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書閒談-隨筆散文

來源:文萃谷 7.94K
  購書閒談

混跡學校,勉強也算作一個讀書人。為此,免不了購書的經歷,自然也就有了購書的話題。

購書閒談-隨筆散文

除為考試而購買的教材、輔導資料外,純是為了自己興趣而買的第一本書,如果沒有記錯的話,當是劉逸生的.《宋詞小札》。那時,我在師範學校讀書。有天,看見室友YJ在讀這本書,覺得不錯;借來一讀,更感甚好。其實,好在哪,那時也不甚了了。現在想來,大概是宋詞的憂鬱意境,很是契合當時我的心態吧。所以,看到這本書,頓生相見恨晚之感,雖然買到後僅僅讀了幾闕,就將其束之高閣,不再理睬。

工作之後,買書多半為了自己的專業崗位,具體點説,就是為了教學,以期拓展教學視野,提高教學水平。那時,我教國中語文。於是,就買了不少會考模擬試題、全真試題,教材分析,教案精選之類。那味道很有一點是教啥看啥、需啥買啥,全在提高學生考試分數的戰術上下勁,並無提升教學思維層次的戰略考慮。

這種買書思維,延續很久,即便在數年後讀研仍是如此。這段時間,常常出沒書店,目的一是購買文學史教材上提及的作品,譬如《詩經》、《楚辭》、《文心雕龍》《世説新語》等,還有四大名著之類;二是呢,更多的購買一些近人或當代學者的著作,包括譯註,評析等等。這些解讀經典的二手書籍,當時在我眼中都是無價之寶,只有與專業相關,我就瘋狂購買。立足今日,頗覺荒唐:“一千個讀者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呵——怎麼知道這些解析就是正確的呢?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往往道聽途説越多,距離真相越遠。

研究生畢業後再次入職,因生存需要偶爾炮製論文的過程中,逐漸醒悟老是參照資料的缺鈣之痛,轉而醒悟恩師的教誨,發覺直奔大家、閲讀元典、把握本質的重要。讀書目光的變化,帶來購書策略的轉移。現在走入書店,只買元典,而且是經由較好的出版社出版的那種。那些二手的解讀,被其誤傷多年,我幾乎不再碰觸它們,儘管其中多數時候看上去裝幀豪華,推介隆重,價格便宜。

以前買書,多是親赴書店,穿街走巷,甚至頂風冒雨。進去後,在一架架、一排排書列中搜尋,目不轉晴,心無旁騖,只累得頭昏眼花,汗流浹背,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一無所獲。而今,截然不同,坐在電腦前,上了有關網站,輸入關鍵詞,就能跳出相關書目以資選購,可比內容,可比品相,可比價格。瞄準後,正襟危坐,輕攏慢捻,不幾日所購之書即到桌前。套句話説,就是“秀才不出門,全買天下書”。

書非借不能讀也。這些年,確實買了一些書,薄薄厚厚,古古今今,擺在家裏的書架上,散發知識的芬芳,將“書香門第”堂而皇之地偽造。可遺憾的是,對它們,我很少目盯,手摸,心領,意會。時間一長,甚至連書名都忘記了,以致常有重買的事情發生。同樣一本書,在甲地購買了,幾年後,又在乙地花錢購買。唉,那些書呵,僅為白紙黑字的物理存在,而非明目聰耳的文化載體。

其實,我已年過不惑,毫無成就,言及購書,包括讀書,純屬奢談;然對我這樣的無聊之人來説, 也算作一件有趣之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