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閲讀感悟500字(通用18篇)

來源:文萃谷 6.58K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某些事或人而萌生出一些想法,這個時候,你可能需要寫一篇感悟的文章來記錄一下。那麼,感悟的文章一般都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老子的閲讀感悟5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子的閲讀感悟500字(通用18篇)

老子的閲讀感悟 1

從低位上漲到高位,就是從無到有,而達到高位就要回返根源,必然調整到起始,從有到無,如此循環往復,這是規律常理。明白了這個道理,遵循它本身的循環往復就是明智的,否則輕舉妄動,沒有信號而操作,擅用心智,就會產生禍害。瞭解了這個規律,做事就坦然,就會順應規律而平靜。符合規律,就是符合天道而能夠不失敗,永遠免於危險,即虧損。

你不能有善惡,即有想法,讓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放鬆心靈,一切順應自然生長。遵循常道,你就永遠遊刃有餘,順應常道而歸於平靜,不受制於市場的漲跌變化,不為物所用,卻能與漲跌同在。

老莊講究無為而治,我也是聽聽而已、説説而已,略知其意。但今天我突然覺得,在股市中什麼是無為,怎樣達到不治而治,自然順通。所謂無為,就是按照信號執行操作,之後產生的結果,不需要你再去想了,再去研究了,再去分析判斷了,它自然會告訴你我會怎樣了,那麼你也就無需作為了,你的一切生活也就悠閒了、輕鬆了,順乎自然之道了,自然就達到目標了,而達到這些目標並不是你做什麼了,而是你僅僅按照信號執行了,哪裏還有什麼緊張、忙碌,哪裏還有用什麼方法彌補之前的錯誤,你什麼都不用做,就會得到必然的結果,你在股市中也就無為而治了。而你多用心智,反而會帶來災禍,形成虧損和套牢。今天我明白了這個道理,心裏感到非常興奮和坦然。

執行信號,就是順應天性,與天性相向而行,也就不會有災禍,就無所不通,沒有災禍也就坦然了,無牽掛、無憂思,對後面的操作能夠遊刃有餘,這樣符合規律、禮儀,符合天道,所以永遠沒有危險,而能夠平靜的操作每一筆。執行信號,就是走在了趨勢的'前面,不被套牢損失,執行信號就不會受傷,躲開了災禍,也就坦然平靜了。

信號是神聖的,必須對信號充滿敬畏之心,它是一切行動的惟一標準。

老子的閲讀感悟 2

魯迅先生曾經説過:"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今精讀過後,"深感不學道,不足以處世,不識道,不足以經商,不得道,不足以為官。"《老子》五千餘言,字字勝金,就連我等迷戀世俗的頑固分子讀後不經也感慨"朝聞到,夕死可矣。"

"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胡適先生曾給出這樣高的評價,可見《道德經》博大精深,不單是道德倫理範疇。道,是老子哲學思想體系的最高範疇和命題,也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老子以道為核心,或者説是把道作為原動力,擴展並提出了道的本體論、辯證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身等認識論的哲學思想體系。因而,要理解老子思想,無疑要從老子的道的哲學命題入手。那麼,老子的道是什麼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麼我道不明,但是我深知要聞"道",要修身養性的重要性,並時常警覺自己。

《老子》分上篇"道經"計37章、下篇"德經"計44章,共81章5700餘字。"道經"闡述宇宙萬物本原,含天地陰陽變化之規律;"德經"言社會處事進退之方,藴長壽養生之術。根據聯合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人類歷史上被翻譯最多的兩本書,第一本是《聖經》,第二本即是《老子》。《老子》不愧為中華文明的千年陳釀,可謂愈老愈香。今小酌一杯即可謂有點醉矣。

《老子》裏提出了做一個"上德之君",即品德高尚之人的`要求。同時,他教導人們如果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並且要目標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就能"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它對於提高人的精神修養、成就事業,有着重要的歷史借鑑價值。那麼如何成為一位"上德之君"?老子認為:

第一,應該立身淳厚,不取澆薄;存心樸實,拋棄虛化,所謂;"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在老子看來真正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形式上的"德"、表面上的"德",因此有德。即"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追求做品德高尚的人,就應該去除形式上的仁義禮樂,做到立身淳厚,存心樸實。我認為"存心樸實"乃"老實"也,老老實實,安安心心,老實人安自己的心,安別人的心,此乃"上德".華而不實,"裝"也、"裝"也,惡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皆有"道",做人、治國皆如此。在治國方面老子認為"上德之君"治國應當"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因此春秋末期的那套以禮為主,以德為核心的所謂"仁、義、禮、樂等都是非常虛偽的,不處實的,)那套有利於奴隸主制度的"禮制",是導致天下紛亂、壞事頻起的罪魁禍首,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實行"道"的無為而治。

老子的閲讀感悟 3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應該抱着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不要過分關注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通過無為達到有為,通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瞭解這種因其能空能無,才能具有裝載器物的.價值。那我們的課堂呢?回想自己的課,40分鐘,滿滿當當,提問、講解、練習……在我們的教學目標的背後,在緊鑼密鼓的講解演練之間,我給學生留出一些空白麼?書聲琅琅是課堂,靜思默想,沉澱思緒又何嘗不是課堂?我在備課時,每一步都要求自己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嚴絲合縫,步步為營,細細碎碎的問題不由自主地越拋越多,總怕學生還有不懂,訓練點沒講透。滔滔不絕間,是學生見縫插針的回答,整齊響亮的“不約而同”。

低頭靜想,學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揮棒去質疑解難。他們還會體會到求知的快樂嗎?

教育,是要遵循規律的,就像道德經裏所講:“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萬事萬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靜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順應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盡力而為,順其自然。

成長是個緩慢的過程,教育也是個緩慢的過程,就像老子所説:“道衝而用之或不盈”。在書中,有許多地方都是從自然現象引到社會道理。在論述君主要居於百姓之下就是因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納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逐漸丟失了這種敏感。我們缺少了從細微處看道理的能力。這是一種洞察力,也是一種理解力,更是一種闡釋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鍛鍊。

老子的閲讀感悟 4

《老子》讀畢。《老子》凡五千餘言。去年數次欲讀,數次擱置。遂拖至今年始讀。五千言,讀來並不費事。然要真正悟透學懂,談何容易!掩卷細思,頗多感慨。

司馬遷《史記》之《老子韓非列傳》曰:"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由此可知,老子著書,其目的,乃是"見周之衰".老子所在之春秋時期,就學術而言,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就社會而言,則是禮崩樂壞,世風日下;各諸侯國戰爭不斷,民不聊生。老子不願意見到社會之如此。便倡導無為而治,返璞歸真,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傳世,兩千餘年。自其傳世,則與儒家一道,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社會道德、政治理論、倫理教育方面,儒家佔統治地位;然在哲學、美學和藝術創作方面,道家之思想的影響遠遠大於儒家。亦即,儒家文化在與現實社會聯繫緊密的學術領域中具有主導地位,然而,道家則在那些具有強烈思辨色彩和需要豐富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學術領域中發揮重要的影響。這一點,可在《莊子》中得到最好的證明。《莊子》其想象之豐富,語言之精美,於先秦諸子,當屬第一流。

以道家思想為主發展而來的道教,也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土生土長的宗教。在道教的發展過程中,與儒家、佛教,相互融合,相爭相競,最終形成了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可謂道家之作用和影響力之不大。

兩千年來,注述《老子》,成了一門沒有盡頭的研究領域。注述《老子》也成了古今許多研究者的終生事業。然很少有人能夠真正詮釋《老子》的真意。五千言之《老子》,後世注者恐怕不止五十萬,五百萬言。其精義之深之廣,夫可見爾!

《老子》無為而為,深奧難懂,作為道家的開山鼻祖,實在是玄之又玄。然而,不讀《老子》,終將是一生之遺憾。讀之而不懂,就像吾輩,則在意料之中。

著名史學家呂思勉説,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專明一節之用,道家則永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寥寥數句,近言《老子》之真義。

老子的閲讀感悟 5

我讀《老子》,只為知其大意,非為深入研究。故粗粗略讀而已。與《莊子》、《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一樣,該等經書,非長期研讀、反覆研讀、靜心研讀,而不能知其精華者也。苦於古人著述,今人書籍,外加電子信息,浩如煙海,充斥各個空間,人目力之所及僅九牛之一毛而已!於是,感昔日光陰虛度之太多,慨人生在世時間之太短。唯有不再虛度,抓緊一切時間,日日研讀經史子集,時時關注時事變化,方能讀得自己稱心如意之書籍,也不至於活在歷史中而與當下決裂也!否則,真的成了活在當下的古人了,成了食古不化的古董了。

由是,我倍感人生於世,經事之少,讀書之少,學問之淺。又觀世人宥於抱怨焦慮,徒耗時日,浪費生命,實是可惜可歎。故唯有餒心平靜有力的人,才能活的優雅、從容,活出生命的'質感和豐富意義。《老子》曰:"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又云:"致虛極,守靜篤……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又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鋭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此之謂也。

人生的真義,到底為何?以守道不爭處世,則天下莫能與之爭,概為待人處事之原則。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概為生活之原則。功遂身退,上善若水,處眾人之所惡,概為對功名利祿之原則。

《老子》實為一本修身處世、待人接物、齊家治國之大百科全書,雖深奧玄黃,卻一定能常讀常新。經典之為經典,於此可見!

老子的閲讀感悟 6

尋尋覓覓,我獨自一人徘徊在冷冷清清的書店中,盡權利睜大那雙疲倦的雙眼,在密密麻麻的書海之中,尋覓你的身影。你生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可以不顧政事,活得如此逍遙的人可能並不多。文化名人更是少之又少。可是在我看來,只能感歎:經典的不僅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也充斥了書店中這一小小的櫃枱。哎!悽悽慘慘慼戚。可好在我仍能在書櫃的角落找到了你的身影——《莊子》

那一日,陽光明媚,在上海柔媚的流雲下,是一絲絲芊綿的野花。幾隻粉色的蝴蝶,從波光粼粼的湖畔飛來,穿過楊柳撩人的婀娜,掠過蒲公英飛揚的輕盈,在幾朵小野花上翩然落下。我捧着《莊子》獨坐一旁,不願驚動她們,一如不願打擾簾下悠然於夢中的睡美人,把沉睡的美人,定在做蝴蝶夢吧!

蝴蝶穿過我的雙眼,流下了美的印記,在我心靈中的畫廊翩然飛過。“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在周亦飄然。蝴蝶如仙界閃爍着熒光的精靈,飛過顯示與夢想的界限,飛過天上與人間的聯結。飛來告戒世人,擺脱慾望,何必被慾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

在書中顯示所想,常被你形之於夢。而在你的夢中我所探尋到的,不僅只有美妙的蝴蝶,更有常人難以想象的骷髏。你不是貪生怕死的'人,更不受慾望干擾,死後你願讓蛆蟲蝕盡你身軀上殘留的最後一點餘肉,讓野狗啃盡並任意玩弄你最後的骨頭,讓禿鷲啄食你的雙眸。熱你始終躺在天地之間無力反抗,卻又不願防抗,我被眼前的一切所動容,我祈求司命之神,恢復你的身軀讓你重回人間,還你父母,妻兒,送你回故鄉,再做那個逍遙的莊子怎麼樣你願意嗎

不,千萬別這樣。你懇求道:我死後在無慾望干擾着我。更不必為其勞形傷體,在這裏天地的春秋便是我的春秋,我盡享南面之尊。我亦可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壁,用星辰做珍珠,用萬物做禮物,還有什麼葬僅勝於此呢我想這不就是骷髏給我們的忠告嗎只有擺脱了慾望,方能無憂無慮,盡享天地賜予的一切快樂,這便是逍遙。隨風飄飄,天地住逍遙。

反覆品讀莊子的文章,除了驚歎於作者文學上的技巧以及哲學邏輯能力巧奪天工之外。我又無數次責備自己的思想造詣的膚淺,無法滲透其逍遙的夢境。同時也慚愧自己筆頭上工夫的拙劣,否則倒是可以彌補內涵的不足,如同漂亮衣服之於平庸姿色,多少使文章讀起來賞心悦目。大哉,莊子!我只享受了你思想的一盂,但我已想飛,飛出這個充滿慾望的社會。我會在空中像你那樣獨自尋覓心靈之中最美的家園。

老子的閲讀感悟 7

《老子》一書,意遠思深,自可多方為釋,或視同陰陽權謀之言,或持為養生修煉之據。如以邏輯觀點組成哲學系統,尤為條理貫通,深睿絕倫。然是皆後人附會文飾之作,恐非老氏之真相。自常識觀點言之,其書殆一智慧極高之哲人(姑假説為“一”人)靜觀世變,久歷滄桑,而後流露之心見耳。其言乃傳於無意之中,初非著書立説有意於撰述也。故其所見雖卓絕深遠,實皆來於直覺之體驗,殊非理智之推析。而其論事衡物,亦系持此心見,隨緣映照而已,絕未計及此事此物彼此之關係,更未有意構畫外物組成體系,一如黑格爾之所為也。就其非出推理未事組織言,自不免彼此參差,間有難圓其説者。然就來於真實之體驗言,則又識見真切,明智照鑑,足以使人身體力行,受益無盡焉。其所以傳被久遠,影響深巨,而迥非一般哲學理論所能及者,以此也。苟不此之識,徒為空論,是殆買櫝還珠,有失讀《老》之真意矣。故本書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識常見立言,俾對老氏真正影響後世之處,能有闡述。老氏之旨倘能因此略有所明,而使世人於其教訓多有受用,斯亦作者之幸也已。追尋中華文化之源,用經典的智慧點亮人生。

老子具有異於常人的智慧,憑藉一雙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本書是林語堂向西方介紹道家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書闡釋了老子思想的`獨特性、道家哲學與儒家哲學的不同、並強調要結合莊子研究老子。作者以“智慧”一詞彰顯《老子》一書之精妙絕倫。《老子》之言,不過五千,然其意遠思深、語多超塵。以致後世之人,或借為陰陽權謀之言,或持為養生修煉之據,然附會文飾者多,《老子》真相遂晦澀不明。實者老氏所言,率多直覺之體驗,論事論物,大抵隨緣映照,乃能不受外物所限。然又識見真切、明智照鑑,足以使人身體力行受益無盡。故本書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識常見立言,俾對《老子》一書真正影響後世之處,能有所闡釋,而讓讀者得見老子智慧之言。本書作者張起鈞,列老學之林而蜚聲海內外,其行文深入淺出、筆法流暢,本書在台出版後已多次印刷,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老子的閲讀感悟 8

三件寶貝

老子説,我有三件寶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愛,第二件叫節儉,第三件叫不敢處在眾人之先。

老子認為正是因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無畏;正是因為節儉,統治者的統治地位才能長久;正是因為謙和退讓,才能成為萬物的尊長。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寶,其力量與價值是無可估量的。“慈”包含有柔和,愛惜之意,即愛心加上同情心。“慈”,不僅是要仁慈待人,而且還不可做害人之事,不説損人之話。“慈”是三寶的首要原則。

“儉”的內涵一是節儉,二是收斂。老子要求人們不僅要節約人力,物力,還要聚斂精神,積蓄能量,等待時機。“儉”不僅僅只用於財產方面,一切事情均可用儉。

“不敢為天下先”也有兩層含義:一是不爭,謙讓;二是退守,居下。老子身處亂世,深深地感受到治國安邦離不開這三寶。

捨棄虛名

老子説華麗的色彩,容易使人的眼睛受到傷害;美妙的音樂,容易使人的耳朵受到麻醉;香美的食品,容易使人的口味變得挑剔;縱情打獵,容易使人的心不安定;稀有的貴重物品,會導致偷盜產生,敗壞人的品德。所以,聖賢的人只求能夠果腹,而不追求外在的美觀。

老子認為眼睛是用來分辨真偽的.,一旦為華麗的色彩所矇蔽,就會失去分辨能力;耳朵是用來接納聖賢教誨之言的,一旦被靡亂的音樂所幹擾,就會喪失專一;人的口舌具有感知各種味道的能力,然而過多地品嚐風味佳餚,就會使口舌麻木,喪失辨別味道的能力;而金銀珠寶,華衣美食等稀世之珍,激起了人性的貪婪慾望,驅使人們鈎心鬥角,爾虞我詐,甚至草菅人命。

老子並不反對人們享受生活,他只是提醒我們,要抵制各種慾望的誘惑,保持內心清淨,才能生活得自在快樂。

以柔克剛

老子認為天下萬物唯水最柔弱,但是,攻擊堅硬強壯之物,又沒有哪種事物能勝得過水,因而水其實是真正的強者,沒有什麼事物可以代替。柔弱能戰勝剛強,弱小者能戰勝強大者,這是天下都知道的道理,但是沒有誰能真正做到。天下人仍舊要爭先,爭強,絕不肯示弱。

老子的閲讀感悟 9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光輝歷史中,許多為人的一句話令我們終身受益,讓我們不禁對先輩們的智慧暗暗讚歎,也迫切的期望能夠回到那個時代,去目睹那些偉人們的尊榮,去靜靜聆聽他們的諄諄教誨……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令我終身受用,當我們感歎別人是多麼的成功、多麼的有錢……但是我們只是停留在羨慕的階段,從來沒有坐下來靜靜地思考,別人為什麼這麼優秀、這麼成功……難道他們一生下來就這麼成功嗎當然不是,他們之所以走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前面,是因為他們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堅持不懈的從一無所有做起,他們所付出的是我們的很多倍,自然就會比常人收穫的更多。

工作是這樣,學習又何嘗不是呢,我們為了取得一個好成績,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的去吸取知識,不斷的像土一樣,一點一點的累,成就九層之台,像毫末一樣,一點一點的生長,長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遠。我們每應對一個困難,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對我們每一個人都至關重要。那一步,令我記憶猶新。

考試,看似痛苦,卻如同人生一樣,每解一道題都如同跨過了一道困難,我記得考試時,開始我做的行雲流水,沒有絲毫的問題,可越做到後面,就如同陷入泥潭裏一般,寸步難行。我費盡腦力,最後一飄過關斬將,殺到最後一題,可最後一題如磐石堅硬,油鹽不進,我坐在那裏冥思苦想,卻拿它沒有辦法。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藍的天空,純潔的白雲,突然產生一絲明悟,考試如人生,要學會“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卻忽略了過程,忽略路上的.一切。於是我開始從基礎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後費勁千辛萬苦,最終把這塊磐石打磨成一件藝術品。這次,讓我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上,踩下了最困難的一步,但讓我對這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有了更深的瞭解,對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此刻我們人類都難以理解的哲學。他的思想、智慧無時無刻侵潤我們的人生,他的語言傳承了我們中國璀璨的禮貌!

老子的閲讀感悟 10

我個人而言是很喜歡和崇尚中國古代的智慧的。有的時候有種感覺就是現在的人沒有古代先輩們的一半聰明,這樣的話會覺得有點厚古薄今,但是我個人就是這樣覺得的。

所以我以前還買了一本是關於《大學》的一本書,裏面教會了我很多為人處世方面的道理。但這些書都是翻譯過來的,所以看着容易理解,以前只用幾個字就可以概括出來的意思,現在需要大費篇章來詮釋其中的的道理,我有的時候真的有點搞不懂我們是在前進還是在後退?把那麼言簡意賅的文言文給丟棄掉老發展所謂的白話文。

確實這樣,起初看這本書的時候確實有的地方難以理解,對於我們而言習慣了白話文,再讓我們看有文言文的部分的書確實有些為難。開頭就提到了很多道家、佛家、莊子等等。有些時候會有點丈二的和尚摸不着頭腦似得。作為90後的我們。對於中國的古代文化了解的太少太少,看書也看看小説等等類似的口水書。

從這本書裏我又恍然大悟了許多,不經感歎古人的聰明,我們經過好久總結出來的經驗也好智慧也好其實古人早就已經總結出來的了。我們現在看的'好多書籍都只是把古人的智慧翻譯出來,再把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罷了,我就想為什麼不直接讓我們直接學習他們的智慧呢。

我覺得就我們這個年紀而言,對於為人處世方面真的是差極了。懂得太多,就是懂了不該懂的。對於這方面的書,暫且不説古文學方面的書,就連現當代的書或者散文都難得看,對這些書而言一點都不感冒,可以説完全沒有興趣而言。

我想如果我們從小就多多學習老子等等古代的文學的話,吸取前人的智慧的話,那麼我們現在還會這樣嗎?中國的教育還會這麼失敗嗎?還至於為要背誦文言文而死記硬背,對它產生厭惡感,到了大學之後恨不得把以前的文言文書給燒掉,對於古人的智慧我們現在的人只是為了讀大學而學習,等到讀了大學之後摸都不會摸一下下這類的書。搞不懂。

所以讀《老子的智慧》這類的書,從林語堂先生眼中來了解老子的智慧。不經會感歎我們為什麼這麼晚才接觸到的。為什麼把這麼好的東西丟棄掉呢,應該説懂得人接觸的人太少太少了,真的。好的東西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

讀這本書,我不能説我懂了許多許多,但是對我個人而言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老子的閲讀感悟 11

韓恆恆;在這個微信和QQ連接你我的時代,每個人的朋友圈可能都有網名為“好的像水一樣”的朋友,或者是個人簽名上寫着“聖人之道不爭,夫之不爭,天下不爭”和“知止可以平安,夫之不盈,所以可以新組建”的同事。這一盛況顯示了老子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巨大影響。兩千多年前,百家爭鳴,提出了自己的治國理念和為人民服務的方針。時至今日,這些理念依然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老子説“水若善,水對萬物無不良”,核心點是利生利民,而忽略名利權勢。老子説:“天道利而不害賢者之道,為之奮鬥。如果不違法,那就是什麼都不做。老子還説:“拿世界無所事事是不夠的,拿世界有所作為也是不夠的。”管理者不應該違法鬧事。如果管理者經常膽大妄為,不斷製造事端來彰顯自己的權力,企業就很難管理。老子説:“無為而治。”管理者要順應自然規律,實事求是地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這樣就不會有治癒的方法。

“文道勤中士和他乾的'”。老子還強調,抓法可以用來指導實踐,而不是光説不練。

對於企業來説,產品質量是開拓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比如,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不懈努力,克服了汽車覆蓋件個性化需求多、汽車覆蓋件更新週期短、汽車覆蓋件表面要求極高、生產難度大、汽車生產線自動化、鋼板質量穩定性要求極高、汽車生產流程長、技術難點多、讀書筆記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難點。現在作為國內主流的汽車面板供應商,逐漸開拓了市場,獲得了更多的用户羣體,贏得了更好的口碑。在公司生產線和冷軋產品的升級過程中,我們建立了相對完整的設備體系,以推進設備精益管理為重點,通過加強基礎管理和專業培訓,實現了設備由修到控、由修到管的轉變,保證了設備的穩定和精益運行,為硅鋼、家電板、汽車外板等高端產品的質量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白天無所事事,難以入眠!如果不能在工作中貢獻自己的力量,那就是空虛痛苦。我們遵循規律,實事求是,克服困難,創新,創造效率。有工作就有責任,有責任就要承擔。“無為”是指導我們工作的方式,“無為”是鞭策我們實現目標。

老子的閲讀感悟 12

餘式散文的風格,一如既往的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讀過餘秋雨先生筆下的中華文化,可謂是如痴如醉,再次感受現代藝術下的古代文化,其著作《老子通釋》又給我帶來別番韻味。

被稱為生命之書的《道德經》,餘秋雨《老子通釋》用現代文還原其風采

《老子》、《周易》這些書,堪稱是中華文化的思維起點,是古代文化的精華,但是對於當代人來説,面對距今已經兩千五百多年的《道德經》,那時的語言文字和社會背景已經發生了太大變化,當我們面對那些難懂的古文字時,難免會被嚇退。把深奧的古文,用淺顯易懂的話語講述給你聽,《老子通釋》就是這樣一本書。

《道德經》的歷代註解者也有很多,如韓非子,蘇轍等等。在《老子通釋》一書中,餘先生融合講解、翻譯、註釋於一體,以通達暢快的餘式散文方式,對道德經加於解讀。有讀者表示,餘先生的這本新作,是為現代人量身打造的《道德經》讀本。

讀完這本書,其內容的確令我震撼不已,但讀完最大的一個感受還是理解中華古代文化的過程,第一次以一種最舒適,最易懂的方式走進古代文化,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在我看來,《老子通釋》或許是餘秋雨為現代人認識古代文化提供的一種捷徑。

“這就像天天喝長江水,總要渡一次長江;天天看崑崙山,總要上一次崑崙。”

保持學術上的`高度嚴謹,盡力逼近原文的旨意;呼應《老子》原文哲理散文詩的文學魅力,發揮現代散文在語言節奏上的美學功能;洗去迂腐纏繞的研究風習,使廣大讀者都能爽利接受。以上是餘秋雨先生作此書所遵循的三個原則。他畢生致力於闡述中華文化,為了作此書,前前後後花了近三十年的時間做準備,這是一種態度,更像是一種情結。

在餘秋雨先生的指引下,重讀《道德經》,感受它獨特的魅力,它説盡了做人和成事的祕密;兩千五百年來,無數優秀的人為它着迷;無論是面對人生困境,還是思考社會,它都會讓你找到豁然開朗的答案。

藝術,同樣也是一種文化,在古代文化的知識海洋裏,汲取文化的力量,感受不同文化之間的聯繫與奧祕,這是一種多麼奇妙的經歷啊!我相信,翻開這本書,我們都可以開啟一次美好的閲讀與思考體驗。

老子的閲讀感悟 13

今天讀了一本書《老子的智慧》。這本書主要向大家介紹了一些老子的哲學思想,並且通過分析這些哲學思想,給大家分享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感觸很大,也有所體會:

一,無為而無不為。無論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學習當中,因為大家有共同的工作、學習目標,所以平時跟身邊人往往是處於相互競爭的關係。有競爭常常就會產生矛盾,有了矛盾就會傷到感情,傷到感情就讓人煩惱。這個時候,老子的智慧就有了作用。老子提倡”無為而無不為“,並不是就不學習不工作了,而是一種豁達的智慧,是通過避免與人衝突與爭競去為人處世,通過這種巧妙靈活的方式,不僅出色得完成了目標,而且還不產生煩惱。這樣的一個道理,對我啟發很大,也令我聯想到平時的學習生活。在學習當中,我常常會因為同學的成績比我好而感到煩惱,一心想着要趕超同學。可是我卻沒有想到提高成績並不是要把同學當作敵人,而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學習知識涵養,通過找到自身知識的薄弱點,彌補知識缺漏,最終成績必然提高,而且也不會讓我對同學產生仇視與敵意。相反的,當通過這樣的.方式而取得學業進步以後,同學們會因為我表現出的豁達與善意而對我產生欽佩之情,同學友誼也滋養與發展了。

二,審時度勢,進退得當,品味捨得。這本書當中向我們説明了這樣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人生常常會在福禍之間徘徊。福禍之所依,禍福之所藏。在福禍之間,常常是沒有定論的。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智慧的人就懂得在發生變化的時候審時度勢,越是發生變化,他們越懂得藉助變化來使得自身獲得有利的實惠。並且人生是沒有完全成功沒有失敗的,當遭遇失敗有所損失的實惠,也應該懂得有得必有失的道理,對於已經註定的功名得失,淡定從容。

三,時常謙卑,虛心學習。這本書當中的一個重要講述,就是告訴我們”滿則遭損,虛則受益“,這也是切實的現象。人心也如一隻水桶,水桶的水滿了,必然是會溢出水來,也是容易被人拿勺子舀出水去的。倘若我們懂得虛心謙卑,那麼心裏這個水桶,就會在適當滿的時候突然一下子又變出了容量。就從原本的一隻小水杯變出了一隻大水桶,當大水桶也快滿了的時候又變出了一口大水井,當大水井也快滿了,又變出了一片大水湖,當大水湖也快滿了,又變出了汪洋大海,當汪洋大海也快滿了,又變出了浩瀚星河,當浩瀚星河也快滿了,咱也不知道了。

老子的閲讀感悟 14

有人説: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神奇的時代,湧現了那麼多偉大的思想家,而且一下子就奠定了中國人的思想基礎,光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就影響了中國人兩千多年延續至今,此後的人們只能不斷地加以詮釋而沒有更多的創新。老子就是其中一位偉人。

孔子曾説“老子其猶龍乎?”,這是孔子對老子的評價。他還這樣讚美老子:鳥會飛我知道;魚會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龍它在去端在天上無法捉摸深不可測李聃就像龍一樣啊!可見,老子是偉大的。

老子所處的時代應該在西周晚期,王道不行,羣雄四起,民心不古,爭強好貨,危機四伏,百姓苦不堪言。他把當時種種亂象都歸結到一個原因,即陰陽之道失衡。他經過類比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再到治世者(聖人)和被治者(民眾)之間的平衡關係,冀希望於通過在政治上調節相對應的.陰、陽以平衡世道。

老子希望看到一個他想象中的和諧世界,他把曾經的太平盛世和當時的亂世進行對比,發現問題都出在統治者(聖人)身上,他理想中的聖人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天道一樣,生化萬物而不佔有,大有作為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的人。而民眾則該是心虛無慾、不爭名、不奪利、身體好,有吃有住有田種並能安份守己的民夫。

老子説:“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意思就是説:鄰國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見,雞鳴犬吠之聲也互相能聽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來。很多人都認為老子的這種想法很封閉,對於今天的社會來説,這顯然是消極的思想。當今的世界主張開放交流,老子的這一思想就好比我國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後果則是使我國落後捱打。所以不相往來的思想在今天是行不通的。

但是,老子的這一思想是在亂世中提出的。所以我們應該從積極意思上去理解這一思想。我們應該理解為老子是在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獨立,精神上各得其所的一種理想社會狀況。老子主張在平衡、長遠的基礎上,構建人類和諧社會,讓國民健康、快樂、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我們應該把“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翻譯為讓國民熱愛自己的家園,願意在自己家園生活至老死,不願離開自己的家園而遷居他國,也就是愛國思想。這樣應該是對這一思想更積極的理解。

老子的閲讀感悟 15

然而,他的基本精神仍然依賴於老子的哲學思想,所以後人把他和老子稱為老莊。莊子善於用寓言來解釋一些真相。莊子,又稱南華經,是道教經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莊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3000多字。在那個刀雕竹雕的時代,可以算是一件很長的事情。他以寓言的方式,以河神與海神的對話,引申了《齊物論》的觀點,試圖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人生的高低、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因為莊子是道教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旨在讓人們迴歸自然,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利而傷害自然本性。

莊子將事理的無限性與人類理解的相對性、宇宙的無限性與具體錯誤的侷限性進行了對比分析,表明他對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辯證關係的理解具有高度的靈活性,這無疑對人們突破理解的侷限性,從而從武術到天地宇宙的無限廣度非常有幫助。在莊子流暢的文字下,顯然我們必須從多個角度學習和思考不朽的思想。

他用寓言的生動方式告訴我們很多道理,比如《秋水》,從秋水到百川灌河。不似爾向的自比水多就是用河神和海神的對話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偏袒,因為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會因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還是這樣,更別説我們這一代凡人了?然而,許多人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自古以來,驕傲永遠是成功的最大敵人,這是永恆的真理。成功的最佳途徑是謙虛謹慎,謙虛求教。千萬不要對現狀自滿。

接下來,他們開始談論事物之間的虛實關係。夏蟲不能説冰,因為冰雪對他們來説太虛偽了。井裏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天地,對井蛙來説,天大也太虛妄了。的確,比如教育,有時候這些虛假的東西在我們身邊真的.太多了。所以,要怪學生會説一套做一套。怪學生不遵守很多規則,包括交通規則。但另一方面,看一看,身邊的很多事情似乎都是這樣。

接下來,他們討論了事物之間的大小關係。天地大,與宇宙相比,真是滄海一粟。河流很大,但在大海面前卻很小。

莊子用我們最喜歡的寓言故事,用河神和海神之間的對話,延伸了《齊物論》的觀點,試圖證明一切的大小,對與錯的無限相對性,生活的極端無常,榮辱,用易懂的寫作風格,告訴我們,生活迴歸自然,讓自然,不追求名聲、財富等,傷害自然的本性。也告訴我們,生活應該是虛擬和安靜的,謙虛和謹慎,不要驕傲和自滿!

老子的閲讀感悟 16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一種生活的哲學。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是在現實中會發現身邊的人如何如何不如自己,真的好似無任何優點,無法包容一個自己有所厭惡或是不屑的人。又如何三人行就有自己的老師呢?老子的這句話卻給了我啟示。雖然取自的這一章主要是表達事物辯證統一的論點,卻能成為生活的一種哲學。人們知道美的事物之美,是大家清楚什麼是不美的事物,是不好的.事物;知道真善之為真善,是知道那些不真善的事情。當我遇見一個滿是缺點的人時,就把他當作老師,當作一個反面教材,讓自己知道自己不能這麼就行。我想這種哲學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的。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道與名是永恆的,不可用言語來表達出來的,但它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我們平常如果為了做好事而去做某一件好事,為了得到好評而去做某一件好事,那不是善言善行,真正的一個好人,行不言之教,對每一個人都會是同一心境,如春風淋浴,會善待周圍所有,你説不出他哪裏好,但他總是那麼親切的對你好,大家都説她好,這才是真正的善人,好人。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説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説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鉅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的閲讀感悟 17

其實我還是第一次讀道德經呢,因為班主任這此佈置的作業,沒方法硬着頭皮去圖書館借了本道德經,從讀書館回來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經,我忽然間覺得這本書該是我應該早去讀的,看着封面上的幾個大字,豁然間心境一片舒坦,終究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經應該説分紅上下兩部,上部道,下部德。(長沙馬王堆出土過上德下道的版本,不過公認是上道下德)

依照這種劃分,我們來分開來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律。

它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義,道德經第一句就這樣説,“道可道,非常道”,能夠説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律,所謂“易”的規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義就是,萬物都是逐漸生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慢慢消減,於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

且不説老子寫這部道德經上部道經的目的就是論述道德規律,下部德經則主要講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用於人事?我們就不難曉得。其實老子寫道德經的偏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上面。

讀了《道德經》之後,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於心靈深處某處的弦被觸動。“天長日久。天地所以持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義是説天長日久,天地之所以能持久,是由於它們不為本人而生息,自但是然的'存在,所以才幹持久。所以説聖人把本人置於後,反而遭到推崇,把本人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本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幹構成就了他本人。但是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本人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高速收縮的經濟時期,讓更多的人在利慾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説,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道德經》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需你用心去讀去了解,你會發現當中的道理我豈是區區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無為思想,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涵養,是辯證的。向社會推行無為,有助於國度的穩定,但假如站在歷史開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關於當代的青年人瞭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辦法,一分為二的對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無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念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老子的閲讀感悟 18

老子教導我們要寡慾,謂之:“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有了貪念;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慾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所以老子要求人“無慾”、“去欲”,故謂:“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在生活起居、待人處事上應“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而這種“寡慾”,在我看來,就是淡泊。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就説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志遠。”誠然!塵世間的名利二字不知困惑了幾多英雄,在老子生活的那個時代,諸侯紛爭,巧取攫掠,割地稱雄,無所不用其極,難怪老子發出呼聲:“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可歎天下由來輕兩臂,但在重利面前,又有幾人能看得開呢?一不小心,不少人就踏入了金錢的陷阱,再回頭,卻已是百年身。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為了利益,企業可以漠視法律,漠視生命,漠視肩上的責任;也是為了利益,監管的官員們可以放縱企業的行為,甚至成了企業頭上的“第二片天”;亦是因為利益,身為報刊媒體,不敢在報道中指出是哪個企業的毒奶粉,卻以“某企業”來代替,更遑論給讀者一個明白!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經濟的確飛速發展,而面對層出不窮的誘惑,我們更需要一種淡泊的心態去泰然處之。老子甚至説:“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但淡泊不代表不求進取,作為新時代青年的一份子,在淡泊名利的.同時,我們更需為國家,為社會做點什麼。北宋大儒張橫渠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古代儒生尚有此宏願,我們青年一代又怎可落於人後。或許,在這當中,我們會遇上挫折,會四處碰壁,甚至一切努力換來的卻是一無所獲,但南華真人説過“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只要有着心靈上的富足,暫時的失意又算得了什麼?那被貶至巴山蜀水淒涼之地的劉禹錫在與朋友會面時也還吟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清淨淡泊、坦蕩無邪的心態!

讓我們懷着一顆淡泊的心,放下不必要的身外之物,儘自己的綿薄之力,為社會,為國家做點什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