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考試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

來源:文萃谷 2.71W

高中歷史考試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

高中歷史考試主觀題解題技巧總結

縱觀近年大學聯考文科綜合考試歷史主觀題命題方式的發展演變,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試題多是引用新材料和相關圖表,構成一種新的問題情景,充滿一股生氣,令人耳目一新;二是在設問方面,分層設問,層層推進,既有課本基礎知識方面的提問,又有檢驗學生綜合分析能力、聯繫實際説明問題能力方面的提問。總之,主觀性試題的這種命題方式,變以往的單純性材料解析題和單純性問答題為材料、圖表、文字結合型綜合問答題,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引導學生致力於歷史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歷史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有利於克服猜題押題傾向,有利於選拔學習能力出類拔萃的人才。

那麼,怎樣解答這種新型的歷史學科主觀性綜合題呢?

第一,要認真審“材”,讀懂試題所提供的材料,從中發現、判斷和提取有效信息。以2003年大學聯考文綜(全國卷)第37題為例(這是近幾年大學聯考文綜試題中最典型、構思最好、結構最佳的一道歷史學科內綜合問答題),這道題圖文並茂,信息量大,兩段文字材料均為文言文,四幅磚壁畫畫像均標以名稱(“沙漠之舟”、“犁耕”、“龜茲婦女採桑”、“驛使”)。我們在讀題時要抓住材料中關鍵的字、詞、句,重要的文字語言和形象語言,透露出來的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其中,有提示時間的,如“漢武帝時期”、《漢書》、《明史》、“明中後期”;有提示地理方位的,如“西北”、“自敦煌西至鹽澤”、“起居庸(關)至山海(關)”、“長城沿線”;有展示史實的,如“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置使者校尉領護”、“築敵台三千”、“九邊生齒日繁,……商賈日通……”。所以,在審題和閲讀材料時,一定要做到全盤把握,重點突出,透析“零部件”,心悟“提示語”,做到“一切為我所用”。倘能較為清楚地閲讀和正確地理解試題所提供的材料,就為下一步解題做好了重要鋪墊。

第二,要認真審“問”,即要明確試題所發諸問之指向、時空界定和程度等。此審至為重要,所謂“一着不慎,滿盤皆輸”。仍以上題為例,其第二問是:“嘉峪關魏晉墓磚壁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河西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風貌。透過材料二你獲得了什麼重要歷史信息?魏晉時期河西地區的繁榮與西漢以來對西北的長期開拓有密切關係,參照材料一與所學知識,分析漢長城如何促進了西北地區的發展。”這一問中有兩個小問。第一小問之指向是要檢驗考生觀察、分析材料即魏晉墓磚壁畫,從中發掘信息以印證歷史的能力,以及把形象語言轉化為文字語言、邏輯語言的能力。第二小問之指向則是要考生參照所提供文字材料及所學課本知識,分析漢長城對西北地區社會發展所起的歷史作用。因此,在審“問”的時候,要依其“問”構思答案要點。構思答案時,要體現出“三個結合”:一是要結合試題所提供的材料,如果答案與材料毫無聯繫,或者不是從材料中引申、抽象、概括出來的,那麼往往就是答非所問;二是要結合所學相關知識,答案不一定是課本中的原文原話,但其精神、其結論、其説明是符合歷史課本主導思想和歷史事實的,如過去有的歷史命題專家所言:“你學的我不一定考,但我考的.一定與你學的有關”。不管大學聯考答案如何出乎意料,它總是與我們所學知識保持着密切的聯繫,一定不要認為它是虛幻的任意的不可捉摸的,要建立起自己的答題信心;三是要結合自己的個體感受與獨立思考,只要是自己認為正確的,不妨答出,不要猶豫不決。這些個人的分析和觀點答案,往往成為顯示區分度的所在。

第三,要認真審“答”,也就是説,要根據自己對材料的消化、對問題的理解,精心組織答案。現在文綜試題的答案,要求具有簡明、扼要、本質、概括性強的特點。所以,在組織答案時,要突出關鍵,突出重點,不能漫無邊際,信馬由韁,即通常所説的要答在“得分點”上,因為大學聯考評卷就是採點給分。“點”得其所就有分,“點”而不當就無分。如前所舉問題之“點”是:“使用先進農耕技術(或農業發達);絲綢之路(或道路)暢通;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密切;抵禦匈奴侵擾;實施軍事、政治管理;保護商旅往來;有利於民族交往和經濟發展。”六個答案要點,表述簡練明確,沒有虛言廢語。做這類題目時,考生容易犯的毛病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將某一個要點答得細而繁瑣,其它則不顧及,因而得分低;東扯西拉,言不及義,看似答得洋洋灑灑一大片,但答在得分點上的字句卻很難找到,勞而無功;書寫潦草,惹人生厭。考生應着力避免壞習慣,表述應有條理,一層一層意思敍述,字跡要清楚,不要犯技術性的錯誤、非智力因素的錯誤。

第四,要認真審“變”,題“變”我“變”,題“新”我“新”,不要被重組過、化粧過的新材料、新情景、新問題所迷惑,產生恐懼畏難心理。現在中學教育提倡研究性學習,大學聯考題既注意檢驗基礎知識,也注意檢驗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那種死板、毫無活氣的主觀性試題多半不會出現。考生思想上應有這種準備,從而鎮定自若應考。回答這樣的“變化題”,實際上就是要依據自己所學知識,加以重組,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作答。題目雖變,但其要求依託的基本歷史知識、基本史學原理沒有變。

如:有人説,經濟全球化是一把“利”與“弊”鑄成的“雙刃劍”,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參考答案:這種説法是對的。利的方面:經濟全球化對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推動作用;發展中國家可以在全球化過程中引進資金和先進技術,開拓國際市場;有利於更好地解決環境、資源、人口等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問題;推動世界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促進世界的繁榮,有利於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弊的方面:經濟全球化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總體上則處於不利地位;經濟全球化將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後者的經濟安全和經濟主權面臨壓力和挑戰,使一些國家的社會穩定、地區和平受到威脅,從而導致南北矛盾更加尖鋭複雜。

説明:參考答案中講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和課文的相關論述緊密聯繫,但語言表述有所不同,思維面也較寬一些。這就啟示我們,在回答這類題時,要把課本知識和獨立思考相結合,以使答案更趨完滿。

總之,大學聯考主觀性歷史綜合問答題考查的是考生歷史學科基礎知識和歷史學科思維能力,而且,年年均有變化,年年均有新意。但不管怎樣變化,它總是依託於課本知識的。所以,強調對課本知識的落實至關重要。考生要在第一輪複習的基礎上,繼續做好基礎知識的落實工作,只有如此,才能為解答歷史主觀題提供保證。提高解題能力,決非一蹴而就,它應該表現為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其間當然也有規律、有技巧可尋,這要通過閲讀、聽講、練習、實戰去體會,去揣摩,去總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