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名師課堂後讀感想範文

來源:文萃谷 2.78W

參加完名師課堂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觸,可以把它寫成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名師課堂觀後感,僅供參考。

參加名師課堂後讀感想範文

  名師課堂觀後感篇一

觀看了名師課堂實錄後,讓我領悟到了新課程的真諦,精彩的課堂實錄,充分展現新課程理論下名師的教學藝術和智慧,給了我一次欣賞名師、感悟名師的機會。然而,作為一名教師,我知道我必須讀懂名師們成功的祕訣,對照着找找自己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思考今後工作中努力的方向。觀看後,我認為這樣的課堂之所以精彩,以下幾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一、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

中學生有較強的求知慾,有一定的競爭意識,但他們的注意力不能持久。名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設置必要的活動,營造一個輕鬆、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英語世界,在探索中激起興趣,從發現中尋求快樂,主動獲取知識。

二、巧設情境,創設生活化的英語課堂。

名師的課堂精彩之處在於善於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和認知、生活、情感等協調互動的生活大課堂,凸顯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開放、互動性的交流與對話,拓寬了學生表達與交流的渠道,為他們創造了更多與同伴、與問題情境、與現實生活等的對話與互動的機會。變傳統的“書本中學英語”為“生活中學英語”,把英語教學和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們感受到英語就在身邊,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三、採用任務型教學模式。

“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是將英語的教學目標整合到一個或多個具體的活動任務當中,使學生在使用英語完成任務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英語,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這有利於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英語習慣。

四、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

名師恰當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多媒體形象活潑、豐富多彩、大大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習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發展自我,認真思考,勤於反思,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樂園。

  名師課堂觀後感篇二

暑假裏,通過網絡瀏覽了不少名師課堂實錄,對自己震動很大,特別是魏書生老師的《統籌方法》這節課,反覆看過幾遍,深悟:課堂是自己施展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空間,但更重要的是魏書生老師這個課堂就現在的新課程理念也是有較突出的體現的,真正體現了“課堂主體是學生”、“課程是開放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的課堂學生做主,學習的是對學生終生有用的知識和方法”。這麼一堂課下來,從來沒上過魏老師的課的學生,也會從中收穫學習方法,也能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從中感悟語文學習滲透的輕鬆和愉悦。

下面就這堂課中的對我的今後教學有較大啟發的部分略作分析:

一、課前與學生的感情溝通與交流的獨特之處

“師:同學們坐在主席台上,台下千位老師聽課,大家有些緊張吧?我教大家一種放鬆的方法,雙手放在膝蓋上,閉上兩眼,內視鼻尖……(邊講方法邊指導,學生按教師要求做動作)”。

這樣的引導,是基於面對的是生疏的面孔,學生對老師是新面孔,老師對學生而言也是新面孔,雙方都要有個適應吧,在初步的放鬆之後,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心情、情緒都得到放鬆,自然、輕鬆的走進課堂學習。

二、先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放飛思維,捕捉過去已有的有用信息。

上課伊始,在輕鬆的心境條件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説説“統籌方法是什麼”,看字面意思也罷,自己的理解也罷,學生們在老師的鼓勵、肯定、支持下,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意見,課堂氣氛頓時熱烈,進而轉入知識學習——下定義的説明方法定義了“統籌方法”,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省事的辦法解決了主要問題。因為課文的題目就是本文要説明的內容。理解了什麼是“統籌方法”就為下面讀懂課文打下了基礎。教師從題目入手,用“激疑”的方法,引導學生很快的從課文中抓住“統籌方法”的.概念並且記住了;動手的是學生,落實的對象也是學生,而且看得出來——學生感到很輕鬆。這個設計可謂巧妙。

三、在每一個學習新知識的關鍵環節,都給學生一個引導性、又突出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方向和明確的重點。

例如:下定義的方法解決了“統籌方法”定義之後,讓學生七嘴八舌的限時討論學什麼,限時看書自我解決問題。學生看教材,全神貫注,學習積極性極特別高。

在課堂教學中,突出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訓練和培養,例如:泡茶有幾道工序,在學生分析爭論之後,要求把辦法乙和辦法丙也分別用圖表加以説明,請男女同學各自推薦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畫圖。其他同學可以提自己的建議,併到黑板上修改。

我認為在這裏魏老師在教授學習用圖表説明事物的方法時,引導學生做了兩件事:1.從課文裏找到“燒開水泡茶”的例子,複述——搞清楚泡茶有幾道工序,進而確定“甲”辦法最好。2.讓學生給辦法乙和辦法丙畫出圖表。如果説第1個小環節是“大眾化”的——很多教師都這樣做過,那麼,第2個小環節的設計是魏老師獨出心裁的“匠心”——它可以便學生仿照辦法甲的圖示動手畫一畫,實踐一下圖表説明的方法;在學生動手畫圖表的過程中,加深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生又樂此不疲。真是一石三鳥。有了第2個小環節,再來看看第1個小環節的作用,其間的聯繫是多麼緊密!如果第1個小環節沒有第2個小環節支撐,其價值也就很小了。教師教學的重點卻正是在第2個小環節上——讓學生去動手學、做。

四、立足學生學習實際,落實新的課堂教學理念

例如:第三個任務“讀懂課文”的教學,魏老師在請同學們把全篇閲讀一遍,重點讀結尾一段。之後,就學生“基本懂了”這個環節的處理是這樣的:“每位同學都把辦法甲説一遍,七嘴八舌的説,大聲説,説錯了也不要緊,要解放自己。(學生紛紛大聲述説)”。

按照新的教學理念的運用來看,“懂”是相對的,大聲“説一遍”較之教師“講”——對這樣的課文來説,要有用得多,學生在“説”的過程中又會加深對內容的理解。魏老師要做的一切都是從學習的實際出發,讓學生活動起來,要落實在學生身上。

最後一個環節,“不僅會給別人講,還要會寫。今天這節課,我們沒有時間用筆寫了,課上我們説,其實是用“口”寫,回去以後把説過的話整理出來,就是用筆寫”,讓學生“口寫”(例舉)生活中應用統籌方法的實例,學生竟然能列舉出很多。這裏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通過“舉例子”的方法,進一步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好課文內容,同時訓練了學生“説”的能力。

總起來説,我認為魏老師的這節課主要有這樣兩個特點:

一、始終將學生放在“學習主體”的地位。

語文課從一定意義上説,是訓練課,是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訓練課,而接受訓練的是學生。因此,可以這樣説,沒有訓練的語文課不是成功的語文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活動就是在接受“訓練”。魏老師的課上,教師只是學生閲讀和表達訓練的組織者,我們見不到教師過多的講解——因為教師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自己去“有所得”,而這樣的課文學生通過努力又完全可能自己解決問題。

二、充分運用教育心理學原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情緒。

這節課,學生學得活躍,教師上得輕鬆。除了魏老師的教學設計巧妙之外,他善於運用教育心理學組織課堂教學,不能不説是非常突出的一個特點。教師充分利用“鼓勵機制”,注意表揚,或用語言表揚,或投去讚許的目光;不批評任何一個在回答問題中出現錯誤的學生,多是給以引導或鼓勵(鼓勵其大膽思考);即使糾正學生答題的錯誤,也往往是小聲提示,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利用國中學生心理特點組織男女學生之間開展學習競賽。從課堂實錄中,我們可以看到,魏老師在學生競賽中又很注意平衡,不使男生或女生感到失落或難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些離開教師對心理學、教育學的學習和理解是難以做到的。

在今後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中,我要多方面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理念,多學習一些名師的教育教學方法,是自己在教學和管理的各個方面都能有較大的提高。

  名師課堂觀後感篇三

20**年10月30日,我有幸在王校長的帶領下來到哈市,參加了“國小數學名師優質課堂教學觀摩活動”。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時間,聽了兩節課——牛獻禮的《用字母表示數》、朱德江的《生活中的負數》,兩個講座——牛獻禮的《關注學生,促進發展》、朱德江的《數學,給孩子們留下了什麼》,但是專家精彩的課堂教學和講座,給了我嶄新的認識和啟迪,思想觀念也有了明顯的提升。回來細細品味,倍感不虛此行。

一、什麼是優質課

以前,一直認為一節優秀的高質量的教學,那必須是老師講得精彩,結構完整,課的運行順暢,並無磕磕絆,有問有答,一切順利。可是,聽了兩位專家的講座,我有了新的認識:“一節優質課,不一定是很流暢的,也許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好的教學是挑動羣眾和羣眾在交流。”有雜音,有衝突,有分歧,有爭論,有諸多的生成,而老師則要及時抓住生成的時機和資源,對這些不同的教學情境,加以應對、解決,最後獲得理想的結果。雜音也好,衝突也好,分歧也好,爭論也好,這一切都在説明學生在思考,在分析,着實難能可貴。沒有學生思維的課堂不是一節好課堂,老師一言堂,金口玉言,説啥是啥,學生只有聽,只有接受,這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學生的長遠發展。課堂是老師“製造”分歧、矛盾、爭論的場所,而老師則是引導學生通過主動的分析,思考,運用所學化解分歧,解決矛盾,平息爭論的引導者,組織者。畢竟,課堂是學生的,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我們不能因為課的好看,而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利。讓學生真正思考起來,這是我們的職責。

二、教什麼

“教學要撓到學生的‘癢’處,也就是要瞄準學生的認知障礙,想學生所想,找準他們的困惑之處、需要之處。”是的,1+1,學生都會了,你全然不知,還在揮汗如雨;學生一看就會了的動作,你還在講解,示範,“苦口婆心”。實在是在做無用功,浪費時間和資源。自己教得很累,而學生則心不在焉,沒意思。正如專家所説:“學生癢的地方沒抓到,不癢的地方倒是抓到了,結果還是癢。”我再加上一句:癢的地方癢得要命,不癢的地方卻抓破了。你想,學生能願意學麼?“解惑”需要先“知惑”。“教學要撓到學生的‘癢’處,也就是要瞄準學生的認知障礙,想學生所想,找準他們的困惑之處、需要之處。”教學就是“知惑”與“解惑”的過程。

“作為學生數學學習初始階段的國小數學,除了重視數學概念、法則、公式、性質等顯性的知識教學,更應該重視數學意識、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維方式等數學素養的培養,使數學學習給學生留下意識、思想、經驗、習慣、快樂,為學生的後續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數學是這樣,體育課又何嘗不是呢。在國小階段,更為主要的是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習慣和體育鍛煉的意識,基本上掌握簡單的體育鍛煉的方法,對技術,對動作的規範程度要求不大,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體育給他們帶來快樂的同時身體也得到鍛鍊,素質得到提高,這才是體育課的真諦。關注知識結果的同時,更需關注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關注體育與學生的關係,關注體育能力的形成,關注思想方法,思維方法,體育精神。那麼在今後的體育課的教學中我將秉承這一理念,為學生的後續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服務。

三、對熟的理解

“熟能生巧”,我們常掛在嘴邊,並時刻在教育學生。可是,當專家説“孰能生笨,孰能生厭”時,我為之一震,可不是嗎。每節體育課的後半截,我都安排遊戲活動——壁虎球,開始幾節課學生興趣很濃,一説開始遊戲,同學們那高興勁就甭提了。可是,上了幾節課後,學生中漸漸有了反對的聲音,“又玩壁虎球呀!”“嗨!”像泄了氣的皮球。是呀,好吃的東西,總吃也膩呀!專家就是專家,認識就是獨到。熟——練習是必要的,但要適度,形式要有變化,要新穎,要有吸引力,這樣學生才能練,認真地練,練才能達到目的。一味地練習,機械地練習,就會缺少了創新,缺少了激情,缺少了生機,跟機器又有什麼兩樣。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有思維,有思想,有血有肉的學生,我們培養的不是機器,而是在塑造未來的人。

一天的培訓結束了,無論從他們的教學中,還是講座中,無不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正因為他們能從學生的發展出發,他們才能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精心選擇每一道練習題,每一個問題;正因為他們能以生為本,他們才能關注課的每一個細節,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我想,這也正是他們獨到見解產生的源泉,和動力。有了這種思想,才能不在乎課的流暢與否,才能認真思考所教學科到底教什麼,才能不機械地練呀,背呀。只有以人為本,才能精心備課,精心上課,精心批改,精心從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