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會考歷史必備知識歸納

來源:文萃谷 1.87W

為了會考做準備,各學科都要打好基礎,歷史是比較複雜的科目,考生在複習階段要力求弄懂每一個歷史知識點,突破重點難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會考歷史重點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人教版會考歷史必備知識歸納

  會考歷史基礎知識

“蒸汽時代”的到來

1、工業革命也叫產業革命,是由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社會變革。

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

2、重要發明成果:①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發明了手搖紡紗機“珍妮機”。 標誌着工業革命的開始。② 1785年,英國機械師瓦特改進的蒸氣機投入使用,這極大地促進了大工廠生產的發展。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③ 1825年,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發明了火車機車“旅行者號”。 ④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製造除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動力船“克萊蒙號”。

3、工業革命的影響: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血腥的資本積累

1、罪惡的“三角貿易”:(1)背景: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鋭減,種植園主急需黑人勞動力。(2)線路:從歐洲出發到非洲,俘獲黑人運往美洲出賣,然後把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3)時間:延續了三百多年。(4)影響:非洲喪失了近億精壯勞力,給黑奴帶來了悲慘的命運;血腥的資本積累促進了當地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開闢以後,最早進行奴隸貿易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但英國人後來居上,成為“三角貿易”的主要經營者。

3、18世紀後半期,英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

4、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活動開始於17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負責英國對印度等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

2、“三角貿易”是指奴隸販子從歐洲出發,到非洲擄獲黑人後運往美洲販賣,再把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以此獲取暴利。

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1、1857-1859年,印度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民族大起義,其中有一位著名的女英雄叫章西女王。

2、在南美的解放運動中,領導者玻利瓦爾被譽為“南美解放者”。

3、19世紀以前,最早在拉丁美洲建立殖民地的國家是葡萄牙。

  會考歷史易混知識

1.郡縣制與分封制

【錯因】對兩個概念的內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縣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貴族政治。

【正確理解】郡縣制起源於先秦時期,郡和縣在一些地區已經出現,而且最初的縣的規模可能要大於郡,秦國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縣制,秦滅六國後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統一推行郡縣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區別在於維繫分封制的紐帶是以血緣為基礎的分封,而郡縣制的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統一。

漢代沿襲了秦的郡縣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國並行制。但王國問題成為西漢初年影響中央集權和國家穩定的重要隱患,因此在漢武帝時期,通過頒佈“推恩令”,基本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漢代以後的一些王朝偶有在個別地區推行分封制。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錯因】認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就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會,一半是封建社會。

【正確理解】半殖民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喪失國家主權,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包括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內涵。

3.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

【錯因】不能客觀評價這兩次農民運動。

【正確理解】這兩場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中比較典型的農民運動,從階級鬥爭史觀的角度看,這兩場運動地位較高,但從文明史觀、近代化史觀的角度分析,二者具有很強的階級侷限性,對當時中國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究其根源在於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其鬥爭目標、方式以及指導思想具有典型的小農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太平天國後期頒佈的《資政新篇》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明確提出學習西方、促進中國近代化的綱領、方案;義和團運動的指導思想“扶清滅洋”既帶有一定的愛國主義色彩,也帶有明顯的盲目排外的思想。

4.辛亥革命

【錯因】對辛亥革命最後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認識不到位。

【正確理解】從辛亥革命的直接結果來看,它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應該説是取得了勝利。但從最終結果來看,它並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5.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

【錯因】對各時期的根據地的名稱記憶不準。

【正確理解】“革命根據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地區。由於這一時期,大部分革命根據地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所以又被稱作“蘇區”(蘇維埃區域的簡稱)。

“敵後抗日根據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控制下的地區。“敵後”主要指這些根據地絕大部分位於敵人(日軍)的後方;“抗日”則指明瞭這一時期根據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戰任務。“解放區”是指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區域,以區別於國民黨統治的區域(“國統區”)。

6.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

【錯因】對二者的關係把握不準確。

【正確理解】

(1)“杜魯門主義”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它標誌着美國的對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為主的孤立態勢,由局部擴張轉向全球擴張。而“馬歇爾計劃”比較隱蔽,它着眼於經濟,擔負着抗衡蘇聯和控制西歐的雙重任務。美國企圖通過幫助西歐振興經濟、穩定政局,從而穩定資本主義陣營,聯合西歐各國一起對抗蘇聯。美國企圖通過“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

(2)二者的實質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穩定資本主義世界,確立美國的霸主地位。“馬歇爾計劃”是更隱蔽的“杜魯門主義”,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當然,“馬歇爾計劃”在客觀上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7.蘇聯解體

【錯因】認為蘇聯解體代表着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

【正確理解】蘇聯解體是各種矛盾和因素交織的必然結果。從歷史上看,是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和政策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的結果;從現實來看,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加速了蘇聯的解體。蘇聯解體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並不代表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模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正保持着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8.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與世界多極化趨勢

【錯因】認為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

【正確理解】蘇聯經濟的衰退和蘇聯解體直接導致了兩極格局的終結;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極化的標誌;第三世界實力的增強對多極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多極化。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只是兩極格局結束的標誌。

  九年級歷史考點知識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一、匈牙利改革

1.匈牙利事件

2.匈牙利改革

(1)措施:政治(略)經濟(略)

(2)影響:政治經濟形勢逐步穩定,80年代面臨新的經濟困難。

3.1968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試圖擺脱蘇聯控制,被蘇聯鎮壓。

二、東歐劇變

1.原因:

(1)內因: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造成日益嚴重的經濟困難,經濟困難又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危機。

(2)外因:蘇聯放鬆了對東歐國家的控制;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政策。

2.實質:社會制度的根本性改變。(由社會主義變成資本主義)

3.概況:各國執政黨喪權;社會制度改變;政治版圖的改變。

4.啟示:(1)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2)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3)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依法治國;(4)加強執政黨建設,維護黨的領導地位等等。

亞非拉的奮起

一、印度獨立

1.背景:二戰後初期,印度民族獨立運動再次高漲。

2.時間:1947年,英國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實行印巴分治。

3.領導人:尼赫魯

4.韓國、新加坡經濟發展迅速,已經成為現代化國家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1.埃及獨立(1952年,納賽爾領導),收回蘇伊士運河(1956年)。

2.非洲獨立年(1960年,這一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

3.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誌着歐洲殖民入侵和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曆史的結束,也標誌着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三、拉丁美洲捍衞民族主權的鬥爭

1.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羅的領導下,通過武裝鬥爭,推翻親美的傀儡政權,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