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根據特徵分類教案

來源:文萃谷 1.58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數學根據特徵分類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數學根據特徵分類教案

大班數學根據特徵分類教案1

活動目標

1、鞏固對顏色和幾種幾何圖形特徵的認識。

2、初步學習按圖形的特徵進行分類統計,並記錄統計結果。

3、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力和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4、引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5、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已認識的幾何圖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橢圓形、長方形、半圓形、梯形)。

2、黑板,水彩筆,幾何圖形若干,幼兒人手一份統計操作材料和白紙,集體操作材料兩份。

活動過程

1、情景導入。

“今天我們班來了兩位特殊的小客人,在他們身上藏了許多的圖形,把他們請出來吧!”

2、學習統計方法。

(1)請幼兒按圖形的形狀特徵進行統計,教師記錄或請個別幼兒進行記錄。

(2)請幼兒按圖形的顏色特徵進行統計,教師或幼兒記錄。

3、幼兒操作。

(1)請幼兒觀察操作材料,教師進行簡單的介紹,引導幼兒細緻觀察,看清特徵再進行統計記錄。

(2)請個別幼兒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統計結果。

4、創意拼貼畫。為幼兒提供幾何圖形進行圖形拼畫。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延續幼兒以往的學習經驗,將圖形融合在一起,拼畫成幼兒感興趣的`內容,如:機器人、小汽車等,讓幼兒在感興趣的基礎上探索發現,初步學習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統計,活動材料注重個體差異,讓每一個幼兒都能通過操作發現數學活動的樂趣。

大班數學根據特徵分類教案2

設計背景

在進行數學教育時,進行分類、排序、對立等學習,有助發展幼兒的思維。分類是把具有相同特徵的物體進行分組。幼兒可以學習按物體的某一個(或兩個)外部特徵(顏色、形狀、大小)進行分類,按物體的特徵進行多角度分類及按物體內在的包含關係進行層次分類。分類、排序和對應這三項活動可以為幼兒進一步學習數的概念打基礎。

活動目標

1、能從多個角度來分類,嘗試自己説出分類的標準,在同一分類標準下能將物品分完。

2、積極地參與活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3、培養幼兒觀察、分析的能力。

4、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重點難點

1.引導幼兒觀察,找出物體的某種特徵,並進行多角度分類。

2.讓幼兒明白自己在選擇了一項分類特徵時,要始終按同一標準進行。

活動準備

1、教具準備:“分類娃娃”。

2、學具準備:“分類娃娃”、水果圖片、釦子、彩色積木、彩筆若干。

3、 《操作冊》。

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1.預備活動。

師生互相問候。

遊戲:五隻猴子盪鞦韆。幼兒一邊念兒歌,一邊做相應的動作。

2.集體活動。

創設情境:十個娃娃來做客,他們各有特色,如何分類想一想,找出相同的放一起。

①請幼兒操作學具“分類娃娃”,説説自己分類的方法,如按性別分,按衣服樣式分,按動作分等,鼓勵幼兒從多角度進行分類,發展幼兒擴散性思維。

②請幼兒翻開《操作冊》,看圖提問:圖上有幾隻雞寶寶?再請幼兒把這些小雞分成兩部分,試試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類型分,出殼的雞寶寶有9只,未出殼的雞寶寶有6只等。

3.分組活動。

第一組:分“水果”。將圖片中的水果按顏色、大小、有葉無葉、單個或成串等不同特徵分類,並動手擺一擺。

第二組:分積木。先將積木按大小、顏色、形狀等不同特徵進行分類,再用彩筆在記錄紙上記錄,並思考:是積木多,還是紅色積木多?

第三組:分釦子。將盤中的扣子分成兩類,説説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大小形狀、顏色、材料、有眼無眼進行分類等。

4.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請幾名幼兒講講自己在活動中的分類方法,教師小結。引導幼兒收拾學具。

教學反思

教學活動還可以延伸:

1.在區角活動中,對玩具、文具等進行多角度分類。

2.利用日常活動中的排隊遊戲,練習分類。

3.對於能力強的幼兒,可在分組活動過程中滲透物體的包含關係,例如分組活動中第二組,當幼兒將積木按顏色、大小、形狀進行分類後,可請幼兒點數分類後的積木數量和積木總數,説説是紅積木多還是積木多,是圓形積木多還是積木多等。

4.家長和幼兒一起完成《操作冊》。

大班數學根據特徵分類教案3

活動目標:

引導幼兒學習按照不同特徵進行分類,感知同事物中的不同數量關係。

鼓勵幼兒邊操作邊講解分合。

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活動準備:

教具:蘋果標記、數字1——5若干。

活動過程:

集體活動。

師請五位幼兒站成一排(有三位男的,二位女的,有戴帽子、沒有戴帽子的,有扎辮子,不扎辮子的等等)。

提問:“老師請了幾位小朋友?”“誰能把5位小朋友分成兩隊,分好後説説你是根據什麼特徵來分的。”

小組活動。

交待操作規則。

第一組:看熊貓特徵圖記錄。

第二組:看鳥的特徵圖記錄。

第三組:看鈕釦的特徵圖記錄。

活動評價。

請一位幼兒説一説看特徵標記分蘋果的事情。

教後感: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孩子按照不同特徵進行分類,感知同事物中的不同數量關係,對這節課掌握的較好。

教學反思:

在上節課分類學習中,孩子們對分類的內容已經掌握,我也做了一些提示,所以在每組撿物品當中,進行得非常順暢。

開始教師就把東西亂七八糟地丟在教室中間,讓孩子們親自體驗雜亂無章的生活,即不美觀、又不衞生,這樣孩子們就產生了收拾的慾望。在收拾當中要按秩序有條有理,物品要按分類的擺放收拾。

這節課較好的體現了理念。同樣的東西,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分類、整理方法體現了動手能力、交流合作的良好行為習慣,孩子們有了這樣的體念,達到了我們的教育目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