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3.2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寫過散文吧?散文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寫散文,多數時候都離不開事件。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瞭解散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散文》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15篇)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1

最近我買了一本《朱自清散文集》,當我讀到《白種人,上帝的驕子》時,頗有感想。

這時發生在電車上的一幕,作者看到兩個西洋人,他仔細的看其中的一個孩子,不料卻受到那個西洋孩子的襲擊——眼神的攻擊,那眼神中也透露着輕蔑與鄙夷,讓作者不禁感到一絲涼意。

我覺得朱自清説的對,人人都應有赤子之心,因為這個世界不屬於某種人,也不屬於某國人,更不屬於某個人。我們都有享受這個世界的權利,這也是文中世界之世界的含義。而文中的“小西洋人”卻片面的嵌入了國家與人種的定型中了,他們自認為比別人優越,所以以輕蔑的態度來對待中國人,來踐踏國人的尊嚴,這不光是中國人的損失,更是世界的損失,這也是對世界的侮辱,再回頭想想也就是那時中國人“低三下四”,才會出現“中華不振”的情景。也就是那是中國的“弱小”才“育”出了那樣的小西洋人。而我又從“臉上佈滿了橫秋的老氣”看出,這樣的優越感不僅僅能使人變成窮兇極惡的禽獸,也能使天真的兒童變成老態橫秋的老人。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作者稱那個孩子為小西洋人而並非“孩子”,因為他不屬於世界,只屬於大洋彼岸一個渺小、孤獨的人。

文章的最終,作者説那白種人是一位強者,適者,但我覺得一個以侮辱別人來獲得“強者”這個標籤的人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強者。世界天天都在變,而只憑借那一針見血的表現能成為一名永遠的適者嗎

讀完這個小故事,讓我更加看清了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我們每個人都應是其中一份子。而在這時我想,勝者也不必須為“王”,敗者也不必須為“寇”吧。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2

荷塘月色讀後感我走到電腦前,毫無目的的尋覓着。在“百度”網站中我發現了《荷塘月色》,我點看文章,慢慢的便走進了文章中。“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荷塘月色》的作者是朱自清,他是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和民主戰士。在文章中,作者含蓄而又婉轉地抒發不現實,渴望自由的感情。“白天也少走人,夜晚更加寂寞。”讀着這段話,彷彿跟着作者走進了這條幽僻的路。在這條陰森的小路中淡而柔美的月光下不在恐怖。“我愛熱鬧”,“愛羣居”是因為和大家生活的環境是多麼美好;“也愛冷靜”,“也愛獨處”——當然是處在這“白色恐怖”中,想住在“世外桃源”。跟隨着作者的腳步,我看見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田田的葉子,零星的荷花,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夾着薄雲的淡而柔美的月光瀉在了葉子和荷花瓣上,浮在池塘中,簡直就是在用月光和荷花來畫美麗的畫。

作者把月光下的月光和荷花描寫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的筆下盡情地觀賞清華大學的幽僻角落的優美風光,我陶醉了。看着看着,看到了荷塘的四周,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樹。這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了。突然淡而柔美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圍着的樹,樹間透着光,可光卻無精打采的,此時蟬和蛙變成了主角。我看到了文章的末尾,我“看”着作者走進了房間,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卻未關上網頁,這篇文章使我意猶未盡。我關上網頁,緩緩地走向房間,躺在牀上,閉上雙眼回憶着書中偉大的民主戰士——朱自清。慢慢的,我將要睡了,我多麼希望夢中再與荷塘相遇。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3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澀的,美酒是辛辣的,它們雖然味道同,但都能給人們帶來美好的享受,讓人回味無窮。在《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

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春》。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為一個剛剛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遍地的野花彷彿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那風,不再像冬天那樣寒冷,像母親的手,輕輕地撫摸着萬物。温暖的春風中,孩子們高興得放着風箏。春天,春雨是尋常的,它滋潤着世間的萬物。《春》這篇文章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春天代表着綠色,寓意着復甦,象徵着希望。我們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到秋天才會有累累碩果。他那栩栩如生、獨一無二的語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進我的心裏,雖然現在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覺到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氣息。眼前彷彿呈現出一幅鳥語花香的春景圖。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這個美好的季節,是最適合放風箏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個熱鬧的場面,在“城裏鄉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人們都以歡笑和努力,滿心歡喜地迎接着春天,迎接着新的一年、新的開始。一直為現在的美好生活而奮鬥……

春天,是希望的種子、是生命的開始、是美麗的象徵。我從朱自清寫的《春》中,看到了我們祖國美好的未來。人們在努力地工作着、奮鬥着,從希望的春天開始,為我們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

請大家就從現在做起,憧憬着我們的未來,一起來為明天而努力吧!

我熱愛春天,歌頌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4

靜靜的欣賞,如同身在歌聲中,心隨旋律轉動。作者以清麗的筆調,運用生動形象的移覺手法,融入豐富的想像,引我進入了一個美妙的歌聲境界。我驚歎歌聲的魅力,更驚歎朱自清的出色描繪。

作用運用移覺,從觸覺、視覺、嗅覺三方面來進行描繪。“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鬆的感覺。”“像愛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樣。”“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覺越發滑膩可愛了。”作者把歌聲的輕柔之美化作可觸及的物象,形象而具體,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它的滋潤、輕柔、滑膩細緻。輕柔的歌聲突然轉向了低沉,於是作者又巧妙地一轉筆鋒,讀者眼前出現了,“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歌聲中淡淡的哀愁化成了眼前黯淡的花朵,讓我們看到春的睏倦,感受到了淡淡的哀傷。忽然“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着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清新的花香混着泥土的氣息,沁人心脾,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這正是歌聲的輕快活力給人聽覺的震撼。

散文意境的創造,要善於捕捉意象。在作品中,作者捕捉了滋潤的春雨、輕柔的微風、油滑的湧道、黯淡的花朵、清新的花香、潮濕的泥氣息、新栽的秧和少壯的麥的氣息、柳樹清新的蒸氣。

作者把感情注入到這些事物中,通過移覺的手法將歌聲完全轉化成這些我們能夠觸摸得到的,看得到的,聞得到的物象。然後再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手法把情與景、虛與實和諧統一起來,自然地展開聯想。他把輕柔的歌聲給人的享受比擬成春雨、春風的輕撫;把低沉的歌聲比擬成黯淡的花色,芳香的“消歇”、“楞倦”;把心靈為之一振的歌聲比擬成沁人心脾的花香、土香。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5

最近我買了一本《朱自清散文集》,當我從《匆匆》讀到《白種人·上帝的驕子》時,頗有感想。

這件事發生在電車上的一件事,作者看到兩個西洋人,他仔細的看其中的一個西洋孩子,不料卻受到那個西洋孩子的襲擊—眼神的攻擊,那眼神中也透露着輕蔑與鄙視,讓作者不禁感到一絲驚慌失措。

我覺得朱自清説的對,人人都應有赤子之心,因為這個世界不屬於某種人,也不屬於某種國,更不屬於某個人。我們都有享受這個世界的權利,這也是文中“世界之世界”的含義。而文中的“小西洋人”卻片面的嵌入了國家與人種的定型中了,他們自認為比別人優越,所以以輕蔑的態度來對待中國人,來踐踏國人的尊嚴,這不光是中國人的損失,而是世界的損失,這也是對世界的侮辱,再回頭想想也就是那時中國人“低三四”,才會出現“中華不振”的情況。也就是中國的“弱小”才“教育”出了這樣的小西洋人。而作者又從“臉上佈滿了橫秋的老氣”看出,這樣的優越感不僅能使人變成窮兇極惡的禽獸,也能使天真的兒童變成老態橫秋的老人。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作者稱那個孩子為小西洋人而並非“孩子”,因為他不屬於世界,只屬於其他國家的一個渺小、孤獨的人。

文章的最後,作者説那白種人是一位強者,適者,但我覺得一個以侮辱別人來獲得“強者”這個標籤的人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強者。世界天天都在變,而只憑借那一針見血的表現能成為一名永遠的適者嗎?

讀完這個小故事,讓我更加看清了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我們每個人都應是其中一份子。我想勝者也不一定為“王”,敗者也不一定為“寇”吧。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6

朱自清的散文集給我一種感覺,他在教我們一個一個人生的哲理,當然,也有寫景的文章,他的散文集洋溢着一股真摯、讓人深思的感情。他的散文構思精妙,讓人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並瞭解。

文章寫了很多故事,有寫人的、有寫季節的、有寫景的、還有寫遊記的,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匆匆》這篇文章,雖然很短,只有七八百字左右,但它卻用很多例子來表達中心,讓人一下抓住“題眼”,文章給我一種親切感,彷彿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爺爺在與我談話,這篇文章充滿了智慧和人生的哲理:“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文章雖然沒提一個關於珍惜時間的字眼,但從文章裏舉的例子和反問質疑中,我們不難看出,朱自清爺爺在向我們説明珍惜時間這個道理,他告訴我們日子是一去不返的,新的日子一瞬間就走了,如果抓不住,像流水一樣流走;抓住了,向黃金一樣珍貴。可見,時間對我們來説,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個諺語也充分體現了時間是用金子買不到的,無論你多有錢,沒有了時間,也會慢慢老去,那麼,那些錢能幹什麼呢?

時間是無價的,能夠説,時間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財富,它與別的東西不同的是:只要珍惜它,多久都用不完,如果你浪費它,彈指一瞬間,它會消失的無影無蹤。人生只是短短几個春秋,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好好珍惜它,難道要讓時間白白的從你身邊流逝嗎?時間也是最公正的裁判,不同的兩個人,一個碌碌無為,到之後什麼也沒留下,只留下無窮的悔恨;一個艱辛勞作,換來得是累累碩果,他們的人生閃爍着耀眼光彩。

朋友,從此刻開始,好好的珍惜時間吧!讓我們一齊做時間的主人,好好的駕馭它!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7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澀的,美酒是辛辣的,它們雖然味道同,但都能給人們帶來完美的享受,讓人回味無窮。《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

朱自清生於1898年,名字華,號秋實,後改名為自清。他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是“五四”新文學的開拓者和創業者之一。為中國現代文學作了許多創新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朱自清的散文不同於俞平伯的縝密,也不同於冰心的飄逸,更不同於周伯人的雋永。他用自己“真摯清幽”的特性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這幾篇散文,被譽為白話美文的典範。

《背影》這篇散文透過描述父親送兒子遠行的一幕,表現了父子之間的真摯情感;《匆匆》講述了時間流逝之快,並且時間不能倒流。告訴我們:昨日是作廢的支票,明天是未發行的債務,只有這天才是黃金。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握住這天;而《荷塘月色》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襯托荷花,描述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

而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為一個剛剛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遍地的野花彷彿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風,不再像冬天那樣寒冷,像母親的手,輕輕地撫摸着萬物。在温暖的春風中,孩子們高興得放着風箏。在春天,春雨是尋常的,它滋潤着世間的萬物。在《春》這篇文章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期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綠色,寓意着復甦,象徵着期望。我們只有在春天播下期望的種子,到秋天才會有累累碩果。而我們國小六年級不正是我們人生的春天嗎?我了我們秋天的收穫,我們此刻難道不就應付出汗水和努力嗎?

我熱愛春天,歌頌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8

從前,總以為一件事做不完,以後再做也無妨,反正還有的是時間。可當我讀過<匆匆>之後,猛然覺得人生是那樣寶貴。我從沒想到過時間老人竟是這樣,在我們洗漱,睡覺,讀書,吃飯甚至説一句話的時候就匆匆地流逝了。

生活對於每一個人來説,似乎都是那樣平靜。人們每天起牀,上學,回家,午休,然後再上學,再回家。如此往復,彷彿沒有什麼可值得留戀的,值得珍惜的。然而,當我們一旦回首往事,那些總覺得平淡無奇的生活,卻讓我們回味無窮,甚至會成為我們心中美好的回憶。( )

匆匆地,時光一去不復返,人生也隨着時光的流逝一點點地縮短。當我們徹底醒悟時,我們的人生之路也要走到盡頭了。看了這篇散文,我的感概有許多,我也在常常問自己,為什麼時間一去不復返呢?日子如雲煙,被微風吹散了?可是,遺憾後悔不能改變一切。過去的已經過去了,過去的一切只能成為永遠的回憶。

再想想自己,一到星期六早上,睡到12點。家長叫了才懶洋洋地起牀,作業能推就推。當時,我一點都不覺得時間可貴,總覺得時間有的是。

人生就是這樣匆匆,當我們還來不及同人生親密接觸時,它已瞧瞧地從我們的睡夢中,從我們洗手時嘩嘩的流水中匆匆地溜走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然而人生只有一次,容不得我們奢望上天再給我們一次機會。

好好地把握人生,才不會使我們在人生的終點站後悔莫及。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更精彩!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9

朱自清的散文集給我一種感覺,他在教我們一個一個人生的哲理,當然,也有寫景的文章,他的散文集洋溢着一股真摯、讓人深思的感情。

他的散文構思精妙,讓人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並瞭解。

文章寫了很多故事,有寫人的、有寫季節的、有寫景的、還有寫遊記的,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匆匆》這篇文章,雖然很短,只有七八百字左右,

但它卻用很多例子來表達中心,讓人一下抓住“題眼”,文章給我一種親切感,彷彿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爺爺在與我談話,這篇文章充滿了智慧和人生的哲理:“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文章雖然沒提一個關於珍惜時間的字眼,但從文章裏舉的例子和反問質疑中,我們不難看出,朱自清爺爺在向我們説明珍惜時間這個道理,他告訴我們日子是一去不返的,新的日子一瞬間就走了,如果抓不住,像流水一樣流走;抓住了,向黃金一樣珍貴。

可見,時間對我們來説,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這個諺語也充分體現了時間是用金子買不到的,無論你多有錢,沒有了時間,也會慢慢老去,那麼,那些錢能幹什麼呢?

時間是無價的,可以説,時間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財富,它與別的東西不同的是:只要珍惜它,多久都用不完,如果你浪費它,彈指一瞬間,它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人生只是短短几個春秋,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好好珍惜它,難道要讓時間白白的從你身邊流逝嗎?

時間也是最公正的裁判,不同的兩個人,一個碌碌無為,到後來什麼也沒留下,只留下無窮的悔恨;一個艱辛勞作,換來得是累累碩果,他們的人生閃爍着耀眼光彩。

朋友,從現在開始,好好的珍惜時間吧!讓我們一起做時間的主人,好好的駕馭它!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10

朱自清的散文集給我一種感覺,他在教我們一個一個人生的哲理,當然,也有寫景的文章,他的散文集洋溢着一股真摯、讓人深思的感情。他的散文構思精妙,讓人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並瞭解。

文章寫了很多故事,有寫人的、有寫季節的、有寫景的、還有寫遊記的,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匆匆》這篇文章,雖然很短,只有七八百字左右,但它卻用很多例子來表達中心,讓人一下抓住“題眼”,文章給我一種親切感,彷彿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爺爺在與我談話,這篇文章充滿了智慧和人生的哲理:“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文章雖然沒提一個關於珍惜時間的字眼,但從文章裏舉的例子和反問質疑中,我們不難看出,朱自清爺爺在向我們説明珍惜時間這個道理,他告訴我們日子是一去不返的,新的日子一瞬間就走了,如果抓不住,像流水一樣流走;抓住了,向黃金一樣珍貴。可見,時間對我們來説,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個諺語也充分體現了時間是用金子買不到的,無論你多有錢,沒有了時間,也會慢慢老去,那麼,那些錢能幹什麼呢?時間是無價的,能夠説,時間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財富,它與別的東西不同的是:只要珍惜它,多久都用不完,如果你浪費它,彈指一瞬間,它會消失的無影無蹤。人生只是短短几個春秋,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好好珍惜它,難道要讓時間白白的從你身邊流逝嗎?時間也是最公正的裁判,不同的兩個人,一個碌碌無為,到之後

什麼也沒留下,只留下無窮的悔恨;一個艱辛勞作,換來得是累累碩果,他們的人生閃爍着耀眼光彩。

朋友,從此刻開始,好好的珍惜時間吧!讓我們一齊做時間的主人,好好的駕馭它!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11

一篇散文,能夠點醒幾代人,讓讀過的人明白了血濃於水的父愛之情;一篇散文,讓我們永遠記住了清華園的朦朧、憂傷之美;一篇散文,讓我們僅通過文字就能感受到春天的萌發和勃勃生機。

這些散文的作者便是朱自清。他的散文被稱為中國現代散文的典範,在他的帶領下,中國的散文開創了前程似錦的未來。

朱自清先生的語言如同珍珠落入我的心盤,我記憶最深的是《輪雅俗共賞》。在這篇文章中,朱自清表露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發展史的見解,分析了雅和俗的特質,指出中國文學史的發展經歷了俗到雅,在到雅俗共賞的變化。文章縱向梳理了文學的發展過程;以史帶論,史論結合。全文撿平實,但又充滿了趣味性。

朱自清在北平生活了多年,對北平人的語言和説話方法都很熟悉,這一篇《人話》就是最好的證明。這篇文章僅選取了北平話中的“人話”一次鋪開介紹了北平人講究規矩的特點。在介紹人話時,還不忘和講理一詞作比較,雖然意思相近,但前者明顯在表達上更鮮明。

朱自清在晚年患了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購買三袋麪粉。一家十二口人吃的都不夠,更無錢治病。在這種情況下,朱自清還是抵抗住了麪粉的誘惑,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美援“麪粉”宣告書上籤了名,並説“寧可在貧困中死去,也不接收這恥辱的麪粉”

他珍珠般的語言中又不失自己的'愛國心。字裏行間又能看出他對帝國主義者的憤慨。《動亂時刻》深深打動了我,我明白帝國主義可惡的同時,還明白了當時生命的低賤。一個小孩子只值七毛錢,這行字就如針一般扎入了我的眼睛。朱自清先生不顧自己安危,用自己的民魂抨擊了舊社會。這見義勇為的精神實在讓人敬佩。那些頹廢者,投靠帝國主義的頹廢者,是多麼可惡,令人咬牙切齒,他們的生命才是最低賤的!

就因為有了這些英勇無畏,不向反動派低頭的作家、政治家。我們的未來才會充滿希望,現在生活才會那麼美好。他們是七月的星火,是民族的救星,喚醒了沉睡的巨龍!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12

在那寂靜的夜空中,一輪明月照耀在我的牀前。我一個人靜悄悄地躺在牀上,久久不能入眠,心中迴盪着《朱自清散文》中的一段段如美酒般醇厚而富有哲理的話語。

“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那些樸素中包含着清麗的文字,説實在比那些華麗的童話更是深入人心。我的心,瞬間成了一個清幽的峽谷,對朱自清先生世界的呼喚許久不散去。説起朱自清寫的散文,如天上的彩橋,詩詞的天堂,唱響一代又一代青年熱血沸起的心海。

在我心情難過、憂慮時,躲在書房的角落中,細品朱自清寫的散文是種享受。品味《背影》時,那時,朱自清已20歲,他的父親卻總對兒子放心不下,非要送兒子去北京上大學不可。父親事事親力親為,背影不光是父親離去的印象,還是“父愛子,子敬父”的父子情深的彩橋。

再品《匆匆》,時間匆匆,歲月匆匆,匆匆流逝的時光是短暫的,又是美好的。“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世上只有一樣東西卻是一去不復返的,它就是──時間。時間,滴答、滴答,就在我提筆、眨眼、寫詩的一瞬間,滴答,它,又走了。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上帝自然會給予每個孩子有限的時間精靈,需要你去照顧它,它的長度由你決定,想長就長吧,想短就短吧。它,就是你是靈魂。你的靈魂,用揮手的一把汗握在你幼小的手心。珍惜時間吧,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每一秒。就是我們一生最偉大的舉動。

夏夜裏,我慢慢讀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迎着月兒,吹着涼風,我似乎隱隱聞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月睡了,星困了,夜寧靜了。月合上那明朗的眼,灑下一絲絲亮片,讓孩子做個帆船之夢。而此時,月夜下,我睡了。她為我點亮夜的最後一束火把,夜,又寧靜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質樸縝密,語言精煉,如文學世界的美酒,我,醉了。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13

暑假裏,我挑選了《朱自清散文集》閲讀,這本書給了我些許感悟。

翻開書,在清秀雋永的文字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朱自清對人對景對情的真實的表現與表達,於平淡之處見其真性情,得到真正的藝術享受。

走進這本書,可以聆聽漿聲燈影裏秦淮河上的歌聲,駐足觀賞荷塘月色的美景,伴隨這美妙的文字,去迎接美麗的生命之春。每一篇文章都會讓我們明白一些世間的真理,從而得到更好地成長。

《匆匆》一文,朱自清從燕子的去而,桃花的謝了又開,繼而聯想到早起中午天黑的時候,説明了時間在四季的交替,黑夜白晝的轉換中逐漸逝去,警醒人們時光一去不復返,應當珍惜每一寸光陰。

《論氣節》一文評古論今,闡述了氣節是人立身處世的根本,呼籲大家保持氣節,讀了這篇文章,我瞭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需要我們繼續傳承下去並要發揚光大。

讀了這本書,我還了解了朱自清的人生歷程崇高理想與遠大志向偉大品質。

《朱自清散文集》有着清新優美的文筆,含蓄深遠的思想。細心品讀,就像穿越時光的隧道,與朱自清進行靈魂的碰撞,思想的交流。使我徜徉於書間,在文章中感悟人生的真諦。

讀這本書,不僅陶冶了性情,還增長了見識。例如散文集中的倫敦雜記歐洲雜記,就向我們介紹了其它國家的景觀風土人情,這使我們更深入地瞭解世界各地。

這本書同樣也為我們展現了社會中的真與假是與非美與醜,揭示了世間的虛偽,讚揚了無私的愛誠信善良。

《朱自清散文集》如一股清新的空氣,拂過我們心靈深處,把真善美的體驗和心境傳遞給我們,讓我從不同角度,去發現生活中的美,體味世界平凡中的美麗。

在讀這本書的日子裏,它成為我的良師益友,讓我為自己樹立遠大的理想,勵志做一個令國家驕傲的炎黃子孫。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14

這些天,把剛買來的《朱自清散文集》大致看了一遍。有許多文章都是一知半解,但讀來讀去才發現,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篇早已學過的《背影》。

一次普普通通的送行,讓兒子改變了對父親兩個字的認識,更表現出那份偉大的父愛。

文中“我”雖然已經不小,也不是第一次出遠門了,但並不放心的父親還是執意要為我送行。到了車站,安排好了一切,還要囑咐再三。父親的一舉一動讓我不能理解,“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但接下來的一幕讓“我”明白了父親的偉大,讓我感受到了深深的自責。這也就是文章中最令人感動和難忘的一幕,“登月台,買橘子”,父親“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接着“他用雙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是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的流下來了。”

對於普通人來説,這一個個簡單的動作輕易的就能做到。但對於身材肥胖,腿腳蹣跚的“父親”來説,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他還是做到了,是對孩子的那份愛便成了他源源不絕的動力。

這一幕,深深地烙在“我”的腦海中。這一幕,也同樣感動着千千萬萬的讀者。

聯繫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父母有何常不是如此。即使兒女已從昔日的一棵小草長成了一顆蒼天大樹,但在他們的心目中,兒女永遠是一棵長不大的小草,永遠需要照顧。但無知的我們總是不能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總是嫌他們嘮叨。殊不知,那一局局的嘮叨是有點點滴滴的關愛凝聚而成的啊!

其實,在我們生活之中的“背影”還有許多,只是我們沒有用心地去發現。所以,只要我們用心地去感受,你會發現。其實,生活中的每一個點滴,每一次感動都能會集成一張張美麗的“背影”。

讓我們用心去發掘那一張張“背影”用感恩的心去銘記他們,去報答他們!

所以,感恩的心,從現在開始!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15

《朱自清散文選》讀後感我已經不是第一次拜讀朱先生的作品了,但每一次讀總能讀出不一樣的味道。虛虛實實,朦朦朧朧中我不斷探尋着自己的心路歷程,卻無法觸及作者的真實心跡。

品讀着《荷塘月色》中“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這些優美的句子。讀着讀着我也似乎也走進了這清華大學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齊欣賞這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從中我感悟到了作者內心的彷徨與迷惘,而我的情緒也隨着波動起來。

還有《背影》這篇文章,給了我無盡的感動。小時候躺在地板上仰着頭看它,覺得那篇幅裏籠長,語言直白無韻,便丟在一邊;七年級時在課本上遇到它,竟也能品味得父子親情一二,卻也只是拼命記錄老師所講,怎樣可能真正感受到作者的全部真情?此刻再回過頭來看,感覺其文筆樸實無華,頗得讀者之心,篇幅短小精悍,卻在流露真情的同時,抨擊大革命落敗後使其家庭變故的黑暗社會,令人感動,令人憤怒!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讀了《匆匆》這篇文章後,這句話被我牢牢記在心中。《匆匆》主要講的是: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侯,楊柳枯了,有再生的時候,但是,時間去了,為什麼不復返呢?是啊!時間一但去了,就無法復返。無論你在幹哪件事情,時間都會慢慢地流過。想想自己,平時在學校裏嬉戲的時候,在和同學玩鬧的時候,時間不知不覺地就過去,最後我明白了,要做時間的小主人,利用好每一分鐘,那麼生活就會變得更有好處。

散文選中還有許多感人的文章,如《春》、《威尼斯》……從一件件小事中,能夠悟出一個個大道理,這些都是靠平時積累的呀!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澀的,美酒是辛辣的,它們雖然味道不同,但都能給人們帶來完美的享受,讓人回味無窮。《朱自清散文選》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我品味着它們給我帶來的完美感受,那滋味在心底一圈一圈的盪漾開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