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觀後感5篇

來源:文萃谷 3.28K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流浪地球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流浪地球觀後感5篇

流浪地球觀後感1

當我們在討論一部科幻電影的時候,我們都在討論什麼?

時任國際空間站中國航天員的劉培強,在即將前往宇宙星海執行任務時,對着懷裏的兒子説,他走之後,會變成天上的一顆星星,兒子想他的時候,抬起頭就可以看見。

17年後,地木行將碰撞,人類決定轟炸木星,反推地球,然而行星發動機的能量差5021公里無法抵達木星。劉培強請求聯合政府,用撞擊空間站的方法為行星發動機提供額外能量,他駕駛着主控室,向生命的盡頭奔去,途中,兒子劉啟的通訊信號終於傳輸進空間站。

劉培強被高温融化前,對劉啟説:“來,兒子,三,二,一……”

“抬頭”兩個字,沒來得及説出口。

當我們在討論科幻電影的時候,我們討論的,正是那片需要“抬頭”仰望的星空。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歐美大陸始終是科幻電影的主產地,作為普通觀眾,我們習慣於捧着爆米花觀賞一部具備好萊塢BUFF加持的科幻電影,我們通常管那叫作“大片”。

《流浪地球》出現之前,國產硬科幻對於本土電影而言,尚屬空白。

2015年3月18日,《三體》正式開機,這部由張番番導演,張靜初、馮紹峯等人主演的電影,改編自劉慈欣人氣最高的科幻小説。

彼時有許多聲音説,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要來了。

然而,2016年6月,電影出品方遊族影業人事變動,導致《三體》整支特效團隊被更換,關於“已拍攝的素材根本不能用”的説法甚囂塵上。

影片被無限期推遲上映。

一併被推遲的,還有那個被觀眾唸叨了無數次,都沒能真正到來的中國科幻片元年。

直到2019年2月5日,農曆大年七年級。這一天終於來了。

由郭帆導演,吳京、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等人主演,改編自劉慈欣短篇小説《流浪地球》的同名電影正式上映。

題材類型:科幻

出品/製作國家:中國

對於無數中國影迷、科幻迷、劉慈欣書粉而言,這可能都是值得銘記的歷史性時刻。

話説回來,作為一部電影,《流浪地球》是否做到了基本義務:好看?

負責任地講,超出預期的“好看”。

《流浪地球》的確是嚴格意義上第一部國產硬科幻電影。

什麼是硬科幻?硬科幻和軟科幻有什麼區別?

軟科幻只為視覺系統服務,追求狂轟亂炸、場面宏大,專為影院而生。硬科幻尋求的除了視覺層面的觀賞性,更注重造成這種觀賞性的科學理論,它希望告訴你,你眼前看到的一切,是怎麼依附在嚴謹的數據理論中發生的。

我們心知肚明軟科幻的杜撰,但對於硬科幻的虛實真偽,則要認真揣摩一番。

實則因為――

軟科幻拍的是想象,硬科幻拍的是未來。

《流浪星球》的科幻屬性“硬”在哪裏?它硬在電影開篇用作前情提要的旁白,告訴觀眾太陽正在急速膨脹,預計不久後要吞沒地球,人類為求生存,決定帶着地球逃難;硬在空間站中各項基礎設施的設定搭建,工作交接、離崗手續、同聲傳譯、休眠機制,和已然形成獨立智能人格的Moss;它還硬在,用翔實的論據,推動了情節的發展――若非氫氧混合易爆炸的文本理論,劉啟一干人拯救地球的情節就無從談起。

《流浪地球》的最不可忽視的“硬”,在於它時刻不忘自己的科幻屬性,並緊密地以此為基礎,搭建了圍繞末日延展的宏大世界觀。

影片伊始,全球範圍內的行星發動機已經建造完成,它們提供的驅動力,幫助地球正式踏入了流浪之旅。隨即,我們在這顆流浪的地球中,看到了聯合政府為人類建造的避難所――地下城。

顧名思義,地下城位於地表以下,耐低温,安全係數高,配套建立了齊全的軟硬件設施,住宅、學校乃至娛樂場所一應俱全。若以地表為線,昔日的地上世界與今時的地下城,就是人類社會的兩面鏡像。

在環境惡劣的末日氛圍中,有了地下城,人類的普遍存在便有了紮實的説服力。

但大部分的情節並非發生在地下城。地表以上的末日景象,是《流浪地球》呈現的重點。被冰雪封凍、等同死城的北京與上海,東倒西歪失去生命力的地標性建築,讓這部科幻片在中國觀眾的視覺中落地,全方位無死角的特效構建,將未來拉近,切實可感。(片中有一座建築名為“上海奧運大廈”,年份標註的是2044年,同時,從其它廢棄的中國城市來看,未來城市的佈局面貌可窺一斑,這份來自幕後團隊充滿趣味的想象力,可謂是增強影片獵奇觀感的足量彩蛋)

單有景象怕是不夠,既然是在科幻的語境中講述地球災難,當然就要有相關情節加以表述,用無時無刻不在爆發的險情,來穩固人類實施“流浪地球”計劃的本質動機。

於是地震、塌方、巖漿等災難片場面接踵而至。CN171-11小隊帶着能重啟行星發動機的火石執行救援任務的一路上,意外頻仍,如同西天取經。

那些彷彿為電影院大銀幕而生的大片場面,是未來自然的反噬,也是國字號科幻的搖旗吶喊。

值得稱讚的是,無論是地下城還是地表世界,無論是微觀上展現人類後末日生活,還是宏觀上涉及的磅礴恢弘的大片場面,《流浪地球》始終沒有越過科幻的圈層。附着科技元素同時各具特色的後現代建築,確保了跌宕情節的可行性與統一性。

影片搭建並維護世界觀的決心,為影片的劇情建立了堅固的底層邏輯。

《流浪地球》最令人動容的“硬”,在於它,或者説它背後的創作團隊,賦予了科幻宏偉又細膩的温度。

温度來自人類文明。

有觀眾問,為什麼未來的人類不像《2012》中那樣,乘坐飛船直接逃難,非要帶着地球一起離開太陽系。

電影已經給出了答案。因為地球承載着人類幾千幾萬年的文明歷史,它不僅是一方為物種生命源源不斷輸送水土的地域,更屬於人類的精神寄託,無論在劉慈欣的原著還是改編而來的電影裏,地球和人類的關係皆如共同體,帶着地球,才叫流浪,拋棄地球,只能是逃荒――泯滅精神,行屍走肉般的逃荒。

這其實也在討論,何為“活着”的命題。

而當地球即將與木星相撞,聯合政府推算出前者生還的概率為百分之零時,我們看到了在即時的情境下,編劇做出的近一步妥協――火種計劃。

既然文明的果實註定要毀滅,那就保留文明的種子。

所以後來劉啟一行人決定用最後的措施給地球製造一線生機時,令人震撼而動容。這無疑是末日絕境中最耀眼的啟示錄,一場由最初的一場山火、一場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衍化而來的滅頂之災,由人類創造,最終亦由人類力挽狂瀾。

地球和人類的關係,像極老港片裏那些相愛相殺的兄弟,人類曾經狂妄而無盡頭地背叛了地球,終於在最後它奄奄一息時良知醒悟,決定傾其所有付諸拯救。

承認吧,“最終救援”段落的催淚,不僅是電影拍得好,更因為,我們同樣是文明的種子,果實就在我們心裏。無論你對現實中的生活有多麼不滿意,本性裏的精神基因,無法挪移。

這就和足球場上每次聽到國歌都會起雞皮疙瘩一樣的道理。

種子要留,果實也不能丟。

《流浪地球》允許人文力量的全盤介入,小至家庭倫理(父子關係、兄弟關係、收養關係),大至國世情懷種族命運(文明、尊嚴)。

每個角色背後都有故事。韓子昂帶着一家人跟隨救援小隊進入上海時,感慨道:“我們的家怎麼變成了這個樣子?”隨即他向收養來的孫女回憶起了自己年輕時的生活,那種朝九晚五、粗茶淡飯的日常,對於未來的年輕人而言,無比陌生,但它卻是促使“流浪計劃”計劃最終成形的最根本的原因。

正如Moss所説:“要求人類永遠保持理智,是不可能的。”

人類身體裏流淌着的血,有家的影子,有情感的顏色,它們剝奪了人類一直理性的權利,也賜予了人類可以戰勝一切的決心和勇氣。

沒錯,《流浪地球》講述的就是“人定勝天”的故事。

放眼未來,僅憑眼下一部《流浪地球》,自然無法斷言,中國科幻電影的全盛時代將就此開啟。

這麼説,是對電影,也是對科幻片的不尊重。更何況,拋開所有先決預設不談,《流浪地球》也並非一部十全十美的電影,劇本的Bug,對白的粗糙等問題我們沒必要刻意迴避,鼓勵要鼓勵,批評也要批評。

《歌手2019》第三集的主題我很喜歡,拿來用作題目:道阻且長,莫問歸途。

《流浪地球》是一次就現下而言,難能可貴的類型嘗試。郭帆和他的團隊,將科幻這一難度頗高的題材,帶到了中國電影的大家庭中,至於以後,它能否和家庭中的其它成員和睦相處,它自身又會在這裏成長到何種地步,我們都不知道。

但是最起碼,《流浪地球》證明了,中國電影的大家庭是歡迎這樣的成員的,既然如此,其他的電影人,是否能再加把勁,給“小破球”多找幾個朋友?

國產科幻電影的前路仍舊白霧茫茫,郭帆撩開幾寸,走了進去。

進去了,就別出來。即使迷路,即使困頓,即使眺目遠望只有混沌一片,那也是科幻場景的靈感來源。

加油吧,中國科幻。

流浪地球觀後感2

《流浪地球》是唯一一部我看過兩遍的電影,也是憑藉口碑逆襲春節檔第一的電影,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寫點什麼。

沉寂

電影開始的鏡頭,是一個極速膨脹的太陽。很不幸的是,太陽在慢慢死去,人類只能生活在-84℃的嚴寒環境,稀薄的氧氣,放眼望去盡是冰層,一片荒涼。曾經的高樓大廈,在自然的摧殘下冰凍了起來,孤獨的聳立在天地間,等待它們的結局無非冰層裂開之時的轟然坍塌。

人呢?人去哪兒了?因地球停止自轉,滔天海嘯席捲城市,世界人口減半,為了使地球脱離太陽系,由幾個大國為首的聯合政府修建了許多推進式發動機和轉向式發動機,每個發動機下都配套一座地下城,人類,就移居在這兒。 從人類建造地下城開始,便踏上了2500年的流浪之旅。 黑暗 地球原本是要駛向預先設定好的木星軌道,不幸的是,地球發生了8度多的角度偏差,將要撞擊木星!

還有一天就要回家的領航員號國際空間站駐守人員劉培強,在休眠時刻發現人工智能莫斯發生叛逃,帶着空間站駛向更安全的星際,而地球,被放棄了。 劉培強十分着急,甚至不顧一切想要空間站停下來,如此強烈的捨身取義的原因只有一個,他的兒子劉啟,他的父親韓子昂還在地球上。儘管兒子與他因誤會而產生了很深的隔閡,在最危機的時候,心中只有對兒子的愛,也許他不對兒子解釋當年的選擇,也有身為父親的苦衷吧。 劉培強在總控室發現無法手動操控飛船,心急如焚,而莫斯卻告訴他,空間站脱離是被聯合政府授權的。地球自己放棄了自己。那一刻,身為一位父親,劉培強無奈而又心酸,只想與兒子最後通一次話。像是離別前的最後相聚。

地球上呢? 因劉啟帶着妹妹韓朵朵私自駕車去地面上玩,而被抓了起來,姥爺韓子昂雖趕到卻無濟於事。他們三人陰差陽錯的成為了去往杭州運送火石的救援隊,那個熟悉的稱號,中國171-11救援隊。不幸的是,還沒到達杭州,地下城已經沒了。聽到這個消息,救援隊沉默了,三十五萬人的生命好似就像趴在高樓窗户上的蝸牛,風一吹,孱弱的生命便在頃刻間灰飛煙滅。

轉折

大雪紛紛揚揚,迷亂了救援隊同志的眼,撥亂他們的心。現在,再趕去救援,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時,蒼涼的男低音響起,是救援隊隊長王磊中尉:“中國171-11救援隊,就地解散。” 那一刻,全場寂靜,周圍只有無情的風聲和沒有生命跡象的雪,一片荒涼中,王磊中尉,一個剛勁有力的成年男子,那一刻他的背影有數不清的寂寥落寞,甚至有些絕望。是啊,妻子孩子,還有成千上萬的人都死了,未來還有數不清的艱辛。家沒了,活着,到底還有什麼意義?

許是拍電影的緣故, 總有些跌宕起伏,而主角,總起着轉折的作用。很巧的是,劉啟出現了,他只因聽到了曾經不屑一顧的廣播,便決定將火石送往蘇拉威西轉向發動機。很順利的是,救援隊答應了。

只因一個信念,讓更多的人活下去。

破曉

人活一世,總有些幸運的事降臨,比如在救援隊快要送達時,世界各大轉向發動機全部啟動成功。

這説明,除了主角以外,全人類都在拯救着我們的地球。如果不拯救,全部都得死。哪怕是異國,哪怕離發動機再遠,為了生命的延續和文化的傳承,拼了!

這也是劉慈欣面對外國記者提問為何要帶着地球一起逃跑的緣故,也許,家,對於中國人的感情,像植物離不開春雨的滋潤,一滴水掙脱不了大海的懷抱,我們,亦是家的一份子。所以,外國人,很難體會到所謂家,所謂親人,所謂亙古不變的永恆的愛。

黎明

原本以為快成功的人們,卻收到了來自空間站的爆炸性消息:地球錯過了最佳的逃逸時間,還有36小時將要解體,木星引力將會吸走地球上的大氣層,人們只能活活憋死。趁着最後一段時間,好好抱抱自己的家人,與親人團聚。

劉啟一行已過了晨昏線,是沒有陽光的永夜,如今,放眼望去,無邊的黑暗肆虐的吞噬着人們一點點的勇氣,剩下沒有盡頭的絕望。沉寂中,劉啟回憶了父親曾講過木星表面90%都是氫氣,而現已經吸了大量大氣層,有充足的氧氣,是否可以點燃木星,用木星爆燃產生的巨大的波推離地球?

答案是,可以。但這只是一場註定成功率為零的徒勞。

就算空間站下達了堪比死刑的命令,就算成功比例很小,但“同歸於盡總比坐以待斃要強”。他們嘗試了,就算別的救援隊沒有人願意幫忙,他們毅然決然的靠自己,在30分鐘內點燃木星。

結果呢?

很多人會認為他們將要成功,事實上,並非如此,三部大型轉向發動機均未到達着火點。

難道結局只能是失敗?非也。

曙光

在空間站工作的劉培強,時刻關注地表信息,在看到噴射火焰未到着火點時,做了一個無奈而又沉痛的選擇——引爆空間站。

在看到劉培強與兒子最後一次通話時,我不禁潸然淚下,濃濃的父愛抵不過爆炸的一瞬間。所謂父愛,大概就是不言不語,甚至不解釋當年的誤會,卻在危急關頭命懸一線時擋在兒子面前,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兒子的活路。現在這樣,當年亦是這樣。不僅拯救了兒子,也拯救了地球。

尾聲

雖然這是一部硬科幻電影,但影片中濃厚的中國特色以及普通人的道德情感都做的相當細緻。中國人對家,對親人的感情,比鑽石還珍貴,因為這是永遠不會消失,永遠不會腐爛,超越地理和時空的愛。

師評:

看了兩遍,可見你的喜愛至深。並且能夠在看完後去查詢資料,説明你的閲讀和寫作習慣很好。你標題裏的曙光應該是全文的一條線,但是行文過程中你容易丟了它,以後在這個方面也要注意。觀後感不僅僅是影片的回顧,更多的是自己的獨特感受,讀出生活和生命的體悟,在這一點上我們都要加油哦!

3(被視為無藥可救的班級),他們都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給予不同教育,也直接影響了他們形成不同的性格和日後的待人處世。《小孩不笨》將人物性格和背景融合得恰到好處,手法幽默,輕鬆風趣,細節富有生活氣息。

國彬每次考試都不理想,卻喜歡畫畫,而母親不允許他畫畫,母親看重的是分數,分數像一塊石頭板沉重地壓在母親心頭上。每次考不好,母親是倍感壓抑,臉拉得老長,謾罵乃至大打出手,這種態度與方法是不可取的,後來文彬考試作弊,被當場抓到,由於接受不了母親的教育,於是就跳樓自殺,後來被xx救起,於是一家三口陷入了沉思中:難道考試考不好,發生這種事只是孩子的錯嗎?

“考孩子的知識,考媽媽的心態。”其實我們不必被分數牽着鼻子走,因為分數與成功,沒有直接的關係,分數只是衡量學生優秀與否的一方面,決不能以分數高低論英雄。母親是否應該覺得,只要努力過了,考多少也無多大關係。應保持着良好的心態,給予孩子鼓勵,讓他們不要有太大的精神壓力呢?現在孩子輸掉的不是分數,而是一份做人的志氣,人生中難免有跌跌撞撞,但跌倒再爬起來,這點痛算什麼,我們要有超越別人,超越自己的勇氣才行,愛孩子就要愛得久遠!讓孩子全面發展興趣愛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不墨守成規……

Terry生活在過分的溺愛中,所以他總是畏畏縮縮,缺乏勇氣與能力,沒有主見,其實這也並不只是孩子的錯,他的母親一定認為自己是一個好母親,把一切都給了孩子,然而她的行動卻告訴孩子,你是無能的,不行的,沒有用,只能讓我來幫助你。這樣會直接影響孩子自身能力的發展,沒有獨立的品格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父母應教給孩子堅強不屈的意志,勇於參加與社會的競爭。

文福的家庭條件不好,學習也不理想,母親於是對他失去信心,叫他邊學邊幫忙做生意招待客人,這是一個不重視教育的家庭。不論是富人和窮人都要接受教育,如今家長們應遠見卓識地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教育才能保證國家的富強。

“望子成龍”幾乎是每一位長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期盼,只因為內容各不相同,有的喜出望外,有的則望子成龍望穿眼,望來望去一場空,只因教育方式的不同。

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我們心存感激,天下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愛孩子就要愛得久遠,用正確的教育方法,讓孩子點點滴滴的愛中成長。讓我們也扔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像小鳥一樣自由飛翔。

流浪地球觀後感3

電影講述了一個關於未來2500年的大逃亡,但喚起的卻是一些很古老的意象和感動。例如從地面一向上升到俯瞰地球上萬個行星發動機的長鏡頭,“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覺油然而生,而救援羣像,則是愚公移山、精衞填海、蚍蜉撼大樹、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那種悲壯,還有陳勝吳廣式的幹勁與豪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夫死,死國可乎?”……科幻的外衣下,包裹着傳統古典的文化內核。

這部電影真正觸動我的,並不在於那些温情和犧牲的片段,而是恍惚在作品中看到,一個數千年古老禮貌的靈魂,彷彿在一堆重工業的機甲外殼中重新擁有了鮮活的生命……

一向認同這樣的觀點,農耕文化屬性、標準意義的傳統中華禮貌其實早在南宋崖山海戰之後魂滅,其後明清可是是殭屍一般苟延殘喘的存在。禮貌的內涵高低,與物質禮貌成果的體量不必須有那麼直接的關係。所以那些本質無非是在歷史故紙堆中摳摳索索,沉溺於千年禮貌古國自嗨式的作品,不可能構成真正的文化輸出。

正如電影裏所呈現的,脆弱的人類,包裹上堅硬機甲與外骨骼,在險惡的極端環境中艱難求生。那麼,眷戀故土、鄉愁無限的農耕禮貌,在重工業鋼鐵基建的龐大外殼中,究竟是古老禮貌的復活,還是新型禮貌的誕生?

也許,兩者皆是。不一樣禮貌的相遇,並不必須就是你死我活的結局。歷史上的中華禮貌曾因野蠻民族征服而漸漸形存神亡,但古巴比倫禮貌卻與古埃及禮貌在海上遇合誕生出古希臘禮貌,並延續為一脈相承的古羅馬禮貌,又在文藝復興中成為現代西方禮貌的源頭。

《流浪地球》呈現了某種傳統禮貌與現代工業的融合,煥發出古老而又嶄新的生命力,才是這部影片最值得激動的地方。

“沒有利他主義就沒有真正的禮貌”,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卻顯然違反人性。儘管抒情詩朗誦式的台詞對白比較影響觀感,這部電影中多處“利他”行為,其實都沒有脱離自利的基礎。

救援隊長王磊如此執着運送火石去杭州,是為了杭州的妻兒(電影因刪減而未明確交代),劉培強若不是為了地球上的兒子,恐怕不必須會選擇為了地球存亡的一線生機(儘管AI計算的成功率為0)而放棄空間站,而最終聯合政府批准這一行為,也可是基於他們在地球之上的人性本能,不可能如AI一般絕對理性。

電影裏最貼合原著精神的台詞來自AI,“讓人類堅持理智,確實是種奢求”,然而個人更喜歡另一句,“沒有人的禮貌,不能算真正的禮貌”。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原本就類似於奇蹟。如果電影最終人類沒有選擇相信期望努力拯救地球,一個保存着受精卵和種子的小小空間站在缺乏食物和燃料補給的茫茫宇宙也根本談不上讓禮貌存續。倘若禮貌的內涵沒有具體而微地體現為每個鮮活個體的精氣神,就算保留歷史遺蹟,禮貌實際上已經斷絕。

儘管國內電影工業水平與好萊塢存在着客觀上的水平差異,但《流浪地球》主創團隊盡最大努力用可能爭取到的資本和人力物力進行了尊重行業規律與標準的合理投入,併為資料產品注入貼合普世人性的精神內涵與價值觀。所以電影在市場的成功,並不是偶然或僥倖。

原本,科幻小説在國內大眾文學中算是相對冷僻的類型,而國內落後的電影工業體系裏,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更缺乏清晰區別的產銷流程。作為藝術作品的電影,佳作的誕生或許更取決於天才型電影人。而商業電影的製作,如果總靠靈光一閃、情懷一現或流量明星,則註定不可能持續。作為商業電影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合格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嚴格來説還算不上精品,可是相比市場上多年充斥的粗製濫造精神垃圾,已經是“物以稀為貴”了。

期望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但帶動國內科幻小説題材從冷僻轉為熱門,也能推動電影工業體系逐漸完整和成熟,能夠穩定批量產出具有文化和價值觀輸出意義的合格品,這才有更大可能性創造出高質量的經典作品。

《流浪地球》觀後感5

《流浪地球》是我讀過的第一部劉慈欣小説。十好幾年前在網上讀的,當時大劉還不怎麼出名——至少我不知道此人。結果我一讀就被他吸引住了。從此,我成了他的fans,追讀了我能找到的他的所有作品。《三體》等小説還讀了、聽了不止一遍。

前幾年就聽説他的《三體》等將會被改編成電影。我十分期待。沒想到第一部成為電影的大劉作品是《流浪地球》。沒話説,當然要去電影院支持一下我的idol。

畢竟已讀過原著了,我以為自己要看的主要是特效,就像一個京劇發燒友,所欣賞的不是摺子戲的內容,而只是演員的表演一樣。沒有想到的是,我所看到的,是一個幾乎全新的故事。我不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完全不知道故事的走向。

説“幾乎全新”,是因為,電影還是使用了小説的大框架——太陽將出現能蒸發掉地球的氦閃,為應對此危機,人類成立聯合政府,製造行星發動機,把地球開出了公轉軌道,走向了星際流浪之旅——儘管講的是完全不同的小故事。我記得小説以科學應對方法為背景(重核聚變技術、地球發動機),寫的主要是哲學的故事(如做出預測的科學家因為氦閃沒有如期發生而遭到處決)、倫理的故事(成為宇宙流浪者後,地球人婚戀觀的改變),而我所看到的電影,展示的基本是一個災難故事。

改變地球走向和人類命運的全球人類聯合行動,怎能沒有爭議,怎能無阻礙地進行?這其中當然會發生很多很多的故事。作為不同的媒介,電影發揮自己在視覺衝擊力方面的特長,講幾個與小説不同的故事,當然也是可以的。愛情的故事、親情的故事、革命的故事、人類勇氣智慧和能力的故事......這些統統都可以講。

本片選擇的是講一個災難的故事——因沒有充分考慮到木星引力導致的地震對行星發動機的衝擊,失去40%以上動力的地球將被木星吞沒,只是因為幾個小人物的偶發事件而於最後一刻得救。應當承認,電影的畫面是令人震撼的。作為災難片,它雖然還難及好萊塢大片《20××》、《後天》等,但它還是拍出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高度。有人稱它是中國科幻電影的新紀元,我覺得也還是可以的。

讓我不滿的是,它在情節設計上的一些不合情理之處。在2040年左右,也即距今僅20年後,人類就發展出重核聚變技術,令石頭成為星際航行的燃料,推動地球這麼大的飛船行動,並將達到千分之五的光速。如此科學技術,實在是太黑了!科幻當然得有想象力,這是可以的,事實上,原小説就是這麼設定的。讓人難以容忍的是,擁有如此黑科技的人類居然還要利用木星的引力為地球做一點微不足道的加速。利用一下木星的引力當然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怎麼能讓地球遭遇與木星相撞那麼大的風險呢?這麼大的風險,人類居然沒有應對預案,居然在災難發生前幾天才知道,這太不可思議了!

看到滅頂之災後,人類聯合政府,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智庫、權力機構、科學家基本是束手無策,在地木發生碰撞前一週就放棄了一切努力。這種人類,也未免太沒毅力了!而中國一位十幾歲的叛逆少年,以及他的宇航員父親,卻輕而易舉地想出了對策,並不惜犧牲自己成功地加以實施,最終挽救了地球,這未免太令人難以置信了!事情往往不是那麼順利,在實施救援的過程中,高達11km、可以推動地球的發動機有些卡殼。他們不是運用別的機械的力量,而是花幾十分鐘或幾小時組織了百十人“擼起袖子”,靠人力將其推過去,這也未免太low了!

中國拍科幻片,以中國人為主角,讓中國人去拯救世界,這當然也是可以理解的。讓我感覺羞愧的'是,裏面的中國人,脾氣太暴躁,爆了太多的粗口——譬如,男主角不但不肯認父親,開口罵父親,居然還叫養育自己的外公為“老東西”。中國人為什麼要這麼不冷靜、不禮貌,為什麼要這麼暴躁呢?

雖然存在一些不如我意之處,但作為中國科幻起步階段的作品,《流浪地球》還是及格的,就算是科學上的硬傷,也不比《x戰警》、《鋼鐵俠》之類美國電影多。我願意推薦這部電影。

流浪地球觀後感4

説起劉慈欣,我們山西人可以驕傲一下了,老劉可是咱山西陽泉長大的。最初瞭解到這位作家的信息,我着實吃了一驚,沒想到中正保守的山西水土,走出來這樣一位引領中國科幻文學的人物。我會不自覺地想起趙樹理那瀰漫着山藥蛋味兒的文字,記得最清楚的一句是三仙姑搽了粉的臉像“驢糞蛋上下了霜”。習慣腳踏實地的中國人,能夠去仰望星空,説實話,我很敬佩!郭帆導演將《流浪地球》搬上熒幕,跟當年出版問世的《三體》一樣,受到了或褒或貶的聲音。而在我看來,順應時代的,必將獲得成功。劉慈欣筆下的東西,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都是中國目前科幻領域最好的故事,而且是硬科幻(相較於之前的《長江七號》、《未來警察》等),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不支持,更何況《流浪地球》電影整個創作團隊的努力配得上我們的普遍喜歡。

一、家國情懷

“北京市第三區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這句話在電影中出現了很多次。我們語文老師講文章的時候總會和學生敲黑板説:“你看看這句話,你看看這個事物,這在文章中反覆出現,這就不是一個細節,一個點了,這是一條線,文章很重要的一條線索!”當電影中這條交通安全語音播報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大家都笑了,熟悉的播音腔,老套的標語文字……而當車輛投入到拯救地球的任務的時候,當車上的人與災難對抗的時候,這句話響起,心底的酸楚和感動也在流淌……多像每次出門前媽媽的叮囑,熟悉、老套,無事時覺得嘮叨,遇挫時卻最能觸動內心的柔軟和對家的依戀。

家,是中國人最看重的社會單位,也是電影自始至終的一條情感線,祖孫三代的親情衍生出了對家國乃至世界的責任感,也給英雄主義的水順利地挖了一道渠。所以跟劉啟一起從地下城來到地面的pantner不是什麼朋友,而是妹妹,中國的哥哥就是愛罩妹妹;CN171—11救援隊的王隊長還是犧牲了,中國的老大總是小輩的榜樣;劉培強前往國際空間站執行長達十七年的任務,為家人換來兩張“地下城”的居住證明(因為地球要在太空跑路,人類得到地下城才能生存,而地下城的空間只能容納當時人類總量的一半),從地球逼近木星和兒子的一次次通話到最後衝向木星的犧牲,中國的父母永遠那麼捧出心來地為孩子。因為愛,所以奉獻。這世上哪有什麼天生的大無畏英雄,人之初最無私的愛發於血緣,想保護好身邊愛的人,所以從小家走出,投身大家。

地下城的中國百姓依然打着麻將、舞着彩獅過春節,我們能看到寫着“串”的店鋪和親切得像街道派出所的濟寧補給站,還有教室裏老師教的朱自清的《春》、學生身上樸素的校服、劉啟眾人來到地面穿的大紅防護服……這樣的細節設計,邊暢想着未來,又堅守着傳統,演繹着中國人感人肺腑的土地和家庭情結,串聯着世界人與此共通的感情神經。

(題外話:我曾問過在國外工作生活的同學,外國人吃不吃瓜子?他們都説沒有,但加拿大的同學説超市裏可以買到衞龍。中國人的消遣活動,太獨特了,不是嗎?)

二、歷史格局

姥爺韓子昂開車帶眾人經過上海地段時,望着上海標誌性的建築凍砌在一片冰雪世界中,他説:“這是我們的家啊……”(韓子昂上海遇難,也算是落葉歸根。)電影中將很多鏡頭給了被凍透了的北京和上海,昔日的繁華,不止凋落,而且被長久地冰封了,讓人頓生出比讀詠史詩還沉重的惆悵感。

面對太陽系前所未有的災難,劉培強説我們的孩子的孩子,總有一天會看到冰化成水,會看到春天。那一刻我想到了愚公移山和土爾扈特部舉族東歸,大概也只有中國人能想出歷時2500年、歷經100代人的“流浪地球”計劃,大概也只有中國人講的不只是在太空中利用各種高科技隨意穿梭的神奇,更有集世界之力建設遍佈全球的發動機護送我們的地球走向重生的眾志成城。流淌着5000年文明的中華民族,大海廣袤要一枝枝地填,門口大山要一代代地挖,太陽要爆炸,就有種帶着地球去流浪!這是中國人的歷史格局,歷經滄桑仍生生不息,有長城巍峨、黃河奔流的的壯闊氣度。這樣的思想維度,無疑是世界科幻故事中一抹亮麗的色彩了。

(題外話:一些人總説劉慈欣架構的故事是偽科幻,“流浪地球”計劃漏洞百出,作為文科生,裏邊的科學問題我不想探討什麼,只想説大家看什麼《銀河護衞隊》《環太平洋》時,可沒這麼多矯情。)

三、青春羣像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太白這詩句是從個孩子説的話上化用來的(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説:“願乘長風破萬里浪。”)。雖是仕途坎坷,年歲漸老,太白終是燃起一番橫渡滄海、直抵理想彼岸的少年英雄之志,這青春壯懷造就了這閃閃發光的千古名句。少年似朝陽,青春總迷人。當我看到劉啟懷着“哥是天才”的強大自信開動從未上過手的車輛,當我聽到劉啟説着“姥爺的帳再和你算”的狠話依舊和王隊長合作運送火石,我覺得這位倔強的小平頭給這場帶着災難背景的科幻之旅帶來了最浪漫的青春氣息和血性脈動。

有人説他們兄妹一次不聽話的出行就拯救地球啦,劉啟個學機修的比科學家還聰明能想出辦法拯救地球啦,這一羣年輕人比那麼多救援隊都堅定地付諸行動拯救地球啦,吳京同志一出來就又要豁出自己拯救大家啦,犧牲着三十萬噸的燃料和人類文明的記錄去拯救兒子、拯救地球啦……若非得摳什麼理性與邏輯,我倒是想説説青春的邏輯與選擇。整天迷奧特曼和蜘蛛俠的孩子們,知不知道我們中國有一位神通廣大、悲憫眾生的英雄,他叫孫悟空。在他年輕的時候,自認為自己本領通天、無所不能,劃了生死簿,吃了永生丹,鬧了靈霄寶殿,尿瞭如來一手。你見他怕過嗎?你見他很理性地思考這樣做會給花果山的猴子猴孫們帶來兵患嗎?他沒有!你自己年輕的時候是不是也比人生其他階段更勇敢、更感情充沛、更相信理想?

作為開創並踏上“流浪地球”計劃的第一代地球人,作為2500年宏大計劃最初的實施者,滿屏硬幹到底的勇力和不顧一切的拼勁兒,我不覺得有多麼刻意地強調英雄,也不覺得有多麼牽強地進行煽情。劉培強説“沒有人的文明不叫文明”,有些高大上的腔調,但我卻十分贊同。偉大的計劃需要偉大的人物去實現,一味地理性保守,這樣的一羣人能不能把“火種”計劃進行下去還真不一定(加之太空環境還有很多人類預料不到的問題)。這樣的情節設置,我覺得是初代流浪人應有的青春氣概,而且是青春羣像、集體英雄,最後點燃木星行動的完成可是世界人民大團結、天下大同齊努力的功勞!

最後,聊一下中國電影常被詬病的兩點——大片製作不及好萊塢、人性刻畫很粗疏。就像一位老師永遠也無法講一堂知識點全面和教學技巧完美的課一樣,《流浪地球》作為中國首部真正意義上的硬科幻片,它不完美,更達不到那麼多人心裏給中國科幻設定的所有目標。但它無疑是成功的,有意義的,技術不足我們再努力,人性刻畫外國倒是有不少精彩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但説實話,我看什麼名著《紅與黑》和什麼深度電影《無姓之人》,看得心中甚是麻煩。真的不是什麼洋菜都適合中國人的口味,你可以借鑑,但不能偏頗。

流浪地球觀後感5

《流浪地球》在無數質疑聲中誕生,現在又在無數歡呼聲和讚譽聲中大放異彩。毫無疑問的,以後會在無盡的回味中成為經典。這就是一部好電影的一生,亦是每一個電影追夢人的一生。

《流浪地球》仍在毫無疑問的統治着春節檔。做為中國的第一部科幻大片,完全可以和好萊塢科幻鉅製媲美。它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也讓上映前所有的質疑聲啞口無言。這部電影被時代賦予了許多光環,其中最耀眼的,無疑是它終於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從此以後,人們一提到科幻電影就不僅僅是好萊塢了,而應在腦海中浮現一抹中國紅。

除了電影本身的光彩,很多人都在關注主演們和編劇劉慈欣。確實,如果沒有演員們的精湛演技,也沒有如此完美的作品,而沒有劉慈欣那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硬核嚴謹的科學性完美結合的劇本,更何談《流浪地球》的誕生。這都不錯,但在閃光燈的陰影裏,攝影機的後面,卻很少有人將聚光燈照在一個人身上。他就是這部電影的導演,一個在榜樣的力量下追逐科幻夢想的80後導演——郭帆。

電影的主演吳京爆料説,自己本來是不在攝製組裏的,有天郭帆找他喝酒,説“京哥來我們這客串唄。”吳京説”好啊。”於是這位導演簡單的一句話就請到了吳京。拍着拍着,郭帆説:“京哥,我們沒錢了。”吳京又道:“好的,那片酬我不收了。”又拍着拍着,郭帆:“京哥,超期了,你得客串31天。”吳京又説:“好,那就客串着唄”。還沒客串完。郭帆:“京哥,我們超支了”吳京又投了六千萬。這一系列的對話不禁讓我們感歎,究竟是多麼大來頭的導演,讓剛剛憑藉《戰狼2》大火的吳京不僅不要片酬,而且還帶來六千萬呢?但是當真正瞭解郭帆時,才明白他就是一個平凡人。但是往往不凡就是在平凡中湧現的。

1995年,郭帆還在上國中,偶然間就看到了詹姆斯·卡梅隆的《終結者2》。正是這部科幻片,成為了郭帆一輩子的夢想。其實,當時的好萊塢正是科幻片的天下,優秀的科幻電影層出不窮,千帆競發。而在國內來看,這樣的電影可謂之是震撼。而郭帆就是被震撼的其中之一,不僅僅印在了他的眼中,更印在他的心裏。某部電影對於某些人來説,就是一場洗禮,受洗的人看到這部電影,就猶如看見神蹟。而詹姆斯·卡梅隆對於郭帆來説,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立志要拍攝屬於自己的科幻電影。這個夢想,是在光影裏映射出來的,是從他放大的瞳孔中灌輸進來的,一直一直下落,砸到他的心底深處,就再也沒有改變過。只是將這個夢想封存,而這一封存,就是五年。1999年。郭帆高中畢業,考上了海南大學法學院,決定為了法律專業奮鬥終身。可在僅僅一年後的千禧年,郭帆就放棄了這個想法。終於,五年前的那顆由詹姆斯·卡梅隆種下的種子,長成了大樹,這使得郭帆不得不直面它。有一天,正在郭帆為是否成為職業導演這個問題上猶豫不決時,他陷入了一個夢境:自己雙鬢雪白,躺在搖椅上,金色的陽光灑滿全身。問自己這一生是否有什麼遺憾,他自己會回答到:“想拍部科幻片沒拍成,可惜現在已經老了,拍不成了。”想到這裏,他從夢中驚醒,因為這太可怕了。於是,他開始拿起攝像機,將自己從光影中獲得的夢想,重新傾注於光影中。千禧年,郭帆終於決定以夢為馬,而正是這一年,劉慈欣發表了《流浪地球》。20xx年的這一個巧合,在冥冥之中決定了今天這部電影的誕生。果然如愛因斯坦所説:“巧合是上帝保持匿名的方式”。

從法學院畢業了之後,郭帆進了中國旅遊衞視《亞洲音樂中心》擔任節目包裝監製。在這裏,他學習到後期製作的相關知識和底層邏輯。而郭帆還酷愛畫畫,他從小就有很好的美術功底,11歲就拿過全國少兒書畫大賽繪畫組的冠軍,20xx年,還拿到了世界綠色和平組織的公益廣告大賽金獎。在他迄今為止的人生中,兩樣東西從未放棄,一是畫畫,二就是電影。後期製作和美術漫畫的經歷,並沒有將他推得離電影越來越遠,反倒堅定了他拍電影的決心——郭帆決定考研。20xx年,他便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的研究生。而後指導了《同桌的你》,口碑很好。在初露鋒芒之後,郭帆真正開始了他的科幻夢。

20××年,中影找到郭帆,給他擺出三本小説的版權,都是劉慈欣的,郭帆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其中的《流浪地球》。因為他很早就看過這部小説,對它有很大的興趣。在選擇導演時,製作方一直都在郭帆和其他人身上游移不定。但是劉慈欣説,郭帆是有科幻導演的情懷的。他説道:“在做這種從零到一,從無到有的大膽嘗試中,情懷比技術重要,勇氣比經驗重要。”這話,沒説錯。這一年,《流浪地球》項目正式啟動,最開始的時候,團隊僅僅有兩個人,一個是郭帆,另一個就是郭帆的好朋友,製片人龔格爾。兩個人開始寫劇本,拉動投資。郭帆的書架上擺滿了諸如量子力學、相對論之類的書籍。他曾經自嘲自己是一個“短腿導演”,但就是這樣一個短腿導演,一步一個腳印,走的踏實。

能讓無數觀眾坐在電影院中被《流浪地球》深深震撼,這部電影肯定不是僅僅寫在紙上的文字就可以完成的。為了使整個故事符合科學邏輯,郭帆甚至找到了中科院的教授,為了使整個故事在劇作上沒有大的漏洞,他們的編劇團隊寫了上百萬字的百年編年史。他還是一個不相信“靈感”的導演,在他的法則中,做好萬全的準備是唯一的方法!八千多張分鏡圖,三千多張的概念設計圖,十萬延展平米的實景搭建……全片共20xx個鏡頭,每一個鏡頭少説要修改幾十次,百分之七十五的特效,都是由國內的公司完成的。製片人龔格爾甚至把車都賣了,就是為了保證這部電影的質量,電影上映到現在,仍然有團隊中的人住進醫院,單純地是因為勞累而倒下的。郭帆在製作的這四年時間裏,每一天都在對自己的質疑和對這部電影的期待中交替度過。他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靠大量的煙草來提神,腦海中只有電影和鏡頭。有人稱他為“瘋子導演”。確實如此,他為科幻電影而瘋狂,他也屬實稱得上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先驅者。

五十多年前,14歲的好萊塢科幻電影明星導演卡梅隆看到了斯坦利·庫布裏克指導的電影《20xx太空漫遊》,從此,一個科幻電影的種子種在了卡梅隆的心田。終於,卡梅隆的科幻大樹開花結果了,於是,二十多年前,少年郭帆看到了卡梅隆導演的《終結者2》,這顆種子同樣種在了郭帆的心中。如今,20××年,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又席捲銀幕,僅僅上映三天,就斬獲了十四億的票房。相信會有更多的追夢人,在看到這部《流浪地球》後,同樣能夠在無盡回味的同時,仰望星空,在羣星閃耀時為自己也許下一個如恆星般耀眼的夢。

有些人為了夢想而忙,有些人卻忙的忘了夢想。郭帆,從十五歲與卡梅隆通過光影的橋樑在精神世界中的邂逅,到今天卡梅隆在微博上為《流浪地球》加油。他從未忘記深埋心底的夢想。郭帆證明了,只要不忘初心,循着傳奇的腳印,自己也會步入金色的殿堂。

如果把中國科幻電影比作一艘停泊的大船,吹動這艘大船的第一陣風終於來了,中國科幻電影已經楊帆起航。相信會有無數人感受到這陣風,來為這艘大船保駕護航。而這陣風的源頭,只是一個目不轉睛的看着《終結者2》的15歲少年。

他只是看了一部電影,他只是讀了一本小説,他只是拿起了一部攝像機,他只是相信,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