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瓜雜文隨筆

來源:文萃谷 1.52W

歲月的流轉又到了食瓜的最佳季節,《左傳》記載:“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雖然次年瓜熟時,齊侯失信了,但一年一度的瓜期卻不會改變。《詩經》中除了:“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以外,還有多處提到瓜,説明瓜從來都與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特別是炎熱的夏天吃上幾片瓜,確實是一件美事,大家坐下來一邊吃瓜,一邊聊聊,更是充滿了生活情趣。唐太宗就曾和杜如晦等人一起吃瓜,所以杜如晦死後,唐太宗“食瓜美,愴然思之,遂輟其半,使置之於靈座。”《禮記》和《論語》都提到“瓜祭”,孔穎達解釋説:“瓜祭者,食瓜示祭先也。”古人先要用瓜來祭祀,表示一下慎終追遠,以及對大自然賜予的感恩之情。可是瓜有多種,《廣雅》説:“龍蹄、獸掌、羊駁、兔頭、桂髓、蜜筩、小青、大班,皆瓜名也。”但實際上卻很少講他們吃的是什麼瓜。

食瓜雜文隨筆

《揮麈錄》説宋徽宗時,蔡京之子蔡攸提舉祕書省,夏天,他與屬下一起吃瓜,讓大家邊吃邊講有關瓜的事,講一件吃一片。但“坐客不敢盡言”,結果自然就屬他知道得多。可是有個以精於鑑賞、考據聞名於時的'校書郎董彥遠,卻忍不住一連講了好幾件大家不熟悉的事,而且有根有據,不得不令人佩服。喜歡“心靈雞湯”的人也許會説這是書生意氣,因為董彥遠因此“後數日果外補”了。但正如馬丁.路德金所説:“社會的最大悲哀不是壞人囂張,而是好人過度沉默。”董彥遠不會不知道後果,但隱忍到最後,他還是決計向侮辱眾人智商和學術人格的蔡攸發起了挑戰。對於蔡攸而言,其行為何嘗不是對他人存在的蔑視,但董彥遠以不屑一顧的態度,從容表達了對權威的蔑視,卻是更深層的蔑視。

也許他們提到了唐李賢説武則天心狠手辣的《黃台瓜辭》:“種瓜南山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二摘使瓜稀,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也許也提到了三國步騭和衞旌合夥種瓜,“晝勤四體,夜誦經傳”而受辱於縣令焦矯的故事;還有樑楚邊境都種瓜,樑勤楚懶,樑縣令宋就用了悄悄幫助楚人打理的辦法,消解了紛爭的故事。但不知道他們吃的是不是西瓜?五代的時候,後晉同州郃陽縣令胡嶠,隨宣武軍節度使蕭翰一起去了契丹,結果蕭翰被告發謀反被殺,胡嶠在契丹呆了七年,回來後著有《陷虜記》,其中講到了西瓜:“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李時珍也説胡嶠“得此種歸,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從此才有了西瓜之名。

西瓜寺坐落在九江市武寧縣楊洲鄉境內,相傳是孫權祖父孫鍾種西瓜的地方,現已更名彌陀寺。史書記載孫權原籍浙江富陽,後祖輩移居曲阿,孫鍾是丹陽司徒,此處不當有西瓜寺,果然,該寺有《長明燈會碑》記載:“西瓜寺在萬曆辛巳年才初建告成。陶弘景注《本草》時曾提到”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李時珍認為這就是西瓜。但李白《尋魯城北範居士》有“寒瓜蔓東籬”句;宋張耒《海州道中》説:“逃屋無人草滿家,纍纍秋蔓懸寒瓜”;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載有沉約《行園》詩:“寒瓜方卧壟,秋蒲正滿陂。紫茄紛爛熳,綠芋都參差。”卧壟的也並非只有西瓜,從中都不能確定秋天晚生的寒瓜就是西瓜。1976年,廣西貴縣西漢墓槨室淤泥中曾發現西瓜籽;1980年,江蘇省揚州西郊邗江縣漢墓隨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於漢宣帝本始三年;1959年2月24日的《光明日報》報道:在浙江杭州水田畈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曾發現過西瓜籽。於是,最起碼五代時西瓜傳入中國的説法就不能成立了。

召平東陵瓜是文學作品中最多見的典故。清代揚州人宗元鼎為瓊花觀賣花老人作傳,還説他家“嘗有五色瓜,雲即昔之廣陵人召平種也。”如果真是這樣,倒有幾分西瓜的影子。召平是秦朝東陵侯,但也算是既得利益者了。然而《史記》記載他假傳陳勝之命,拜項梁為楚王上柱國,説:“‘江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在陳勝敗亡的關鍵時刻,起了扭轉形勢的關鍵作用。入漢以後,他卻在西安北關外的東門種起了瓜。不用説,他是個極富有政治頭腦的人。陳豨反叛後,又用蕭何之計殺了韓信。大臣們紛紛向蕭何祝賀,惟有他説禍事到了。因為劉邦怕開始忌諱蕭何了。最後蕭何聽從他的建議,將自己的傢俬獻出,還將親屬都送往前線去打仗,才贏得了劉邦的信任。歷代很多人紀念他,東晉阮籍詩中説:“昔聞東陵瓜,近在青門外。”陶淵明説:“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李白詩:“昔日種瓜人,青門東陵侯。”王維説得更直白:“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富貴故如此,營營何所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