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氣候和人類活動知識要點

來源:文萃谷 5.58K

大家把理論知識學習好的同時,也應該要學習,從學習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下面是國中頻道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地理氣候和人類活動知識要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八年級地理氣候和人類活動知識要點

森林效應

森林是地球表面的一種重要的保護層,它對地面熱量、水分的保存和交換起到很大作用。森林中的濕度一般比田間高5%左右,在乾旱地區森林能使濕度提高10%~15%。森林能防風固沙,增加6%左右的降水量。日本有3.75億畝森林,覆蓋率高達65%以上,貯水量2.2千億立方米,和我國現有大型水庫的總容量差不多。我國建成的“三北”防護林有效地防治了風沙災害,對調節氣候起到了顯著作用。因此,人們自覺地、有計劃地植樹造林、封山育林以及保護森林與植被的舉措,是十分有益的,是改善氣候與環境的善舉。

湖泊效應

各種類型人工建造的水庫就像一座座天然湖泊,可以使水庫周圍環境發生相應的變化,使庫區和周圍的温度變化緩和,增加濕度、雲量、雨量,也可使夏季最高氣温有所降低,冬季最低氣温有所升高,無霜期延長。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即作為湖泊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濕地。濕地,又稱沼澤,是一種陸上的生態系統,特徵是排水差,因而在大部或全部時間內有緩慢流動的水或滯流水滲入土壤中。這裏生長着大量的草、樹或灌木,並且還是各類候鳥重要的棲息地。但是,在多種人為因素干擾下,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而日漸減少甚至消失。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生態問題開始受到有識之士的關注,保護、修復和重建濕地的工作已在全球不少地區展開。

綠洲效應

綠洲,指的是荒漠中因有水而肥沃或通過人工灌溉而農牧業發達的地方。綠洲一般見於河流兩岸,泉、井附近以及受高山冰雪融水灌注的山麓地帶,比如中亞河流兩岸和我國天山、祁連山麓一帶均有綠洲。綠洲可以增加空氣中的濕度和降水量,減緩氣温的劇烈變化,使氣候向好的方向轉化。美國自20世紀30年代起在中部地區廣袤的土地上進行人工灌溉培育綠洲,使俄克拉荷馬等州的6.2萬平方公里的地區降水量增加了10%。這就是利用“綠洲效應”所帶來的好處。

荒漠化效應

土地荒漠化主要是人為破壞性行為帶來的惡果。這些破壞性行為最典型的現象是對森林與樹木無限制地亂砍濫伐,開荒種地,使地表原有的林木、草地等自然植被遭到嚴重的甚至毀滅性的破壞,變成荒山禿嶺,導致水土流失,乾旱地區面積擴大,沙漠蔓延,風沙災害嚴重,沙塵暴與黑風暴現象增多。因而規範人類的行為是減少“荒漠化效應”的關鍵。

“温室效應”

由於人口急劇增長和交通及工業飛速發展,而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淡薄,對環境破壞所帶來的後果的嚴重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使大量本可以控制、淨化或減少的廢氣及有害氣體排入地球大氣,改變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的化學成份和比例。尤其是人類生產、生活所燃燒的礦物燃料,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烴化合物、氧化氮等温室氣體大量增加,造成了大氣污染,並使氣温升高,全球氣候進一步變暖。這種人類活動導致的增暖效應被稱為“温室效應”。這種温室效應雖然在一些低温寒冷地區可以減少因供暖所消耗的燃料及費用,但就全球環境的影響來講卻是弊大於利,嚴重後果將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陸地水資源減少或短缺,雨量減少,乾旱加重;工農業、林業生產成本上升;自然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動植物生存面臨威脅,甚至有些種羣滅絕。

城市熱島效應

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人類活動愈來愈集中到城市,使城市人口猛增,數以千計的工廠、鱗次櫛比的高樓、穿梭不息的車輛,構成了城市特有的繁華景象。人們生產、生活的燃料消耗隨着城市人口、工業、交通運輸的發展與日增加。燃料消耗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粉塵、廢氣和熱量。這些排出的熱量和廢氣、廢物,污染了大氣,使城市的天空常常是灰濛濛的,空氣不爽,氣味欠佳,還使市區氣温高於周圍其它地區。這種在全球許多大城市都有的現象被稱為“城市熱島效應”。“城市熱島”是現代化大城市氣候最典型的特徵,它不僅加重了城市夏季高温的程度併產生高温災害,使人們的工作效率下降,空調耗能增加,甚至出現老弱病人中暑身亡。

病菌效應

由於工業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燃煤及燃油(汽油、尤其是柴油)車輛產生的大量煙塵和有害氣體排入大氣,大量的煙塵和有害氣體在大城市裏形成的光化學煙霧不但影響能見度,還刺激人的眼睛;另外,它們像病菌一樣侵蝕人們的咽喉粘膜、呼吸道,誘發各種呼吸道炎症,損害呼吸、神經與造血系統,甚至造成死亡。空氣中的一氧化碳、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的酸雨、酸霧與酸露,在威脅人類健康的同時,也破壞了土壤,傷害着植物,腐蝕了建築物,還會毒死魚類和其它生物。

小編為大家提供的八年級地理氣候和人類活動知識要點就到這裏了,願大家都能在學期努力,豐富自己,鍛鍊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