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國小數學教案彙編七篇

來源:文萃谷 4.36K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選國小數學教案彙編七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的情境與直觀操作,體驗分數產生的實際背景,進一步理解分數,能正確用分數描述圖形或簡單的生活現象。

(2)過程與方法:結合具體的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3)情感態度價值觀:能積極參與操作活動,主動地觀察、操作、分析和推理,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與挑戰性。

教學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深化對分數本質的理解。突出分數意義的建構,使學生充分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深化對分數本質的理解。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教學學情:

對於分數而言,學生是在三年級下冊教材“分一分(一)” 中,結合具體情境和直觀操作,體驗了分數產生的過程,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在“分一分(二)”中學生初步感知了“整體”與“部分”的關係,能初步運用分數表示一些事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本單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分數。這裏的“再認識”已經很明確的告訴我們這裏學習的分數知識與原來學習的分數知識是有區別的:一是在具體的情景中體會“標準”不同,分數所表示的意義也不同;二是結合具體的情景進一步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由於學生是在三年級學習的分數初步知識――相隔時間較長,加之這裏學習的分數意義範疇的拓展――概念比較抽象,因此教師必須要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讓學生充分的感知。《分數的再認識》是在三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結合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次,五年級的學生求知的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強,對新鮮事物開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需要動手操作,理解知識需要具體的事物作支持。

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在教學活動中,儘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加之多媒體課件的恰當介入,讓學生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目的在於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參與探索分數知識的全過程,通過分一分、説一説、畫一畫,從而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深刻、靈活、紮實地掌握知識,完成知識的主動建構,在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的同時形成智慧,着力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及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教學中,我將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

教學過程:

一、師生互動,複習導入。

導入:同學們,聽指令做動作,知道嗎?準備好了沒有?女生起立,男生坐正,全班起立,所有同學坐正。下面聽問題回答,準備好了沒有?全班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女生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男生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男生人數佔女生人數的幾分之幾?誰能像老師這樣來提問?通過這樣的師生互動的方式來複習分數,從而來導入新課,這樣加深我們對分數的認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繼續來學習分數。板書課題:分數的再認識。

二、互動探究,學習新知。

活動一:拿一拿。

首先讓學生拿出自己所帶筆的1/2,讓同學之間看看,指名説説你是怎樣拿的。然後老師問:為什麼都是拿了所帶筆的1/2卻支數不一樣呢?同桌説一説。讓學生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理解分數的相對性。

設計意圖:通過拿筆的活動,讓學生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理解分數的相對性。同時,體現了學生的主題地位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對分數有更深的瞭解。

活動二:塗一塗。

老師將準備好的兩根紙條請兩名同學比賽塗它們的1/3,看誰塗得快?為什麼快?猜猜看?接着露出兩根紙條的1/3,將其它的部分藏起來,問學生你有什麼發現?你還想説什麼?師小結:看來都是紙條的1/3,但是兩根紙條的長度不一樣,所以它們的1/3也不一樣。

設計意圖: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比較兩本書的1/3不同,我把教材進行了小小的處理,改成了塗一塗,猜一猜,説一説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認識到:1/3對應的整體相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相同。1/3對應的整體不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任何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相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相同。對應的整體不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三、運用新知,鞏固拓展。

活動三:猜一猜。

師:我拿出了我全部書的1/2,猜一猜我一共有多少本書?把你的想法在紙上畫一畫,與同桌交流你的想法。老師巡視,指名把不同的畫法畫在黑板上。然後師問:誰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大家?指名針對黑板上的圖談談自己的想法。師:我拿出了我全部書的1/3,猜一猜我一共有多少本書?我拿出了我全部書的1/4呢?用同樣的方法學生很容易理解並快速找到答案。

設計意圖:這時的活動難度加大了,是讓學生知道了部分,讓學生猜整體是多少,在畫一畫,猜一猜,説一説中進一步理解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理解分數的相對性。

四、練習反饋,發展能力。

1.畫一畫。

給出一個圖形1/4小正方形,讓學生畫,無論如何畫,只要是整個圖形的1/4是一個小正方形既可。教師巡視,指名把不同的畫法畫在黑板上,然後再看書中小明、小林和小偉的畫法,看來這樣的圖形的畫法有很多種。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既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分數整體與部分關係的理解,又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2.、塗一塗。(練一練第2題重點體現塗法的`多樣性。)

3、辯一辯

為幫助四川汶川地震災民重建家園,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錢總數的1/4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錢總數的3/4。小芳捐的錢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嗎?請説明理由。

設計意圖:利用層層深入的鞏固練習,引導學生對分數進行充分的再認識,通過1題的練習,在加深學生對分數“整體”與“部分”關係的理解時,進行逆向思維練習,提高學生從部分到整體的意識,又有助於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發展。第2題通過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再一次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第3題是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分數整體與部分的辨證關係:同一數量所對應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分數也不同;分數不同,整體不同,所對應的數量無法比較。在練習時,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

五、知識延伸,激發愛國。

你知道嗎?

分數的產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古埃及在3700多年前的“萊茵德紙草書”中就有關於分數的記載。我國使用分數的時間也很早,25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裏,就有許多有關分數及其應用的記載。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閲讀中瞭解分數的來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我們常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節課我不僅注重了知識的教學,同時也注意了學習方法的教學。讓學生在經歷猜測、驗證、總結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六、暢談收穫,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對分數又有了什麼新的認識?這些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那些問題,學以致用。

七、作業佈置,課外學習。

在佈置作業時,我設計了有層次的習題,分為必做題與選做題,使學有餘力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實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教學理念。

板書設計:

分數的再認識

在本節課中我將採用提綱式的板書設計,因為提綱式的板書設計條理清楚、從屬關係分明,給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於學生對教材內容和知識體系的理解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詳細介紹:

教學內容:教科書2—4頁新學年開學第一天,分類,練習一第1題。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初步學習按由小到大的順序觀察並數出圖中的人和物的個數,或按方位數出周圍物體。

2.學習物體分類,並把同一類物體圈起來。

3.學習指物數數,認相應的數字。

(二)能力訓練點

1.引導學生有序觀察圖畫或周圍物體,學習觀察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2.做到指物數數,培養數數能力。

3.引導學生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為學生介紹數學知識的用途,滲透學習目的教育。

2.結合觀察圖畫,初步培養學生愛學校、愛老師、愛同學的思想感情以及愛學習、愛勞動、守紀律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進行入學教育。

2.引導觀察圖畫,數圖畫中人和物的個數。

3.學習分類,初步知道什麼是同類物體,把同一類物體圈在一起。

教學難點

1.按一定順序指物數數。

2.理解物體分類。

3.學習用完整、規範的語言表述。

教具、學具準備

1.放大的掛圖或幻燈片,內容是教科書2—3頁的開學圖。

2.教學“分類”用的實物圖,幻燈片或電腦軟件和認識1—10數字及相應的整體圖畫。

教學步驟

一、教師談話,引起興趣

小朋友們,從你們邁進學校大門那時起,你就是一名國小一年級的學生了。學生在學校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我們要學習很多知識,其中數學是我們學習的主要課程之一。數學知識用途很廣,從數物體個數的1、2、3……;買東西要花錢,汽車行駛的快慢,工廠生產的機器零件及產值,農業上的施肥及收成,到科學家研製發射人造衞星、原子彈、導彈及航天飛機等都離不開數學知識。這説明,世界雖大,但到處都離不開數學知識。現在請同學們看一看數學書的封面,下方中間最大的兩個字就是“數學”,上面的圖畫中三隻小鴨子與小朋友抱着的一隻小鴨子之間就含有不少數學知識,圖畫背景是七巧板,七巧板有很多拼擺方法,裏面藏着很多數學祕密。這説明學習數學很重要,也很有趣,我們現在就從這本書學習開始。

二、引導觀察,指物數數

出示圖畫,引導數數。(指圖)這幅圖畫是一所國小新學年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都高高興興地來到學校,學校環境很美,你們看,這幅圖裏都畫了些什麼?

1.看圖無序觀察。

學生看什麼説什麼。(有學生、老師、有的澆花,有的踢球,有樹、有小鳥……)

2.引導有序觀察學説完整話。

(1)邊指邊數出數量是1的人或物。(一位教師,一面五星五旗,一個足球)

(2)邊指邊數出數量是2的人或物。(兩個同學向老師敬禮,兩個同學在澆花,兩把噴壺)

(3)邊指邊數出數量是3、4、5……10的人或物。(3個同學在踢足球,4棵葵花,5個大字“歡迎新同學”,6朵花,天上飛着7只小鳥,樓旁邊有8棵樹,一共有9個學生,一位老師,一共有10名師生。)

(4)按順序數一數畫面上1—10的人或物。

教師談話:通過看這幅圖我們知道,學校到處都有數學,而且這裏的老師、同學互敬互愛,整個校園充滿着團結、歡樂的氣氛。

3.觀察周圍物體指物數數。

(1)數一數教室有幾個門?幾個窗?每個窗上有幾塊玻璃?有幾盞燈?教室牆上掛着幾張畫?……

(2)橫着數,一排有幾張桌子?豎着數,一行有幾張桌子?

(3)數一數,你左邊的'一行有幾個同學?右邊的一行有幾個同學?前邊一排有幾個同學?後邊一排有幾個同學?

三、認識同類物體,學習分類

1.出示或顯示4頁左方上鉛筆和皮球圖。(沒有集合圈)

(1)圖中的物品都是什麼?它們各有什麼用途?

(2)引導同學自己説一説: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類物品,(出示或顯示集合圈)引導學生用右手食指也在兩個球外面畫一個圈。

(3)講述:不管大球、小球都是同學們玩的球,是同類物品邊説邊把兩個球圈起來,這樣表示它們是同一類物品。而鉛筆是寫字用的和球不是同類物品。

2.觀察4頁右上方的圖。

(1)引導同學認真觀察,看看圖畫上的都是什麼?哪些屬於同一類,用鉛筆圈起來。

(2)啟發學生指着示範圖説一説,哪些屬於同類,應該怎麼圈?為什麼?(因為大雞、小雞、公雞、母雞都是雞,屬於同類,應圈在一起,而書包和氣球它們不是同類物品)

(3)學會看書,指導練習。

打開書第6頁,看練習一,第1題,而後教師讀題。

(1)完成左圖。提問:圖中的四種物品各是什麼?那些物品是同類的?

學生回答,幫助整理。西瓜、香蕉、桃子都是水果,是同類的,而布娃娃和水果不是同類。

請同學動手把同類物品圈起來。

(2)完成右圖。圖中的哪些物品屬於同類?把同類物品圈起來。説一説為什麼這樣圈。

(3)即興練習

①請同學看看自己的書包裏都有些什麼?可以分成哪幾類?(各種書屬於同類,各種本子屬於同類,還有文具盒……)

②打開文具盒,仔細看看,有哪些物品屬於同類?(鉛筆、鋼筆、圓珠筆等屬於同類)

四、指圖數數,認識數字

1.出示4頁下圖。

2.請同學們指着圖,數一數每個圈裏各有幾個物體?認識圈旁邊的數字。

3.指名到前面,指着數出任意一個圈內的物體個數,讀出旁邊的數字。

(如這個圈裏有1、2、3、4、5,5條魚,這個數字是5)

4.同學們自由互相數圈裏的物體個數,讀出旁邊的數字。

五、組織室外活動,認識學校,鞏固分類

1.課上教學內容結束之後,可組織學生從學校門口開始,參觀認識學校,邊看邊引導同學們:你們都看到了什麼?(校牌、花壇、教學樓、辦公樓、樹木、操場上有老師、同學……)數一數有多少棵樹?……。

2.然後問,看到的這些人和物,哪些屬於同類?

六、全課小結

今天你們都學習了什麼?(看圖數數,分類,數數,認數字。)

七、佈置作業

1.回家和家長説一説今天學了什麼?

2.觀察周圍物體數一數個數,説説哪些屬於同類。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認識圖形

教學要點:

1、 能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行和圓這些平面圖形。能夠辨認和區別這些圖形。

2、 通過七巧板拼組圖形,能直觀感受各種圖形的特徵。

3、 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4、 初步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第3課時

看誰拼得多

教學內容:

看誰拼得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狀以及特徵。

2、通過學生動手拼一拼、擺一擺七巧板,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能辨認和區別這兩種物體。

重點難點:

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形狀以及特徵。

教法設計:

引導觀察,動手操作,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

1、長方形的特點。出示一個長方形?讓學生説長方形的特點。 結論?長方形有四條邊?是長長的。

2、正方形的特點。出示一個正方形?讓學生説正方形的特點。 結論?正方形有四條邊?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交流彙報。

1、第7頁練習一第6題。

仔細觀察,用那個物體能畫出左邊的圖形?圈一圈。

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關係,知道平面圖形經常是某個立體圖形的表面。

2、第7頁練習一第7題。

出示長方體,誰來説一説:長方體有幾個面?

各個面分別是什麼圖形?

是不是長方體的每個面大小、長短都一樣呢?

3、第6頁練習一第4題。

昨天我們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圖形,拼出了自己喜歡的圖案,今天我們繼續來玩拼一拼的遊戲。

動手。

介紹七巧板,瞭解有關七巧板的歷史知識。

用手中的七巧板拼擺圖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活動。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圖案供參考,以激發孩子們拼擺的.興趣,便於他們不斷地創新出新的圖形

彙報。

三、鞏固新知,檢測與反饋

1、第7頁練習一第8題。

讓學生在頭腦中先對左側的圖形進行摺疊,再找出4對面的數字。

2、思考題

[把一張長方形紙剪成大小相等的兩塊,你能想出幾種剪法?]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學生充分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園的特徵的基礎上,利用一副七巧板去拼擺自己喜歡的圖形,孩子們動手的興趣被激發了出來,他們同桌合作,不斷地拼出不同的圖案,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興致很高,學得快樂!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第98頁。

教學案例

師:説一個你最喜歡的100以內的數,並説説為什麼?

生1:我喜歡60,因為我們班有60位小朋友。

生2:我喜歡7,因為我今年7歲了。

(老師把學生説的數字一一寫在黑板上。)

師:大家説了這麼多喜歡的數字。那麼,你們能不能選擇+其中的兩個數字組成一道加法或減法算式?能的話將它寫在卡片上。

(把學生編好的算式卡片貼到黑板上。)師:看着一黑板亂七八糟的卡片,你現在最想對它們做什麼?誰願意幫這個忙?

生1:給它們分類。

生2:按順序排一排。

師:小組內討論一下,按什麼順序排?理由是什麼?

組1:我們組認為按得數大小排比較好。

組2:我們組認為按計算方法排比較合理。

組3:我們組同意2號組的意見。我們還把加法計算題分成兩類:一類是進位加法,一類是不進位加法;還把減法計算題也分成兩類:一類是退位減法,一類是不退位減法。

師:説得真好!就請你上來幫老師來歸歸類。

師:選擇你最喜歡的一道題説説你怎麼算出來的?

生1:我來説進位加法36+8。我是這樣想的,先把8分成4和4,先算36+4得40,再算40+4等於44。

生2:30+58,先算30加50得80,再算80加8等於88。

生3:95—40,先算90減40得50,再算50加5等於55。

師:每個同學都有自己最好的方法,真了不起。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複習100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板書課題。)

教學反思:

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認為學生的實踐、探索與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條件。這個課例就本着這一理念為指導,創設了一個個“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説一個自己喜歡的數字,並用卡片寫下自己所編的算式題;小組討論分類的標準、依據,各自説説自己的思考過程,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開放思維空間,不僅鍛鍊了學生的數學能力,還可以改善學生的情感態度,培養學生“做學問”的素養。本節課,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95頁主題圖、96頁例3、第96頁做一做,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猜想、操作等數學活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並能進一步體會利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能正確地應用公式計算梯形的面積,並能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陶冶情操。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獲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會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多樣化,體會轉化的思想。

考點分析

會用梯形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學生有效的教學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要做到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變課堂教學為課堂生活,就必須把握教學規律、用活教材。故而,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並獲得數學活動經驗。根據這一教學理念,本課採用主導-主 體 相 結 合為 特 徵 的 探 究 性 教 學 模 式 ,讓 學生 在 觀 察 、猜 想 、驗 證 、歸 納 、交 流 中 獲得新知並提高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認識梯形特徵,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並形成一定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 對 前 面 所學 的長方 形 、正方 形 、平 行 四 邊 形 和 三角 形 面 積 知 識 的 發 展 、鞏固和應用,梯形的面積是國小階段的幾何知識的重要內容,為後面的組合圖形的求積知識以及進一步學習立體幾何知識做好鋪墊。學習梯形的面積能夠較好地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培養學生的思能力和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在動手剪拼中掌握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並初步掌握了研究問題的基本思路,體會到了轉化的思想,尤其是在學習過三角形的面積之後,學生對用兩個完全一樣的圖形拼成一個新的已學過的圖形的計算方法已初步掌握,這為本課學習求梯形面積的思想方法打下了基礎,所以教學時一定要放手指導學生根據舊知識自己發現規律,在掌握運用規律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

專家建議

五年級的學生已對圖形有力基本的認識,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初步利用生活中的經驗及已有的知識基礎,但是學生的抽象能力與歸納理解能力都是在實物的表象層次上,所以講授時要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理解本章節知識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方法

遊戲引入新知講授鞏固總結練習提高

教學用具

課件、多組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課件出示教材第95頁的主題圖)。

教師:同學們在圖中發現了什麼?

教師:車窗玻璃的形狀是梯形。怎樣求出它的面積呢?

通過舊知遷移引出新課。

教師:同學們還記得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怎麼求嗎?

指名能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及三角形面積公式。並能簡要説出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課件出示平行四邊形面積、及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教師揭示轉化方法:拼合法、割補法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又學習了三角形的面積,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能用學過的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新課,梯形的面積。

板書課題--梯形的面積。

二、新知探究

師:根據前面的學習,我們把要研究的圖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平面圖形,就能找到求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梯形面積,可以怎樣轉化呢?下面我們就來實踐操作一下吧。

請同學們打開學具袋,看看裏面的梯形有什麼特點?

生:各種梯形,每種兩個,每種梯形顏色一樣。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教材第81頁例3、例4,練習十六9---14題。

教學目標:

1、經歷交流、討論、練習等學習過程,理解方程的含義和等式的性質,根據等式的性質正確熟練地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能根據題意正確地列出方程,解答兩、三步計算的問題。

3、能根據問題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方法來解答,進一步培養分析數量關係的能力,發展思維。

教學重點:

理解方程的含義和等式的性質。

教學難點:

較熟練地解簡易方程,並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複習

1、什麼叫做方程?(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能舉幾個是方程的'式子嗎?

2、什麼叫做方程的解? (使方程兩邊左右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

3.解方程的依據是等式的性質: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加或減去)相同的數,等式的大小不變。

4、出示例3 學生交流。

5、出示例4 學生交流。

二、創設情境,引出知識

1、出示:學校組織遠足活動。原計劃每小時走3.8km,3小時到達目的地。實際2.5小時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時走了多少千米?(列方程解應用題)

解題過程

解:設現在平均每小時走了x千米。

2.5x=3.83

2.5x2.5=11.42.5

x=4.56

答:平均每小時走了4.56千米?

2、提出問題

這是我們熟悉的列方程解決問題,用方程解決問題是我們解題的一種方法。請你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自主梳理有關代數的知識。

三、分析知識建立聯繫

(一)學生彙報各類知識

小組彙報知識,要求按照由淺入深的順序彙報,邊彙報教師邊完善,同時進行板書。

(二)解方程與方程的解

1、具體知識

4.56是方程的解,而求這個解的過程就是解方程。

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

補充提問:能舉幾個是方程的式子嗎?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設計説明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是國小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本節複習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1.回顧整理,構建知識網。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複習包括: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估算方法、筆算方法,以及除法的驗算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和整理,形成全面的、有邏輯性的結構圖,既培養了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印象,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脈絡。

2.重視對算法的複習。

在教學中,選擇有針對性的練習題,讓學生逐個擊破,通過解決這些有代表性的問題,回顧口算、筆算和估算的方法,使複習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複習

師:我國大教育家孔子曾説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就要經常地複習,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其實複習不僅是快樂的,它還能讓我們的知識得以鞏固提升,進而讓知識更好地為我們服務,這不就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嗎?同學們,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對本學期的知識進行總複習。今天這節課我們首先要複習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回顧整理,建構知識網

師:我們先回顧一下學過的知識,打開教材看第二單元的內容。想一想,第二單元我們都學習了哪些知識?

(學生以小組形式交流、討論)

師:哪個小組願意彙報你們組的交流情況?

(師指導並歸納,將總結的內容寫在黑板上)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顧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知識,整理歸納所學知識,構建知識結構,掌握和理解知識間的聯繫,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個系統的瞭解。在總結的過程中,學生既梳理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內容,又為下面的練習做好了準備。

⊙重點複習,強化提高

1.引導學生複習口算方法。

(1)想一想,240÷3怎樣口算呢?

(學生思考後小組內交流)

(2)彙報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想:240是24個十, 想:3×80=240

24個十除以3等於8個十。240÷3=80

240÷3=80

2.複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的估算方法。

估一估,123÷3的商是多少?

估算方法:除數不變,先把被除數看成幾百幾十或整百數,再用口算除法的方法計算。

123÷3≈40

120÷3=40

3.回顧交流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除法及驗算方法。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後彙報)

(1)筆算方法: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夠商1,就看被除數的前兩位;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餘數必須比除數小。

(2)驗算方法。

①沒有餘數的除法:商×除數=被除數。

②有餘數的除法:商×除數+餘數=被除數。

4.完成教材111頁2題中關於筆算除法的習題並驗算。

注意:對於商中間有0與商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學生容易出錯,教學中教師可結合估算,要求學生在計算前,判斷出商是幾位數,或在計算後,通過驗算來進行檢驗。

設計意圖:國小生喜歡爭先,在學習活動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引入競爭機制,猶如給學習活動加入了催化劑,既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樂於合作,勇於探究,又能避免常規復習課的枯燥乏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