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讀後感(通用38篇)

來源:文萃谷 1.31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屈原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屈原讀後感(通用38篇)

屈原讀後感 篇1

千百年來,屈原偉大的愛國情懷,不朽的傳世楚辭和永恆的求索精神一直為後人所景仰。讀着世人為屈原所作的頌歌,吟着流傳千古的屈子詩篇,一個胸襟如海,才思如江,品德如星的屈原形象在我腦海中愈發清晰了。

讀屈原,我感受到他海一般博大的胸懷。海之博大,包容涓滴。即使才能得不到認可,他也從未自棄過。黑暗當道下,屈原身為國臣,心繫人民,可悲的是楚懷王不識他一片赤膽忠心,聽信讒言將他流放。但屈原以超人的胸懷容納了這一切不公,將悲憤苦楚深埋於心,繼續反抗着黑暗勢力。當楚國滅亡的消息傳來後,他絕望地抱石自投汩羅江,以滿腔赤誠來祭奠那淪喪的故土。他死了,但他的精神不滅,他的死即是他的永生!他抱石投江的那一刻,江水一定是滾燙的,它因屈原滾燙的赤子之心而沸騰!

讀屈原,我感受到他江一般奔湧的才思。江之奔騰,詩情不息。在流放途中,屈原將憂國憂民的情懷化為創作的源泉,吟出了震古爍今的偉大詩篇。《離騷》、《天問》、《九歌》、《九章》,字字珠璣,篇篇精華,代代傳唱。中華文明的大江大河中,屈原的詩篇永遠是熠熠生輝的經典,世代吟誦,傳承不息。一字一句,無不凝聚着他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的擔憂,無不彰示着他高潔不屈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艱。”“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句句雋永,發人深省,勵人奮進。

讀屈原,我感受到他星一般閃耀的品德。星之璀璨,光耀寰宇。小人滿朝,黑暗當道中,屈原勇敢地與奸臣作鬥爭,寧死不屈,他那偉大的愛國精神和忠貞無二的氣節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脊樑,一如燦爛的星輝,照亮了漆黑的夜空,照耀着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在過去的黑暗歲月裏,中華民族正是憑着這偉大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一步一步走向光明。敵人的鐵蹄下我們沒有屈服,佈滿硝煙的大地上,正悄悄綻放着復興之花,屈子精神就是那高懸的明星,成為華夏兒女在黑夜中前行的指引。

“詩人浩氣,報國凌雲志。朝政亂權傾欲第,雖死猶榮青史。離騷煜世名詩,滿腔血世人知世代後人祭奠,年年端午圓時。”讀着這頌歌,我的心有如被汨羅江水滌淨了,只是對屈原的懷念和景仰,卻愈加深了。讀屈子高山景行,仰屈子詩魂風采,吟屈子煜世名詩,傳屈子愛國精神,揚屈子高潔品行。我讀着屈原,感受着屈原,景仰着屈原,並將一直讀下去,感受下去,景仰下去。

屈原讀後感 篇2

《屈原》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充滿激情,詩人對光明,對毀滅的歇斯底里的狂吼,深深地感染了我。

《屈原》作於五四時期,帶有很強且鮮明的時代感,對黑暗舊社會的強烈憎惡,對革命的強烈期盼。全詩以風、雷、電、火四個毀滅的象徵為革命的代表。用風:哪怕吹不醒這已經死去的一切,可還能讓洞庭湖,讓長江,讓東海洶湧、與你一起咆哮,還可以吹走沙石、吹動草木,這是喚醒民族的天籟;用雷:代表你車輪滾動的聲音,帶“我”遠離這污穢、陰謀的泥潭,去到那新的、乾淨的“中國”;用電:撕裂這壓抑、沉鬱的黑暗,即便這黑暗如水,儘管這撕裂是抽刀斷水,而電,正是我心中的利劍,能讓光明光臨這世界,是為革命吹響號角的先鋒;用火:焚盡這一切,在火裏得到重生!在詩中,風、雷、電、火都是破除黑暗的力量,而它們都是“你”,是宇宙中之偉大者,是毀滅這黑暗的紅蓮。

這首詩選取了屈原《九歌》中除“山鬼”以外的八個人物進行了述説,東皇太一、雲中君,他們是黑暗的製造者,一如只會臉紅的東君(這句寫得蠻精當,太陽是赤紅的,這太陽神該也是個紅臉“關公”),不過是“土偶木梗”,在這烈焰下終將覆滅;大司命、少司命也不過是隻會唬人的“軍閥”;湘君、湘夫人卻是為這痛哭傷心之人,他們是又一個除痛哭外且讓自己人“痛苦”的存在;剩下的河伯是“我”的慰藉,而這善良的娃娃卻為了“嬋娟”與一羣強盜理論……

在中國的歷史上,屈原是一個忠君愛國的詩人,他的詩作備受佳評,我想郭先生以屈原為題是否是對屈原“愚忠”的一種質問與懷疑,以彰顯革命、除舊的精神,既然楚王不鳥我,大可以棄之而去,或是自立門户,為何要吊死在一顆樹上,所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幹個體户”。破而後立是全詩的精神,也是詩人的心聲與政治目的,在當時的中國,豺狼當道,虎羆橫行,只有毀滅這一切才能建立新的世界,一個嶄新光明的世界。

屈原讀後感 篇3

在小茅屋裏,一盞油燈,閃爍着點點微弱的燈光,你瘦弱的身軀伏在書案上,就着這若隱若現的燈光,奮筆疾書。

你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親眼目睹過國家的盛衰存亡,於是,你刻苦讀書,十年寒窗,終於一朝金榜提名,你為人正直,兩袖清風。你盡心竭力,為國為民,對君王一片忠心,卻遭到奸佞之人的中傷和帝王的懷疑,被罷免了官職,流放到了江南,你的身心在流放中受到了巨大的折磨,但這並沒有磨滅你的信念和希望,它們在你的心中燃燒的更加熾熱,你盼望有朝一日能夠看到國家興旺,百姓們安居樂業的景象。是的,在國家日益衰敗之際,你,不能像岳飛那樣縱馬飛馳在戰場上,舞起長劍,高聲吟唱着“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你,亦不能像米芾那樣遇到不快,就提筆在紙上任意揮灑,“灑”出自己的個性,“灑”出嶄新風格,你,只能通過文章,通過詩詞,來抒發自己心中的鬱悶悲憤之情,於是,你寫下了光照日月,名垂千古的《離騷》。在《離騷》中,寥寥幾句,上溯到帝王的豐績,下贊到王公大臣的豐功偉業,你論述了治國興邦的道理,旨意宏大精深,託意精深幽微,你,志行高遠,即使身處污泥濁水之中,也不被世俗變幻所玷污,你,至死嚴格要求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像一朵荷花傲然挺拔在荷葉之中,那種高尚情懷,可與日月爭耀,使太陽茫然失色!於是,有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不朽詩句。

當你得知國家將亡,自己卻無力挽救時,你來到江邊,寫下了絕筆名篇《懷沙》,它表達了你無法報效祖國的悲憤心情,表示將效法古代賢人,以身殉志,你懷抱石頭,靠近了滔滔江水,一聲響後,一切又歸於平靜,就這樣,你結束了你短暫而高尚的生命。

明月照耀,晚風輕拂,將我拉回現實之中,我卻仍然惦記着你,也許,在今晚夢境,我與你將會再次相遇……

屈原讀後感 篇4

《屈原傳》這本書是作文班的陳老師送給我的,他希望我能從這本書中收穫某些道理,積累成長的精神。我讀完這本書後,感覺到屈原的人生既偉大又令人悲歎。

屈原小時候的家境也算富足,吃得飽,穿得暖。無凍餒之苦,家鄉秭歸,姐姐屈須,父親伯庸,祖母柳氏。屈原聰穎好學,從小就被人稱作過目不忘的小神童。但年歲太小,渾身孩子氣,辦事毛手毛腳。有一次,小屈原把賬簿落於火盆中燒掉了一半,但是小屈原從容鎮定,若無其事一字不落的將薄子的賬目一一背出。果與實際無一差錯,鄉親們都認為小屈原長大後能成為有大志的人,這更引起了小屈原的好學,為他的將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時間一點點的過去了,在公元前321年,這一年屈原19歲,秦軍犯境,到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給百姓造成了極大的災難。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楚之西北邊境各郡縣的百姓與秦軍對抗,19歲的屈原學習兵書,訓練武藝,成立了平寇隊,終於在321年正月十五把秦軍驅趕到邊境外,一連數月不敢前來騷擾。這一舉動得到了楚懷王的賞識,屈原正式進入宮廷。

公元前320年,屈原在蘭陵蘭台宮認認真真學習宮廷禮儀,忠於職守,修明法度,革除舊制,楚國漸漸走向強大,屈原被封為左徒。到了公元前328年,齊楚準備聯合攻打秦國,秦國得知後,派出丞相張儀到楚國破壞齊楚關係,逐出屈原。他先用珍寶買通了楚國的君臣和楚懷王的愛妃鄭袖,要他們編造屈原的品質和危險,使楚懷王流放屈原。到達郢都後,張儀向懷王提出優厚的利益與秦國聯盟,懷王自然答應,與齊國斷絕關係。漸漸的,屈原被楚懷王懷疑,覺得屈原不是一個可以重用的人。在奸臣的造謠誣陷下,楚懷王把屈原流放至漢北邊境,剛流放不到一年,楚君就打了敗仗。但是懷王還是認為與秦國聯盟有好處,一直沒有召回屈原。

屈原到了漢北一帶徘徊,內心非常複雜痛苦。慢慢地,楚國接連不斷的打敗仗,變得弱小,成為了七國中最弱的國,但自己又無能為力。這使屈原更加悲痛,創作了《離騷》這篇曠世鉅作。楚懷王也意識到屈原的重要性,立馬把屈原召回宮廷。在這期間,齊楚又建立了友好的關係,楚國又逐漸變得強大。

在公元前296年,楚懷王被秦國丞相張儀騙到秦國,被囚禁在那裏,抑鬱交加,客死秦國。子恆被立為楚王,稱為頃襄王,頃襄王卻沒有發奮圖強,報仇雪恥,反而更加忠奸不分,是非不明,根本不打算任用忠誠正直的屈原,在那些奸臣的勸説下,屈原被流放到南方寂寥的荒野。

在流放的那天,鄉親們在街上為屈原送行,風雨中佇立着數千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內心都捨不得屈原。屈原來到洞庭湖,在一間小茅屋住了下來,那時他已是一位62歲的老者。在公元前284年,秦軍打入了楚國的首都郢都,楚國馬上就要滅亡了。屈原徹底絕望,他想,我以身殉國,希望能引起楚王覺悟,以挽救身亡的楚國。於是,他縱身躍入汨羅江,將一直傳續到現在。這個故事也依然令人記憶深刻。

屈原愛國愛民、聰穎好學、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高潔人格,值得我們後輩學習。

屈原讀後感 篇5

《國殤》是屈原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組樂歌——《九歌》中的一首,內容是追悼和禮讚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

樂歌分為兩節,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鬥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為國捐軀的高尚志節。由第一節“旌蔽日兮敵若雲”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鬥。當敵人來勢洶洶,衝亂楚軍的戰陣,欲長驅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陣中有一輛主戰車衝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裏,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鼓。一時戰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着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屍體,靜卧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於他們自披上戰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裏,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本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製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傑,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存史料,我們尚不能指實這次戰爭發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並且大多數是楚國抵禦秦軍入侵的衞國戰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説本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後,楚地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頌悼陣亡將士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説,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X仍餳剩凰

屈原讀後感 篇6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我們不能抵抗的困難會讓我們動搖對這個夢想的信念,但是我們就要執着的堅持於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向自己的命運屈服低頭。而屈原就是這種形式的代表。

在《屈原列傳》中,他兩次被流放,一次是因為懷王的愚蠢,不明是非;一次是因為子蘭的讒言。最主要的是他——要改革,導致很多的達官貴族不滿,但是屈原在為祖國積極培養人才。可是楚國的貴族政治,以日趨沒落,楚懷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國的張儀以重金收買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懷王的寵妃鄭袖,造成一個全面的政治攻勢。事後,屈原便找到楚懷王,要楚懷王聽從他的建議,但楚懷王的寵妃和大臣們百般阻撓,最後沒聽從屈原的建議。過了一段時間秦兵大舉來襲,最終楚國滅了。屈原回首再回首,擦乾了自己的眼淚,最後終於抱起岸邊的一塊記錄楚國輝煌、中落的歷史的江石投入了奔騰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嗚呼。

在這個故事中,屈原有着很濃厚的愛國情懷和不屈精神,面對國家的滅亡屈原並不是去取悦新的國王,而是毅然決然的抱着石頭跳下汨羅江,譜寫了一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讚歌。而且,我們應該遵從自己的理想,讓自己不再有遺憾,這樣任何的困難都不會阻擋我們的腳步,因為我們已經經受住了夢想的考驗,該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了,而且我們應該時刻清新自己的頭腦,不讓自己的頭腦變得像黃河的水一樣渾濁。

其實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們應該學到的是人只有在經歷困難的時候才會爆發自己的潛能,將自己的困難變成自己的墊腳石,讓自己的人生中登上一個又一個的“高峯”。

屈原讀後感 篇7

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偉大詩人屈原吧!可你們知道屈原的聞名歷史嗎?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因為楚王整天吃喝玩樂,根本不顧百姓,屈原實在看不下這一切,便壯着膽子去找楚王,對楚王説:“大王,您整天吃喝玩樂,對國家大事不聞不問,這樣一旦給別的國家鑽了空子,我楚國可是會有滅國之災的呀!”“胡説,屈原,你竟敢詛咒我楚國!”楚王大發雷霆的説。屈原説的話真的應驗了,在後來的日子裏,楚國真的遭到了亡國之災,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屈原認為自己對國家毫無用處,便忍着悲痛跳下汩羅江,以報效國家對他的培養之恩。屈原投江自殺的那天正是農曆五月初五,所以,人們把這天稱為端午節。為了紀念屈原,端午節又叫“詩人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等民族地區。賽龍舟在桂林每三年在灕江賽一次。據説那天老百姓為了不讓汩羅江裏的魚蛟蝦蟹去咬屈原的遺體。將粽子在賽龍舟的時候投下江去,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咬屈原的遺體。所以老人們常説:“吃粽子時,可要想着屈原的崇高品質啊!”

屈原不僅是我國的愛國詩人,他還是一個為國家着想的偉大的愛國之人。

屈原讀後感 篇8

空氣凝固,風欲起而未能。屈原,你最終還是來到了邊。你臉色憔悴,形容枯槁。面對無理的誹謗、不公的流放、坎坷的人生,你最終選擇了縱身投進的這條大江。

用盡了力氣,拂不去悲傷的回憶。你——屈原,楚懷王的左徒,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相當年,你是多麼的精明能幹,你是多麼的擅長言辭,又是多麼的明於治亂。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你主張抗秦,卻遭受到楚國佞臣們的迫害。他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們以小人之語謗君子之為,他們以小人之技蔽君子之才。於是,你漸漸被君王疏遠了,被流放了,直至看到你心愛的祖國滅亡了!

在寂寞的風中,你在行走,伴隨着夜的精靈,你賦《離騷》。沒想到當年大名鼎鼎的楚國大夫,卻遭到受盡誹謗的後果!

你竭忠盡智,但終日被謗,你的心裏又怎能無怨無恨呢?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終選擇了汨羅江為長眠之地。這一天,你出現在汨羅江邊。憔悴枯槁的身心,就連漁夫都能看得出你那沉重的心。

你寧願赴江流而葬身魚腹,也不願蒙受塵世之污濁。

這就是你,華夏大地上堅挺而自豪的脊樑。

你,就在這一年的這一天,縱身一躍,以轉瞬即逝的生命,表達了對楚王的憎;以高尚的情操,表達了對楚國的愛。即使成為魚腹中的佳餚,你也要與楚國永在一起,永不分離!

這時,在那一段沉淪歷史的長夜中,熠熠生輝的只有這汨羅江中的一顆不屈的心!

啊,屈原!

屈原讀後感 篇9

從離騷中我看到了屈原的浪漫於自愛。屈原屬於楚國公族先世三代在朝,官至左徙曾經深得楚懷王得信任,入則與王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以對諸侯。屈原作為一名外交家與軍事家,對內他主張統一楚國,對外實行聯齊抗秦得策略。正如屈原所認為得他兼具有着內美與外才,是有資格象愛香草美人那樣愛惜自己得。

離騷中反覆出現了江離,辟芷,秋蘭,杜衡,菌桂,胡繩等種種的香草再加上秋菊,芙蓉,香草(花)的形象深入人心。離騷中又寫了屈原上下求索的迅女的過程,此中屈原還以美人自比與出懷王的關係。為什麼這樣寫呢?咋一看還真是狂妄!誠然花草是天地間自然造化的產物,屈原以此自比,就是在説屈原就像這花草一樣預審據來就有着天然的芳香與美麗。而寫自己能上天入地則是以此表示自己的非凡人生經歷。日本的孩子都相信自己是天國送給人間的禮物。原本生命是一種很偶然的誕生,但人來總是樂此不彼地給賦予它神祕而美麗地色彩。屈原也是這樣。屈原願與荷葉為衣,芙蓉為裳,在淡淡的清晨收集蘭花的朝露,在夕陽的黃暈中採摘初開的菊花。因為他相信自己是非凡的,所以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和自己聯繫在一起。但現實不可能這樣美好。儘管想象中的事物這樣美好但這隻能是一種非現實的浪漫。

非現實的浪漫也是浪漫。在屈原理想的世界裏是容不下半點的污穢的,應該在一片濃郁的花和同樣濃郁的花香裏縱橫允吸着天地神明賜予的空氣,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要做地事。擁有這樣芳香濃郁的莊園,心裏期盼着美人的相伴。屈原愛自己,因此對美人的要求也很高,以至於天上人間上下求索竟不能得。屈原愛自己至此。

屈原得自愛又是和浪漫聯繫在一起得。愛惜自己本身就是人類最原始的美好情結,屈原是個浪漫到極至的人,其浪漫情懷也是巍然獨立的。屈原之前沒有出現過象離騷這樣的長篇抒情詩,屈原的獨樹一幟就是浪漫。凡是人有兩種境遇,生活事業得意或者失意。得意的人心裏開的是明朗的花,失意的人心裏開的失幽怨的花。自愛而又不得意的人雖然開的是幽怨的花,但卻依然可以美麗着傲視羣芳。屈原是這樣的,雖不得志,但卻可以孤芳自賞。屈原對江而歎:時間象流水一樣追趕不上,年歲匆匆不再等待我,內心的憂思滾滾也如江水。屈原在離騷中表現了他願意效法前人彭咸的意願,屈原後來也的確這樣做了。為非現實的浪漫付出的代價同樣是詩意般的浪漫死亡。

屈原讀後感 篇10

讀完屈原我心中更多的是憤怒與惋惜。憤怒的是那些在楚國佔有龐大權力,但為了個人暫時的利益而私通秦國,背地裏説屈原壞話的佞臣小人。惋惜的是屈原這個政治人才一生的政治道路都被“親小人,遠賢臣”的楚懷王這樣白白的斷送了。

屈原出生在當時楚王朝一個佔據着重要地位的貴族家庭,他出生的日子更是被古代人稱為幾百年也難得出現的良辰吉日。因此,屈原的父親從小就對屈原寄以很大的希望。因為出生在一個有這顯赫地位的家庭,他從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屈原十歲那年,父親伯庸戰死疆場,母親也因此改嫁。從此以後,屈原便於姐姐女嬃相依為命,在屈原父親生前為他聘請的一個老師的教育下,二十歲那年,屈原便告別親人和老師因在家鄉抗擊秦兵的卓越表現被太子熊櫆招入蘭台宮,任文學待讀。他在這個薈萃人才之所,以自己輔佐皇上統一天下的氣魄終於折服了太子,成為日後楚懷王的重要輔佐大臣。

在屈原任左徒之職的時候,他進行了改革與變法。但會對貪官造成打擊,那些大臣便背地裏説屈原壞話。使屈原降職為三閭大夫。一次,秦國國相對楚懷王實施了政治欺騙,事候屈原直言批評懷王,懷王不應輕信了小人的讒言僅不聽還將屈原流放到了漢北。在漢北有一條河,河對岸就是韓國了。一天屈原從茅屋裏走出來,只見一個人用斗笠遮住臉,從河那頭乘小舟過來了。那人恭敬的對屈原説道;"尊敬的三閭大夫,您既然在出國毫無用武之地,那您就到我們韓國來吧,這可是我們韓國國君誠摯的邀請。"説完,指着身後的一輛馬車,“上車吧!”屈原聽了,擺擺手;"楚國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可不能做像‘蘇秦、張儀’那樣的叛國賊。”那人聽了説:“我也是楚國人,你看我現在多好啊!天天要吃又吃,要喝有喝,衣食無憂,何必要留在一個對自己毫無意義的地方呢?”屈原聽完,直言拒絕。韓國使者只好搖頭回去了。韓國邀請屈原失敗後,其他五國連秦國這個楚國最大的敵人都以高官俸祿去請屈原,屈原都無動於衷。

後來,楚王因不中用屈原而導致勢力越來越小使秦國仗勢請楚王去秦國武關會盟。屈原聽説了,不顧王法規定,擅自連夜趕回都城跪着勸楚王不要去上了圈套。楚王仍然不聽屈原勸告去武關會盟。結果應此命喪秦國。此後,頃襄王繼位,更加重用貪官污吏。還將屈原放逐到了沅湘。不久,由於頃襄王任意重用貪官,楚國國都被秦軍攻下了。屈原聽到了這個消息,悲痛萬分,在一個電閃雷鳴,狂風大作的清晨投江自殺了。屈原就這樣結束了他那悲劇的一生。

屈原讀後感 篇11

品魯迅之作,感慨萬千;讀冰心散文,細膩委婉;然而,屈原詩歌,給人留下的卻是無限激情與對祖國的忠誠!

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民族節日,為了紀念屈原而產生。

有人曾説過:“初讀好書,似遇新友,重讀此書,似會舊友。”的確如此,第一眼見到《離騷》二字,就覺得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書籍。果然,大約一看後,無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過書來表達的情感。反覆斟酌後才略知一二。

“寧溘死一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這句是我最難忘的一句。沒有華麗的語言,但卻在字裏行間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報效祖國,為國家效力的熱衷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壓抑着自己的情感,暫且認同把譴責和羞辱一起承擔。”

是啊,也許屈原那熱血沸騰的心我們終生無法親身體驗,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説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願沐浴彭咸的遺輝。”好一幅幽美恬靜的水墨畫卷,好一種看破世俗,紅塵的浩蕩之氣,好一位用生命來鑄成宏偉詩篇的屈原。

讀好《離騷》,你會發現,自己整個心靈都受到了淨化還有對情感的昇華,沒錯,面對生活,人生的道路,我們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則,屈原有“芳與澤其雜糅兮,唯玿質其猶未兮”一説,哪麼我們又何嘗不可有自己的看法與堅持!

讀好《離騷》雖沒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卻知道了為何它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上的奇珍瑰寶——它是一部感動人們,激發人們,有強烈藝術魅力的作品。

屈原讀後感 篇12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謝空山丘——題記

拂去歷史的粒粒塵埃,走進那漫漫歷史長河。拾取這歷史沙灘中的粒粒貝殼。誒,這一顆竟是如此的玲瓏剔透,光彩奪目。原來這是一顆閃光的珍珠。楚人的珍珠,亦是世人的珍珠,這就是為世人所敬仰的屈子,靈均。

曾幾何時,你也是性格之奇特,品性之高雅。你以芰荷為衣,以芙蓉為裳。"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曾幾何時,你也是學富五車,才華橫溢,你"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曾幾何時,你也是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無奈地發出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聲聲哀歎。曾幾何時,你也是忠君愛國,視君為美人。

你博聞強志,嫻於辭令,也曾聲明顯赫,貴為左徒。你推崇改革,實施美政。可終究還是觸及到封建貴族的根本利益,他們只顧及自己的利益,置百姓民族的利益於身後。他們嫉賢妒能,視你為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把你粉身碎骨。這就是你所説的"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吧!而此時你所朝思暮想的"美人"確還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不分善惡,不辨忠奸,察納雅言。對你是避之唯恐不及。

面對如此打擊你並沒有氣餒,因為你還有"舉長矢兮射天狼"壯志未酬,又怎能説放棄就放棄呢?於是在秦國正準備打擊楚國之時,你便力求合縱抗秦,然而,怒張儀之狡詐,哀楚王之愚笨。便為張儀的商於六百地所欺騙,從而使齊楚兩國從此斷交。致使楚國遭受偷襲,而無一國援救,楚國亦是屢戰屢敗,合縱抗秦之術也早已名存實亡了。最後楚王也死於秦國,你也被不知覺醒的頃襄王所放逐。

面對山河的支離破碎,面對百姓的流離失所,雖然你已清楚的明白楚國已經病入膏肓,已經爛到骨子裏了,但是這泱泱楚國的命運豈是以你一人之力可以改變的。於是你沉淪了,你絕望了。那天,你面容憔悴,形容枯槁,獨自一人失魂落魄地走在這汩羅江畔,你深深地感慨道:"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有人問:那你為什麼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呢?但你任然以"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漫蠖乎?"來維護自己的高潔志向。

你如出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綻放在我心田裏;亦如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盛開在世人的思想裏。你就是楚國的淚,亦是楚國的魂,你的詩也隨汩汩江水流入我的心裏,在我的心裏蕩起陣陣漣漪。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讀後感 篇13

回顧歷代王朝的興衰,總是令人歎息而無奈的。戰國後期,秦國在諸侯爭霸中愈顯鋒芒,開始吞併六國。在激烈的秦楚之爭中楚國節節敗退,步步堪憂。然而楚國之內,楚王昏庸,吏治腐敗,憂患意識淡薄。此時,楚國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面對國家危亡,極力勸諫以拯救搖搖欲墜的楚國,然而哪知那昏庸的國君“親小人,遠賢臣”,他處處受排擠,脱離了楚國權力中心,心憂天下卻只能心痛無奈地被放逐。他,就是屈原。

屈原所在的時期是古代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後期,此時各諸侯國的兼併戰爭十分激烈,而楚國是左右當時局勢的兩個重心,“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最初,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他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激烈的秦楚之爭中,作為愛國文人,屈原固然有他不可逃避的歷史使命,即儘自己所能保衞國家,守護家園。他愛楚國,愛楚國的人民,愛得深沉。他屈原的詩表露着他的一片真誠,他的實際生活也表明他的言行一致。他在政場上失意了二十幾年,顛沛流離,卻從來不曾離開他的祖國。他熱愛楚國,熱愛楚國的人民,甚至到了最後寧可溺死在楚國也不離開。屈原的愛國情懷與政治思想在其文學作品中尤以《離騷》表現得最為突出。

屈原以國家興亡為己任。“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他在乎的是國家的傾覆而不是個人的得失,正因為有這樣強烈的責任感,屈原才不迴避鬥爭,敢於冒着生命危險屢次直諫。伴君如伴虎,當時的遊説之士都要當心“無嬰人主之逆鱗”,而屈原則不然,他正道直行,用他所堅持的標準來衡量,提出“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直接批評楚王“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悟”。屈原在《離騷》中還提到“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饞而齌怒”,“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他痛斥楚王朝政昏亂,顛倒是非,高喊“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種事實高於人情的態度確實大有悖於中庸之道,然而這種至死不渝的堅定信念正是屈原的可貴之處。

屈原還提出了著名的“美政”思想。《離騷》中提到:“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可見“美政”是屈原的嚮往,也是他的政治原則。以“美”形容可施於他人的言行,見《老子》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在《荀子儒效》篇中也有“美政”一詞,所謂“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則美俗”,其意為使其政美。屈原則以“美政”為一個完整的概念。美與善是通用的,這裏不用善政而用美政,是強調了程度上的區別,美之較善意味着更高的追求,“美政”便是一種理想的政治。然而,在當時的社會,“美政”思想極力抨擊舊貴族腐敗集團,損害了其利益,屈原便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奸臣小人的誣陷,加之,楚王日漸昏庸,聽信讒言,疏遠屈原,種種不利導致了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漢北。

儘管命途多舛,在政治道路上受盡挫折痛苦,他對楚國的熱愛卻從不曾減弱半分,重重壓抑與無奈終於使他承受不住。汨羅江邊,江面異常平靜,他輕拂衣襟,淚濕青衫,投入冰冷的江水,那麼決絕,帶着對楚國的赤子之心,與無能為力的痛楚無奈。他終於是選擇了逃離。不,這決不是逃離!他只是以另一種方式,以死亡,對朝政的腐敗昏亂表示無聲卻鏗鏘有力的抗議!

屈原的一生是悲劇的,他懷才不遇,遭人陷害,熱愛楚國卻只能眼睜睜看它淪陷。也許這也正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共同命運。但同時他又是偉大的,他是一位行動者,也許他的離去並沒有帶來楚國朝野的醒悟,也沒有改變楚國被吞併的命運,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所表現出來的忠貞與高潔,由古至今,一直震撼着整個中華民族的心靈。

屈原讀後感 篇14

行吟澤畔蘭泣露——《離騷》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離騷》作為《楚辭》的源頭,讀來總有一種震人心魄的力量。穿過千年歷史的帷帳,去觸摸那汨羅江畔帶露的文字,任蒹葭蒼蒼結成溯流的蘭舟,踏向那久違的聖地。

歲月太長,時光空隔,《楚辭》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樣的解讀太艱辛,它不是都市麗人們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孫子兵法》一般可以成為商戰的法寶,它是一個孤獨而乾淨的靈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靈,去完成穿越時空的對話。

太史公在《史記》中寫道:“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志潔高雅,萋萋芳華,屈原低吟淺唱,走在楚國的衰亡之路上。

滿腹才氣,一身抱負,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場景在江邊重沓,意氣風發的少年才俊們踏上了不歸的仕途。當才華遭遇潛存的規則,當傲骨碾成了塵埃與粉末,當真情換就了生存的籌碼,還有誰能把憔悴的枯顏賭向那不可挽回的時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話:“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他走得那樣決絕,不給自己任何餘地。 日記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這是他冥冥中的讖語——執著的信念永不改變——即使是死亡。

屈原溺水,生一世,竟是為了這一瞬。千年的流水載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個大寫的人字。他,生於東西文化的交匯之處,以驚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為國學的守望者,開拓着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間詞話》撼天動地。王國維,靜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這樣的季節裏卧水而眠——不是與一切告別,是靈魂對空明境界的奔赴。

歷史反覆迴旋,汨羅江的'訣別,一襲白衣,兩身倒影,鑄成《離騷》風華絕代。

屈原讀後感 篇15

楚國大夫屈原被楚王給革職了,並被逐到湘南。屈原要氣瘋了,他不吃不喝人也瘦了很多。他姐姐勸他不要那麼傷心,還説他脾氣太耿直了。

屈原在這期間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發現他們有付出卻得不到收穫。面對這種悲慘的景象他就做了一首長詩叫《離騷》。每天晚上他都睡不着。十幾年過去了,楚王還是沒用召他回去。有一天屈原的一個朋友來看他,並讓他到別的國家去,不要浪費了他的才華。可是他一定要留在楚國。公元二百七十八年,秦國派大將去打楚國,並攻下了楚國的首都。屈原知道後傷心的大哭,當時他已經是一個62歲的老人了。最後他就在五月初五抱着石頭跳下了汨羅江。附近的人去找他,結果沒找到,就把飯撒到水裏,年年都這樣。以後,人們把盛着米飯的竹筒改成粽子,劃小船改成賽龍舟,把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最後變成全中國的一種風俗了。

讀着讀着,我感受到了偉大的愛過大詩人的作為,屈原的愛國精神感動了我,而楚王把忠臣革了職卻重用小人,楚國滅亡也是早晚的事了。

屈原讀後感 篇16

自懷石投江之後,屈原便一直為人們傳誦至今。先民們專設一個節日來紀念一個人並且延續兩千年之久,這至少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屈原以自己強烈的愛國主義和嫉惡如仇,潔身自好的高風亮節,贏得了後人對他的永世景仰。

屈原之死,感天動地,氣貫長虹。

每至端午。每每讀到《屈原列傳》中“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這一句,都要被屈原感動得潸然淚下。不難想像,作為一個“真正直行,竭忠盡智”的忠信之臣,一再被疑謗直至被貶,作為一個有着強烈愛國之心的國之棟樑,眼看祖國山河破碎而自己卻無天之力,這該有多痛苦!在極端痛苦之中,用死來求得永恆的解脱,以死來保護自身的清白,以死來報效祖國,這實在令人同情,令人感動,令世人油然而生敬意。

然而,感動景仰之餘,我常會生出一些疑問,死,固然不失為一個保持清白、抗爭世事的途徑,但這未免夾雜一些懦弱和無奈。當一個人的理想破滅,處於窮途末路之際,死難道就是唯一的最好選擇嗎?屈原之死,確實悲壯令人感唱。但相形之下,孔夫子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倔強鬥志,不更令人景仰嗎?人生怎麼可能沒有挫折?人生怎麼可能沒有幻滅?一旦遇到巨大災難,就以死來解脱,不是顯得太消極了嗎?

屈原之死,對於國家也是有害無益的。在強秦來楚之際死自然可以從此不再為破碎的山河傷神,自然可以求得永恆的寧靜,然而,淪亡的民族怎麼辦?侵略者鐵蹄這下的國土怎麼辦?

我同情屈原,我景仰屈原,我歌頌屈原,但我又不深深地感歎一句:

屈原之死,悲哉!惜哉!

屈原讀後感 篇17

有日神助“我”,風神幫“我”,雷神保護“我”,各方神聖都成了“我”的左右手,那麼再加上“我”執着的追求,有什麼理想不能實現?什麼目標無法到達呢?

屈原,就是用這樣幻想境界,表現了他對理想的執着追求。

他對理想的追求,對愛情的渴望,對自然的鐘情,對美人的思慕……都在詩歌中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但卻顯得太過虛擬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這幻想,讓我質疑。這位偉大詩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他那浪漫的筆觸之下詮釋的真的僅是他那浪漫情懷?

如果他真的是如此執着,如此坦蕩,那為什麼又有“投河自盡”的結束篇?他,絕望了吧——想必,除了在這虛擬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陶醉,他再無地方釋放他自己了。

可憐的人兒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無人理解,無人分享自己對生活的希望,更是無法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

就這樣憋着了,沉默着。沉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認,他吶喊過的,只是被壓抑了;他吶喊過的,不過被淹沒了!最終,他彷徨,他鬱悶,就這樣,他帶着絕望離開人世。

可憐的人兒,我是多麼的同情這位偉大的詩人。他詩中的“美人”,我讀懂了,似乎就是那君主,那破滅了他的夢的偉大的君主!他多麼想得到想要的,多麼想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滅了。他在心中指責,指責君主的無

禮,指責他的庸碌。

可這些都有什麼用呢?可憐的人兒最終選擇了沉睡,與河共眠,在那靜靜思考的河中繼續自己的夢境……

屈原讀後感 篇18

很久很久以前,聽説他很著名。沒有相片,但卻名揚四海。有一天,他到了一條江邊,過了一會兒,就永遠消失在江中。後來,就有了端午。一切順其而至。歷史長河中太多的人,他真的算是不精明瞭。

自古昏君無數,可臣子因為昏君而自盡的,屈指可數。除了屈原,掰着指頭也可以數出來。我想屈指可數並不是為他造的,但也不乏有聯繫。

他永遠是那麼浪漫,死也死得欲仙,引起了巨大反響。人們説他是忠臣,然僅靠聽説,哪怕記載也並不一定真實。但他卻不可小看。屈原會永遠在人們心中,只要還有端午,大人們總會講屈原的故事,代代相傳,他的地位甚至如一個天神。

他的離開也許是對的,自己解脱了,留下美名傳萬世,其實很值得。若他不跳江,就沒有了端午,沒有了粽子,沒有了賽龍舟,人們生活會更無聊。現在的人過端午,大都不再想起屈原,只是習慣而已,但這個人的魅力永存。

屈原的作品我只看過《離騷》,也只是課本上的,我並不深知屈原究竟怎樣一個人。但我能確定的是他的離開留下的是美麗。美麗的神話,美麗的詩,無論何時提起,也不會有傷感。

兩千多年前,他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他;兩千多年後,他依舊不認識我,可我卻認識了他。雖然他已不在,雖然歷史有假,但我仍願相信他是個忠臣,才貌雙全。死了的人也許無悔,活着的人更不能後悔。讀《離騷》已沒有當年的豪氣,但卻能讀一個人的心。

如果上N輩子我認識你,我也會贊同你的離去,不過一死而已,總好過昏迷不醒。我會送你離開,先生遇昏君,不可預料,不佐此人也罷,留得清白在人間!

屈原,請你在天堂一定要幸福,才不枉費你一世辛苦,再冤也不叫苦,錯不用抱歉來彌補,至少能成全你的追逐。才值得你對自己殘酷,看你好模糊,若有來生,願你遇明主,走好人生路!

屈原讀後感 篇19

每每讀屈原《離騷》,我都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屈原對美政的描繪,對明君的追求,以及那種求而不得的絕望,令我感同身受地明瞭屈原曠世的孤獨,生生的執念。楚江邊那遺世獨立,悲愴怨憤的幽魂,勾起了我幾多的感慨!

自傲不是錯,自傲本無罪。可當你有高貴的出身,有驚世的才華,同時又有白蓮般的品質的話。自傲就成了別人喉中刺,眼中釘,肉中瘤了。屈原屈原出身貴族,嫻於辭令又明於治亂。本就令人眼紅,可偏偏屈原還以“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這樣高貴出身自喜,以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才華自傲,以“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的品質自得。又怎能避免陷入 “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境地呢?於是屈原失去了楚懷王的寵信,同時失去了屈原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令楚國成為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的理想的機會。屈原的國泰民安,豪情壯志,雄才偉略,愛國熱情終於再無用武之地了,他的治國宏圖立馬變為泡影,一切抱負沉入海底。屈原從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淵,他心中充滿了憤懣與綿長的愁苦。屈原不捨,不甘,不屈。他執著地撲向他的理想,從此讓自己走上了不歸路。

執著帶給他的是更深的迫害,更透骨的孤獨,更徹底的絕望。屈原的遺世獨立註定只能是一個人的翩躚。他的才華,抱負,美德再無人在乎,君王不但視而不見,甚至厭煩不耐,朝廷中找不到一個志趣相投之人, 就連自己最貼心的女伴也勸自己明哲保身“ 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 。屈原明白此時應該“及行迷之未遠”,“退將修復吾初服”,但作為一個有抱負,有理想,有責 任的君子,他無法做到獨善其身。 那麼自傲睨視的人,為了理想他上奔下尋, 他次次進言,屢表忠心,可他卻連楚懷王的面都見不了。在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望後,屈原也開始抱怨君王的不智,“ 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但無論屈原表忠心還是表怨憤,再無法得到君王的側目了。他躑躅前行,悲愴的背影,揉碎了多少士子文人、鄉野孺婦的心啊。

屈原反省自己的遭遇而“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開始想要收斂自己的一切才華,拋棄那個耀眼的理想,“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忍辱而活,他轉而化解自己“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哪裏沒有芳草,何必執著於一處呢?但 他明白失去了那個理想,那個刻入靈魂深處的執念,便連自己也丟失了,他可以丟失生命,卻不能丟失理想。於是他縱身一跳,跳入了滾滾楚江,用自己的生命祭祀自己的理想。許多人説屈原的死是一種懦弱,其實屈原的死並無關勇敢懦弱與否的問題,而是在於生命的空無與充實的問題,這種對理想執拗地追求、壯烈的宣告、徹底的守望,正如西楚霸王項羽的烏江自刎是對自己判斷失誤最氣吞山河的擔當一樣,他舉動本身就是一種驚天撼地的勇氣,足於睨視天地萬物。

對屈原而言, 不管我們理解與否,都不重要了,他在楚江邊生生守候着自己的理想,反舔着自己的孤寂靈魂。屈原連同他的理想,因為他的執著,他的守候將與日月同輝。

屈原讀後感 篇20

今天我讀了一篇叫做《屈原投江》的文章,讀完以後我有很大的感想。

屈原是楚國貴族中的傑出人才。精通曆史、文學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説他是“博聞強志”,“嫻於辭令”。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國的令尹只低一級,他對內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發佈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付諸侯。楚王很信任他,還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合齊國反抗秦國。足見屈原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卻招來了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和嫉妒。反對者的代表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兒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這批人目光短淺,妒賢害能,只想維護自己的貴族特權,卻把國家的長遠利益置之腦後。可是他們的權勢很大,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懷王的言行。昏憒的楚懷王,聽信了讒言,漸漸疏遠了屈原。

於是,就有了屈原投江的一幕。

好死不如賴活,寧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兩種態度都沒有錯的,不過現在看來更多的還是政治意義上的影響大一些,但也不能僅僅就當這是一場政治秀。死了名垂千古,不死就算他寫出了離騷還是無用文人一個,往身後來看,死的卻也值得。還有個問題,就是既然戰國七雄都是屬於華夏中國,那後世效忠哪個國家不都一樣嗎。回來看看屈原離騷之所以成為後世的榜樣,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愛國投江的影響使人們衍生的瞭解並愛好,其實同時代的宋玉等人寫的也很好,為什麼就比屈原名氣小呢?政治跟文學結合起來了啊。還有一個就是氣質問題了,屈原愛國,所以寫成離騷,如果他不愛國,或者説不愛的那麼強烈,不去投江,也就不會寫出那麼好的作品了。有句話叫做:楚雖三户亡秦必楚。因為楚國滅亡的最冤,而楚人性格上也比較強硬,現在的楚地有人説土話“不知周,大概那時候流傳下的。我覺得屈原的死,也正好是一個心理上的刺激,所以秦朝滅的也那麼快,敗也由楚。

有些人沒事就説什麼屈原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

自殺的人,不管出與什麼樣的原因,都很難聯想到偉大,就算他愛國……

屈原讀後感 篇21

“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當我看了《上下五千年》之“屈原投江”後,我才真正的認識了屈原,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大約生於公元前343年,我還知道了屈原有《離騷》、《九歌》、《天問》等作品。

屈原是楚國貴族中的傑出人才。他精通曆史、文學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説他是 “ 博聞強志 ” , “ 嫻於辭令 ” 。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國的令尹只低一級,他對內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發佈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付諸侯。楚王很信任他,還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合齊國反抗秦國。足見屈原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卻招來了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和嫉妒。這批人目光短淺,妒賢害能,只想維護自己的貴族特權,卻把國家的長遠利益置之腦後。可是他們的權勢很大,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懷王的言行。昏憒的楚懷王,聽信了讒言,漸漸疏遠了屈原。隨後,屈原又被放逐離開楚國的都城郢都,到了漢北。公元前289年,再次被楚頃襄王流放漢江以南。屈原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屈原難以抑制心中的悲傷,在農曆五月初五的早晨,自沉於汨羅江。

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遭遇困難和挫折是正常的,關鍵是面對挫折時,應當拿出勇氣和毅力迎接挑戰,直面挫折,戰勝自我,把每次挫折當作前進的動力,最終走向成功。

作為一個國小生我們應該從小樹立愛祖國、愛人民的遠大理想,擁護世界和平,強烈反對破壞、分裂祖國的行為。我們要在祖國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挺身而出,為祖國做出更大的奉獻。

屈原讀後感 篇22

最近,我讀了一篇司馬遷寫的名著——《史記》。其中,我有一篇記憶深刻的故事:《屈原投江》

《屈原投江》這講的是一位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當時,屈原的國家快滅亡了,於是,愛國的他,便向皇帝傳上了他的幾個改革方法。不料,皇上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反而將他降了職,屈原十分憤怒。過了一段日子,他們的國家國土淪落,屈原滿懷悲憤,投江自盡了。人們非常懷念屈原,他們怕小魚吃掉了屈原的屍體,便每天往江裏仍粽子,這便成了現在的端午節,端午節吃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屈原。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很是感動。屈原的這種愛國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麼?故事中,屈原向皇上提出他的改革方法,昏庸的皇上居然不知採納,還降了屈原的職,能不讓他憤怒麼?尤其是最後國土淪落,這讓愛國的他怎麼接受得住?所以,我們應該對這位愛國詩人表示無限的敬佩。

聯繫現在想一想,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可我們的愛國之情不能變,我們也不用向屈原一樣,我們只要好好學習,回報祖國,這就是我們愛國的表現。

屈原讀後感 篇23

《大地悲歌·屈原傳》作者:竇學欣,從多角度多側面展現了屈原的一生。

小時候的乖巧靈秀,外在的美沒有泯滅內秀的生,父親的諄諄教誨,姐姐耐心叮嚀,成長的路上,百姓的苦,時刻叩擊他的心窗,苦難在別人亦在他心上。成年後的理想壯志,與時劇增,一朝為相,理想大業一一展開,與之商鞅無二,變法強大起來,內外兼修,國強民富,一切水到渠成。但是戰國時代各諸侯國免不了吞併或是被吞併的命運,雖然楚可與秦軍事實力抗爭,但是虎狼之秦豈是剛剛強大又出內訌的楚能抵禦得了的,楚王並不知道,他貶斥了一個屈原,就告別了一個王朝。

從平民到侍讀,到左徒,再到三閭大夫,“謇朝誶而夕替”,理想壯志始終沒有消殞,但是一腔熱血最後化為雲煙而去,又有多少人,感知他的價值所在?好在楚地的百姓懂他愛他,不忍他受辱,哪怕是魚兒也莫傷了我們的他,汨羅一沉,是無數精神強大者的覺醒,無人能將他帶走,留下的《離騷》是任人不可替代的功課。

屈原讀後感 篇24

讀屈原愛國故事有感——同情人民、嚮往光明。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中國文學史》評價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從此屈原鬱郁而行,他的一系列主張的提出,無一定主見,跟楚國早年的改革家吳起有許多共同之處。屈原一生都奉獻在改革上。這時候、辭章瑰麗的作品堪稱世界文學殿堂的精品。他的理想和事業永遠為後人所惋惜,遭到更沉重的打擊,眼見親秦派已經得勢,不讓他參與國家大事,對舊貴族勢力顯然不利,他絕無回天之力,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為後世楷模,他成功了,卻引起了貴族勢力的一片恐慌。

懷王雖然對屈原十分賞識。縱觀他的一生。他一生“正道直行、上官大夫靳尚和稍後的公子子蘭。老百姓拍手叫好。着《離騷》,他氣魄宏偉,作為一位家和改革家、靳尚一夥的挑唆,抒發了他熱愛祖國,相當於後來的副宰相、《九章》等作品20多篇,在楚宮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現後鄭袖、《九歌》,為何“信而見疑,長期在洞庭湖流域過着流放生活的屈原。他們結成死黨,一顆閃耀在“羣星麗天的時代”,屈原由文學侍臣晉升為左徒,秦將白起攻克楚國郢都,一氣之下疏遠了屈原、《天問》,一個改革家的悲劇。因為屈原的主張特別是改革主張,在懷王面前説屈原的壞話,標誌着他的生涯的結束。

可以説屈原的一生都是個悲劇。他憂國憂民,深知楚國大勢已去。屈原從小就懷着振興楚國的遠大志向,一個正義毀於邪惡的悲劇。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任命他掌管王族三性事務,於當年五月初月懷石投汩羅江而死。懷王經不起鄭袖。他把滿腔憤怒化為詩歌,拼死揭露了那批禍國殃民的親秦派的罪行。這職務相當高。這些詩作如今萬古流芳。這兩股勢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對楚國內部的親秦派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舉國默哀致祭的機會。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塾館教育,竭忠盡智”。

屈原在楚國政壇的崛起,終年62歲?他百思不得其解。他被流放了,他失敗了,飽覽當時能夠蒐集到的詩書。近代學者梁啟超首推屈原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只好以身殉國這是個謬論啊,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卻表現為孤傲自大、憎恨黑暗的熾熱感情,“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

屈原讀後感 篇25

早春三月,天氣還是那麼寒冷,閒暇之際讀屈子列傳。雖斯人已遠,但感其遭遇,依然心中鬱結難釋。彷彿看到一個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披髮老人行走在汨羅江畔,對着滔滔江水,淚水長流。家國仍在,可惜報國無門。

江邊的漁夫見到屈原後兩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漁夫問:“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答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讀完兩人的對話,深感屈原人性的高潔,不隨波逐流。寧可葬於魚腹,也不能蒙世俗之温蠖。像這樣的境界是多少人永遠也達不到的高度,但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性格註定了屈原的悲劇。這個悲劇的屈原個人性格造成的嗎?我看未必。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血緣上與楚國國君不可謂不親;居楚國三閭大夫、左徒高位,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地位不可謂不顯赫。可以説屈原至少已經具備了實現他政治理想的前提條件,比起那些苦於謀求進身之階的普通士大夫強千百倍。古往今來,太多的人一直在思索報效朝廷,但苦於無門、還有人長期延滯於卑微下僚的地位,終身飽受勞碌之苦,蹉跎一生。屈原的身世對於他個人是他的幸運,對於楚國來講也是楚國的幸運。

但命運無常,小人難測。上官大夫妒賢嫉能,在楚王面前誹謗屈原,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楚王聽之開始疏遠屈原。後來秦欲伐齊,齊與楚為同盟,秦派張儀以小惠離間齊楚,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楚王沒有得到張儀許諾的六百里土地,一怒之下,懷王大肆興師伐秦又遭慘敗,楚國上下蒙受了奇恥大辱。 屈原雖然被放逐,但依然睠顧楚國,繫心懷王,希望懷王能幡然悔悟,召回自己,但懷王終不悔悟,後多次聽上官、鄭袖等人的讒言,一次次做出失敗的決策。太史公曾論到,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懷王見欺,可憐又可恨。

自古士大夫飽讀詩書,期待有一天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致君堯舜,天下大治。他們遵循着一條修身齊家平天下的道路,擔負着社會理想的實現和國家秩序的穩定。中國古代的文人承擔着道義和對社會的責任,但他們又不是一個獨立的階級,往往需要依附政治勢力或統治階級去實現所謂的道和義。屈原的悲劇是註定的,因為他沒有遇到一個賢明的君主。伊尹碰到了知錯就改的太甲能中興殷商;姜子牙遇到禮賢下士的文王,開大周八百年之基業;魏徵與太宗同時,才可以共創貞觀盛世。所以賢臣治國還賴有賢君,賢君能聽採納忠言,賢臣才能開一個太平世界。

自古壯志難酬是士人的最大悲劇,多少人在這條為國為民的道路上白了少年頭,以後悲劇收場。是個人悲劇,也是時代悲劇,更是制度的悲劇。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權為核心,一切政治目標的實現都有賴於皇帝的首肯。一個昏庸的皇帝足以讓所有的賢臣在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偌大的皇權也是有皇帝一人來行使,他也是一個有七情六慾的人,容易被小人左右,也有自己的性格弱點。為什麼有的賢臣説的話,皇帝就是聽不進去,小人一番鼓譟就言聽計從呢?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能有讓人信服的例子來説教,一些華而不實的大道理説教然而讓人生厭。但一些小人能揣摩上意,一下子就説到了皇帝的心裏,自然就會大受重用了。

屈原被疏遠與其説是小人的讒言,不如説懷王擔心其功高震主。屈原的悲劇歸根到底是制度的悲劇罷了。

屈原讀後感 篇26

我的祖國以快60歲了,我的祖國是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才有今天的繁榮,在這幾千年的歷史中有多少人為祖國拋頭顱,但他們依舊微笑有多少人為它灑熱血,但他們都覺得值,從古至今有多少的英雄人物為自己的祖國獻出了他們自己年輕的生命呀!

前段時間我有幸讀了《屈原列傳》這本書,對流芳百世的屈原有了個全新的認識。

屈原名平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左徒,見識廣博。但是他一生中遭遇了兩大挫折。讀《屈原列傳》的時候,我感覺到吸引和震撼我的以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質,而是感慨活在一個不被人瞭解的世界,那會是一個多大的悲哀。

屈原為楚國建立了法度,辦理外交使楚國的趨勢逐漸走向富強的道路,並一度成為六國聯合抗秦的領導,同時他又為祖國積極培養人才。可是楚國的貴族政治,以日趨沒落,楚懷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國的張儀以重金收買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懷王的寵妃鄭袖,造成一個全面的政治攻勢。

事後,屈原便找到楚懷王,要楚懷王聽從他的建議,但楚懷王的寵妃和大臣們百般阻撓,最後沒聽從屈原的建議。過了一段時間秦兵大舉來襲,最終楚國滅了。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淚,最後終於抱起岸邊的一塊記錄楚國輝煌、中落的歷史的江石投入了奔騰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嗚呼。

“路慢慢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每每讀到屈原,想到屈原,我總是有一種悲歎,一個真正的跋涉者,一個真正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情操的人,他的結局竟是萬般無奈的投江,後人們便流傳這樣一個習俗,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便在屈原投江的那條河裏,撒粽子,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屍體,以後的五月初五變成了今天的端午節。

我讀完了這本書以後,我想為什麼有那麼多高尚的人總是匆匆的走完了他短暫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許永遠也不會明白的。

從屈原坎坷的一生,我悟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遭遇困難和挫折是正常的,關鍵是在面對挫折時,應當拿出勇氣和毅力,迎接挑戰,直面迎接,戰勝自我,把每一次的挫折,當作前進的踏腳石,最終走向成功,我相信這個道理一定會使我終身受益的。

屈原讀後感 篇27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指的就是《史記》,今天我們就來説説史記中《屈原的故事》吧!

當時楚懷王十分信任屈原,但上官大夫十分嫉妒屈原的才華,想掙取楚懷王的寵信。楚懷王讓屈原制定國家法令,屈原才剛剛起草,還沒有定稿,上官大夫便想奪取這份草稿,屈原不給,他便在楚懷王面前毀謗屈原,楚懷王聽了以後大怒,因此疏遠屈原。楚懷王被矇在鼓裏,不知實情,盲目的把屈原放逐了。

屈原被放逐後,來到了江邊,遇到一個漁夫,漁夫問:“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到此地方來呢?”屈原説:“全天下的人都是污濁的,只有我保持乾淨,眾人都昏醉了,只有我依然清醒。我不願讓我的高潔的品格受到世俗的污染!”

人也一樣,要做純潔高尚的人,不要做一個不知道這個事情裏發生了什麼,就盲目的跟隨別人的人!

屈原讀後感 篇28

許多人不能理解屈原,認為他是個心理脆弱,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但只知一死了之的懦夫,在他們看來好死不如賴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可是當一個人真正絕望的時候,死也許是他最好的出路。

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在屈原看來,他的“美政”理想正慢慢地在生根發芽,只要楚國堅定不移的走這條路,那麼最終會擺脱被秦欺凌的處境從而達到富強,國泰民安。屈原在腦子裏勾勒着祖國的大好河山、壯麗前景,那時的他是多麼的壯志勃發,雄才偉略啊,他的愛國熱情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可是好景不長,“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他的才幹很快遭小人的妒忌,不久便被楚懷王疏遠,於是他的治國宏圖立馬變為泡影,一切抱負沉入海底。屈原從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淵,其心中的憤懣與愁苦可見一斑。

在這樣的處境下,屈原對混沌的政治局面毅然加以斥責,不顧遭到更嚴峻的迫害。“亦與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而轉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遠”,“退將修復吾初服”。但屈原畢竟是個有政治理想的人,他無法面對混濁不堪的局勢退而獨善其身。朝廷中沒有同道之人,就連自己最貼心的女伴也勸自己明哲保身。現實中他是如此孤獨,無處申訴內心的憂愁和痛苦,無奈之下,“就重華而陳詞”。其實這仍是屈原面對蒼天,面對虛無的一次內心獨白。這種尋求安慰的申訴並得不到迴應,他的心緒仍不見平靜,他仍舊一再抽泣,“沾餘襟之浪浪”。這淚是一個充滿理想抱負的男人在理想破滅之時,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遺棄之時流下的淚水。“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哭過之後他卻發現自己近乎絕望的悲歌不但沒有使自己妥協,卻使自己的政治觀點更加系統化,思想更加明確,信心更加堅定。他又一次想起懷王,於是又一次“叩關”,然而司門人卻根本不給他開門,求見天帝的願望落空。對懷王的思戀和欲親近而不得的現實矛盾、心理矛盾以及思想上的追求、挫折、失望和苦惱,再一次深深的觸痛了屈原。

我們是人,不是神,即使承受力再強的人也經不住這人生一次又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屈原無法在沉默中爆發,於是只能選擇在沉沒中滅亡。

我們可以想象,在屈原滿腔愛國熱血無處揮灑、自己慘遭讒被害、眼看祖國大好河山倍受秦國蹂躪、老百姓流離破散食不果腹的情境下,他唯一能做的僅僅是眼睜睜地看着,肉體上和精神上飽受着無法救祖國於水深火熱的苦悶的雙重摺磨,死對他來説已經是一種解脱了:那麼痛苦的繼續還不如結束一切痛苦。現在我們可以那麼輕巧地評論着屈原的感受好象我們也如此經受過一般,可是,真的,他所承受的苦我們又能理解多少呢?

有時我會想屈原你老老實實活着做一個平凡的人不好嗎?幹嗎想那麼多愛國不愛國的事,無故的這樣折磨自己何必呢?!可是後來又轉念一想,社會上的確是需要有這麼些我們眼裏的“傻人”,否則人們在精神上就沒有向善的、美的追求,這些人是我們膜拜的榜樣、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存在,也就無所謂的善惡,也就無所謂的社會精神,人活在世還是需要一些心靈的震撼的。

我很佩服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堅持真理,寧死不屈,在他面前我感受到了自己從未有過的渺小,同時也留給我其現實意義的思考:如今,在物質條件比較優越的社會更需要像屈原這樣的人,我們的社會需要奉獻、需要愛。

屈原讀後感 篇29

蒼涼的黃昏下,你獨咽斷那楚楚南天。千古登臨,被玩弄的餘暉,散落在歷史的深淵,微薰成殷紅的一片。

黃昏老去,遺落殘陽。沉澱在湘水中的愁怨,被紅塵腐蝕的歲月醖釀……

風不懂,雨亦不懂。

長劍在腰,卻無法劃破紅塵鎖鏈,只撩蘆葦,惹清風,為你搖晃蒼白的頭顱……

公元前278年壬月初,在這個九毒之首的毒月,蒼天一角的眼淚為你稀釋了苟且偷生的痛苦,冰徹透骨的湘水,徹底凍結了令尹子蘭和靳尚對你的仇視,漫天的流言被楚頃襄王的昏庸冷到了極點。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你的本色沒有被奸臣的謊言摧毀,你毅然抱石投江,你的反抗與無奈被歲月沉甸甸地搖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下下而求索”,你不願輕易地放棄。楚國的盛強還被你的忠心勾勒着。

你堅持到了最後一刻,卻在這湘水中得到了永生的寂寞。

風雲不再,歷史仍流。你那深愛的楚國山河,早已繽飛、銷盡……江山換了,你的心也還隨江山變嗎?你無法再回答。但千古流韻的《離騷》中,飄逸着你的堅毅與頑強,偉大的愛國情懷似一股風,在華夏血脈中穿遊!是的,踏過五千年的風霜雨露,你始終都沒有變過!

在紅塵俗世中,你不願做任人擺佈的棋子。汩羅江畔,你為了堅持自己的本色,寧願做荒野沒有歸宿的靈魂……

微雨的黃昏中,為了自己本色的生存,我們義無反顧,在一片雪地上前行,看那燈火搖曳着生命,直至衰老……

屈原讀後感 篇30

自古以來,生老病死,都是常態,卻又總是無常,沒人能説明天會有什麼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正因為是這樣,很多人常説,要過好每一天。

生病,死亡,偶有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身上,這時,我們或許會想到生老病死,但大多數時候我們很少去想這個問題,因為這些是乎與我們自己無關,那些是別人的故事,因為我們正健康着呢。

如果不是五年前那突如其來的一場病,我真的就象前面所説的那樣,生病或死亡與自己無關。

五年前,一紙診斷書,將我歸為另類,我生病了,是那種可以直奔向死亡的疾病。我象是被巨雷驚醒,仰望天空,天空就在那一瞬間變得神祕而且陌生,我要怎樣?我能怎樣?我只是被告知了,我有了一張死亡通行證。

我的腦子什麼也不能想,我不斷的問自己,我要走了,要離開我的親人們,我知道我不能再為他們做什麼,我甚至在想,我還剩下多少時間。也就是在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多麼的渺小,多麼無能為力,我感覺有一種神奇而強大的力量在控制着我們,它是誰?它在哪?我卻一無所知。

我是學科學的,並且是學醫學的,生命的本質我沒有什麼不懂,但就是這樣,我也無法擺脱心靈中的一種空空的恐懼。現代人對死亡尚且如此,那古人呢,應該是更甚了。

今天讀屈原的詩作《大司命》,便又回想走五年前的那場經歷:

在那些日子裏,我真的好好的想過這個問題,就是關於死亡。想了幾天,在無奈中想出了一條通路,那就接受吧。決定今生死去,反倒沒了想法,把自己交給醫生,一切聽天由命。夜深人靜時,想着死亡就如同靜靜的黑夜,不再説話,不再吃飯,只等待來生轉世。

也許是這樣想,反倒夜夜做起美夢來,夢到自己已經到了下一輩子,夢中的自己是興奮的,是是糾結的,甚至在夢裏説:還沒理清這一世就又到了下一世,真是太快了。

當然,這樣夢幻的日子沒有多久,就又回到了現實,治療疾病,與疾病抗爭那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需要努力和堅持,需要親人們的鼓勵和幫助。

我生病了,這是我的災難,在別人看來也許就是一個故事。當然這樣的故事很多,天天都在發生。我認識的一些人,在我生病時,他們還是健康的,但在這五年當中,有的人已經走了,走的原因只有發生時才知道。

死亡就是一份黑色的禮物,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會收到,只是不知道它會發生在未來的什麼時候,是什麼樣的形式,僅此而已。

屈原寫的大司命,他是掌管人的死亡之神,他被人崇敬着,敬畏着。古代人是這樣,其實,現代人也是這樣,因為,每一個人都會死亡,都害怕死亡,又都不知道自己的死亡之路在什麼時候會出現。

朋友們,好好的珍惜我們的每一天吧,讓生命在快樂中度過吧。

屈原讀後感 篇31

這一篇顧名思義,寫了兩個人,屈原和賈誼。兩個的早年經歷和個性有些相似,都是早年得志,以文采和博學深得君主器重,但是都遭遇誣陷抵毀,然後一蹶不振,屈原跳汩羅江自殺身亡,賈誼流放長沙抑鬱而死。

簡單的説這一篇就是這樣。

作者用了很多篇幅記述屈原和賈誼的文章詩詞,大抵都是悲憤喊冤之辭,“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小人得志,有才能之士失意,“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謂兮”。總之,是這個世界錯了,我沒錯,世既不容我,我將離世而去。

這兩人都是飽學有才之人,但在人格上都有缺陷,早年太得志,沒經過挫折,一旦失意,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嗯,不要罵我,我的確有點站着説話不腰痛,不過學歷史就是要以史為鑑,客觀分析,容不得半點姑息。屈原所受的不公平際遇有伍子胥慘嗎?有范雎慘嗎?他們都可以重振旗鼓,東山再起,為什麼他不能?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個世界的確是極其不完善的,古往今來,有太多的懷才不遇之士;有太多的受人誣陷抵毀從此失意的有識之士;世之不公,比比皆是;因此屈原呼天搶地怨天尤人的詩詞引發古今無數中國知識分子的共鳴,也成就了他千古才名。

其實,從某種角度説,屈原的不如意的際遇加上他抑鬱偏激的個性,當然還有他的文學造詣成全了他作為一個文學家的成就,所謂憂愁憤怒出詩人,就是這個道理。

屈原讀後感 篇32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司馬遷的一篇列傳。屈原是湖北秭歸人,作為一名湖北人,對這位偉人的歷史我也非常感興趣,今天特地開始讀了一下原文。

屈原是羋性屈氏,古代的姓和我們今天的姓不一樣,古代只有貴族才有姓,屈原和楚國王室都是羋姓。而屈是他的氏。《屈原賈生列傳》中説屈原是楚平王的同姓,所以按照道理來説屈原是和楚國王室有血緣關係的。

他最先是楚懷王的左徒。因為才華出眾,所以懷王一開始非常信任他。但是同朝為官的人為了爭寵而害怕他的能力超過自己。於是他們想辦法迫害屈原,他們在楚懷王的面前誣衊屈原,這樣楚懷王就開始漸漸疏遠屈原。

由於屈原為人非常正直,用心對待他的君上。可是卻被疏遠,真是忠言逆耳。屈原被罷免以後,秦國想要攻打齊國,齊國和楚國關係很好。秦惠王想要疏遠楚國和齊國,於是派張儀去找楚懷王,張儀説如果楚國能夠和秦國結盟去攻打齊國,秦國會把六百里的地方送給楚國。楚王聽了以後答應了張儀,於是和齊國絕交。等到戰後楚王準備去接收土地的時候。張儀卻説自己和楚王約定的是六裏,沒有聽説過六百里。

之後楚王很生氣,想要攻打秦國結果被秦軍打敗。後來秦國主動請求歸還漢中向楚王求和,楚王只要求得到張儀。後來張儀用重金收買楚王的寵妃,張儀逃走了。之後秦昭王和楚國通婚,希望和楚王見面,屈原説秦國是虎狼之國不能相信,結果懷王不聽。最後楚懷王死於秦國。

屈原後來又被貶了,在萬般無奈之下,投江自殺。《屈原賈生列傳》讓我體會到,一個國君如果只聽片面之詞,聽不進真話的惡果。屈原忠心耿耿卻落下一個投江自殺的下場。實在是非常可惜。

屈原讀後感 篇33

這個寒假,我拜讀了韓兆琦先生的《史記精講》一書,受到了很大啟發,其中的《屈原賈生列傳》一文,給我的觸動最大,對於屈原,作者先寫他的才能之高。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進讒言使懷王疏遠屈原。

屈原被貶之後,作者極力表現他忠君愛國的一腔熱血和滿懷赤誠,“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終也沒能使懷王覺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蘭,慘遭放逐。屈原被放逐之後,作者重點寫了他的壯烈犧牲。上不能為國盡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壟畝,歸隱田園,“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一種偉大的、難得的孤獨,唯有堅強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就這樣,屈原懷抱沙石,沉江而死,實現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的諾言,其正直剛烈堪稱千古之冠。但是,合上書頁,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當故國淪陷之時,向那滾滾汨羅江水縱身一躍,了卻殘生,當真是最好的選擇麼?在重新閲讀過《史記》和《史記精講》中的相關章節後,我對屈原以身殉國的做法有了更多的認識。我認為:當自己的國家深受外敵蹂躪之時,我輩青年當拍案而起、跳將出來,拼儘自己的力量,為國奮鬥,哪怕馬革裹屍,血染沙場,也算死得其所!而不是喪失信心與勇氣,獨自徘徊於江湖一隅,毫無意義的輕易了結自己的生命。話雖這樣説,屈原的做法卻仍值得後代永遠尊敬,我認為:他的以身殉國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講確有值得商榷之處,但他的精神卻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特別是在這個喧囂、輕浮的時代,當金錢的作用被誇大到一個令人瞠目的地步時,當愛國精神被大眾所譏諷為“老土”時,當有識之士們驚呼“我們已經窮的就剩錢了”時,我們太需要屈原的精神了!他的正直、他的剛烈,他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般高潔的品質,正是我們所極為欠缺的!所以,讓我們暫時忘卻身旁的浮華,閉上雙眼,讓思緒飛過千年的風霜,去聆聽一下汨羅江畔那淒涼的歌聲,與偉大的心靈做一次深入的對話吧!

成語馬革裹屍: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如: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牀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又如: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杵休重説。——宋·辛棄疾《滿江紅》

成語舉世混濁:舉:全;混濁:不清明。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清不白。比喻世道昏暗。如:戰國·楚·屈原《離騷》:“世混濁而不分兮。”又如:舉世混濁,清士乃見。——《史記·伯夷列傳》

屈原讀後感 篇34

這個寒假,我拜讀了韓兆琦先生的《史記精講》一書,受到了很大啟發,其中的《屈原賈生列傳》一文,給我的觸動最大,對於屈原,作者先寫他的才能之高。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進讒言使懷王疏遠屈原。

屈原被貶之後,作者極力表現他忠君愛國的一腔熱血和滿懷赤誠,“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終也沒能使懷王覺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蘭,慘遭放逐。屈原被放逐之後,作者重點寫了他的壯烈犧牲。上不能為國盡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壟畝,歸隱田園,“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一種偉大的、難得的孤獨,唯有堅強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就這樣,屈原懷抱沙石,沉江而死,實現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的諾言,其正直剛烈堪稱千古之冠。但是,合上書頁,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當故國淪陷之時,向那滾滾汨羅江水縱身一躍,了卻殘生,當真是最好的選擇麼?在重新閲讀過《史記》和《史記精講》中的相關章節後,我對屈原以身殉國的做法有了更多的認識。我認為:當自己的國家深受外敵蹂躪之時,我輩青年當拍案而起、跳將出來,拼儘自己的力量,為國奮鬥,哪怕馬革裹屍,血染沙場,也算死得其所!而不是喪失信心與勇氣,獨自徘徊於江湖一隅,毫無意義的輕易了結自己的生命。話雖這樣説,屈原的做法卻仍值得後代永遠尊敬,我認為:他的以身殉國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講確有值得商榷之處,但他的精神卻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特別是在這個喧囂、輕浮的時代,當金錢的作用被誇大到一個令人瞠目的地步時,當愛國精神被大眾所譏諷為“老土”時,當有識之士們驚呼“我們已經窮的就剩錢了”時,我們太需要屈原的精神了!他的正直、他的剛烈,他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般高潔的品質,正是我們所極為欠缺的!所以,讓我們暫時忘卻身旁的浮華,閉上雙眼,讓思緒飛過千年的風霜,去聆聽一下汨羅江畔那淒涼的歌聲,與偉大的心靈做一次深入的對話吧!

屈原讀後感 篇35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時光的陰暗已撒滿世界角落,隨波逐流的種子已經在人心深處萌發。

而屈原呢?“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從長長的歷史通道中走出,帶着一身正氣凜然,帶着滿腹詩書的才華,然而與眾不同的個性在世故的社會中不能保全,最終,為獨行於世,不忘初心,他選擇了悲壯之路。在濤濤汨羅江水中,他將自己洗刷得澄澈,他拒絕隨波逐流。

而伯夷叔齊二人也是這樣,當殷商要滅亡而周要興盛時,連微於這樣的賢人都抱着祭祀器具離開了殷商。武王是聖人,率領天下賢士和諸侯前去進攻殷商,未曾聽説有人批評他,唯獨伯夷、叔齊認為他不該,殷商滅亡後,天下承認周為宗主國,伯夷叔齊二人卻認為吃周的糧食是羞恥的,即使餓死也不後悔。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忠實信仰。

在眾人苟且偷生時,岳飛特立獨行,想要“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展不世豪情,將精忠報國謹記心間,為領土完整而浴血奮戰,在與金求和時,岳飛堅決反對,在臨安朝見時,對高宗説:“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但在最後,高宗為了與金和議,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而他,也用一生踐行了母親的教誨“精忠報國”,岳飛雖然被殺害,但他的功績不可磨滅!他堅持初心,對自己生命負責。

而在現代,在眾人皆麻木不仁、渾渾噩噩時,魯迅以筆為劍,斬除舊思想的荊棘,直指社會愚昧與腐朽,將中華這條巨龍從夢中喚醒,他在混亂的年代中,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為信念而奮鬥不息。

屈原在江畔遇見漁翁,將自己高潔的品質流露在言談之中,當時懷王身邊已無他的立足之地,他身後是鄭袖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身前是令尹子蘭的肺腑之言,他不能從俗,他便行吟澤畔:“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他不願與人同流合污,只好措填則問:“指九天以為正兮,其惟靈脩之故也,”他還不願隨眾而降,只好赴清流了。

但丁説:“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吧!”社會過於複雜,人們來不及思考就被一雙手推進看不見的軌道,多數人在這裏隨波逐流,平凡地走過一生,而那些堅持自我,特立獨行的人,會隨着歲月輪轉,成為人們心中的閃光點。

屈原讀後感 篇36

今天,我讀了《愛國詩人屈原》我深有感觸。

屈原原本是一個官員,他甘願為朝廷出力,願為老百姓伸冤。他辦事公正廉潔。但因為當朝皇帝聽信讒言,把屈原貶為庶民。最後,屈原已經看不慣這個世界,就跳河自殺了。

像屈原這樣愛國的人,竟然會貶為庶民,而他的忠言,(.)卻被小人的讒言,給當了下去,他的忠言皇帝一絲不信,他為百姓的安危,百姓的利益着想,

他為國家的安危、國家的利益着想。他清正廉潔,沒有一絲的私心。

而現在的官員,對老百姓們不管不穩,對國家不盡心盡力。只知道把自己的腰包填滿,把自己的生活提高,而其他的不聞不問。

如果我長大了當了百姓的父母官,我將像屈原那樣,為百姓、為國家着想。像屈原那樣公私分明,公正廉潔,不會有一絲的私心。我要全心全意為人民、國家奉獻自己的一生。

屈原讀後感 篇37

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鋭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説、屠夫呂望、商販甯戚的歷史事蹟為例,説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鋭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鬥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箇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捨也”;他明知自己面臨着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着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投江自荊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讀後感 篇38

《上下五千年》是一條能讓人穿過看到中華歷史的時空隧道,當我們穿過這悠長的時空隧道,回眸凝視中華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只見這茫茫中國歷史海上湧起陣陣浪濤。一位位歷史英雄在這本書中散發出如太陽那般輝煌燦爛的光。

鑽入時空隧道,當我路過戰國末期的楚國時,看到了一處景點——汨羅河時,不由停住匆匆忙忙的腳步。在汨羅河旁,我似乎看到了當年懷才不遇、一腔悲憤的偉大詩人屈原正準備跳江。這裏的江水多麼清澈見底呀!波濤滾滾的汨羅江水似乎是屈原那一顆愛國的心,有似他愛國的心不服氣。因看到祖國江山已保不住而在悲憤地翻滾。生前,他多希望這朝廷沒昏君、奸臣、百姓無憂無慮、幸福生活。可當他看到楚王無能,奸臣隨心所欲地做壞事,百姓民不聊生。他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數次勸諫,卻因小人離間而不被君王信任,這一切使屈原心中悲哀至極,萬念俱灰,終帶着一身的清白投了汨羅江。

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辭世的日子。人們為了紀念他,創立了端午節。每到這一天,人們吃粽子、賽龍舟的同時,總會回想起他——屈原。屈原雖死,但他的詩歌連同他高尚的人格,早已化為人類歷史夜空中的一顆明星,在無盡的暗夜中,永遠温暖我們的心靈,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