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5.08K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文課文的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供參考學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人教版《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嚴格説是一篇駁論文,從文學體裁的角度來看是一篇雜文初中學生對於議論文接觸得並不多,尤其又是魯迅先生的作品,無論是作品內容、背景還是作品的語言表達都讓現代學生感到陌生因此,這是一篇教學難度較大的文章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已經接觸了簡單議論文,對議論文的基礎知識有了初步瞭解但駁論文在教科書中還是首次接觸到,大部分學生對於駁論文的知識和駁論方法的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這篇文章語言犀利尖鋭,富有戰鬥性,帶有嘲諷意味,讀起來富有鼓動性;學生對於新文體、在生活中能用到的知識具有很強的求知慾;這階段的學生喜歡合作探究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積累詞語,掌握“玄虛、誆騙、懷古傷今、為民請命”等詞的讀音、詞義,學會運用

2。通過對課文中選用論證方法的分析和語言訓練,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理解重要語句的含義,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分析這篇雜文所選用的論據和所運用的論證方法、表達方式

2。認識和揣摩富於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體會魯迅的語言藝術

3。掌握魯迅的駁論方法和諷刺藝術,學習駁論文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自信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領會文章所表現的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l)學習本文抓住“突破口”進行批駁的方法;學習本文通過駁論證來反駁論點的方法

(2)學習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方法 ;體會本文精闢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資源】視頻、音頻、課件、板書

【課前延伸】

1、複習議論文的閲讀知識

2、熟讀課文,簡要了解寫作背景,從文中找出疑難問題,準備在課堂交流

3、通過註釋和工具書,掌握生疏字詞的讀音、寫法和意義

4、請在課前交流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績

【課內探究】

導入課題:請列舉進入新世紀的短短十年中國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偉大國家取得了哪些舉世矚目的成績?……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衝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新的啟發

一、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一) 預習檢查:

1、弄清字詞讀音:搽 chá 玄xuán虛 省xǐng悟 渺miǒo茫 脊jí樑 誆kāng騙

2、 解釋下列詞語:

(1) 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2) 渺茫: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

(3) 誆騙:用謊話騙人

(4) 懷古傷今:懷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5) 為民請命:請命,代人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6) 自欺欺人:既欺騙自己,又欺騙別人

3、填空:

魯迅,(1881—1936)原名 ,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 、 和 1918年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隨後發表了小説《孔乙己》、《藥》、《故鄉》等,1921年發表了代表作《阿Q正傳》本文選自短篇小説集《 》,另一篇是《 》另有散文詩集《 》,散文集《 》

(二)瞭解寫作背景

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突然向瀋陽進攻,蔣某下令不許抵抗,國民軍隊不戰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國主義就佔領了我東北三省而國民政府腐壞無能,採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無策”“單會去哀求國聯”,“國聯”即“國際聯盟”的簡稱,是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和調節相互矛盾,於1920年成立的國際組織魯迅指出“國聯卻正和日本是一夥”“九&8226;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採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後,在發表的《國聯調查團報告》中,指出日本發動“九&8226;一八”事變並非“合法之自衞手段”,但居然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國聯對日本的侵略不採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蔣某向國聯哀求,實際上就是向日本帝國主義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蔣某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國聯無效後,一些國民政府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等,“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因此,在當時有些人便散佈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

②針對上述情況魯迅於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8226;一八”事變三週年之後,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寫了這篇文章

簡介駁論文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三)議論文相關知識:

1、按論證方式分,議論文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大類型

立論:確立一個觀點,然後用事實和道理加以論證

駁論:用正確的觀點披露或駁斥錯誤的觀點,從而進一步闡明和確立正確的觀點

2、駁論的方法:駁論點、駁論據、駁論證

3、駁論文的思路:

樹靶子(擺敵論論點)、打靶子(駁敵論論據)、立觀點(證明自己觀點)

(四)自主交流,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思考問題並在文中劃出標識性語句:本文作者批駁的錯誤論點是什麼?作者樹立的觀點是什麼?

2。讀課文1—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樣從對對方論據不能推出論點來進行批駁的?

3、再讀7—8段,看看作者又是如何證明自已觀點是正確的?

(明確:1、“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2、對方錯誤論據:“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着“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着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分析這些事實只能證明中國人失掉了他信力,發展着自欺力並不能證明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作者就是以此為突破口,證明敵方的論據不能證明論點,論點和論據之間並沒有邏輯關係,通達駁論證來批駁了敵方的觀點3、作者通過大力歌頌歷史和現實中的“脊樑”——自信的中國人來證明自已的觀點)

4、文章最後一段起什麼作用?“狀元宰相”和“地底下”分別指哪些人?

明確:前者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後者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