哈,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怎麼樣,挺好吧?最後在這裏祝賀大家春節愉快!

我家鄉的春節11

大概要追溯至二十年前,我大約五歲,那時提起過年,我們差不多同齡的夥伴們高興得就像一隻頑皮的貓兒,在家中蹦蹦跳跳的,那股興奮勁兒——簡直像當上皇帝一般。

像我們那時的孩子,因為過年會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餓,大一點的孩子更可以擺脱平日的“勞役”,因此會開心個不停。

或許怪那時的日子太過清貧,平日裏要吃得上一頓好的是極不容易——吃得上肉的人家很少,一般人家除非是有貴客來的時候,孩子們才勉強可以解一解饞;或就是在走親戚,“吃酒”的時候。那時候,寨裏要是誰家有紅白喜事,幫忙的大人總是帶着孩子,並且趁人不注意把一兩片豆腐或其他什麼吃的塞在自己孩子的嘴裏。

又或許是那時的生活過於枯燥,所以人們在玩的都比較簡單,快樂也簡單,但大家都很知足,生活平平常常的過,日子順順溜溜地流。那時過年,大人們總喜歡湊在一起玩紙牌,玩牌的方式簡簡單單:一副撲克變換着玩“上游”、“怪嚕”、“三五反”之類,輸了的就罰站或鑽“板凳腳”。(我就是那時常跟在父親身邊問這問那的,現在還清晰記得那些玩牌的花樣。)大家共娛共樂,輸了牌卻贏回快樂,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勝利者。

父親喜歡在大年七年級、八年級的白天和晚上翻起民間手抄或刻印的《柳蔭記》、《八仙圖》之類的書唱個不停,他周圍就圍着媽和其他年輕年老的婦女,動情處大家唏噓喟歎,有的還流眼淚,聽不明白的時候大家就議論紛紛。我們那一帶像父親年齡差不多的男女都會“唱書”,幾年前回家過春節還聽父親給媽唱了幾段,很是動聽。

對我而言,那時爸唱書的聲音就是最好的音樂,所以對一些如“攢十字”、“蓮花落”之類的唱腔至今還有印象。那時寨裏有一台唯一的收音機,音樂從那個小東西里飄出——很悦耳,多是些“朝霞——啊——映在——陽城——湖上——”,偶爾也飄出“何日君再來”的'感慨。但這種奢侈的聲音我們很少聽到,有時只是在較遠處聆聽。有收音機的那户人家很少放歌給我們聽,一般要有客人來或過年的時候才能聽到,更別説是親自看看摸摸那“小傢伙”了。我的記性一向很好,只要那家人放歌,我聽一遍就能“哼唱”了。

那年頭,寨裏沒有通電,收音機只能用乾電池,捨得買電池的人家很少——別説用收音機了,就是用手電筒的人家也很少,我們家那時點的是煤油燈。用油燈燈芯也不敢做大,晚上睡得很早,一般晚飯後就洗腳熄燈就寢;有時熄燈後坐在火爐邊聽母親講“老熊婆”、“七姊妹”和其他的民間傳奇或鬼故事。那時聽鬼故事時尤其着迷,但一定用坐在爸和媽之間,不敢靠近門,生怕有個東西推門而入把我抓去。我哥不同,從小到大都不相信有鬼,晚上再怎麼黑也敢出去解手——我那時最佩服他了!妹妹還在呀呀學語,只有哭的份,享受不到我聽故事的高興和怵悚。但不知怎的明明害怕,卻用纏着媽一遍又一遍的講,自己就一邊聽一邊幻想一邊害怕了。

至於玩的呢,就簡單得過分了。除了“抓瞎貓”、“躲貓兒”或學唱花燈外再無其他花樣,但那時過年,我們就成天跳來跳去,唱來唱去,變換着玩熟悉的遊戲,快樂無窮。有時被大一點的孩子欺負,哭一陣鼻子,又笑眯眯地跟着玩去。

“過年”這一詞在那時是什麼概念?我只記得那種興致了。以至以後長大在寨里老祖公那裏聽他“擺大傳”,讀那些《徵東》、《徵西》的幾百部“大傳書”都無法把兒時的記憶抹滅。

但這些年,從我九八年起異地求學直到工作數年後的今天,我對過年的興致淡得很,真有“過年如過關”般艱難的感覺,真正感受到一個成年人的悲哀了。

要説這幾年,要穿有穿,要吃有吃,要享受有享受,哪裏不比兒時的條件強?家裏不是早有了彩電、音響了嗎?不是有三五好友常在一起把酒言歡嗎?但總覺得少了些實在。

過年真正的快樂是屬於孩子們的。但我對他們的玩法有些不一樣的感觸。很多孩子在家看套碟,對武俠大戲裏的動作津津樂道,大一點的孩子們聚在一塊玩着紙牌輸壓歲錢,也有湊在屋子裏看大人們“砌方城”玩通宵的。

而我現在的娛樂也只是看看春節的電視節目和玩玩麻將了,偶爾對着麥克風唱幾首歌。回家過年又有什麼好玩的呢?不過是為了陪着雙親,一家人吃湯圓,一塊看“春晚”,話話家常,如此的簡簡單單。只是給兒時給我唱書講故事的父母一絲寬慰,讓他們在年老的時候感受到全家團圓的滿足——作為父母,或許他們每年的願望不過如此。

我家鄉的春節12

我的家鄉有許多傳統節日,其中最有趣的是春節!

按照我家鄉的習俗,人們在臘月二十八開始打掃衞生,把房子裏裏外外打掃乾淨,意思是擺脱舊年所有的厄運,迎接新年。從這一天起,人們將購買年貨,包括糖果、對聯和雞.

除夕夜更熱鬧。家家户户都在煮餃子,到處都是酒肉的香味。吃餃子意味着全家人團團圓圓,全家人都很幸福。男人、女人和孩子都穿着漂亮的新衣服。門外貼着紅色的對聯,客廳裏也貼着“福”字。“福”字要倒過來。聽説“福”字倒掛的意思是“福到了”。

元旦那天,全家人一起去大運會看舞獅,精彩生動。

第二天的第二天,我媽帶着各種年貨來走親訪友,我也賺了不少!多幸福啊!

元宵節的時候,爸媽帶我去鴛鴦湖公園放花燈,讓我很開心。

元宵節過後,春節結束了,但我仍然很開心,因為我度過了一個非常快樂的春節!

我愛春節。

我家鄉的春節13

正月七年級,過春節,貼春聯,掛燈籠,放爆竹,劈年獸。但是不同的地方,過春節的風俗也不一樣。我又是怎麼過春節的呢?請聽我一一道來!

新年除夕,家家户户都在一起吃團圓飯。聽大人説:以前過年可以吃到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因此人人都盼着過春節。如今,我們天天吃得都像過年一樣,就希望忙碌了一年後,一家人能夠相聚在一起,一起品嚐美酒佳餚。這一天,大人們會送給我很多祝福,還有壓歲錢。我也祝願長輩們身體健健康康,萬事如意!八點到了,我們準備看電視上最精彩的春節聯歡晚會一直到午夜十二點。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刻,人們燃放者各種煙花爆竹來慶祝。五顏六色的煙花衝向天空盡情開放,好看極了,那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在耳邊久久迴盪着……

大年七年級的早上,我穿着最帥氣的衣服早早來到外婆家拜年,來到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對精巧的對聯,那鮮紅的紙上一撇一捺的草書顯得龍飛鳳舞,像一個個笑眯眯的臉蛋,洋溢着春節歡樂的氣息,包含着一種濃厚的風情。走進大門,茶几上花花綠綠的食品使我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瓜子成堆撒落在盤子裏,色彩鮮亮的水果擺成奇怪的形狀:有的像小山有的像寶塔。頓時,我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拿起幾個塞到嘴裏吃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哥哥也過來了。我趕緊放下我手中的瓜子,急忙走上前來跟哥哥討論如何過這個春節,哥哥偏偏搞得那麼神祕:“慌什麼,等一會兒再説!”這可把我給惹急了。就在這時,外婆端上了一盤盤菜餚説:“各就各位,先吃了吧!”第一盤菜就是炒年糕,那是我最喜歡吃的菜,還沒等人到齊,我就偷偷夾了一碗坐在一旁吃了起來。親戚們陸續都過來了,準備開飯了,而我已經吃了個半飽了,於是隨隨便便地夾了幾道菜吃起來,邊吃邊耐心地等我那超能吃的哥哥吃完……耶!他終於吃飽了,能玩了。我興奮地和哥哥去買了幾盒鞭炮。來到空地上,哥哥把飲料罐放在地上,拿出一大捆像導火線一樣的眼花對摺兩次塞在罐子裏。我一臉的迷惑,不知哥哥這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塞了二十來根,哥哥把其中一根拉出來拖到地上,轉過頭來跟我説:“好戲要上場了!”他點燃那根線,幾秒後“轟”的一聲,飲料罐像一個萬花筒放出了燦爛的火花,一陣暖流從身邊掠過,火勢越來越猛,幾十根煙花所放出的火花是最快又最華麗的,頓時火花熄滅。一切幻想都化為現實,雖然煙花消失了,但是鐵罐又被火藥的力量燃燒出了熊熊烈火。“這下又可以接着玩了。”哥哥説着,跑回家拿來一小瓶牛奶倒了進去,然後掏出爆竹,在砂紙上劃了一下扔進了罐子裏,轟地一聲,罐子倒了下來,冒出了幾縷煙,哥哥裝幽默地聞了聞説:“牛奶都温了,要不要喝啊!”剛説完,就自娛自樂地笑了笑。

晚上我們來到外灘。節日的外灘人山人海,張燈結綵,披紅掛綠,到處都漂着一串串彩色的氣球和條幅。我手上拿着紅豔豔的氣球,笑個不停。空氣中盪漾着炮竹的硝煙味,我們沉浸在這節日的歡慶氣氛之中。鞭炮聲一聲過一聲,伴着我們的歡笑聲,外灘變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這就是春節,一個永遠充滿歡樂和激情的日子。

我家鄉的春節14

我的家鄉在江門,江門市現轄蓬江、江海、新會三區及台山、開平、鶴山、恩平四個縣級市,轄區範圍俗稱“五邑”。共同的歷史,同出一宗的地緣人緣,加上海外對五邑的影響,使江門五邑展現出豐富的民俗風情。

20xx年,江門及下轄各市城市建成區總面積198.87平方公里,其中江門市區(蓬江、江海、新會)城市建成區面積108.62平方公里。

全市常住總人口410萬,人口密度405人/平方公里。 “五邑話”是粵語的一枝,是五邑地區的主要方言。

江門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美譽。祖籍江門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現已達376萬,分佈在全世界五大州107個國家和地區。江門五邑籍華僑、華人中,分佈在亞洲地區的佔20%,美洲佔70%。

江門在過春節的時候,大街上是一片繁華的景象,在街上,你可以看到到處是都是張燈結綵,每一棵樹上都掛滿了彩燈。你無論走進哪一個商場,都會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和很多前來購買的人們。真是其樂融融。

在過節時,我們有如下習俗:

1. 貼春聯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説,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户都貼春聯,以示吉祥,喜慶。

2.年夜飯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會團聚在一起吃團年飯.當然,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裏吃,也可以在長輩家裏吃.對於團年飯的菜式和菜數都是有很嚴格的規矩的.在我們家.每年的團年飯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魚和雞是必不可少的菜.魚象徵年年有餘,而雞又是廣東人最喜歡的食物.它們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呢!

3.徐夕夜晚上0時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時整放鞭炮也是一種特殊的習俗,它寓意着"辭舊歲,迎新春".對於迎接新春還有一種説法叫做"守歲"這麼説吧,"守歲"其實就是指從大年30到七年級期間不睡覺.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説,這是玩的最好時間.當然這也不是盡然的,有些老當益壯的老年人也會和着年輕人們一起鬧新年呢!但江門市區禁放鞭炮已經好多年,只有在農村才可以燃放,今年的年30晚12點正,江門很多人放煙花,漫天煙火美麗極了。

4.應節活動

年七年級,喝早茶。這是江門歷來的慣例,一早到酒樓找座位,如果你不夠早的話,就沒有座位,一般是公公、婆婆先到酒樓,因為他們起的早。每年春節都是爺爺去找位置,找好就叫我們,總之在春節酒樓都是人山人海,十分的熱鬧。八年級、九年級日鄉鎮都會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如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羣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5.紅包

派紅包是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給紅包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孝敬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裏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今年我領的紅包夠我交學費呢。

6.拜年

給家人鄰居拜年也是有規矩的,在大年七年級,必須去爺爺奶奶家拜年,八年級的時候則必須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只有到了九年級和初四才能外出給街坊鄰居家和朋友家拜年。

7.穿着

我們在過年時一般都穿紅色的衣服,大人,小孩都一樣。因為古時候有一種兇猛的怪年獸的。所以,直到現在,也流傳春節也穿紅色。

江門過年時一般會在農曆正月七年級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户户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長輩敬茶。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我們江門人在春節招待客人時一般用瓜子,糖果,年糕來招待,因為糖果表示甜美,年糕表示年年步步高,在新的一年日子過的幸福,美滿。

我家鄉的春節15

每個地方都會有一些不同的風俗習慣,我的家鄉萊西有些節日的習俗就和別的地方不太一樣,下面我就讓我來介紹一下我們這裏的春節是怎樣過的吧。

春節通常指的是農曆正月七年級,我們這兒也叫過年。但在我的家鄉,可以説從一進臘月門就開始有了年味兒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也就是臘八節,人們都要用各種豆類乾果熬製臘八粥,還要再泡一些臘八蒜,準備過節的時候吃餃子用。然後就是趕年集,小孩子們首先要買的就是爆竹和各種好玩的小玩意兒,而大人們則要置辦年貨,買過年吃的和穿的。孩子們高興,大人們也忙亂。

到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我們也稱作“辭灶”,據説是灶王爺上天彙報這一家一年情況的日子。這一天,人們要把家中的裏裏外外都徹底的打掃一遍,叫掃灰,也許是取“掃晦”的諧意吧。各種東西這時已經準備充足。天剛黑,就有人放起了鞭炮,這就預示着新的一年即將到來。

到了大年三十那一天,人們就又忙開了,家家户户張燈結綵,喜氣洋洋,到處洋溢着節日的氣氛,人們都在自己家的門上貼上春聯,還要貼上“福’’字,“福”字要倒過來貼,其寓意就是福到。還要穿新衣,掛上一盞盞紅燈籠。晚上,該吃年夜飯了,村子裏到處飄着飯菜的香氣,桌子上擺滿了好吃的晚餐,一家人圍在一起。每道菜都有不同的含義,比如魚:表示年年有餘,雞表示吉祥如意。全家人津津有味地吃着年夜飯,其樂融融。晚上8點,人們便要準時打開電視收看春節聯歡晚會,上面有歌舞、小品、相聲……,節目引人入勝,使人陶醉在歡樂之中。一直到晚上12點之前不許睡覺,也就是人們所説的守歲,那時,人們都在放鞭炮,燈火通明,非常熱鬧。

正月七年級那一天,人們都互相走親戚拜年。而現在,大多數人選擇了用手機發短信送去新年的祝福。正月十五,便是元宵節,元宵大量上市,人們都要買元宵吃,大街上掛滿了各種各樣漂亮的燈,宮燈、紙燈……數不勝數,人們看得眼花繚亂。

正月十九是春節結束的日子,我們學生又開始新一學期的學習生活了,而新年的快樂卻久久不能忘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