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考試試卷

來源:文萃谷 2.43W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小題,計40分)

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考試試卷

1、隋朝時開鑿的南北大運河以 為中心。

A、長安 B、涿郡 C、洛陽 D、餘杭

2、“貞觀之治”是中國古代史上為政寬容,對外開放和國力強盛的時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於 的領導。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

3、下列與武則天有關的表述不準確的一項是:

A、代唐高宗視政,初顯管理才能。

B、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

C、“武周政治”時期,社會經濟達到前所未有的極盛時期。

D、以殘酷誅殺的手段對付李唐宗室

4、充分體現唐朝時期一國多制精神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縣制 B、科舉制 C、三省六部制 D、“羈縻州”制度

5、僧人都有法號,“西天取經”的陳禕,法號是:

A、三藏 B、玄奘 C、鑑真 D、一行

6、被西藏人民親切稱為“阿姐甲沙”(意為漢族阿姐)的人是:

A、昭君姑娘 B、文成公主 C、則天王帝 D、金城公主

7、楊家將的故事流傳至今已有800多年了,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淵之盟訂立之前

A、北宋與遼的爭戰 B、北宋與金的爭戰

C、南宋與遼的`爭戰 D、南宋與金的爭戰

8、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經歷了較長時期,最終南方經濟超過北方定局於: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9、《清明上河圖》形象展現了 的城市風貌,是當時城市生活的百科全書式的藝術長卷。

A、長安 B、洛陽 C、臨安 D、開封

10、如果你出身於宋代普通的百姓人家,那麼你平時所穿衣服的用料是:

A、麻布 B、絲綢 C、棉布 D、毛織品

11、下列與西藏有關史實的表述中不準確的一項是:

A、唐高宗時,冊封松贊干布為馬都尉、西海郡王

B、元朝時,西藏做為特別地方行政區,由設在中央的巡檢司進行管理

C、明朝時設立的烏斯藏都指揮司是監督西藏地方行政事務的機構

D、清朝設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監理西藏事務

12、明末清初,外國傳教士紛紛來華,其中出掌欽天監、幫助清王朝制定《大清時憲曆》的是

A、利瑪竇 B、南懷仁 C、湯若望 D、陽瑪諾

13、1757年,清廷傳諭外國商人,以 為唯一的海上通商口岸。

A、廣州 B、澳門 C、寧波 D、漳州

14、相信你一定會有機會去***旅遊,建議你一定要去台南市看看當地的名勝古蹟----赤嵌樓,這裏設有奉祀民族英雄 的專祠。

A、鄭成功 B、鄭和 C、戚繼光 D、渥巴錫

15、我們經常使用的俗語、成語,如“實際”、“五體投地”、“回頭是岸”、“方便”等來源於: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蘭教

16、“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司馬光後來“臣之精力,盡於此書”這本書是:

A、《史記》B、《宋書》 C、《二十四史》 D、《資治通鑑》

17、中國歷史上,對於片言隻字捕風捉影,大搞文字獄的,就從 開始。

A、秦始皇 B、隋煬帝 C、朱元璋 D、康熙帝

18、兩宋時期,詞家眾多,佳作迭出,詞成為當時最具特色的文藝樣式,詞這種新體詩歌興起於:

A、兩漢 B、唐代 C、北宋 D、南宋

19、金庸小説《射鵰英雄傳》中有這樣一段話:……黃蓉愈看愈奇,又揭起一層,卻見下面是一軸軸的書畫卷軸。她要郭靖相幫,展開一軸看時,吃了一驚,原來是一幅“送子天王圖”,另一軸是韓幹畫的“牧馬圖”……“送子天王圖”作者是:

A、顧愷之 B、吳道子 C、張擇端 D、趙孟頫

20、“不到長城非好漢”,小明暑假想到嘉峪關成“好漢”,帶回風光片中,哪張不是嘉峪關?

  二、材料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計40分)

21、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據新華網4月27日電,位於山西平遙文廟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日前舉辦“中國科舉史展覽”。展覽分為科舉的由來和沿革、院試、鄉試、會試與殿試等部分。還展示了古代科舉考試作弊用的各種夾帶等。展覽真實反映了科舉考試取士制度的產生、發展、消亡過程,展示這一制度下讀書人考秀才、中舉人、成進士乃至有幸摘取鼎甲桂冠的艱辛。

材料二 宋代在科舉考試中採取了一系列防止舞弊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鎖院”制度。即在主考官、副考官等人選確定後,立即將他們鎖於貢院之中,斷絕他們與外界的聯繫,避免出現考官向親朋好友泄露試題的現象。此外,還有“彌封”制度。即在考生考試結束後,由專人將考生試卷上的姓名、籍貫等部分用紙糊起來,再交給考官評判。直到最後統計成績時,才能拆封公佈姓名,否則即為作弊。

回答下列問題:

①科舉制度分別在哪個時期產生與廢除?(4分)

②摘取“鼎甲桂冠”的人有一個專門的稱謂,是什麼?(2分)

③有了科舉考試,就有了考試舞弊,談談你對考試舞弊看法,並就如何杜絕此現象,提出自己的建議。(7+7分)

22、閲讀下列有關鄭和下西洋的材料:

材料一 “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歷……三十餘固,涉滄溟十萬餘里,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濤如山,視諸夷域,回隔於煙霞飄渺之間。而我之雲帆高漲,晝夜星馳,涉仁狂瀾,若履通衢(注:履,行走;通衢,寬廣大道。)者…… ”

材料二 當時的航海技術水平是“惟觀日月升墜,以辨東西。星斗高低,度量遠近。皆斫木為盤,書刻干支之字,浮針於水,指向行舟”。

材料三 按照明政府的旨意,鄭和船隊進行貿易堅持“厚往薄來”的原則,即高價收購外來番貨,而低價出售中國的貨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