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別前衞縣李寀少府》原文及翻譯賞析

來源:文萃谷 2.6W
《東平別前衞縣李寀少府》原文及翻譯賞析1

  東平別前衞縣李寀少府

《東平別前衞縣李寀少府》原文及翻譯賞析

黃鳥翩翩楊柳垂,春風送客使人悲。

怨別自驚千里外,論交卻憶十年時。

雲開汶水孤帆遠,路繞樑山匹馬遲。

此地從來可乘興,留君不住益悽其。

翻譯/譯文

譯文

黃鶯往來楊柳低垂,春風中送友使人傷感。

你將到千里之外我自然產生別怨,論交情我們已有十年。

汶水雲開孤帆遠去,梁山路道曲折匹馬遲緩。

此地本可乘興遊賞,難留你使我更覺悽慘。

註釋

1.東平:郡名,今山東東平縣。

2.衞縣:今河南淇縣。

3.李寀(cài):詩人朋友,曾作過衞縣少府,這時已卸任。

4.黃鳥:黃鶯。

5.論交:論説交誼。

6.汶(wèn)水: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源出山東萊蕪縣北,古汶水流經東平縣南,至梁山縣東南入濟水。

7.梁山:在今山東梁山縣南,周約十公里。

8.遲:緩慢。

9.乘興:乘着興致。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徽之居山陰,曾雪夜泛舟訪戴逵(字安道)經宿方至,剛到門前,忽然返回,人問其故,他説:“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安道哉!”“悽其”見《詩經·邶風·綠衣》:“悽其以風”,“其”為語言助詞,這裏指心境淒涼。

10.益:越發,更加。

11.悽(qī)其:寒冷的樣子。這裏指情緒悽傷。

賞析/鑑賞

公元745年(天寶四載),詩人自魯西至東平。公元746年(天寶五載)春,高適旅居東平,與卸任的衞縣(今河南淇縣)少府李寀分別,遂作這首送別詩。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二百十四,其格律為仄起式首句入韻格,韻合四支。平仄規範,對仗工穩,章法嚴整,感情真摯。

這首詩當作於達夫在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時。前衞縣,地理位置沒有查到,李宷,兩唐書無傳,全唐詩無作品。少府,縣尉,從八品。詩中表明,其與作者交情十年,汶水錶明,當是作者浪遊時的朋友。 首聯出句發端起興,楊柳,送別之物也,表依依惜別;對句點明時令,言事、言情。為離別而悲傷。頷聯圍繞送別展開,出句説李宷一去千里之外,不知何年何月再會,所以怨;對句回顧交情,十年相知,會有很多故事。情深意切。頸聯出句寫李宷離去,從黃河乘船順流而下,孤帆遠去,太急促了;對句寫作者送客,慢慢騎馬繞山路而行,不忍分別。尾聯出句寫同在離別之地相處的融洽;對句寫送別的無可奈何,因而不勝悽切。此詩與《夜別韋司士》相比,可看出交情一淺一深的分寸。一般認為,唐人送別七律,高適的這首是最好的`。

此詩藝術技巧上,錘鍊動詞、形容詞的功夫很高。“垂”、“悲”、“怨”、“驚”、“遠”、“遲”等字,錘鍊精湛。

《東平別前衞縣李寀少府》原文及翻譯賞析2

東平別前衞縣李寀少府 / 送前衞縣李宷少府

黃鳥翩翩楊柳垂,春風送客使人悲。

怨別自驚千里外,論交卻憶十年時。

雲開汶水孤帆遠,路繞樑山匹馬遲。

此地從來可乘興,留君不住益悽其。

翻譯

黃鶯往來楊柳低垂,春風中送友使人傷感。

你將到千里之外我自然產生別怨,論交情我們已有十年。

汶水雲開孤帆遠去,梁山路道曲折匹馬遲緩。

此地本可乘興遊賞,難留你使我更覺悽慘。

註釋

黃鳥:黃鶯。

論交:論説交誼。

汶水: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源出山東萊蕪縣北,古汶水流經東平縣南,至梁山縣東南入濟水。

梁山:在今山東梁山縣南,周約十公里。

遲:緩慢。

乘興:乘着興致。

益:越發,更加。

悽其:寒冷的樣子。這裏指情緒悽傷。

賞析二

此首七言律詩,首聯“黃鳥翩翩楊柳垂,春風送客使人愁”,詩人選取最能表現春天時令的“翩翩黃鳥”、低垂的楊柳、和煦的春風,勾勒一幅明麗的春景圖。友人離別,悽楚可知,與知交分離在即,不能共同來享受這良辰美景,內心不能不倍感“悲”愁。而詩人卻以明媚的春景來襯托這種內心的“悲愁”,更反襯出內心“愁”怨之深。情寓景,景異情,情景相對,富有藝術魅力。

三四句“怨別自驚千里外,論交卻憶十年時。”寫友人此別離,將遠去“千里”,日後難得相見,由“驚”而“怨”。這是“愁”的原因之一;以友情來説,與李寀並非一年半載短暫之誼,而是有“十年”交往的深厚感情。此次分手,各奔東西,相距千里,不可能不“悲”傷。這是原因之二。高適在《邯鄲少年行》裏有:“君不見即今交態薄,黃金用盡還疏索”的;而他和李寀的交情,經過“十年”的考驗,更顯得純潔無瑕,肝膽相照。在此臨別之際,更覺珍貴,更值得回“憶”,同時也愈增添了離別的“悲”傷,將過去現在融於一聯,突顯出深厚交情和怨別愁懷。前四句中詩人運用反襯,以回顧曲折之妙筆,將臨別之際內心的複雜感情描摹得深婉動人。

前四句側重於臨別前的複雜心理描寫,三聯則轉入分別後的形象刻畫:“雲開汶水孤帆遠,路繞樑山匹馬遲。”雲開日出,春光格外豔麗,但友人“遠”去的一葉“孤帆”卻飄然而逝,只剩下詩人匹馬單騎,“繞樑山”而回返。一個“遠”字,一個“遲”字,這兩個字表象述意,十分精妙。所謂遠者:表現了詩人目馳神往,極力眺望友人“孤帆”遠去的神態,也曲折傳達出此時此刻詩人內心的複雜心理活動:正因為山長水遠,見面無由而產生的巨大悵惘和迷茫,從而在主觀上產生一種遙遠之感。而一個“遲”字,正是這種主觀感受的形象寫照。

尾聯“此地從來可乘興,留君不住益悽其”,再回應前文,直抒內心的悽然之情。第一句,先宕開一筆,春光明媚,正可乘其興致,暢敍情誼。而友人去意已定,“留君不住”,自是倍感“悽其”。用典而不着痕跡,借其一端發揮出深長的詩意,正是高詩“篇終接混茫”(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三十七長史參三十韻》)的本色。

此詩起句以景襯情,然後以“千里”、“十年”補足“悲”傷之由。繼而寫分別後的極度惆悵,最後再正面點出“悽其”之情。格調舒緩,語言流暢自然,使一腔“悲”“怨”之情如潺潺細流,曲折蜿蜒而出,悽楚纏綿,在以豪放著名的高適詩中確為別具一格之作。

創作背景

公元745年(天寶四載),詩人自魯西至東平。公元746年(天寶五載)春,高適旅居東平,與卸任的衞縣(今河南淇縣)少府李寀分別,遂作這首送別詩。

鑑賞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二百十四,其格律為仄起式首句入韻格,韻合四支。平仄規範,對仗工穩,章法嚴整,感情真摯。

這首詩當作於達夫在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時。前衞縣,地理位置沒有查到,李宷,兩唐書無傳,全唐詩無作品。少府,縣尉,從八品。詩中表明,其與作者交情十年,汶水錶明,當是作者浪遊時的朋友。 首聯出句發端起興,楊柳,送別之物也,表依依惜別;對句點明時令,言事、言情。為離別而悲傷。頷聯圍繞送別展開,出句説李宷一去千里之外,不知何年何月再會,所以怨;對句回顧交情,十年相知,會有很多故事。情深意切。頸聯出句寫李宷離去,從黃河乘船順流而下,孤帆遠去,太急促了;對句寫作者送客,慢慢騎馬繞山路而行,不忍分別。尾聯出句寫同在離別之地相處的融洽;對句寫送別的無可奈何,因而不勝悽切。此詩與《夜別韋司士》相比,可看出交情一淺一深的分寸。一般認為,唐人送別七律,高適的這首是最好的。

此詩藝術技巧上,錘鍊動詞、形容詞的功夫很高。“垂”、“悲”、“怨”、“驚”、“遠”、“遲”等字,錘鍊精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