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時光倒流優秀抒情散文

來源:文萃谷 1.24W

和老朋友見面聊天,得知幾位熟識的朋友最近在上一些心理療愈方面的課程,是因為她們發現自己的兒童或是少年時期的生活有一些缺失,或是沒有得到充足的,而導致現在的生活有一些問題。她們希望現在可以找回曾經失去的東西。

假如時光倒流優秀抒情散文

這幾個人都是生活上十分積極向上的人,她們也希望在修復過去的一些傷痛後,可以變得更好。我與聊天友人自然也是很祝福她們的。儘管在此積極正面的生活態度下,我知道,她們在生活中常有這樣的句式出現:如果在我小時候我的媽媽沒有對我太嚴厲的話,如果在少年時期沒有活的太壓抑的話,我現在一定如何如何了。

這樣的句式在我們的生活中十分常見,之所以這樣熟悉,是因為我自己也曾有過如此這般的念頭。

聊到這裏的時候,我和朋友自然也回憶起我們的童年。她過得太懂事,總是怕大人們生氣,凡事都在內心演好長一個戲,也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 和需求。我知道她是一個十分善良的人,但是在過去的習慣之下,而讓她在一些陽生的場合,顯得有些難以接近。我的小時候過的太過孤獨,能想起來的片段,總是自己一個人呆着,顯得笨着而又冷清。

她説,如果時間能倒退到那時候,她一定不那樣過。一定要過一個正常小孩子過的生活,大膽的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凡事不自己瞎想,一定多跟家人溝通。她説,如果我能重新來過,一定不會花那麼長的時間,以至於近30歲才漸漸的 知道怎麼樣跟家裏人建立更好的親密關係。儘管這一段內容聽起來頗有些心酸,但是她臉上帶着笑意,我知道,她內心已釋然。即使是花了更多的時間來疏通這本來就近在咫尺的關係。

我也有想過如果時間倒轉到兒童時代,我會不會選擇另一種熱鬧的方式來渡過?去跟更多的小朋友們玩?去討得親戚朋友的歡心?成為一個伶俐的小姑娘。在仔細想過這個問題後,我的答案是不會。

想起另一個朋友跟我講起他表弟的事。他的表弟在外出工作的近5年時間裏,從來沒有回過家。在這幾年裏,他從北到南,四外奔波,也沒有什麼固定的工作,過的相當因難。堅決不見自己的父母,會跟其它親戚聯繫,聯繫的內容多半就是一個控訴父母的過程,從小時不准他玩遊戲講起,到上學的嚴格要求,到自己去哪讀書的選擇,説是父母控制了他的生活。現在讓他沒有主見,做任何事都堅持不下去。他説,如果不是自己父母,現在一定是會過的很好。他一年又一年的重複這些説詞,一年又一年的.不務正業。

一個年近30歲的男子,把現在生活的一切現狀與困境歸結於父母,聽起是讓人寒心的吧。儘管,他父母曾經的管教方式,的確是不太妥善的。但是,一年過去,三年過去,五年過去,他只是沉沒在如果時間倒流,他要掙脱父母的管教的幻想之中沒有出來過。

我不知道他是否思考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在40歲的時候,不曾再有“如果”這個想法折磨自己,如何在40歲的時候不會時常説,如果我在30歲的時候改變生活的態度,改變生活方式,那麼,我現在的40歲就不會一事無成。或者,他依然還會把所有的問題歸結為當初父母的管教之錯,或者這樣的如果,會持續一輩子。

我們生活中存着許多這樣的“表弟”,有的人能快速抽離,有的人一直不能自拔。我們稱此為“原因論”。有的人是無意識有這種埋怨也想改變去的幻想,有的是卻長此拿這些悲傷的“武器”來打亂現在的生活。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被討厭的勇氣》裏提出一個理論叫“目的論”。我覺得“目的論”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是一種人本主義的視角,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阿德勒心理學提出的“目的論”是為了強調個人要擔負起自己的責任,生活是自己選擇的,不能把責任都推卸在過去或父母。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説遭遇大的災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相反,影響會很大。但關鍵是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麼。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阿德勒把這一類人稱為缺乏勇氣的人們,他們總是在為自己的不成功找一個無法改變的原因。並且希望這個原因改變。這個矛盾其實是自己造成的。即使原因改變了,很快,缺乏勇氣的人會重新找到另一個類似的看起來無法改變的原因,再次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

當然,我們也深深的知道,每個因為“原因論”而控制過或是折磨過的人,自身也是痛苦的。但是,一旦陷入到一種總是要回去過去改變過去的意念之中,那隻會讓現在和未來更為難過。所有改變,不是一種倒轉式的得新來過,而是一種更新和替換,以現在新的觀念和方式去替換舊的模式。

從現在的每一刻開始,努力不讓將來的某一時説,如果當初,我如何如何就好了。我們也應努力,在當下的時刻,如一個花蕾一樣,用最大的力氣在蜷縮中伸展開來,讓自己最大面積地接收到陽光的照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