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筍語文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1.63W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小編整理了春筍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你有所作用。

春筍語文教學反思

  篇一:《春筍》教學反思

春筍這堂課的教學令我自己很滿意,不指別的,主要是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課從開始到結束,孩子們幾乎始終情緒高漲,表現出少有的活躍、專注和投入。讓孩子們學得有趣快樂的是以下幾個環節的教學。

  一、學雷爺爺叫一叫。

課文開頭寫道:“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在模擬了春雷的聲音以後,我説:“雷公公是怎樣喚醒春筍的呢?誰來扮演雷公公?”孩子們一聽,興趣來了,紛紛要求做雷公公。於是,我讓孩子們都做雷公公來喚醒春筍,願意怎麼喚就怎麼喚。

通過這一環節,一開課就充分的調動起了孩子們的積極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了孩子們的童趣。

  二、把關鍵詞演一演。

在雷公公的呼喚下,春筍破土而出了,文中這樣寫道:“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裏冒出來。”這個地方,我試着讓學生來演一演。

我隨手拿起一張廢紙和一支鉛筆,對學生説:“小朋友,這張紙代表地面,這支鉛筆代表春筍。誰能來表演‘衝破’的意思?”一個學生走上來,手拿鉛筆放在紙的下方,慢慢地把紙給頂破了。應該説,他的演示是正確的,他們理解了“衝破泥土”的意思。

“那,掀翻石塊該怎麼表演呀?”我讓孩子們自己想辦法。他們有的還是用鉛筆當春筍,石塊則用橡皮代替;有的用手指當春筍,書本或鉛筆盒當石塊;還有的乾脆站起來,整個人就是一個春筍,人做掀翻的動作,把無形的假設的石塊掀翻掉。應該説,孩子們的表演是有創意的,也是對的。而當我們讀到“春筍一個一個從地裏冒出來的時候”,孩子們先是蹲下去,再慢慢站起來,“一個一個”冒出來的。孩子們是有表演天賦的,只要我們在合適的時候提供給他們表演的機會。

這一環節則是通過最直觀的方式讓孩子們理解課文中詞語的含義,我覺得效果很不錯!

  三、扮做春筍説一説。

一個個春筍都從地裏鑽出來了,他們像一個個“嫩生生的娃娃”,睜大眼睛,好奇地張望着這個世界,一切都是新的。我在這裏設計了一項思維和語言訓練。

我仍然讓孩子們把自己當作春筍。“春筍,春筍,你從黑洞洞的泥土裏鑽出來了,你看到了什麼呀?”孩子們激起了強烈的表達的慾望,他們調動大腦中關於春天的一切信息——來自書本的,來自生活的,來自平時積累的……暢所欲言。

這一節課,孩子們之所以感覺學得快樂,是因為這節課上,他們真的動起來了,真的説起來了,真的笑起來了。我想:我們經常説課堂上要讓孩子們思緒飛揚,個性張揚,要激發孩子們的創造性,促進自我的發展,其實關鍵是我們有否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興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師。

  篇二:《春筍》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分為兩個自然段,通過描寫春筍在美好的春天到來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熱情讚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文章使用的語言生動、活潑、情趣盎然,簡潔、明快、節奏感強。因此,在教學前我通過讀教材,以“衝破”、“掀翻”為突破口,利用影像使學生體會到春筍那勢不可擋、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頑強生命力,從“冒”中看出春筍破土而出連續不斷的動態。我主要抓住文章的這部分展開教學。就整節課來看,我結合學校領導和老師們對這節課的建議和看法分為以下幾方面:

  一、不足之處

1、學生寫話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訓練。

所以結合平時的課堂學習來説,我認為沒有哪個學生天生會寫話,只有後天的培養,學生的書面語言才會豐富起來。本班在這方面是學習的弱項。因此我曾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結合自己的一點點的想法,總結出:寫好話首先在選材,同樣的主題選材不一樣,文章給人的總體感受也會不一樣,比如説:《司馬光》這一課有這樣一種句式“_____,有的____,有的____,還有的'_____。”開始學生由於想法受到侷限,很多學生這樣説:“下課了,小朋友出來做遊戲,有的跳繩,有的踢足球,還有捉迷藏。”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周圍的事物,教師可以向學生舉例,像“夏天到了,小朋友穿的衣服可漂亮了,有的會穿什麼,有的會穿什麼,還有的會穿寫什麼呢?”、“每一朵花也不一樣,你可以觀察。”低年級的學生想象力是很豐富的,經過老師的層層引導,學生的思維的大門漸漸就會打開了。其次,多讀書,豐富自己的書面語言,俗話説:“書破萬卷,路行萬里。”豐富的詞語會增加文章神采,使文章更加生動。

2、教學過程中全體學生關注不夠。

本次教學以讀為主,照顧了中間的學生的學習,但有餘力的學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訓練,讓我覺得有些遺憾。在以後的教學中除了佈置作業照顧差異外,在備課時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過程也應該將差異考慮進去。

3、指導書寫,寫字時間不夠充分。

由於在時間上安排不夠合理,所以今後在教學中嚴格把握好每個教學環節所用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生字書寫得到充分的訓練。

4、研究教材從細節做起。

通過這次開課,各位領導和老師的點評,我深刻感受到“研究教材不僅需要研究每個字,每個標點也有它的含義,需要我們仔仔細細地去領悟。”

  二、成功之處

1、圍繞新課標“在閲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薰陶。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課堂教學以讀為主。

2、注意對學生的評價。如:“你讀得真好,特別是聲音像小百靈一樣。”

3、與學生親切地對話。

我認為反思在於思考如何克服課堂上所存在的缺點,將這些缺點進行研究、總結,以尋求更有效的方法,努力上好今後的語文課。而成功之處無需多説,關鍵在於能夠保持優點,在此基礎發掘更好的方法。

  三、自己的幾點想法

我認為現在在課堂上有很多以小組合作為形式的學習,小組合作就是小組間的成員互相幫助、討論,最終達成一致,得出答案。這的確是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有部分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的學生,他會乘此機會聊天,做小動作等。學生的答案很少是大家共同商討的結果。所以我們一定要正確對待小組合作。

在課堂上,大部分教師都期望學生出色的答案,但是在班級中每個學生的能力不一樣,更何況“神童”在這個社會中只佔極少數。所以我們要正確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要操之過及,急於求成。

這些想法其實很不成熟,只是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討。

  篇三:《春筍》教學反思

《春筍》一文寫的是在春筍在美好的春天來臨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熱情讚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兩個自然段,第一段寫春筍被春雷喚醒後,紛紛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寫春筍出土後,頑強向上生長的情景。

這篇課文,雖然簡短,但是讓學生完全進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筍的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頑強的生命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以讀悟情 。

  一、在角色中體驗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中提出: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這就指出了在閲讀中要強化感受性、體驗性。

文中“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是比較難理解的句子,雖然寥寥數字,卻顯示了春筍一股不斷向上的頑強。

在理解這句話時,我採用師生對話,角色轉化。老師以土地公公的身份勸説春筍娃娃安於現狀,別瞎費力氣瞎折騰。一個個春筍娃娃,都紛紛表示不管用多長時間,花多少力氣,都要衝出黑暗。由於角色的轉換,激起了學生熱烈的情緒,發出誓不罷休的錚錚誓言,正是在轉換角色中,真切感受到春筍那種堅忍不拔的高貴品質,在朗讀中,讀出了自己的獨特感受。

  二、在朗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要求是讓學生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課標中還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好課文插圖,用教師的激情的語言,幫助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儘量讓課文抒發的情感溢出紙面,從而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如:它們迎着春風,在陽光中笑,在春雨里長。第一遍讀:這是春筍歷經千辛萬苦,看到美麗世界的舒心微笑,。第二遍讀:這是經歷磨難之後勝利的微笑。第三遍讀:這是強者最自豪的微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