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抱怨來臨時經典散文

來源:文萃谷 1.27W

抱怨,似乎每天都在身邊出現,是種再也平常不過的情緒體驗,是人們緩解焦慮、內疚、嫉妒、恐懼、不滿、無奈的常見表達方式。正因它平淡無奇,人們多忽略了它長期固著負性情緒。抱怨,換上各種貌似陌生的面具輪番上陣,懊喪、哭泣、合理化、轉介……抱怨成了變化莫測的白骨精。人們玩着不約而同心照不宣的遊戲,從中看似樂此不疲。火眼金睛一旦從祥雲裏飛身直下,當頭一記重棒,那些熙熙攘攘的鬧劇才猢猻散去,只留下一副茫然的皮囊。希望,那時,心還在,希望還在。

當抱怨來臨時經典散文

寫下這段文字前,腦子裏蒙太奇的剪輯着近日裏來自許多朋友的抱怨。和朋友們相處的非常融洽,知道筆者近兩年醉心於心理學領域的知識積累,朋友們便更加希望通過筆者這個平台答疑解惑。事實上,每個朋友都懷揣他們那個領域過人的本領,更多時候,反倒是筆者從他們身上學習到許多書本上不曾囊括的學識。正由於朋友們在筆者心中都是各有特長的人物,卻擁有相同的困擾,他們的困擾從何而來?為什麼都如出一轍的習慣抱怨的方式?這些思考令人不忍怠慢。

A、我們都是為他好

有些朋友抱怨孩子不愛學習,問,怎麼才能叫孩子愛學習?應該對孩子採取什麼辦法?筆者問朋友,孩子在家除了學習,你們可允許孩子力所能及的幫你們做家務?朋友拿匪夷所思的眼神看筆者,同時大聲回答,開玩笑,還叫他幹家務,他只要把學習弄上去就行了,其他任何事情不用他操心。什麼都不叫他幹,就這學習還學不好呢,還敢再叫他分心幹別的?

筆者非常理解做父母的心情,但孩子也能理解你們什麼都不叫他操心,只要他把學習學好就行的犧牲嗎?朋友悲傷的回答,要是他能理解不就省心了。那麼,孩子為什麼不肯去體諒自己的父母呢?朋友當時有點沉默,過了片刻才信誓旦旦的講,我們這都是為他好,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社會上競爭多殘酷,到時候他知道就晚了。在孩子的概念中這種成人能理解的預期危機是不完善的,孩子甚至不明白其中真正的意思。這就如同你帶孩子去逛商場,不一會孩子就開始鬧人,覺得沒意思了。有個實驗提醒我們,想知道孩子為什麼一會就厭煩了嗎?那麼就蹲下來,調整到與孩子一般高低的程度,再來看看,你都看見了些什麼?櫃枱和人腿,孩子那個高度看見最多的東西只有這些,對他們來講,商品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大多是看不到的。那你又憑什麼要求孩子耐心的陪你逛下去呢?

站在孩子的角度,平等了解他們的需求在哪裏?你怎麼斷定孩子從家務活中學不到知識?讓我們嘗試着回憶一下,除了專業領域搞研究的人士,當前工作生活中你使用最多的技能知識是來自你什麼階段的教育?再來仔細的回憶一下,你自己的童年生活裏,來自你的父母的所有建議,你是否都從內心認可了呢?想完這一切之後,我們再來考慮,當抱怨你的孩子時,你是否真的都為他好?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理想設計?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礎上的家庭關係,不止是學習,孩子在各個方面都會陽光而健康。

B、讓老天來懲罰我吧

一年當中,她以同樣方式丟了三條狗狗,因看護不利被汽車軋死一條狗狗。她非常喜歡狗狗這種小動物,於是,當第四條狗狗也終將不能陪伴在她身邊的時候,她絕望的在Q上簽名:讓老天來懲罰我吧!

知道這事的個別人恨其不爭之餘斷言,她就是個狗狗剋星,希望她能夠積點德別再養狗狗了,她根本不適合養。客觀來講,她對她養過的狗狗非常好,她非常愛她的狗狗,愛到沒有節制的地步,溺愛成性。

看起來,似乎一年中丟三條狗,死一條狗的這些生活事件很點背,但也並非沒有相關聯繫。事件之後的東西才是更為人深思的。當她還未丟第一條狗狗的時候,因那條狗經常有攻擊行為,使過路人側目。那時,大家就勸她買只繩子來將狗限制在安全範圍內,這樣也不至於給他人造成傷害,更減少她的經濟損失。表象上,她很温順,似乎也認可大家的建議,但事實上,她覺得自家狗狗在她面前表現的非常乖巧聽話,攻擊事件只是偶然現象,再説將一個原本自由的生命限制起來,有點於心不忍。直到她終於有天丟了第一條狗狗,哭泣、後悔、難過、打印尋找啟示……大家見她那樣傷心,多不忍埋怨,以為她會從中得到教訓。緊接着是第二條狗狗,幾個月再次丟失,仍然哭泣、後悔、難過、打印尋找啟示……第三條狗狗是一個朋友在她再三保證嚴加看護的情況下才應允送給她的,甚至朋友將狗狗用的繩子、籠子等物品全部奉送,希望她能痛改前非,認真對待。但,籠子繩子的利用率非常低,她根固及深的認知仍然作祟,也許她認為給狗狗一個自由的環境是“愛”的體現,也深為自己這種“愛”所感動,籠子繩子在她心中代表束縛。不多久第三條狗狗再次丟失,這次除了哭泣、後悔、難過、打印尋找啟示以外,她還製作了條幅……這時大家對她的哭泣、後悔、難過沒有了安慰的慾望,朋友們逐漸麻木。直到她以極其快的速度又買了第四條狗狗,大家都感歎,説,她為什麼不停一停呢?這樣的狀態還養。

分析這個女孩,工作性質天天在室內,幾乎屬於關起門來自成一體,很少與外界聯繫,除了去她照相館的客人。人格中一些東西使她覺得與外界交往很費心思,但外界的新鮮與吸引使她又不甘心做“宅女”一族。這種即嚮往自由自在又怕自己應付不來的心理衝突,長期以來形成了她對狗狗們豢養態度的投射,自己不得以被認知束縛,就別叫狗狗們不自由了吧。於是,她只覺得籠子繩子代表束縛,卻未認識到對於需要訓練的動物們來説,也預示着安全與責任。另一方面,對於身邊人們給予她好意的勸告,從內心來講,並未被她真正認同。一條又一條的繼續堅持養狗狗,表象上顯示似乎表明她喜歡這種動物,但往深層次挖掘卻反映出她潛意識裏一種估計自己也未明的不甘心,大家覺得我不適合養狗狗,我就非要養好給你們看。

人格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通過心理過程表現出來的。心理支配人的行為活動,並通過行為活動表現。人類最可悲的不在於不想修正自我不足,而在於對自身不足的盲視!

也許她只認為自己意識到了,最多算意志不堅定,改不了而已。但從生活事件的反映上來看,這些所有偶然發生的事情,都存在着必然因素,她還需重新調整認識,不然,類似的經歷不旦會出現在養寵物方面,更會延伸滲透在工作、學習、愛情當中。真心希望她能從調整自我認知開始,積極培養健康向上的.思維方式,客觀對待,儘快找出結症,從抱怨自己埋怨自己的內疚情緒體驗中脱離出來。內疚是心靈的毒藥!希望她別再嗜好上。

C、越是熟人越坑人

一個朋友感慨“越是熟人越是摟着脖子坑”。事情是這樣的:他曾經在一個同學的介紹下,在他同學的朋友那家電器商場為公家買過一些器材。當時他想在哪家商場買都是買,還不如介紹給熟人,於是,在價格上也沒做過多還價。那段時間,大家走的比較近,還吃過幾餐飯,他覺得大家應該算是朋友了。但前不久的一件事,使他很不舒服。這次是他個人去買相機,還是去了那家有熟人的店,熟人告訴他説“放心,你自己用的東西絕對給你優惠”。買了之後偶然一個機會,他發現自己所謂優惠的相機在其他商場賣的比熟人這裏還便宜。他心裏很氣憤,找到熟人換了其他一款相機,但這次是原價,一點也沒優惠。

按照他的看法,他給熟人介紹了生意,熟人應該心裏明白他的好意。當他去買自己使用的東西時,熟人理當給予一定讓利,更不應該明明沒優惠的情況下,告訴他已經優惠了。所以,這件事令他很窩心,覺得不痛快。這樣的事情,生活中經常會遇見,讓人感覺特別影響情緒,很彆扭。

後來我跟他解釋,影響他情緒給他造成困擾的其實並不是這個熟人。他開始有點詫異,我進一步解釋,商家必然是以贏利為目的,這無可厚非,只是你認為熟人應該照顧到自己的感受罷了,但應該不應該照顧你的情緒感受你並不能起決定效用,那麼,熟人做出什麼什麼樣的行為都是可成立的。既然,我們不能左右他人,最低限度我們還能夠調整自己,當我們被“應該”、“必須”、“只能”這些字眼與信念所充斥的時候,不防尋找一些能夠取代它們的詞語,比如説“希望”、“想要”、“或許”。當我們不希望的一些發生之後,我們的情緒就只是一種失望的程度,而非過分強烈的怨恨自己或他人。可以仔細把這些詞語在口中揣摩一下,相信會有不同感受。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引起的。從心理學一些療法上指出,誘發性事件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起因。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的適當的、適度的情緒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會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如果,朋友們能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是自己頭腦中的一些不合理信念還想法造成的,那麼我們或許就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使我們的心靈處於一種積極理性的健康狀態,令你身邊的朋友們感染來自你自身巨大能量發散出來的愉悦,生活中的火眼金睛和金箍棒便被你擁有了,當抱怨來臨時,自然善於化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