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事蹟

來源:文萃谷 3.14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事蹟吧,事蹟具有觸發力大、感染力強的特點。我們該怎麼擬定事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家的事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家的事蹟

科學家的事蹟 篇1

1592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學家伽俐略創制成功第一支温度計。那是一根有刻度的直形細長玻璃管,封閉的一端呈球形,未封閉的一端插在水裏;當週圍的氣温發生變化時,管內水柱的高低也隨之發生變化,由此得知氣温的高低。但是,由於水是露在大氣裏的。水柱的升降除受氣温的影響外,還受到大氣壓的影響,因而僅憑水柱高低測量氣温的變化往往欠準確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654年,伽利略的學生改用酒精代替水,製成一種不受大氣壓影響的温度計,並首次被意大利醫學教授聖托裏奧用於測量人的體温。大約10年後,意大利人阿克得米亞又用水銀代替酒精製成另一種温度計,從此,這種温度計開始被廣泛應用於臨牀診斷。雖然水銀温度計被廣泛應用於臨牀中,但人們又發現它有許多不方便的地方。於是,在1867年,英國倫敦的'一位名叫奧爾巴特的醫生根據測量人的體温的特點和需要,又研製出一種專門用於測量人或動物體温的温度計,至此,體温計才正式誕生,並一直被沿用至今。

當然,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體温計也在不斷地被革新換代。1984年,芬蘭的一位醫療器械設計師又發明了更方便、準確的電子體温計。隨後不久,美國的一家醫療器械公司又發明研製出一種專用於嬰兒的奶嘴式體温計。可以預言,在高新科技飛速發展的明天,一定會研製出更先進、更科學、更準確的新型體温計。

科學家的事蹟 篇2

從小蔡倫就到皇宮裏5261去當太監,擔任職位較低的4102職務——小黃門,後來得到漢和帝1653的信任,被提升為中常侍,參與國家的機密大事。

他還做過管理宮廷用品的官——尚方令,監督工匠為皇室製造寶劍和其他各種器械,因此常常和工匠們接觸。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製造精神,給了他很大的'影響。

蔡倫看到當時大家寫字不便利,竹簡和木簡太笨重,絲帛太貴,絲綿紙不行能大量生產,而且都存在缺點。於是,他就研討改進造紙的方法。

蔡倫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帶着工匠們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漁網等原料來造紙。他們先把樹皮、麻頭、破布和破漁網等東西剪碎或切斷,放在水裏浸漬一段時間,然後搗爛成漿狀物,再經過蒸煮,最終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曬乾,這樣就變成紙了。這種方法造出來的紙,不僅體輕質薄,很合適寫字,受到了人們的歡迎。由他監製的紙被人們稱為“蔡侯紙”。

科學家的事蹟 篇3

錢學森的故事錢學森認為,飛機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導彈確實是一種新的有巨大威脅力的武器,其作用在二次大戰末期已現端倪,希特勒德國就使用了V—1、V—2導彈。與飛機相比,導彈的優點是它的速度快,在戰爭中無論是從攻擊或防禦的角度看,都是一個重要的戰術技術性能。另一方面他又從技術上指出,攻克火箭導彈技術並不見得比飛機更難,因為導彈是無人駕駛的一次性武器,而飛機則有人駕駛,且要求多次使用,這在發動機、結構、材料和飛行安全等問題上都有許多特殊的要求。

他給大家介紹説,發展導彈在技術上也會遇到許多難關,比如制導問題。這也是當時大家不知道導彈為什麼會自動飛向目標的一個神密問題。針對這一情況,錢學森給大家講解了許多制導的`原理,其中包括洲際導彈的制導原理。他對制導技術進行了剖析,並由此得出結論説,這個問題在短期內易於突破。

錢學森還專門指出,他這麼説並不是否定飛機的重要性。事實上,這兩種武器在戰爭中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導彈作為一種現代的武器,應及早引起人們的重視,並列入重點項目予以突破。錢學森的這一具有真知灼見的分析,自然為很多人所接受,並統一了大家對導彈問題的認識。

在軍隊方面,錢學森親自給我軍高級將領作報告,講解火箭導彈知識,分析導彈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他的講課深入淺出,形象生動,使許多科學知識不多的老將軍都聽得津津有味,並對這一尖端武器產生了莫大的興趣。

科學家的事蹟 篇4

郭永懷是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他和錢學森、周培源、錢偉長等一道,規劃了我國高等學校力學專業的設置。他和力學家們運籌帷幄,認真研究了近代力學的發展方向,制定了學科的近期發展規劃和遠期奮鬥目標,使我國力學學科的面貌大為改觀,特別是近代力學科學一起步就有很高的基準,只短短的幾年功夫,在某些方面就已接近於世界先進水平。

早在回國以前,郭永懷就同談鎬生探討過回國後如何培養力學人才的問題。回國後,他始終把培養科技人才當作頭等大事來抓。

1956年,我國恢復建立研究生制度。郭永懷積極籌劃力學所的研究生培養。在第一批招生中,他一人就帶了5名研究生,以後又親自帶過幾批。他主張:培養人才要“言教、身教,以身教為主”。在教學和科研中,他自己做表率,經常同年輕人一道解決一個個具體的技術問題。在培養研究生和助手時,他注重使他們在理論分析和實驗研究兩個方面都得到提高。他對年輕人的指導和幫助是啟發式的、循序漸進的,重點強調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本領,而不僅僅是解決某些具體問題。在他的培養下,研究生中有不少已成為所級學術領導人或博士研究生的導師。

1957年,郭永懷和錢偉長組織並領導了清華大學力學研究班。他除負責研究班的日常組織工作外,還親自執教,講授流體力學概論。開課前,他把輔導教員找來,親自帶領他們到有關高等院校的實驗室參觀,對一些關鍵問題給予一些啟示,再讓他們為課程安排一個實驗計劃,使這門課做到理論聯繫實際。臨畢業前,郭永懷親自指導安排學員們的畢業論文題目,並設法每週都同輔導教員和學員碰頭,瞭解進展情況,幫助解決問題。清華大學力學研究班前後共辦了三屆,畢業生達290多名。現在這些學員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各個部門,特別是在國防科研單位和重點院校的力學系或力學專業教研室,他們起着頂樑柱的作用。

郭永懷在培養人才方面不遺餘力。1958年,他兼任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主任和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教授,講授高速邊界層。執教中,每堂課都凝結了他的心血。他評論和分析學者們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使初入門的研究人員都深受啟發,甚至終生受用。在講到求解各種形式的N—S方程時,他總是眉飛色舞,侃侃而談,指出採用什麼樣的變換有希望獲得成功,走哪一條路是徒勞的,會遇到什麼問題,癥結何在。凡聽過他課的人都感到回味無窮。陸士嘉也常常趕來聽郭永懷的講課。她當時曾評價説:“只有他能講得這樣傳神。”

郭永懷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他將自己比作一顆石子,甘願為青年人的成長鋪路。他深感大批培養優秀人才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保證。培養學術接班人這一艱鉅任務在他的工作安排上佔有突出的地位。他的'一言一行都體現了這一點。1961年,他曾寫道:“當前的打算是早日培養一批骨幹力量,慢慢形成一支專業隊伍。”隨後他欣慰地説:“由於幾年的工作,已經見到效果。”獻身我國的核武器事業

1960年5月,郭永懷被調到核武器研究院(九院),併兼任該院副院長。他在處理好力學所日常工作的同時,把大量精力花費在研製核武器這項對我國政治、國防和科技發展有重大意義的事業中。在原子彈研製初期,郭永懷主要負責力學方面的領導工作。

在原子彈理論探索階段,郭永懷對一些關鍵問題的解決作出了重大貢獻。例如,當時在第一顆原子彈採取什麼樣的引爆方式上存在不同意見,郭永懷通過比較兩者的優劣,大力支持“爭取高的,準備低的”的方針,即以較高級的“內爆法”作為主攻方向。又如,在炸藥爆轟波的理論計算上,郭永懷正確地提出用一維特徵線法進行,解決了一大批理論和技術難題。為了使大家瞭解爆轟學,郭永懷還親自講授了爆炸力學。

在爆轟物理試驗過程中,郭永懷經常深入試驗現場,指導工作並協助開展試驗。當時,為確定原子彈爆轟聚焦技術方案,爭論是很熱烈的。年輕的物理學家陳能寬提出了一個難度和風險都很大、但卻能少走彎路的聚焦方案。許多人對此持懷疑態度。郭永懷從力學角度反覆估算,大膽支持採納這個方案。為了配合爆轟試驗,郭永懷還指導設計部人員進行不同試驗元件的結構設計,使爆轟試驗得以順利進行。

郭永懷十分重視並經常在九院的會議上反覆強調核彈的武器化和系列化,指出要努力做好核武器的後期發展工作。在此後的進程中,他一直負責總體結構設計、外型設計以及環境模擬實驗的指導與把關。他很早就安排了一系列與武器化有關的預研課題,包括結構設計、外型設計、飛行彈道、物理引信、環境試驗項目與設備等。在彈體結構設計中,郭永懷提出了許多獨特的設想,包括薄殼結構、通用核航彈等。它們都在後來的工作中逐步得以實施,對核武器的輕型化、實戰化和系列化以及新原理實驗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環境試驗方面,郭永懷在建立我國核武器環境試驗設備及分析研究上起了主導作用。他從技術人員的配備、課題的安排、試驗項目的確定和試驗設備的籌建等多方面入手,使我國有了一整套大型、精密、試驗範圍較廣的設備,包括衝擊、噪聲、振動、過載、温濕度、黴菌、鹽霧的組合試驗設備和大型離心試驗機等。他還親自出馬,找有關單位協商研製專門設備。

郭永懷的科研眼光長遠,在他心中始終裝着武器化階段的長遠計劃。他提出動態環境試驗要開展隨機振動、高速衝擊和噪聲試驗。為了提高核武器的適應性,他提出開展拓寬温度試驗。九院當時分工不分家,郭永懷的注意力也常常超出力學領域之外。他特別關心“安全論證”課題的研究。“安全論證”就是研究當飛機投下核武器後,能否以及怎樣安全躲過光輻射、衝擊波的威脅。為了保證絕對安全,郭永懷極力主張理論計算與模型空投試驗結合進行。為此他還親自過問並參與計算核航彈和氫彈空投過程中的飛行彈道、傘—彈彈道特性。在他的倡導下,經過嚴格的計算與分析,每次核試驗飛機都安全返航。

他對我國核武器事業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例如,他對核武器系列化發展提出許多建議和設想;他指導進行了反潛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學研究、水洞試驗以及調研工作;對研究發展潛地導彈也作出了貢獻。此外,郭永懷還應兩彈結合時期的需要,對我國核武器科研體制提出了重要設想。

1968年10月,郭永懷再次赴青海,籌劃我國第一顆導彈熱核武器試驗工作。在離開青海之前,他對這次國家試驗進行過評價發言。當時,試驗的理論方面有“過早點火機率”問題;實驗方面有設計內球新結構問題;材料加工方面正考慮產品自熱和裝配貯存問題;在整體系統方面有“彈、傘、機”的協同配合問題。郭永懷從這次熱試驗的準備情況瞻望1969年和以後的任務,大膽提出今後設計要重新考慮上述各方面的問題,為我國核武器的機動、安全、和小型化指明瞭方向。12月5日,郭永懷從蘭州乘飛機返京。當飛機在北京機場着陸時,發生了一等事故,郭永懷不幸以身殉職。

郭永懷為我國的力學事業、國防科技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他在回國後的短短12年時間裏所做的工作之多令人歎服。他參與了我國小型地空導彈、氫氧發動機和反導導彈的研製;他翻譯並出版了普朗特的名著《流體力學概論》,組織翻譯了《爆炸力學》;他擔任了《力學學報》和《力學譯叢》兩個雜誌的主編;他是中國力學學會理事和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郭永懷的學術成就和高尚品德受到人們的敬仰和欽佩。為了紀念他,中國科學出版社分別於1982年和1990年出版了《郭永懷文集》和《郭永懷紀念文集》。1988年12月5日,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大院東側綠蔭叢中為郭永懷樹立了一尊漢白玉雕像。郭永懷的光輝形象將永存人間。

科學家的事蹟 篇5

長期被禁錮在輪椅上,身軀遭受着病魔的不斷蠶食,但霍金將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科學研討上。比起成天被人眾星捧月般地頂禮膜拜,他寧願一個人悄悄地思索宇宙的命運。他的辦公室門口通常會掛上—塊木牌,上面寫着:“請保持清靜主人正在睡覺。”霍金不願被外人打攪,他喜愛清靜地在電腦前工作。1973年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佈,黑洞不斷地輻射出X光、伽馬射線等,這就是出名“霍金輻射”。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到黑洞輻射機制,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進展作出了傑出的奉獻。耐人尋味的是,他的宇宙論現實使沒有存身之處,但梵蒂岡教廷仍對他表示了敬意。在成認了對伽利略審訊的.錯誤之後,教廷科學院又選舉霍金為該院院士。

在因肺炎進行穿氣管手術後,霍金完全不能説話,只能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小對話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人進行交談;看書必需依靠—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需要請人將每一頁都攤在大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閲讀。即使這樣也消減不了他進行學術研討的熱忱,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勝利完成了《時間簡史》,這是繼愛因斯坦“相對論”之後物理學中揭示宇宙神祕的最宏大傑作。

科學家的事蹟 篇6

在休閒的暑假中,我看了《科學家故事100個》。這是一本很值得閲讀的書籍,這些偉大的科學家讓我們感到驕傲。

這本書中記錄的科學家有牛頓、愛因斯坦、馮如、瓦特、伽利略。他們都是科學史上的“巨人”,為科學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們為了追求真理,不怕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獻上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惜時如金,知難而進,永不滿足,孜孜不倦,捍衞真理。他們的精神讓我們震驚。

其中,諾貝爾的故事《炸不死的人》讓我記憶猶新。他為了研究炸藥,用了4年多的時間,進行了400多次試驗,始終不能馴服甘油。一次偶然,發現泥土能“馴服”甘油。他十分開心,立刻做實驗。他把“甘油土”堆積在一起,用導火線引爆。可是,誰也沒有料到炸藥十分猛烈,冒出很多濃煙。人們大喊“諾貝爾完了!”濃煙中卻衝出一個滿臉鮮血的人高喊着:“我成功啦,我成功啦!”諾貝爾這種願意為科學現身的精神值得讚揚。

這些著名的科學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做一件事情堅持不懈,不怕困難。這本書100多個故事,讓我知道了科學家是多麼勤奮,惜時如金;科學家是多麼勇敢,知難而進;科學家是多麼謙遜,永不滿足;科學家是多麼堅定,捍衞真理。像愛迪生那樣無私奉獻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達目的不罷休、不怕困難的精神。他們雖然經歷了上百次的失敗,但是他們仍然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繼續。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換來的。科學家面對這樣的挑戰,能積極面對。我們面對學習也經常會遇到很多的小難題,很多同學就因為這樣的小難題就知難而退,看看這些令人敬佩的科學家們,我們的難題算得了什麼。

看了這本書,我們不是要學習科學家的犧牲,我們都應該從科學家的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努力學習為社會,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學家的事蹟 篇7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上,許多勤奮、勇敢的普通勞動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為中華民族譜寫了光芒的篇章。宋末元初,被譽為中國古代手工棉紡織技術革新家的黃道婆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黃道婆?寫了關於黃道婆的很多內容,有她的技術革新、歷史功績、民間信仰和歷史的足跡。

黃道婆的`技術革新是對紡織布的工序中的四道工序的工具進行了革新。這四道工序分別是捍、彈、紡、織。改良的器材是攪車、大彈弓和彈椎、卷筵和三錠紡者車。

黃道婆也建立了很多的歷史功績,她引路入一年生兩種棉花。由此推動了當時的社會經濟,傳統農村經濟有了革命性的變化,商業市鎮慢慢形成和繁榮,以及相關產業快速開展。她還改變了當時人們的生產習俗、消費習俗、婦女地位和婚嫁習俗。更加促進了貿易的國際交流,革新推動了生產力的開展。

正因為如此人們對黃道婆有了民間信仰,人們建造了烏泥涇黃母祠、黃道婆墓地等景觀。人們還紀念黃道婆生日、棉花生日,發行了黃道婆紀念銀幣。

黃道婆的豐功偉績令人不能忘卻的,她在中國人民的開展上立下了里程碑。我們應該向她學習,如果我們也有這份精神,在學習上勇於創新,相信我們一定能更出色。

科學家的事蹟 篇8

黃道婆,她是第一個創造紡織術的人,讓中國的紡織歷史有了源頭。瞧!黃道婆坐在石凳上,在竹林裏認真致志地織布,一點也不受影響。她的臉上似乎多了幾條皺紋,也多了幾絲笑意,可能她看到自己的成果,感覺這些勞動也不算什麼,有了勸慰,就更加努力了。雖然這是一座雕塑,但被雕刻師雕得活靈活現,讓我一看到這個雕塑,就有一種設身處地的感覺。

這張照片是我在上海植物園的黃母祠裏拍的,那天正好是農曆十月初十,我的華誕。這張照片不但記着中國紡織的歷史,還時時辰刻提示我要學習黃道婆,熱愛勞動,常常勞動。這張照片還傳遞了古代人辛勤勞動時的樣子、想法,讓我們和如今的生活作比照。

黃道婆坐在竹林中織布,肯定感到絲絲涼意,也就遺忘了自己的勞累,邊享受大自然給她創下的環境,邊幹着自己手上的活兒。我們肯定會覺得這樣很悠閒,其實並不然。黃道婆長期這樣勞動,肯定覺得又枯燥又乏味,手上也磨出了繭子,長出了皺紋。可她還是默默的`忍着,連續勞動。如今,來想想我們自己,有多少人能像黃道婆一樣呢?我們在家裏享受父母辛辛苦苦創下的悠閒生活,很少在家裏勞動,反而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交了學費,還不好好學習,只顧玩。

所以,我們應當好好學學黃道婆的這種精神,來轉變轉變自己。

科學家的事蹟 篇9

科學家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並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閲讀,上學後在班級裏的成績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而且因為作業總是“很不整潔”,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藥”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對象。

在霍金12歲時,他班上有兩個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賭,説他永遠不能成材,同學們還帶有諷刺意味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愛因斯坦”.誰知,20多年後,當年毫不出眾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師級人物。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隨着年齡漸長,小霍金對萬事萬物如何運行開始感興趣起來,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們恢復組裝回去時,他卻束手無策,不過,他的父母並沒有因此而責罰他,他的`父親甚至給他擔任起數學和物理學“教練”.

在十三四歲時,霍金髮現自己對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非常有興趣,雖然中學物理學太容易太淺顯,顯得特別枯燥,但他認為這是最基礎的科學,有望解決人們從何處來和為何在這裏的問題。從此,霍金開始了真正的科學探索。

科學家的事蹟 篇10

史蒂芬·威廉·科學家霍金(英文名StephenWilliamHawking),1942年1月8日在英國牛津出生[1],當天正是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人稱宇宙之王。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之所以在輪椅上坐了46年,是因為他在21歲時就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他是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1942年1月8日生於英國牛津的科學家霍金剛好出生於伽利略逝世300週年紀念日之時。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着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這很自然使人將黑洞的面積和熱力學的聯繫在一起。1973年,他考慮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温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温度卻越變越高,它以最後一刻的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起。

科學家的事蹟 篇11

隨着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進步,電池已經深入到我們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如計算器、鬧鐘、電蚊拍、手電筒、 Mp3、手機等,都需要電池才能工作。其用量越來越大,生產量也就越來越大——目前,全國生產電池的企業有1400多家,每年生產電池約140億節;但據瞭解我國電池的回收率還不足2%。因此,加強廢舊電池的`回收、管理以及開發廢舊電池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之一。

據説電池的歷史非常的悠久,世上最古老的電池起源於大約200年前,而這個被叫做“巴格達電池”的電池,現在還保存在伊拉克首都的博物館內。

1791年,意大利物理學家法尼發現了以全金屬片接觸青蛙肌肉事會有肌肉收縮的現象,他誤以為那是青蛙肌肉所產生的動物電流所致;1800年意大利物理學家伏特發明了伏特電池。他透過不同的全金屬片之間所產生的電位差作為電流。伏特電池可以説是當代電池的起源,其後由大衞與法拉第等科學家的努力,建立了電池學與電池的基礎。

科學家的事蹟 篇12

張衡很小的時分,小張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裏,後面總會有小張衡的影子。他總是纏着奶奶給他講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又加上非常喜愛這個聰慧的孫子,所以只要小張衡提出要聽故事,奶奶就給他講。在這些故事中,小張衡最喜愛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傳奇了,他總是一邊抬着頭望着天空裏眨眼的星星,一邊聽奶奶講,還不時地問奶奶:星星怎麼不會像蘋果一樣掉下來呢?星星害怕下雨嗎?……對於聰慧孫子的問題,奶奶當然也答覆不上來,這讓他更加覺得浩渺的夜空裏會有很多的寶藏,同時也在他的幼小的心靈裏埋下了很多的'好奇的問號。從奶奶那裏得不到答案,小張衡就急迫地讀書,他希望能從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歲那年,祖母和父親相繼去世了。舅舅送張衡到書館裏去讀書。他深知讀書對他來説是多麼的不簡單,因此非常努力。不久,小張衡開頭作詩了。他作的詩經常受到老師的誇讚呢。為增長學問,小張衡博覽羣書。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鶚冠子》的書,被書中按北斗星定季節的四句話深深吸引住了。從今,他經常仰視着星空,觀看北斗星的改變,日積月累,發現北斗星在圍圍着一箇中心轉,一年轉一圈。他自言自語地説:“啊,我終於明白北斗星移,是怎麼一回事啦!”由於勤學好問,伴着一每天地長大,張衡的學問也越來越豐富了,終於成為了科學家。

科學家的事蹟 篇13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當今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着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這很自然使人將黑洞的面積和熱力學的熵聯繫在一起。

史蒂芬·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這個時候他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希特勒的狂轟濫炸中。這迫使霍金一家搬離海格特的家園,遷到牛津避難。他們在霍金誕生後又回到了倫敦。童年時的霍金,學業成績並不突出,但喜歡設計極為複雜的玩具,據説他曾做出一台簡單的電腦。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後,他們的鄰居回憶説,當霍金躺在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注目,他的頭顯得很大,異於常人——這多半是因為霍金現在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於常人,鄰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記憶裏重新刻畫一下天才兒童的形象。

霍金熱衷於搞清楚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他看到一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霍金在17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一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一致的,這是戰後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一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霍金在學校裏與同學們一同遊蕩、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麼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病魔出現了

從童年時代起,運動從來就不是霍金的長項,幾乎所有的球類活動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變得更笨拙了,有一兩回沒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從樓梯上突然跌下來,當即昏迷,差一點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劍橋讀研究生後,他的母親才注意到兒子的異常狀況。剛過完21歲生日的霍金在醫院裏住了兩個星期,經過各種各樣的檢查,他被確診患上了“盧伽雷氏症”,即運動神經細胞萎縮症。

大夫對他説,他的身體會越來越不聽使喚,只有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到最後,心和肺也會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兩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這種病惡化得相當迅速。這對霍金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他幾乎放棄了一切學習和研究,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碩士論文的那一天。

輪椅出現了

霍金的病情漸漸加重。1970年,在學術上聲譽日隆的霍金已無法自己走動,他開始使

“站”起來。

來自直覺的啟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對象是宇宙,但他對觀測天文從不感興趣,只有幾次用望遠鏡觀測過。與傳統的實驗、觀測等科學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覺。

“黑洞不黑”這一偉大成就就來源於一個閃念。在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牀時開始思考黑洞的問題。他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温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也就是説,黑洞其實並不那麼黑。

這一閃念在經過3年的思考後形成了完整的理論。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佈,黑洞不斷地輻射出某光、伽馬射線等,這就是有名的“霍金輻射”。而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黑洞只吞不吐。

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到黑洞輻射機制,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霍金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我有愛和愛我的親人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一位女記者提出一個刁鑽的問題,但霍金還是以恬靜的微笑這樣回答)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鬥的精神征服了世界。勵志照亮人生,成功改變命運!

科學家的事蹟 篇14

張衡誕生在河南省南陽縣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

他從小聰敏過人,對瞬息萬變的大自然充滿了愛好。尤其讓他着迷的是天空中那些般的日月星辰,這讓他對天空充滿了遐想。

一次,他和媽媽去挖野菜,太陽剛從東方升起,張衡發現自己的影子比自己要長好多。但是,到了中午,媽媽帶他回家時,自己的影子卻縮成一團了。

以後,每當他發現自己的影子縮成一團時,就催媽媽趕快回家做午飯。

他還喜愛聽媽媽講有關自然界的故事。白天,陽光普照,母親給他講后羿射日的'故事;晚上,月亮的銀光積累如水,母親便把小張衡抱在懷裏,給他講嫦娥奔月的故事;星星灑滿天空時,媽媽告知他天上文曲星的傳奇和二十八星宿的。

有一次,母親給他講完故事,很久不見他迴應,於是拍拍他的小臉蛋,問道:“張衡,你在幹嗎?”

“我在數星星。”

母親很奇怪,懷疑地問道:“天上的星星動來動去,你怎麼能數得清呢?”

“可是,我發現這些星星並沒有亂動啊。你看那顆星,它往西邊移動,而它旁邊那些小星星也跟着移動呢!”

母親一看,果真是張衡説的那樣。就這樣,小張衡毫無厭倦地一邊觀看一邊數,他可以數到一千多顆呢。

張衡不僅聰慧,讀書也非常認真專心。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就會主動向他人請教。

到10歲的時分,張衡就已經熟讀《詩經》,同時還閲讀了許多其他的書籍,對其中的天文、曆法學問非常熟識。

有一次,私塾先生給同學們講《詩經》中的句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時,把“流火”解釋為“落下的一晃而過的大火星”。

先生説大火星就是我們常常見到的流星。

張衡覺得先生的話有衝突,就馬上站起來説出與先生完全不同的解釋:“先生,那‘流火’是二十八星宿中的螢惑星(即火星),‘流’是螢惑星偏西向下的意思,而不是指落下。”

接下來,他又引證《史記·天官書》《淮南子·天文訓》等書中有關論述,一口氣説出火星星宿和北斗星的區分。

就這樣,張衡對外界的事物充滿了無窮無盡的好奇心,靠着對它們深厚的愛好和探究,最終成為了聞名的天文學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