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與掃墓

來源:文萃谷 1.88W

我國的清明節有極其悠久的傳統,究竟起源於何時難以確考。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春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曆史。受漢族文化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等20多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儘管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最基本的內容和主題

清明節的由來與掃墓

在古代傳説中,一般都認為是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禁止燒火而確立寒食節,次日便為清明節。所以談清明節一定要和寒食節一起談,才可以説明白。

寒食節的習俗現在已經沒有了。古人所過的寒食節,是指從冬至後起,過一百零五天,亦即清明前兩天(或前一天)。寒食節的來歷有兩種説法:一是説晉文公重耳流-亡之時,介之推曾隨之奔波,並背過晉文公,今山西介休縣即是背文公休息之處,又曾割股肉給文公吃。晉文公復國後,大封功臣卻把有功的介之推遺漏了。有人提到這件事,晉文公便找他,要封他官,他聽説後便揹着老母親逃到深山中。文公找不到便放火燒山,認為他一定能出來,結果他抱樹而死,文公悔而哀之,便命令人民在這一天不能用火。

但《左傳》和《史紀》中都沒記介之推被焚之事,《左傳》只記:“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便下令晉國全國在這一天禁止生火做飯,都不準吃熱的食物,故叫“寒食節”。第二年規定寒食節的第二天為清明。

值得注意的是,《左傳》中相關的這段文字我仔細閲讀幾遍和反覆琢磨過,根本沒有燒山而介之推母-子被燒死的記載,更沒有關於寒食節和清明節的只鱗片爪,時間上也不吻合。晉文公封賞功臣時可能已過了清明。而介之推躲進綿山,應該有一段時間才會發生晉文公搜山之事,過清明肯定有相當一段時間了。故這種説法很不可靠,甚至可以説不可信。 另一種説法是周朝時,仲春之月在國都中敲木鐸,循查焚火,可能是為了防火的需要吧。時至今日,仲春時節也是防火的重點時段,到季春之月就不焚火了。而寒食的節氣亦正值仲春之末。在周代已有這種風俗。而清明節的名稱與這一季節天氣物候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説:“春分則雷行,音比蕤賓。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音比仲呂。”“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這大概是清明這一節氣命名的源頭,也是清明節名稱的來歷。

應該指出,寒食和清明節日期的確定有兩種説法,實際是一樣的,即“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是寒食,“春分”後的十五天是清明。無獨有偶,這兩個説法便很有意思,不提陰曆的月日,卻用二十四節氣的兩個節氣來標明其出現的日期。“冬至”和“春分”在二十四節氣是非常重要的。二十四節氣最先形成的便是二至二分,即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清明”本身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故用物候來命名的可能性就最大,故我倒傾向於《淮南子·天文訓》的説法。

二十四節氣和農曆的.相互配合構成中國古代曆法的特點。二十四節氣屬於太陽曆系統,而農曆屬於陰曆系統,實際便是陰陽合曆。這體現了中國先民的高度智慧,我們的天文學實在太發達了。陰曆調節生活,絕大部分節假日是陰曆的,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而二十四節氣是指導生產的。清明是二十節氣之一,故屬於陽曆系統。它固定在陽曆四月的4、5、6三天。今年的清明節便是4月4日。因此,我認為,清明是根據氣候和物候來命名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天氣清爽晴明的意思。而在這個季節,人們也心情清爽而

喜歡郊遊踏青,隨之而來是掃墓祭祀先人。而祖宗崇拜則是中國人最原始的一種信仰和感情,故掃墓和祭奠先人便逐漸成為清明節的主要活動。

寒食和清明成為固定的節日被人們廣泛重視則是在隋唐時期。到唐朝時,寒食節依然為人所重,韓翃《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就是借寒食節來諷刺那些權貴的。

寒食節一到,三日內不準生火做飯,都要吃事先做好的冷餐。唐前,人們煮粳米粥或搗杏仁煮作粥。唐朝時改作煮大麥粥,研碎杏仁放裏邊,再用餳沃之。而且還有鬥雞、鬥雞蛋的風俗。所謂鬥雞蛋,就是富豪之家吃的雞蛋都要畫上畫,先染上藍或雜色,然後再在上邊繪畫,互相贈送,來比誰的精工。魏晉時,富豪比賽奢侈畫蛋之風亦大盛。由於寒食節與清明同時,所以,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節聯繫起來。故沈佺期在《嶺表逢寒食》詩中説:“嶺外逢寒食,春來不見餳。洛陽新甲子,何日是清明”。寒食清明並提。《中文大辭典》所引《燕京歲時記·清明》條説:“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煙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但兒童戴柳祭掃塋而已。”而只要提到清明,人們一定會想到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至於杜牧是不是去掃墓則無法知道,但詩寫的聲情並茂,意境鮮明生動而膾炙人口是無疑的。所以沒有人去考證而且也不好考證是否去掃墓。

《清明節的由來與掃墓》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