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怨原文及賞析[經典]

來源:文萃谷 3.2W

閨怨原文及賞析1

原文:

閨怨原文及賞析[經典]

憑欄人·閨怨

元代:王元鼎

垂柳依依惹暮煙,素魄娟娟當繡軒。妾身獨自眠,月圓人未圓。

啼得花殘聲更悲,叫得春歸郎未知。杜鵑奴倩伊,問郎何日歸?

譯文:

垂柳依依惹暮煙,素魄娟娟當繡軒。妾身獨自眠,月圓人未圓。

啼得花殘聲更悲,叫得春歸郎未知。杜鵑奴倩伊,問郎何日歸?

註釋:

垂柳依依惹暮煙,素魄(pò)娟娟當繡軒。妾身獨自眠,月圓人未圓。

素魄:月亮,潔白的月亮。娟娟:美好的'樣子。

啼得花殘聲更悲,叫得春歸郎未知。杜鵑奴倩伊,問郎何日歸?

啼得花殘:辛棄疾《賀新郎》:“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因為杜鵑啼聲,如曰“不如歸去。”又“此鳥鳴則芳菲歇。”故曰“啼得花殘”,“叫得春歸。”

賞析:

兩首均寫怨婦的離別相思之情,意脈相連,步步深入。字斟句酌,含蓄藴藉。

閨怨原文及賞析2

原文:

寒月沉沉洞房靜,真珠簾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燈底裁縫剪刀冷。

詩詞賞析:

洞房,猶言深屋,在很多進房屋的後部,通常是富貴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見幽靜。簾子稱之為“真珠簾”(“真珠”即珍珠),無非形容其華貴,與上洞房相稱,也是一種泛指。洞房、珠簾,都是通過描寫環境以暗示其人的身份。“梧桐影”既與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無月則無影,而到了秋天,樹中落葉最早的是梧桐,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前兩句把景寫得如此之冷清,人寫得如此之幽獨,就暗示了題中所謂寒閨之怨。

在這冷清清的月光下,靜悄悄的房屋中,簾子裏的人還沒有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縫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涼,連手也覺得冷起來了。她隨即想起,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趕製寒衣,是這位閨中少婦要寄給遠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規定,兵士自備甲仗、糧食和衣裝,存入官庫,行軍時領取備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損,就要由家中寄去補充更換,特別是需要禦寒的冬衣。所以唐詩中常常有秋閨搗練、製衣和寄衣的描寫。在白居易的時代,府兵制已破壞,但家人為征夫寄寒衣,仍然是需要的。)天寒歲暮,征夫不歸,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親人不但難歸,而且還要受凍,女主人公的心中充滿憂怨,於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傳到了她手上,而且也傳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她獨自在家的孤寂,合之歡樂,離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齊湧上心來。然而詩人卻只寫到女主人公從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氣的變化為止,其餘一概不提,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會。雖似簡單,實則豐富,這就是含蓄的妙處。這種對生活的感受是細緻入微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對一些事物的變遷,習而不察,但敏感的詩人,卻能將它捕捉起來,描寫出來,使人感到既平凡又新鮮,這首詩藝術上就有這個特點。

閨怨原文及賞析3

原文:

井桐雙照新粧冷。冷粧新照雙桐井。羞對井花愁。愁花井對羞。

影孤憐夜永。永夜憐孤影。樓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樓。

譯文

井欄邊兩裸梧桐樹,望着我的冷色的新粧。我穿淡淡的新粧,初次望着兩棵梧桐樹立在井欄旁。我低垂地望着井欄邊的花在凋落愁歎,發愁的花在井欄邊望着我失色低頭。

形影孤單,悲歎我度失眠難熬的`長夜。長長的秋夜,可憐我這孤單的身影。樓上不適應這肅殺的秋色,蕭瑟的秋色,我不應該上樓去眺望。

註釋

菩薩蠻: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薩篁”、“重疊金”、“花間意”、“梅花句”等。上下片各四句,均為兩仄韻,兩平韻。

迴文:詩詞的一種形式,因迴環往復均能成誦而得名,相傳起於前秦竇滔妻蘇蕙的《璇璣圖》。閨怨:女子所抒愁怨。

照:看,望。新粧:女子新穎別緻的打扮。

冷:淡淡色。新:初次。

對:望。羞:低垂。

不宜:不適應,意謂樓上也有涼意了。

賞析:

這是一首迴文詞,但與一般整首倒讀的迴文詞有所不同。此詞兩句一組,下句為上句的倒讀,這比起一般迴文詩整首倒讀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對作者思想束縛也少些。這首迴文詞是作者“四時閨怨”中的“秋閨怨”。蘇軾有七首《菩薩蠻》迴文詞,這些詞中,如“郵便問人羞,羞人問便郵”、“顰淺念誰人,人誰念淺顰”、“樓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樓”、“歸不恨開遲,遲開恨不歸”等,下句補充發展了上句,故為妙構。這首詞在格律、內容感情、意境等方面都符合迴文詞的要求,同時又不失作者的大家氣派,實為難得。

閨怨原文及賞析4

寒月沉沉洞房靜,真珠簾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燈底裁縫剪刀冷。

譯文

寒夜月光灑向庭院深處的屋內,珍珠簾外梧桐樹影斑駁。

孤燈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為遠方戍守的丈夫縫製着冬衣,秋霜將落,手已經預先感到寒冷。

註釋

洞房:深屋,位於很多進房子的後邊,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處。

真珠簾:真珠即珍珠,形容簾子的華貴。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寫情。其寫情,是通過對事物的細緻感受來表現的。此詩前兩句用寫景鋪墊手法,描寫主人公獨居的冷清孤寂,扣信詩題“寒閨怨”。後兩句用情景交融手法,描繪了一幅天寒歲暮、冬衣未成、秋霜欲下、征夫未歸的孤冷畫面,孤寂涼情直入人心,千般滋味湧上心頭。第一句即點明時間:深夜,而寒月曆來是秋冬兩季的代名詞。“洞房”兩字可理解為新婚後的洞房,而“洞”又有深遠的含義,也可理解為處於庭院深處的房間。但無論是哪種情況,一個“靜”字就讓這本該是温暖融融的居所顯得不同尋常的冷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見幽靜。

第二句更是將冷意繼續延伸,“真珠簾”即為珍珠簾,盡顯其華貴之意,與上洞房相稱,不可呆看,顯露出屋子主人身份的高貴,但即使是高貴的女子也擺脱不了空守閨房的寂寞。簾外的一株梧桐樹,靜靜地立在院子當中,月光搖落,將它的影子拉得很長。

洞房、珠簾,都是通過描寫環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與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無月則無影,而到了秋天,樹中落葉最早的是梧桐,所謂“一葉落而知夭下秋”。前兩句把景寫得如此之冷清,人寫得如此之幽獨,就暗示了題中所謂寒閨之怨。

第三句第一個字就點明此刻的季節,正是寒霜將落的深秋。在這冷清清的月光下,靜悄悄的房屋中,一簾子裏的人還沒有睡,忽然,她感到冰涼,連手也覺得冷起來了。隨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但暮秋深夜,秋霜還未降落,女主人公玉手先知,預先通過手冷感受到即將到來的霜露,這不免引人遐思。

第四句給出了答案,原來女主人公並沒有就寢,而是坐在燈下裁剪衣服,要趕製寒衣要寄給遠方的.征夫。氣温驟降,手裏的剪刀立刻變得冰涼刺骨,她這才知道屋外就要下霜了。而下霜則更加説明屋外的寒冷,同時也反襯出閨房的冷寂和獨守深閨的落寞。

天寒歲暮,征夫不歸,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親人不但難歸,而且還要受凍,豈能無怨?於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傳到了她手上,而且也傳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歡樂,離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齊湧上心來,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

全詩雖似簡單,實則豐富,寫得含蓄有致,情景交融,言簡意豐,一“知”一“冷”,通過寫閨中少婦寒夜為征夫趕製冬衣的情景,盡顯女子內心之淒涼,孤寂之“怨”。

創作背景

這首閨怨詩,是以戰爭為背景的,大約寫於公元822年(唐穆宗李恆長慶二年)前後。公元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白居易從忠州調回朝廷。時憲宗去世,穆宗繼位,宦官把持朝政,天子縱荒,宰相才下,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政治非常黑暗。加上朝廷以為藩鎮割據已經平定,天下太平無事,令各軍裁減兵額,激怒了無業的士兵。公元821年(穆宗長慶元年),河北地區的朱克融、王廷湊和史憲成等兵將又乘機擁兵割據。朝廷發兵十五萬人平叛,但財竭力窮,毫無建樹,只是給廣大百姓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寒閨怨》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也含蓄地反映了人民羣眾對戰亂征戍的怨恨之情。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閨怨原文及賞析5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古詩簡介

《閨怨》這唐代詩人王昌齡描寫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變化的一首閨怨詩。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人們“覓封侯”的重要途徑。詩中的“閨中少婦”和她的丈夫對這一道路也同樣充滿了幻想。

翻譯/譯文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粧飾,登上高樓。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湧上心頭。她後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註釋

閨怨:少婦的幽怨。閨,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以此題材寫的詩稱“閨怨詩”。

不知愁: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與凝粧上樓,忽見春光,頓覺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貫而有力。

凝粧:盛粧,嚴粧。

翠樓:翠樓即青樓,古代顯貴之家樓房多飾青色,這裏因平仄要求用“翠”,且與女主人公的身份、與時令季節相應。

陌頭:路邊。

柳:諧留音,古俗折柳送別。

悔教:後悔讓

覓封侯:覓,尋求。從軍建功封爵。

賞析/鑑賞

王昌齡善於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等宮怨詩,都是素負盛譽之作。

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説“閨中少婦不曾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其實,作者這樣寫,正是為了表現這位閨中少婦從“從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説應該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粧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於那個時代的風氣。在當時“覓封侯”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甚至還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點出“不曾愁”,第二句緊接着用春日登樓賞景的行動具體展示她的“不曾愁”。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粧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春日而凝粧登樓,當然不是為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粧),而是為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為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

第三句是全詩轉關。陌頭柳色是最常見的春色,登樓覽眺自然會看到它,“忽見”二字乍讀似乎有些突兀。關鍵就在於這“陌頭楊柳色”所引起的聯想與感觸,與少婦登樓前的.心理狀態大不相同。“忽見”,是不經意地流目矚望而適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頭楊柳竟勾起她許多從未明確意識到過的感觸與聯想。“楊柳色”雖然在很多場合下可以作為“春色”的代稱,但也可以聯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聯想起千里懸隔的夫婿和當年折柳贈別,這一切,都促使她從內心深處冒出以前從未明確意識到過而此刻卻變得非常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侯。這也就是題目所説的“閨怨”。

本來要凝粧登樓,觀賞春色,結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彷彿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裏: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説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象餘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

短篇小説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説。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髮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從而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

閨怨原文及賞析6

鳳歸雲·閨怨原文

征夫數載,萍寄他邦。去便無消息,累換星霜。月下愁聽砧杵起,寒雁南行。孤眠鸞帳裏,枉勞魂夢,夜夜飛揚。

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誰為傳書與?表妾衷腸。倚牅無言垂血淚,暗祝三光。萬般無奈處,一爐香盡,又更添香。

詩詞賞析:

由於征戰引起的相思,總是格外無奈。征夫戍邊,或終老不歸,婦人在家中,除卻牽掛憂慮,又能如何?相見無期,連書信也難傳遞,只有寄望虛無縹緲的.夢境,和無法應驗的祈禱。 戰亂是這些離散悲劇的緣由,一家一户,並不能與之相抗,啼血泣淚的幾行句子,離恨深沉。如今讀來,卻也只能報以幾聲歎息。

閨怨原文及賞析7

[唐]王昌齡《閨怨》原文、註釋、賞析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1。

忽見陌頭楊柳色2,悔教夫婿覓封侯3。

註釋:

1凝粧:盛粧。翠樓:華美的樓閣。

2陌頭:路旁。陌:本指田界,後亦泛指道路。楊柳色:楊柳青翠之色,此以楊柳色代指春色。

3夫婿:妻子對丈夫的稱呼。覓封侯:尋求高官厚祿。唐代開疆拓土,邊事頻繁,以盛唐為最,時人從軍,多欲以戰功封官,故覓封侯即指從軍。

賞析:

這首閨怨詩的特色,是抓住少婦心理變化的微妙瞬間,窺一斑而見全豹,巧妙地傳達出思婦怨情,與以往的閨怨詩絕不相同。“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是盛唐時代富有英雄浪漫主義色彩的理想。此詩中少婦,也希望丈夫能夠建功封侯,夫貴妻榮。而春日凝粧遠眺,春色無邊,她忽然產生了悔意:真不該讓他去從軍。詩作從前二句的不知愁,到三、四句的頓生悔意,變化突起,而詩人並未交待其中原因,給讀者留下極大的'想象空間,回味無窮。從結構上看,一、二句正是為三、四句的變化蓄勢,從而在藝術上產生極大的衝擊力,魅力無窮。

閨怨原文及賞析8

陽春曲·閨怨

徐再思〔元代〕

妾身悔作商人婦,妾命當逢薄倖夫。別時只説到東吳,三載餘,卻得廣州書。

賞析

這首小令從唐女子劉採春《囉嗊曲》“那年離別日,只道往桐廬。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的絕句脱化,也穿插了《囉嗊曲》“莫作商人婦”及白居易《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的意境。但較原詩來看,“閨怨”的含意更為顯豁。“悔作”、“當逢”,口吻如生,表現出散曲小令開門見山的直露本色。“閨怨”的前提多為夫君別離遠出,唐詩往往將這種前提加以隱掩或推衍。除上舉的《囉嗊曲》外,如張潮《江南行》:“茨菰葉爛別西灣,蓮子花開猶未還。妾夢不離江上水,人傳郎在鳳凰山。”其妙味如前人所評:“意其遠行,卻在近處。總以行蹤無定。”看來恰恰同《囉嗊曲》的“意其近行,卻在遠處”反了個向。不過要讓讀者一覽即領悟卻不容易,可見唐詩是過於偏重含蓄了。

徐再思改詩為曲的原因,可能就是為了化含蓄為顯露,當然也有別的.因素。唐韓偓《偶見》:“鞦韆打困解羅裙,指點醍醐索一尊。見客人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不怎麼知名;而李清照化用其意作成的《點絳脣》鞦韆詞,“見有人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云云,卻為人傳誦。可見奪胎前人成作,也不失為出新的一途。

原詩的薄情夫君“只道往桐廬”。桐廬在富春江中游,唐方幹《思江南》:“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看來唐代桐廬為一交通中心。曲中改成了“別時只説到東吳”。東吳的指謂説法不一,據周祁《名義考》,元明時習以蘇州為東吳、湖州為中吳、潤州為西吳,蘇州在元代確實是繁榮的商業城市。這也説明曲作者不是簡單地模仿照搬,而是根據元代的實際情形更改了“閨怨”的細節。

徐再思

徐再思引(1320年前後在世),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曾任嘉興路吏。因喜食甘飴,故號甜齋。浙江嘉興人。生卒年不詳,與貫雲石為同時代人,今存所作散曲小令約100首。作品與當時自號酸齋的貫雲石齊名,稱為“酸甜樂府”。後人任訥又將二人散曲合為一編,世稱《酸甜樂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

閨怨原文及賞析9

不繫雕鞍門前柳,玉容寂寞見花羞,冷風兒吹雨黃昏後。簾控鈎,掩上珠樓,風雨替花愁。

註釋

春閨怨:曲牌名,小令兼用。入雙調,亦入商調。

玉容寂寞:形容憔悴。

簾控鈎:簾幕上掛上銀鈎。

賞析

這首《春閨怨·不繫雕鞍門前柳》寫青樓女子晚景淒涼的景況。曲子寫道:門前柳老,難系雕鞍,車馬冷落;容顏憔悴,羞與花對。風雨黃昏後,倍添淒涼;樓中人雖在,已是明日黃花,再沒有人識賞。夜長愁更長。這支小令充分表明:青樓中人,以色事人,賣笑為生,一旦年長色衰,便門前冷落,生計全無,晚年往往十分悲慘。此曲寄託了喬吉對青樓女子的深深同情。

喬吉

喬吉(約1280~1345),字夢符,號笙鶴翁,又號惺惺道人。 [1]太原(今屬山西)人,元代雜劇家,他一生懷才不遇,傾其精力創作散曲、雜劇。他的.雜劇作品,見於《元曲選》、《古名家雜劇》、《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據《全元散曲》所輯存小令200餘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詞》1卷,李開先輯《喬夢符小令》1卷,及任訥《散曲叢刊》本《夢符散曲》。

閨怨原文及賞析10

《閨怨》作者: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註解:

1、凝粧:盛粧。

2、悔教:悔使。

譯文: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

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綠,心裏難受;

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賞析:

這是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餘。

閨怨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春閨怨·不繫雕鞍門前柳

元代:喬吉

不繫雕鞍門前柳,玉容寂寞見花羞,冷風兒吹雨黃昏後。簾控鈎,掩上珠樓,風雨替花愁。

譯文:

不繫雕鞍門前柳,玉容寂寞見花羞,冷風兒吹雨黃昏後。簾控鈎,掩上珠樓,風雨替花愁。

註釋:

不繫雕鞍(ān)門前柳,玉容寂寞見花羞,冷風兒吹雨黃昏後。簾控鈎,掩上珠樓,風雨替花愁。

玉容寂寞:形容憔悴。 簾控鈎:簾幕上掛上銀鈎。

賞析:

這首《春閨怨·不繫雕鞍門前柳》寫青樓女子晚景淒涼的景況。曲子寫道:門前柳老,難系雕鞍,車馬冷落;容顏憔悴,羞與花對。風雨黃昏後,倍添淒涼;樓中人雖在,已是明日黃花,再沒有人識賞。夜長愁更長。這支小令充分表明:青樓中人,以色事人,賣笑為生,一旦年長色衰,便門前冷落,生計全無,晚年往往十分悲慘。此曲寄託了喬吉對青樓女子的深深同情。

閨怨原文及賞析12

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香汗薄衫涼,涼衫薄汗香。

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郎笑藕絲長,長絲藕笑郎。

翻譯

院無風,柳絲垂,閨人晝寢。閨人安靜晝寢之際,起風,庭院柳條搖擺。微風吹,汗味透香氣,薄衫生涼意。涼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氣。

紅潤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冰冷了她紅潤的手。郎笑碗中的藕絲太長了。閨人一邊吃長絲藕,一邊又嘲笑她的情郎。

註釋

柳庭風靜人眠晝:院無風,柳絲垂,閨人晝寢。

晝眠人靜風庭柳:閨人安靜晝寢之際,起風,庭院柳條搖擺。

香汗薄衫涼:微風吹,汗味透香氣,薄衫生涼意。

涼衫薄汗香:涼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氣。

手紅冰碗藕:紅潤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

藕碗冰紅手: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冰冷了她紅潤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鑿冰藏於地窖的習慣,待盛夏之時取之消暑。

郎笑藕絲長:郎笑碗中的藕絲太長了。“藕絲長”:象徵着人的情意長久。在古典詩詞中,常用“藕”諧“偶”,以“絲”諧“思”。

長絲藕笑郎:閨人一邊吃長絲藕,一邊又嘲笑她的情郎(擔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絲長)。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院無風,柳絲垂,閨人晝寢。閨人安靜晝寢之際,起風,庭院柳條搖擺。微風吹,汗味透香氣,薄衫生涼意。涼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氣。

紅潤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冰冷了她紅潤的手。郎笑碗中的藕絲太長了。閨人一邊吃長絲藕,一邊又嘲笑她的情郎。

註釋

柳庭風靜人眠晝:院無風,柳絲垂,閨人晝寢。

晝眠人靜風庭柳:閨人安靜晝寢之際,起風,庭院柳條搖擺。

香汗薄衫涼:微風吹,汗味透香氣,薄衫生涼意。

涼衫薄汗香:涼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氣。

手紅冰碗藕:紅潤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

藕碗冰紅手: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冰冷了她紅潤的手。冰:古人常有在冬天鑿冰藏於地窖的習慣,待盛夏之時取之消暑。

郎笑藕絲長:郎笑碗中的藕絲太長了。“藕絲長”:象徵着人的情意長久。在古典詩詞中,常用“藕”諧“偶”,以“絲”諧“思”。

長絲藕笑郎:閨人一邊吃長絲藕,一邊又嘲笑她的情郎(擔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絲長)。

鑑賞

通常的迴文詩,主要是指可以倒讀的詩篇。迴文詩儘管只有駕馭文字能力較高的人,方能為之,且需要作者費盡心機,但畢竟是文人墨客賣弄文才的一種文字遊戲,有價值的作品不多。宋詞中迴文體不多,《東坡樂府》存有七首《菩薩蠻》迴文詞。

蘇東坡的迴文詞,兩句一組,下句為上句的倒讀,這比起一般迴文詩整首倒讀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對作者思想束縛也少些。東坡的七首迴文詞中,如“郵便問人羞,羞人問便郵”、“顰淺念誰人,人誰念淺顰”、“樓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樓”、“歸不恨開遲,遲開恨不歸”等,下句補充發展了上句,故為妙構。

這首迴文詞是作者“四時閨怨”中的“夏閨怨”。上闋寫晝眠情景,下闋寫醒後怨思。用意雖不甚深,詞語自清美可誦。“柳庭”二句,關鍵在一“靜”字。上句雲“風靜”,下句雲“人靜”。風靜時庭柳低垂,閨人睏倦而眠;當晝眠正熟,清風又吹拂起庭柳了。同是寫“靜”,卻從不同角度着筆。靜中見動,動中有靜,頗見巧思。三、四句,細寫晝眠的人。風吹香汗,薄衫生涼;而在涼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變化在“薄衫”與“薄汗”二語,寫衫之薄,點出“夏”意,寫汗之薄,便有風韻,而以一“涼”字串起,夏閨晝眠的形象自可想見。過片二句,是睡醒後的活動。她那紅潤的手兒持着盛了冰塊和蓮藕的玉碗,而這盛了冰塊和蓮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紅潤的'手兒。上句的“冰”是名詞,下句的“冰”作動詞用。古人常在冬天鑿冰藏於地窖,留待夏天解暑之用。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詩“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寫以冰水拌藕,猶此詞“手紅”二句意。“郎笑耦絲長,長絲藕笑郎”,收兩句為全詞之旨。“藕絲長”,象徵着人的情意綿長,古樂府中,常以“藕”諧“偶”,以“絲”諧“思”,藕節同心,故亦象徵情人的永好。《讀曲歌》:“思歡久,不愛獨枝蓮(憐),只惜同心藕(偶)。”自然,郎的笑是有調笑的意味的,故閨人報以“長絲藕笑郎”之語。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領情或是不識情趣吧。郎的情意不如藕絲之長,末句始露出“閨怨”本意。

賞析

東坡的迴文詞,兩句一組,下句為上句的倒讀,這比起一般迴文詩整首倒讀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對作者思想束縛也少些。東坡的七首迴文詞中,如“郵便問人羞,羞人問便郵”、“顰淺念誰人,人誰念淺顰”、“樓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樓”、“歸不恨開遲,遲開恨不歸”等,下句補充發展了上句,故為妙構。

這首迴文詞是作者“回時閨怨”中的“夏閨怨”。上片寫閨人晝寢的情景,下片寫醒後的怨思。用意雖不甚深,詞語自清美可誦。“柳庭”二句,關鍵在一“靜”字。上句雲“風靜”,下句雲“人靜”。風靜時庭柳低垂,閨人睏倦而眠;當晝眠正熟,清風又吹拂起庭柳了。同是寫“靜”,卻從不同角度着筆。靜中見動,動中有靜,頗見巧思。三、四句,細寫晝眠的人。風吹香汗,薄衫生涼;而在涼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變化在“薄衫”與“薄汗”二語,寫衫之薄,點出“夏”意,寫汗之薄,便有風韻,而以一“涼”字串起,夏閨晝眠的形象自可想見。過片二句,是睡醒後的活動。她那紅潤的手兒持着盛了冰塊和蓮藕的玉碗,而這盛了冰塊和蓮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紅潤的手兒。上句的“冰”是名詞,下句的“冰”作動詞用。古人常在冬天鑿冰藏於地窖,留待夏天解暑之用。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詩“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寫以冰水拌藕,猶此詞“手紅”二句意。“郎笑耦絲長,長絲藕笑郎”,收兩句為全詞之旨。“藕絲長”,象徵着人的情意綿長,古樂府中,常以“藕”諧“偶”,以“絲”諧“思”,藕節同心,故亦象徵情人的永好。《讀曲歌》:“思歡久,不愛獨枝蓮(憐),只惜同心藕(偶)。”自然,郎的笑是有調笑的意味的,故閨人報以“長絲藕笑郎”之語。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領情或是不識情趣吧。郎的情意不如藕絲之長,末句始露出“閨怨”本意。

這首詞在格律、內容感情、意境等方面都符合迴文詞的要求,同時又不失作者的大家氣派,實為難得。

閨怨原文及賞析13

《閨怨》原文: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閨怨》譯文:

譯文一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粧飾,登上高樓。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湧上心頭。她後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譯文二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

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綠,心裏難受;

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註釋

1.閨怨:少婦的幽怨。閨,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以此題材寫的詩稱“閨怨詩”。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則詩意大減。

3. 凝粧:盛粧。

4.陌頭:路邊。

5.覓封侯:為求得封侯而從軍。覓,尋求。

6.悔教:後悔讓

《閨怨》賞析:

唐代描寫閨怨的詩不少,這一首就是描寫閨怨的名篇。題目“閨怨”,即閨中之怨。

前兩句寫閨中少婦不知愁。首句點出詩中女主人公和她的心情:不知愁。次句承接首句,具體寫女主人公如何不知愁: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她着意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齊齊,然後高高興興地登上翠樓去觀賞景物。

後兩句寫閨中少婦的所見和所悔。上句寫少婦登樓所見的景物,引發了她的愁感。少婦看到路邊的楊柳長得青青可愛,猛然勾起了滿腔的愁感。這愁緒的內容,作者沒有寫出,但聯繫下一句詩,不言而喻。少婦長年生活在深閨,沒有感覺到時間的消逝和季節的.變化,當她看到柳樹青青,才猛然意識到時間又過了一年,而自己與夫婿分別又是一年,在這賞心悦目的春天季節,沒有夫婿做伴,登樓賞景顯得多麼孤寂和無聊,剛剛產生的高興情緒一掃而光,換來了滿懷思夫的憂愁。下句寫由愁生悔:深梅自己當初讓夫婿從軍,謀取封侯的爵賞,以致自己一人過着孤單寂寞的生活。詩寫到這裏,還沒有寫出怨來就結束了。聯繫到作者所寫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還不是因為邊將無能,讓戰爭持久地打下去,致使夫婿立功未成,又遲遲未能回來。也許這就是少婦怨的內容吧。

本詩的主題思想,是通過描寫閨中少婦的憂愁和悔恨,表達人們對持久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這首詩描寫閨怨一波三折,含蓄藴藉,韻味深長。詩先寫不知愁,接着由“楊柳色”轉出知愁,又由知愁轉出悔來,最後採取意在言外的手法,不寫怨而讓讀者去體會、去聯想,表現出作者藝術手法的高明。

閨怨原文及賞析14

寒閨怨

寒月沉沉洞房靜,真珠簾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燈底裁縫剪刀冷。

翻譯

清冷的月光灑向寧靜的小屋,梧桐的樹影映在屋門口的珍珠簾子上。

秋霜欲下,玉手已經預先感到寒冷。寒燈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為遠方戍守的丈夫縫製着冬衣。

註釋

洞房:深屋,位於很多進房子的後邊,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處。

真珠簾:真珠即珍珠,形容簾子的華貴。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寫情。其寫情,是通過對事物的細緻感受來表現的。

洞房,猶言深屋,在很多進房屋的後部,通常是富貴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見幽靜。簾子稱之為真珠簾,無非形容其華貴,與上洞房相稱,不可呆看。洞房、珠簾,都是通過描寫環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與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無月則無影,而到了秋天,樹中落葉最早的是梧桐,所謂“一葉落而知夭下秋”。前兩句把景寫得如此之冷清,人寫得如此之幽獨,就暗示了題中所謂寒閨之怨。

在這冷清清的月光下,靜悄悄的房屋中,一簾子裏的人還沒有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縫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涼,連手也覺得冷起來了。隨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趕製寒衣,是這位閨中少婦要寄給遠方的征夫的。

天寒歲暮,征夫不歸,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親人不但難歸,而且還要受凍,豈能無怨?於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傳到了她手上,而且也傳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歡樂,離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齊湧上心來,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然而詩人卻只寫到從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氣的變化為止,其餘一概不提,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會。雖似簡單,實則豐富,這就是含蓄的妙處。這種對生活的感受是細緻入微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對一些事物的變遷,習而不察,但敏感的詩人,卻能將它捕捉起來,描寫出來,使人感到既平凡又新鮮,這首詩藝術上就有這個特點。

創作背景

唐代的府兵制度規定,兵士自備甲仗、糧食和衣裝,存入官庫,行軍時領取備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損,就要由家中寄去補充更換,特別是需要禦寒的冬衣。所以唐詩中常常有秋閨搗練、製衣和寄衣的描寫。在白居易的時代,府兵制已破壞,但家人為征夫寄寒衣,仍然是需要的。

閨怨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譯文:

譯文一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粧飾,登上高樓。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湧上心頭。她後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譯文二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

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綠,心裏難受;

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註釋:

1.閨怨:少婦的幽怨。閨,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以此題材寫的詩稱“閨怨詩”。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則詩意大減。

3.凝粧:盛粧。

4.陌頭:路邊。

5.覓封侯:為求得封侯而從軍。覓,尋求。

6.悔教:後悔讓

賞析:

1.簡析:

王昌齡的一系列宮閨怨詩中《閨怨》尤為突出。詩題為《閨怨》,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知愁”,緊接着第二句又寫出這位不知愁的少婦,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裏“凝粧”登樓遠眺的情景。於是,一個有些天真和嬌憨之氣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閨中少婦果真不知愁嗎?當然不是。讀過全詩之後我們知道,這是一位丈夫遠征他鄉,自己獨守空房的少婦,即使在唐朝封建禮教尚不嚴格束縛婦女的時代,她平日裏也是不能隨便出門的。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鍵,稱為“詩眼”。這位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作者何以稱之為“忽見”?其實,詩句的關鍵是見到楊柳後忽然觸發的聯想和心理變化。楊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時,它又是友人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贈的習俗。因為那迷茫和朦朧的楊花柳絮和人的離愁別緒有着某種內在的相似。

故少婦見到春風拂動下的楊柳,一定會聯想很多。她會想到平日裏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一樣楊柳青青呢?

在這一瞬間的聯想之後,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説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並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2.簡評:

這首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王昌齡善於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餘。

王昌齡極善言情。如果説李白的詩如奔瀉的瀑布,那麼王昌齡的詩則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煉的語言、新穎獨特的構思,含蓄委婉的筆法,留給人們悠長的藝術享受。詩貴曲而忌直,一覽無餘不是好詩。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敍別情而不着別字,言離愁而無愁字,寫法極經濟,意韻極深婉,可以説以最少的文字容納了最多的語意。

短篇小説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説。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髮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使讀者從突變聯想到漸進,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這就很耐人尋味。此詩流傳廣泛,膾炙人口,其特色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有來歷,二是有新意。

説它有來歷。主要是指“閨怨”是一種傳統題材。樑代何遜有《閨怨》詩二首,抒發閨人“枕前雙淚滴”和“獨對後園花’’的孤獨感傷,唐代貞觀(627—649)初,“以賦著稱的.謝偃,《全唐詩》收其詩四首,其中一首題作《樂府新歌應教》,其詩云:“青樓綺閣已含春,凝粧豔粉復如神。細細輕裙全漏影,離離薄扇詎障塵。樽中酒色恆宜滿,曲裏歌聲不厭新。紫燕欲飛先繞棟。黃鶯始咔即嬌人。撩亂垂絲昏柳陌,參差濃葉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園明月輪。”很明顯,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化用了謝詩的某些語句。武則天的《蘇氏織錦回文記》曰:“錦字網文,盛見傳寫,是近代閨怨之宗旨,屬文之士鹹龜鏡焉。”(《全唐文》九七)所謂“織錦回文”和“錦字迴文”是同一典故,出自《晉書·竇滔妻蘇氏傳》,其事指前秦秦州刺史竇滔被徙流沙:其妻蘇蕙(字若蘭)思之,織錦為迴文旋圖詩以贈滔,可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悽惋。“龜鏡”就是借鑑,王昌齡的《閨怨》詩雖然不是直接“傳寫”竇滔妻之事,但它表現了“少婦”的空閨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不知愁”與第三句的“忽見”相照應,為下文的突兀轉折作鋪墊,構思新巧,對比強烈,有相反相成之效。

第一,是審美內容上的出新。在《詩經》中,每每以昆蟲和植物來觸發離人的悲心,但一般沒有更深的含義,而這裏的少婦看到陌頭楊柳返青,不僅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更後悔不該叫他去外出求取功名。不言而喻,在這個少婦看來,“楊柳色”比“覓封侯”更值得留戀,更有追求的價值。這裏不僅包含着作者對功名富貴的輕視以及對美好時光和青春年華的珍惜,其審美內容也是新穎的,甚至可以説是進步的。

從思想意義上説,這首詩的價值主要是由第四句體現的,而此句的重點是“覓封侯”三字,這與初唐“屬文之士”所“龜鏡”的“閨怨之宗旨”,則是相通的。

在王昌齡現存的一百八十餘首詩中,絕句約佔一半,人稱可與李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王世貞《藝苑卮言》)如果説這一首堪稱“神品”的話,那麼其“神”主要表現在一個新字上。

第二,是作者獨出心裁。首句“不知愁”(《全唐詩》作“不曾愁”),《唐詩三百首》編者於此三字旁註作:“偏先着此三字,返起下文。”其實不僅是這三個字,詩的前二句與“閨怨”的題意相反,着重寫少婦的真稚心態和愛美字。許多選本把這三個字釋作“從軍”或“良人辛苦戎事”(《唐詩品彙》卷四七)等。這樣解釋雖然不能説錯,但卻有以偏概全之嫌。從軍、徵戎固然可以求取功名,而求取功名的途徑又並非僅此一端。所以我認為“覓封侯”當與“覓舉”的意思大致相同。《新唐書·薛登傳》上疏雲:“方今舉公尤乖其本。明詔方下,固已驅馳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陳篇希恩,奏記誓報。故俗號舉人皆稱覓舉。”在此詩中,“覓封侯”,是泛指外出求取功名,可以是從軍,也可以指尋求其他功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