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後感彙編10篇

來源:文萃谷 1.59W

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彙編10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1

“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評價。暑假的時候這本書深深的吸引着我。

《呼蘭河傳》是作家蕭紅寫的一篇半自傳,記敍了作者童年發生的一些事情。裏面的內容無關現在,也無關未來,只是蕭紅對自己無憂無慮童年時代的一個回憶。她既沒有美化它,也沒有醜化它,而是以一個現代主義作家的態度描繪了一個長長的舊夢。灰色是整部書的色彩語言悽婉,純淨樸素。堪稱世界文苑的一朵奇葩。

這本書又不斷吃人的大泥坑,有性格怪異的有二伯,有蕭紅和爺爺玩耍的大花園,有人們求子的娘娘廟......

其中最為深刻揪心的是小團圓媳婦那一章節,讓我看到舊社會殘酷黑暗的一面,人們思想的極度落後,迷信愚昧深深的圍繞着人們。小小的年齡就被買作童養媳,千里迢迢嫁到胡姓的一位人家,因為自己活潑開朗、大大咧咧而遭受到婆婆打罵,她不過十二歲的一個女孩子啊,身材高大怕別人説她於是謊報年齡十四歲。被婆婆用燒過的鐵鉗烙腳心,被吊在大梁用皮帶抽,昏了用涼水澆,認為這可以使她更“懂事”更像小媳婦樣子。不過一段時間,小團圓媳婦被折磨病了,婆婆認為她身上有鬼,於是用盡各種迷信的偏方:請雲遊真人抽帖、請人來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開水中煮三次,暈一次用水澆一頭醒來繼續煮......等到她昏迷了六七天後還被婆家人剪辮子休妻,最後小團圓媳婦被無辜的折磨死了。

多麼可悲的舊社會啊,十二三歲正是踏入國中校門,盡享青春美好時光的年紀,但在那時候小團圓媳婦就已遭受這麼多的痛。由此可見,舊社會農村是多麼可怕,它就像一堵黑暗的高牆,使人們思想跟不上時代文明的發展,只有麻木迂腐。我們只有好好學習,跟向文明,才能讓那歷史不再重演!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它説盡舊社會的黑暗;説盡蕭紅童年的快樂,説盡四十年代呼蘭河畔發生的故事。

《呼蘭河傳》是蕭紅信手拈來的一片片記憶碎片,而這記憶的碎片也是她走到人生盡頭的靈魂慰藉......

《呼蘭河傳》讀後感2

“它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最近,我喜歡上了被作家茅盾這樣評價的蕭紅的小説《呼蘭河傳》,隨着它,我慢慢走進了蕭紅小時候眼裏的家鄉,位於黑龍江省的一個邊遠小城——呼蘭河。

女作家蕭紅就出生在黑龍江的呼蘭河畔。她半生漂泊,命運多舛,年僅31歲就去世了。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場》、《小城三月》和《呼蘭河傳》等。寫於一九四零年十二月的小説《呼蘭河傳》,是她的最後一部著作。

在這本書中,蕭紅介紹了家鄉呼蘭河的景色、習俗和自己小時候的生活。呼蘭河的景色優美,習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等,都讓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蕭紅的童年生活雖苦多樂少,每天都要忍受父親的冷漠、母親的惡言惡色,還被外祖母用針扎過手指,卻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時光。像後花園和儲藏室,都是小蕭紅的“天堂”。在後花園,她把玫瑰摘下來,一朵朵插在外祖父的草帽上。外祖父不知道,還説:“今年的春天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這麼香。二里路怕也聞得到。”直到回到家,被家裏人笑,這才明白是怎麼回事。在儲藏室,她找到了一把小鋸,便椅子腿上鋸一鋸,牀沿上鋸一鋸。吃飯時,她還用這小鋸鋸饅頭;睡覺時,做起夢來也會喊:“我的小鋸哪裏去了?”在這裏,我們能感受到小蕭紅的活潑、淘氣和快樂,也能感受到慈祥的外祖父對她的愛。在她不幸的童年中,這種温暖十分可貴。

當然,這本書也諷刺了當地人的無知、迷信和各種陋習。像老胡家的童養媳,天天被婆婆打罵,變得神志不清,瘋瘋癲癲。婆婆卻以為她是鬼神附身,用抽貼、跳大神一類的辦法來治她,還把她按進滾燙的開水裏洗澡,結果反而把她給“治”死了。這些描寫不禁讓我們對這位童養媳,以及書中其他遭受陋習迫害的人,增加了無限的同情。

《呼蘭河傳》這本書不僅讓我知道了呼蘭河一帶的風土人情,“看”到了可愛的小蕭紅,更讓我瞭解了偏遠地區人們的迷信以及各種陋習的可怕之處。我喜愛這本書——《呼蘭河傳》,我喜歡小蕭紅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家鄉人的回憶與同情,我更盼望有一天能親自去呼蘭河看一看……

《呼蘭河傳》讀後感3

其實一天的時間可以過得飛快,手捧一本書,靜靜地坐着閲讀就可以。

今天我讀完了《呼蘭河傳》,盡是寂寞和冰涼,除了祖父和“我”之間有點温情外,我感受到的盡是悲涼和悽愴。呼蘭河人的生活竟是那般:無知迷信的人、憨厚老實的人、無聊的看客們……還有被折磨致死的團圓媳婦,未出嫁就死去的翠姨,馮歪嘴子早逝的女人,難產死去的女人……不斷地死人,並且是女人。有種窒息般的壓抑感,泛着徹骨的寒意。我有點看不下去了。

文中有描寫春的句子,有寫年輕的姑娘們打扮的場景,但絲毫讓人感受不到一點春之活力和青春的朝氣,彷彿悲慘和苦難是既定的命運,受欺凌遭暴打是慣常的事情,死去也不過是伴隨點哭聲,打着白幡,埋在荒山,在世間留下一個長着枯草的墳墓罷了,或者説是小土丘也行。活着就是活着,不管是以什麼姿態活着,死去就是死去,沒人在意,生與死就是這般尋常。越是這樣,越是沒人反抗,也不可能去抗爭,只有掙扎着死去,要麼就屈辱地活着。所謂人性、愛、温暖幾乎在這部作品裏是絕跡的。

我想起了去年讀的《家》《春》《秋》,那是家族中不同命運的個體演繹的故事,《呼蘭河傳》是一個地區的人們演繹的故事,然而又都折射了更廣闊的地區的更多人們類似的故事。基調同樣悲涼,但前者有抗爭,有不屈的靈魂向舊社會和舊制度作挑戰,()能讓人看到光明和希望,感受到還有一顆顆火熱的心在跳動。後者沒有,讓人感受到了太多的冰涼、絕望、灰暗和死寂,彷彿不能自由地呼吸

篇幅《生死場》及之後個別篇章,格調變了,人們是被逼迫,被壓迫得不能好好活着。日本人、地主們,泯滅人性的行徑逼得人們活不下去,逼得人們會認為早死晚死都一樣,逼得人們去自殺、瘋掉。於是,社會變得慘淡至極,看不到希望的光景,活不下去只有死,這是唯一的解脱,也是對命運無望和悲痛後的抉擇。

《呼蘭河傳》讀後感4

呼蘭河是一座普通的小城,只有兩條大街,街上僅有數得過來的幾家店鋪,兩家學堂,裏面住着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合起書本,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我彷彿又看見人們自娛自樂的活動,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燈、野台子戲、野台子戲、四月十八的娘娘廟大會;彷彿看見了河面上的白菜燈、西瓜燈在漂移;彷彿聽見笙、管、笛、簫的聲音盪漾在街道上,彷彿又想起了那性情古怪的有二伯……

我看到了當時社會上的黑暗,與人們的無知。小團圓媳婦原來是一個樂觀的十二歲姑娘,卻因為人們帶以開玩笑的態度而被滾燙的水燙死了,一個叫“磨官馮嘴子”的人,與同院的王姑娘成家,卻因大家的羨慕和嫉妒、冷嘲熱諷、在絕望中離去。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團圓媳婦》文中小團圓媳婦實在是太可憐了。開始,胡家因為她的開朗總是無緣無故的打她,只是單純想來了下馬威罷了。更可悲的是鄰居竟支持説該打。終於她被折磨的生病了,可左鄰右舍卻還看熱鬧,提議用滾燙的熱水醫,可憐的小團圓媳婦啊!硬生生的被折磨死去。

心痛着,歎息着不由自主地對比起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身邊不免也有這樣的人,看見別人落難,不及時伸出援手,反而幸災樂禍;也有這樣的人看見別人的好而眼紅、冷嘲熱諷!是啊,這個文章中的愚蠢無知的人們與灰諧的小城在每個年代的生活中都會有,但隨着社會的進步,我們的社會漸漸步入文明年代。

我們的童年是美麗的、快樂的,像一首輕快的歌,一幅美麗的畫,我們的童年無憂無慮、自由自在。跟《呼蘭河傳》的作者蕭紅比,蕭紅的童年雖然也有快樂,熱鬧。但是社會的落後,人們的愚昧無知迷信……作者缺少了陪伴,她是多麼寂寞、失落啊!

現在的我們幸福多了,所以我們應該珍惜,把握當下。作者用生動、細膩文筆向我們反映了當時人們生活的態度和情景,也同時在告知我們心懷夢想就要努力去實現。

《呼蘭河傳》讀後感5

我最近在讀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呼蘭河傳》,它是一位叫蕭紅的女作家寫的,我覺得她的文筆非常大氣。蕭紅以灰色的筆調描述了整本書,蕭紅用輕盈的筆調寫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蕭紅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與她嬉戲玩耍的場面,因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關心她。

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敍述,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並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在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裏,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地出現,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豬、雞、鴨。人們有的説拆牆,有的説種樹,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它讓我感慨:多麼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為裏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户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裏,婆婆打她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沒多久她就被折磨死了,讓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為了她用了那麼多的錢,使了那麼大的勁,覺得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婦的死?在那個年代裏,她們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司空見慣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沒有人可以挽救的。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在知識中變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創造男女平等的.世界。當我翻到最後一頁時,《呼蘭河傳》就讀完了,而我的心情一直沉浸在那一片灰暗中。

《呼蘭河傳》讀後感6

平淡得如秋水的文字,卻描繪出一片多彩的風土畫,吟誦出一串悽婉的歌謠。這,就是蕭紅的著作《呼蘭河傳》。

寒假裏,這本使我深有感觸,回味無窮。

書中,蕭紅通過一個四五歲女孩的視角,寫下了她的童年。一個個故事獨立而又渾然一體。其中,我最記憶深刻的是小團圓媳婦的故事。

小團圓媳婦有個婆婆,這婆婆待她一直很不好,經常打她,掐她,罵她……。後來,小團圓媳婦生了場大病,臉色蒼白,奄奄一息。她婆婆不是去請大夫,而是幫小團圓媳婦舉行了驅鬼活動。跳大神,熱水洗澡驅鬼,扎彩人……最後活生生的一個人,就被他們折磨死了。

看完小團圓媳婦的故事,我的心情像大海一般波濤兇湧,久久不能平息。也許,小團圓媳婦的病,只要多吃點藥,就能解決。也許,那些所謂的跳大神,熱水洗澡驅鬼,扎彩人……,不做反而會好。可是再多的“也許”也換不回小團圓媳婦的命了。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時封建迷信制度惹的禍。我陷入了沉思,再看看當今的社會,雖然比那時好多了,但這種現象依然存在。有一次,我好朋友小芳説:“大年七年級,她自己不小心摔碎了一個玻璃杯,正想掃掉,她奶奶連忙擋住她的手,然後説歲歲(碎碎)平安。掃了就不好了,不許掃!”後來那些碎玻璃還扎傷了一個客人的腳。我聽後想:我一定要努力學習,盡我的力量驅逐這種現象!

小團圓媳婦的故事,使我很同情她,同時又很憤怒!然而再讀讀作者與她的祖父的故事,我不禁又哈哈大笑。祖父最關心作者蕭紅,祖父就像是蕭紅的知心小夥伴,和她嬉戲玩耍。蕭紅與祖父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成了她童年的快樂音符。想想蕭紅無憂無慮的童年,再想想身處童年的自己突然很高興。是呀,時光如水,逝去如飛,讓我們珍惜童年時光吧!

讀完了《呼蘭河傳》,我要謝謝蕭紅作者,她讓我懂得了要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東西,好好生活,好好學習!

《呼蘭河傳》讀後感7

“祖父,祖父,我來了”。咦,這是誰在説話呀?是小蕭紅在叫祖父呢!她大聲呼喚着,想必一定又有好玩的事情要發生了吧,隨我一起去看看。

小蕭紅的祖父正在自家的後院裏幹活,後院中有一棵玫瑰。小蕭紅的小腦筋轉了轉,便想出了一個鬼主意。她躡手躡腳地悄悄走到祖父身邊,兩隻小手藏在身後,説要看看祖父的帽子。其實她是要把藏在身後紅彤彤的玫瑰花插在祖父的帽子上呢!祖父可沒這麼機靈,繼續埋頭搗鼓花草。祖父突然説,咱家的玫瑰可真香,二里路也聞得到。小蕭紅笑得哆嗦起來,這時祖父還是渾然不知。回到家,祖父知道了,笑得臉上通紅。小蕭紅愉快的一天就這樣結束了。

合上書本,我望着窗外湛藍湛藍的天空,眼前浮現出一幅畫面:小時候,我也是住在爺爺奶奶家的,他們都對我很好。家裏有一個超級大的院子,還有一個池塘。在院內,奶奶種了一棵橘子樹。秋天來了,橘子樹不再是滿樹繁花,而是結滿了果子。每個綠裏透黃的橘子,都有3兩左右。它們掛在樹上,猶如千萬盞小燈籠,金燦燦的,在墨綠色的樹葉中灼灼閃光。我小時候就特別愛吃橘子,望着這熟透了的橘子,我不禁垂涎欲滴。不管三七二十一了,我雙腳一蹬,向上一跳。啊,因為我那時用力過猛,一下子摔了個四腳朝天,我摸着摔成兩半的小屁股,下定決心一定要搞定它。我就不信沒辦法,小腦筋一轉,便拿了一張小板凳放在橘子樹下,光着白白嫩嫩的小腳丫站在上面。呵呵,摘到了。我歡天喜地地去找奶奶,與她共享我勝利的果實。橘子的表面有些凹凸不平。放在鼻子前聞一聞,一陣清香撲面而來。我閉上眼睛,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完全沉醉了,我輕輕剝開橘子皮,它們可真團結,兄弟姐妹挨在一起。美味的橘子立馬被我消滅掉了。

《呼蘭河傳》記錄了小蕭紅在外祖父家的快樂而又寂寞的童年,雖然整本書的基調是灰色的,但我相信在作者的記憶深處珍藏着的仍然是美好的東西吧。讀了《呼蘭河傳》,我更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樂與幸運,奶奶家的後院也是我童年最美的回憶。

《呼蘭河傳》讀後感8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親情故,兩者皆可拋。”親情是比生命還要珍貴的一種情感,讓人感到温暖。親情最好的詮釋,也許就在這本《呼蘭河傳》中,它維繫在一個一生勤勤懇懇的老人與一個享有“民國四大才女”美稱的女人之中。當你翻開這本書,心頭定會漾起一絲洶湧澎湃卻又波瀾不驚的無言感動……

這是一個發生在東北哈爾濱黑土地上的故事。她叫蕭紅,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地主家庭;他叫張維楨,一個把孫女照顧地無微不至慈祥老人。書中屢屢描述祖父與蕭紅的生活,老祖父總是那麼平易近人,從不與年幼的蕭紅計較,用一顆寬容的心,給了蕭紅一個充滿趣味的童年。這裏,有祖孫倆學唐詩,你一句我一句的温暖課堂;有祖孫倆拿起農具幹活的熱鬧場景;有小蕭紅誤把狗尾巴草當做麥穗的搞笑情節……祖父特別愛笑,他用微笑給早年喪母的蕭紅一個完美的童年。文中處處可見描述祖父笑的句子,那笑容,是呼蘭河人民特有的一種充滿信心,期盼美好的微笑;那笑容是一片晴朗的天空,映出了蕭紅的快樂童年。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爺爺,我和爺爺相處的時間不長,有時爺爺會在週末騎着摩托車來看望我們。每次見面他都會笑盈盈地問:“蟲蟲啊,有沒有考100分啊?”有什麼好吃的,他都捨不得吃,非要留下來送給我吃。後來,家中添了一輛汽車,車子剛買回來時,調皮的我在汽車裏鑽來鑽去不慎撞了頭,爺爺第一個走來安慰我,他的關心就像一張創口貼,治癒我的傷口並給我依靠。爺爺脾氣特別好,面對困苦的生活從不怨天尤人,當他不幸患上癌症與病魔抗爭被降服時,也是面帶微笑的。爺爺生病時,我陪在他身邊的時間非常少,現在想念爺爺時只能看看照片。爺爺,下輩子,我還要做您的孫女。

祖孫情,濃濃的情,千絲萬縷的情。

《呼蘭河傳》讀後感9

呼蘭河,一片長殤之地,一場漠然故夢,呼蘭河傳讀後感600字2篇。舊憶如窗,推開便難使人合上。更何況蕭紅,但她以女子的細膩加上才女的靈氣,便糅合做了這一回思鄉,但又沾染了些許諷筆。無可奈何,她並不是那些愚鈍的鄉民,她是具有覺醒意識的。

冰封之所,雪花紛飛,她最先帶給人的是活潑的生氣與爽朗的人民。我寫文章喜歡運用細緻烘托温情,要不就使嚴寒緊逼大軍。可蕭紅沒有,她筆下的冬就是豪放,豪放一如這裏的居住者們。

開始是較歡快的語調,但很快反諷出來了。可能會讓走馬觀花的讀者笑笑就過了,卻會使細心之人重視起,並迅速掀起了蓋在沉重面孔上的小丑面具。

語調讓人讀者很順溜,可是在這文字下的是一個又一個悲劇呢!

比如跳大神。

神附在大神身上,大神就會站起亂跳,二神交給她圓鼓,便一唱一和起雙簧來。有時大神還可以拿雞,得布,估計那時大神可幸福呢,頂多算半個戲子,演一回,唱一回,跳一回,就有錢啦。心情不好多鬧一回,還得雞呀,有布呀。説不定那時有大神日日吃着雞肉,喝着雞湯,啃着雞骨。衣也不愁呀,紅布染完了,做衣裳穿便好了呀。天天有人圍觀我演戲喲,爽呀,估摸着我成了戲台子上名角那樣人物啊!

可笑可悲的幸福日子,哈哈……

這種愚昧多得是,如天上明閃閃繁星,數不盡數不清喲!

但蕭紅憶起的,還有美好。唸詩,燒鴨子、儲藏室,都是美妙的。但美妙是在當時喲,長大了之後回憶起來,她也變得悲切切了。

可是書中,還不是哀傷到了極點,也有鮮明,也有快樂。

苦中樂,樂中苦。

這究竟是苦是樂啊?誰都不清,恐蕭紅更不清了。

又是多少載,晚風漸涼,楓葉紅了滿面的秋霜。呼蘭河這一場盡殤的故夢裏,多少人生如戲場?

但也只有蕭紅,帶着殤去了他鄉,遺忘。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在《呼蘭河傳》這本書中作者並沒有敍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只是將家鄉小城的種種瑣事,如淙淙小溪般娓娓道來。

呼蘭河,蕭紅的家鄉,她在介紹呼蘭河時,先給人塑造了一個整體的印象,萬分荒涼,然後再一點一點地詳細介紹。小城裏的人們,每天過着平淡無奇的生活。每當有小石子擊破沉寂的水面,都會引起注意。人們為着那些不經常發生的事情興奮着,不管那些事情是好的,還是壞的。透過平淡的文字,我們彷彿能看到蕭紅在歎息,在哭泣,為了那些呼蘭河人生存狀態的無奈與可悲。一切的殘忍,在小城裏都被看作最極其平淡的事。

人的人生,就這樣被蕭紅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了,生與死的意義,在這裏,一切都沒有顏色。人,如同樹上的一片葉子,似乎自己的出現,就是為着有一天能無聲無息地重歸塵土。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敍述,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並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在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裏,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這裏,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只是為了活着而活着,為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地出現,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在作者短暫的一生中,唯有童年生活是快樂的,但其中卻也充斥着寂寞,她的樂園就是後院的那個大花園。在這座大花園裏,蕭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幹活,童年的生活充滿了樂趣。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很小時候,那無憂無慮的時光,永遠沒有糾結和悲傷。每個人都有童年的記憶,像一幅畫展現過去的芬芳豔麗,像一首詩吟誦那逝去的歲月,像一隻,記錄下成長的點點滴滴。那我的童年去與蕭紅的相比,相差如此之大,好似兩條平行線一般,永遠沒有交集,重疊的可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