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拜年習俗15篇

來源:文萃谷 1.87W
春節拜年習俗1

【來歷】

春節拜年習俗15篇

大年七年級,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説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七年級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習俗】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説“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説:“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説:“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七年級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説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説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説:“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但從正月七年級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所以拜年的時限可以延長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民國後至現在,親友間相互拜年、晚輩給長輩拜年、同事間互訪,以及團拜、宴會、晚會、茶話會等恭賀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

春節拜年習俗2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七年級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説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説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説: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户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説: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説: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七年級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春節拜年習俗3

拜年是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拜年的由來

傳説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叫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七年級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人們為了趕走這個怪獸,有一年,年又來到村子,人們發現它怕紅色的東西和響聲。於是又一年,當年來之前,人們在門上貼紅紙,掛紅燈籠,年來了,人們用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往地上摔,發出響亮的聲音,終於,年被趕跑了,於是,後來人們都有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的習俗。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四類:

一是走親戚。七年級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象、祖宗影象、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行禮。可以逗留吃飯、談心。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象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説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際,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部分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説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説:“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如今,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春節拜年習俗4

春節拜年的寓意

春節拜年是中國習俗之一,通常是一家人去親戚家串門,帶着水果禮品去親戚家聯絡感情,孩子們通常一起玩耍,父母輩們拉拉家常。之後去拜訪的客人會被留下一起吃飯。直至晚餐後方才離開。而不同地方的拜年有所差異,那麼春節為什麼要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知道的是正月七年級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壓歲錢)熱情款待。

春節拜年的習俗

説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把它叫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七年級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這就是拜年習俗的開始。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説:“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大年七年級,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秦漢以來萬千的風首朝賀。自明清開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後全家按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平輩間拱手致語。拜親朋的次序是:七年級拜本家;八年級、九年級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現代多行團拜,歲末郵寄賀年片和賀年信。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春節傳統文化知識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温州等地區是中國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春節拜年習俗5

拜年習俗由來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間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到宋代,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送貼致賀,這就是早期的賀年片。到了明代,賀年片設計更加完美、精緻,帖上不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還寫上了“新年快樂”、“吉祥如意”的祝辭。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拜年習俗的介紹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最古老的傳統習俗,在春節時期親戚之間交流感情的活動,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知道的是正月七年級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並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它是中國人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習俗,是親戚間聯絡感情,互相慰問的一種親情大交流。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壓歲錢)熱情款待之。

春節拜年習俗6

1、一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2、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身體健康”等吉祥的話語。

3、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禮尚娛樂。

4、七年級或八年級必須到岳父、母家,並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座談等。

5、如給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説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6、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7、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説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説:“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8、選擇合適的時間,乃拜年的第一要素。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小時,難免影響主人休息。

9、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所以做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

10、送禮物要得體。給長輩、教師、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鮮花,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已成為都市現代人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

11、拜年禮物應講究衞生。比如,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一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遊”中難免會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該有益於對方強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引起誤解。

12、應注意節儉,比如,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精美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戀人、同事等,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

春節拜年習俗7

1、日子酸酸甜甜,人生忙忙碌碌。緣分簡簡單單,聯繫斷斷續續,惦記時時刻刻,祝福長長久久!朋友,天氣轉涼,注意保暖啊!祝春節快樂!

2、今年過節不收禮,其實給點也可以。十塊八塊不嫌棄,十萬八萬過得去。你要真是沒的送,短信一條也可以。新年快樂!

3、日照除夕生紫煙,遙看幸福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快樂落九天。橫看健康豎平安,遠近高低各好運,不識新春真面目,只緣未收我短信。新春快樂!

4、忘不掉我們曾經説過的永遠,無意間卻平添了一份思念,春節之際,我時時想念,距離拉長了我們的路程,時間縮短了我們的擁抱,佳節的到來,我的祝福將送到,我們的友誼會長久,春節快樂!

5、開心是你每天必做的功課,幸福是你今生的必選課,這兩者都是缺一不可的課,祝新春快樂!萬事如意!學業有成!

6、祝你東行吉祥;南走順利;西出平安;北去無慮;中有健康;左逢緣;右逢達;前有福星;後有菩薩;上可升官;下可發財;內積千金;外行好運;常行佈施;兼濟天下;內外法財;悉皆盈滿;業障盡除;早證菩提。

7、做不成太陽就做最亮的星星,成不了大路就做最美的小徑,成不了元帥就做最勇敢的士兵,成不了名人就做普通百姓,只要開心,做啥都成。祝春節快樂!

8、小除夕,送祝福,送走吉祥如意虎,迎來金虎保平安。財運、好運、福運都來到,健康、快樂、幸福都送到,祝你新年快樂,福氣多多,萬事如意!

9、一馬百符,商人愛福;七廳六耦,君手維新。春節快樂,新年再創輝煌,前景無限!

10、大業神飆旭日升,地闊天寬平極原,物華天寶霞光再,業和萬眾福極天,祥事繞兮難相離,程途知遇拜金蘭,萬縷春風輕拂面,裏閨飄香染桑田。春節快樂,新年再創輝煌,前景無限!

春節拜年習俗8

1、過年了,如果你有朋友是從外地回來的,請給他多一點幫助。外地房價極高,消費更高,吃飯聚餐就不要和他AA了,你請他吧。出門在外壓力已經很大了,請理解他、包容他,生活需要互相扶持的,愛心需要傳遞的。傳遞中國正能量,從你開始~哈哈,新年快樂!

2、春節快到,拜年趁早:一拜全家好,二拜困難少,三拜煩惱消,四拜不變老,五拜兒女孝,六拜幸福繞,七拜憂愁拋,八拜收入高,九拜平安罩,十拜樂逍遙,預祝您虎年吉祥,萬事順意!

3、當新年的鐘聲還沒來得及敲響,當虎年的喜氣還沒有開始飄揚,當璀璨的煙花還沒盡情地綻放,當富貴的春聯還沒肆意地貼上,讓我歡快的祝福籠罩在你的心房,預祝朋友新年幸福伴吉祥,閤家快樂永安康!

4、春節將至,我特地借“手機”這個舞台為你傾情上演一出“拜年戲”:祝你的魅力像京劇一樣富有影響;祝你的人生像豫劇一樣精彩不斷;愛情像越劇一樣纏綿悱惻;事業像黃梅戲一樣蒸蒸日上;前途像皮影戲一樣有人提攜;生活像二人轉一樣充滿樂趣。祝你虎年快樂!

5、晚一點早一點,祝福不少,收到就好;遠一點近一點,不是問題,心無距離;長一點短一點,話多話少,心意不少;節日很好,我願趕早,願你在新的一年裏:打牌贏錢,出門撿錢,兜裏揣錢,銀行存錢,辦事省錢,勇往直錢,祝春節快樂!

6、紅紅的春聯,貼滿了喜慶;紅紅的燈籠,高掛鴻運;紅紅的炮竹,唱響佳音;紅紅的梅花,萬象更新;紅紅的虎年,展開圖騰;紅紅的人兒,泛起紅暈;紅紅的前程,鋪滿金銀;紅紅的日子,萬事俱興。祝新春快樂!

7、剛來到,我的祝福就送到。摘下新年的幸運星,採下新年的忘憂草,添句新年的祝福語,加上新年的思念心。願新的一年裏平安、健康、幸福陪伴你!

8、去年的祝福,今年如願;去年的關心,有增無減;去年的問候,今年更甜;去年的理想,今年實現;祝新一年的你,工作順利,心想事成,為自己的目標而奮鬥,定能成功。

9、春節到,我的祝福跋涉千山萬水,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把千絲萬縷的思念化作千言萬語的叮嚀,並趕在新年送給你:願你開心快樂,健康好運!新年快樂!衷心祝福您和家人幸福安康!新的一年一切順利!

10、金牛翩翩辭歲去,金虎踏踏迎春來。爆竹聲聲綻放幸福,火樹銀花照亮錢途。新春暖暖送來好運,喜氣洋洋帶來吉祥。策馬揚鞭奔前程,虎年順利展宏圖。願你虎年事事吉祥,愛情永遠芬芳,事業更加輝煌。給你拜年啦!

春節拜年習俗9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大年七年級,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説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七年級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便流傳開來。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説“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

春節拜年習俗10

圍繞着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着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新春佳節,紅梅飄香,至愛親朋,同事戰友,走家串户,登門拜年,互致節日祝賀,很有那麼一股子“人情味”。柴萼的《梵天廬叢錄》稱:“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這在我國民間已成為傳統的習慣。 那麼,拜年這一習俗又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長着血盆大口,異常兇猛,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它便出來挨家挨户地殘食人羣。人們只得把肉食放到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七年級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綿綿相傳。

到了宋代,上層統治階級和士大夫感到互相登門拜年,耗費時日,便用名帖相互投賀。宋人周輝《清波雜誌》稱:“宋元?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的賀年片,是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的卡片。朋友之間在農曆正月七年級這一天,互相贈送,甚至不大熟悉的人也送一張,以廣交遊。

明代,投寄賀年片之風更甚,文徵明有《拜年》詩云: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賀年片開始用紅色硬紙片製作。 當時時興一種“拜盒”,將賀年片放到鋪盒裏送給對方,以見莊重。

民國初期,公曆新年也有送賀年片的,同時品種花樣也多起來。賀年片從設計到印刷,都越來越藝術,內容也更加有意義了。它從一種寫有單純祝福詞語的卡片,發展成兼有書法、圖畫、詩詞的精緻玲瓏的藝術小品。

現在的賀年片小巧玲瓏,既有年曆,又有精美的畫面,送給友人更增添了節日的情趣。

春節拜年習俗11

當迎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中國人民滿懷激動地呼喊着:新年到了!新年到了!到處都洋溢着一派喜慶的氣氛!只見一束束煙花飛上天空,在一瞬間炸開了,五光十色,把大地照得格外美麗,如同宣夜一樣。

每當你走過家家户户,你就會看見在門上,窗户上的“福”字或中國結。

在家裏,親戚們穿着節日的服裝,聚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吃團圓飯,舉杯敬酒,祝以後工作順利,學習進步,安居樂業!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獨有的節日。

關於春節的來歷中,有一篇流傳最廣的傳説——“年”。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但是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趕走。老婆婆驚呆了,見他鶴髮童顏、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説,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

春節拜年習俗12

1、點起温馨火爐,照亮光明前途;舉起甜美紅酒,喝下平安幸福;唱出美好祝福,踏出健康舞步;邁着輕盈腳步,送出虎年祝福;祝你家庭和睦,虎年一展鴻圖!

2、跨進春節的門檻,延續着幸福的主線,紅火的日子翻天,熟悉的笑臉燦爛,吉祥的色彩斑斕,歡樂的頌歌不斷,久違的問候温暖,新春佳節,願你宏圖大展!

3、新年新歲人歡暢。開懷高歌心氣象,泰山雄姿映華章。百花爭春競綻放,年年有餘兆吉祥。好運鴻福精神旺,閤家天倫喜洋洋。祝春節愉快!

4、有一抹色彩叫做陽光,有一種味道叫做温馨,有一款裝飾叫做心意,有一份祝福叫做平安,朋友,新年快樂,健康幸福。

5、虎年歡過虎年來,爆竹聲聲新年到。高高興興過大年,開開心心走親戚。親朋好友聚一起,敍舊談歡唱新年。把酒談歡又一年,願你新年好年景。

6、新年快到,想想沒什麼送給你的,又不打算給你太多,只有給你五千萬:千萬快樂!千萬要健康!千萬要平安!千萬要知足!千萬不要忘記我!

7、春節臨近百花香,一香送你搖錢樹,二香送你貴人扶,三香送你心情好,四香送你沒煩惱。五香送你錢滿箱。六香送你永健康!

8、笑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運動,是健康的源泉,長壽的祕訣,謹願百忙之中,起居有節,笑口常開,身心長健,永葆青春。虎年春節愉快,幸福平安!

9、送走舊年的時候,也送走一年的陰鬱,迎來新春的時候,也迎來新的希望。給您拜年啦!祝大吉大利!

10、虎年到來鞭炮鬧,紅粧對聯也嬌俏,迎春花兒悄然笑,祝福聲聲不停消,願你在新年伊始之際把幸福緊緊套牢,把快樂緊緊擁抱,和好運互相依靠,把憂傷統統拋掉。虎年快樂。

春節拜年習俗13

拜年的歷史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拜年,就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拜年的四種形式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以下都是舊禮節,現在叩首、跪拜這種形式已經基本消失,僅在小孩向長輩拜年時還有)。

一是走親戚。

其中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説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

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意。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

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説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説:“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拜年的種類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飛貼——賀年片、賀年卡的源頭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

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

大户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

春節拜年習俗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説:“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

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

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

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説:“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舊時正月七年級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春節拜年習俗14

如果説春節最讓人樂此不疲的習俗是什麼?那就是拜年。缺少拜年這道風景,那春節的民俗年味就大打折扣。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禮儀形式。年(元旦、春節)這一民俗節日是從周朝開端的,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晚輩給長輩拜年的風俗就此開始出現。到唐宋時代,拜年被官方肯定為禮儀之邦重要的民俗,是春節不可或缺的風景。從古至今,大年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城市鄉村、大街小巷車水馬龍,穿着新衣、打扮入時的男女老少爭分奪秒地扮演"拜年"角色,把年味烘托得五彩繽紛、喜慶吉祥。

"禮義仁智信,禮為先",古人教孩子"知禮、習禮、行禮"首先從拜年做起。

古往今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會通過拜年這一特殊交際方式,表達相互間的祝賀與祝福,以利於增進友誼和聯絡感情,展示各自的禮儀修養。

元歐陽玄《漁家傲》詞:"繡榖雕鞍來往鬧,閒馳驟,拜年直過燒燈後。"認為從七年級到十五都是拜年最佳時間。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寫道:"正月元旦......夙興盥漱,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長少畢拜,姻女投箋互拜,曰拜年也。"可見,拜年的民間習俗出現後,人們的重視程度、拜年的方式內容也在"與時俱進",而且一直流傳到現代。

傳説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年"。每逢除夕晚上,"年"跑入村莊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七年級早上,"年"飽食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傳説"拜年"由此而來。

有一年,"年"又進村了,人們發現它怕紅色和聲響。於是,當"年"到來之前,人們在門上貼紅對聯、掛紅燈籠,燃放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年"被嚇跑了。於是,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的春節習俗流傳開來,並且逐步擴大應用到一年到頭各種喜慶活動中。

古時"拜年"固有含義是為長輩拜賀新年,叩頭行禮。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習俗不斷增添新的對象、內容和形式,向師長、單位領導、同學、同事、戰友、同鄉、"六親"、鄰居拜年漸成時尚。該去拜年而沒去的心裏總覺得不妥、不安、失禮。拜年的目的也由"尊宗敬祖、行孝祝福",增加了"情緒化"、"功利化"色彩。

古時,大年七年級,孩子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衣服、穿新鞋、戴新帽,梳粧打扮後首先給自己的爺爺、奶奶、父母磕頭拜年,帶有行孝、討好、討賞的意味,讓長輩新年第一時間就享受到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吃過早飯,小字輩隨父母或哥姐出門去走親訪友,碰到熟人一般都要抱拳問"新年好"。給宗親長輩拜年,一般行跪拜禮,給師長拜年,一般説"給老師(前輩)磕頭了",現代不一定真行磕頭禮,抱拳作揖"言到為止"。給朋友、同事、鄰居拜年,一般也行抱拳作揖禮,而且這種禮節形式成為春節拜年的標誌,大人會做,現在孩子也心領神會。

八年級、九年級一般到岳父母家及族長和叔、姑、舅、姨等長輩家拜年,一般要帶些敬老禮品,有素養人都不追求禮品奢侈豪華,一串水糕、一串冰糖葫蘆,一盞燈籠、一掛"中國結"都行。拜年時主人、客人都不講究禮品貴賤,重視的是禮節人情。

五六十年前,我也曾無數次登門當面給長輩拜年,其情其景至今仍記憶猶新。那時到長輩家,首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依次跪拜。許多長輩除夕夜就在堂屋鋪紅氈,蒲團上墊包被,準備接受晚輩的磕頭禮拜。晚輩畢恭畢敬磕頭後,長輩會不失時機説些誇獎的話、寄予厚望的話,並把早就準備好的紅包(用紅紙包着壓歲錢和糕點糖果)賞給晚輩。古代講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們得到長輩的壓歲錢可以保平平安安度過一年。拜年後,有的長輩要留晚輩吃糖果、吃飯、玩耍、聊天等,黃昏時才讓"打道回府"。許多長輩以給自己拜年人數多少來預測新年"喜氣、福氣",向他們拜年的人越多他們越高興。

現代給領導拜年、給朋友拜年和感謝性拜年比較盛行,這對聯絡感情、加深友誼十分必要。人們借拜年之機回顧友誼、檢討失誤、商恰工作、表達謝忱,平時不太好説的話,平時理不清的問題,此時講出來,對方都感到"禮到人不怪"、通情達理,恩怨情仇就此一筆勾銷。這個過程一般不宜太久,該想表達的心意説清了,寒暄幾句客套話就可告辭。"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串門式拜年也有必要,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平時沒有多少來往,但見面都能説得來。到了年禧,見面抱拳道喜,或登門賀喜,在屋裏坐一會即可,無甚過多禮節。即使過去互相有得罪的地方,有點恩怨過節,通過拜年即刻煙消雲散,甚至互相檢討、請求原諒,出現"不打不成交"的感人場面。這樣鄰里互動拜年,對改善鄰里關係,促進和諧社區建設大有裨益。

拜年是我國傳統的民間風俗,古代盛行當面拜年、紅包拜年、寫信拜年。在"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科技發展的今天,手機短信拜年、電話拜年、賀卡拜年、電子郵件拜年、鮮花郵寄拜年、視頻拜年、網上拜年越來越流行,為越來越多人所接受。這不能不説是時代的進步,促進了拜年民俗的多樣化、便捷化、科學化。

春節拜年習俗15

1、東北地區七年級早飯後,除了年長的老人在家裏坐等受拜外,人們都要粧扮一新,到本村或鄰村親友家拜年。年輕人都是男女分開,出東家進西家行完禮就走。年紀稍長的則要在受拜之家小坐片刻。

2、華中地區人們七年級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拜年是不問親疏的,稱為“拜年無大小”。家中來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餈粑相待。

3、華北地區有守歲至午夜時分,鳴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輩要給長輩叩首拜年,討要壓歲錢,全家再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在百十個餃子裏,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説是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一年諸事順遂。

4、華東地區拜年五跪。第一次磕頭要拜祖先。第二次磕頭要拜高堂。第三次磕頭是拜鄉親。第四次磕頭是送家堂。第五次磕頭是跪親友。

5、華北地區結婚第一年新女婿上門去拜年,裏頭有很多規矩和講究。禮品中,荔枝和桂圓是必不可少,這樣的“組合”叫做“包頭”,“包頭”是最重要的禮品。

6、華南地區出門拜年前,都會帶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户親戚,就要送上大橘,無論多少,一定要是複數,然後説一些祝福的話。同時在正月,每個人都要看緊自己的口袋,切忌讓別人掏。

7、西南地區對歌喝酒打花臉。大年八年級,同胞開始走親訪友,每到一家,便受到主人豐盛的酒席款待,席間以當地苗族獨特的方式相互對歌喝酒打花臉,臉越花表示喝的酒越多,越吉祥,越幸福。

8、西北地區拜年贈麪食。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八年級各戚友間則以麪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説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口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