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教案精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來源:文萃谷 2.25W

教學目標

五年級數學教案精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1.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學難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等;投影片;動畫.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設計

一、複習準備.

1、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老師明確: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做平面圖形.

2、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師提問:這些物體的各部分都在一個面上嗎?(不是)

教師明確:這些物體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它們都是立體圖形.

3、引入: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有什麼特徵.

教師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二、學習新課.

(一)長方體的特徵.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提問: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麼?

請摸一模三條稜相交處有什麼?

教師板書:面、稜、頂點

2、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徵.【演示動畫“長方體的特徵”】

討論提綱: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麼關係?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稜?稜的位置、長短有什麼關係?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教師板書:長方體: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稜:12條,相對的4條稜長度相等.

頂點:8個.

教師:請完整地説一説長方體的特徵.

3、比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別.

老師提問:長方體是立體圖形,畫在紙上如何與平面圖形區別呢?

請觀察,你能看到幾個面?哪幾個面?

你能看見幾條稜?哪幾條稜?

教師介紹長方體的畫法:

看不見的稜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後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

4、出示長方體框架觀察.

教師提問:框架上的12條稜可以分幾組?怎樣分?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教師明確: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二)正方體特徵.

1、【演示動畫“正方體的特徵”】

教師提問: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麼變化?

(長、寬、高變為相等,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為正方體)

2、對照長方體的特徵學生自己研究正方體的特徵.

學生討論、歸納後,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稜:12條稜長度都相等.

頂:8個.

3、學生討論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相同點:面、稜、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

不同點:在面的形狀、面積、稜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提問: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徵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三、鞏固反饋.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説出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2、根據圖中數據口答.

(1)(2)

(1)長方體的長是()釐米,寬()釐米,高()釐米,12條稜長的和是()釐米.

(2)這幅圖中的幾何體是()體,12條稜長的和是()分米.

(3)如圖一個長方體,它的長、寬、高分別是9釐米,3釐米和2.5釐米.它上面的面長是()釐米,寬()釐米,左邊的面長()釐米,寬()釐米,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和是()釐米.

3、判斷.正確的在括號裏畫√,錯誤的畫×.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2)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3)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4)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四、課堂總結.

誰來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看圖紙上的立體圖?

五、課後作業.

1、拿一個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後説一説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2、説出下圖表示的物體是什麼形狀,並且説明:

它的上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它的右側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它的下面和後面是什麼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六、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五年級數學教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簡案

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形成長方體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長方體的特徵。

難點:

教具、學具準備

①教師準備:實物,鐵絲製作的長方體框架、投影儀。②學生準備:收集一些長方體開頭的小紙盒

教 學過程

備 注

一、 複習引入:

1、我們已經學過這些圖形,你能説出它們的名稱嗎?

2、你能將這些學過的圖形分類嗎?(平面立體)

3、揭示課題:長方體也好、正方體也好都是立體圖形,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長方體的認識”

二、探索實踐

1.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一個長方體的紙盒來觀察它們的特徵。

(1)認識長方體的面。(讓學生分組討論)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幾個面(注意培養學生有順序地觀察)

②每個面是什麼形狀?(注意出示也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給學生看)

再根據學生的發言用投影歸納出:

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2)認識長方體的稜。

讓學生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每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導學生有順序地摸)。這些地方我們給它起個什麼名字呢?(學生按自己的想法來做,最後統一為“稜”)

再讓學生分小組去數和量:

①數:長方體有多少條稜?(要説出數的方法)

②量:動手量一量每條稜的長度,看哪些稜的長度相等?(有什麼規律?)

根據學生的發言歸納出:(投影顯示)

長方體有12條稜,相對的4條稜的長度相等。

(3)認識長方體的頂點。

讓學生拿一個長方體紙盒,用手摸長方體每三條稜相交的地方,並提問:

教學過程

備 注

①你們知道它叫什麼嗎?(頂點)

②長方體有幾個頂點?(8個)

(4)拿一個長方體放在講台上讓學生觀察。

最多能看到幾個面?(3個面)

講:所以我們通常把長方體畫成這樣。

(5)用填空的形式小結長方體的特徵。(投影顯示)

長方體是由個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形)圍成的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兩個面,相對的稜的長度。

2、教學長方體的長、寬、高。

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下的兩個問題:

(1)它的12條稜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

(2)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找幾名代表將測量結果告訴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什麼嗎?(長、寬、高)

(2)長方體的長、寬、高的長短與這個長方體有沒有關係?(投影顯示出幾個長、寬、高不同的長方體)

結論:長方體的大小和形狀是由它的長、寬、高決定的。

三、課堂實踐

1.量一量教科書的長、寬、高。

2.練習的第2題。

3.練習的第3題。

五、課堂小結

由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口訣:

長方體立體形,8頂6面十二稜;

稜分長、寬、高,每組四條要記好;

6個面對着放,對應面都一樣。

六、課外延伸

在家裏找一個自己喜歡的長方體玩具或物體,仔細觀察一下它的面、稜、頂點;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個長方體並塗上或畫上喜歡的圖案。

課後反思: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動手去,摸、碰,説長方體、正方體各個部分特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很遺憾這個環節處理的不是很好。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學難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等;投影片;動畫.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設計

一、複習準備.

1、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老師明確: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做平面圖形.

2、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師提問:這些物體的各部分都在一個面上嗎?(不是)

教師明確:這些物體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它們都是立體圖形.

3、引入: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有什麼特徵.

教師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二、學習新課.

(一)長方體的特徵.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提問: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麼?

請摸一模三條稜相交處有什麼?

教師板書:面、稜、頂點

2、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徵.【演示動畫“長方體的特徵”】

討論提綱: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麼關係?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稜?稜的位置、長短有什麼關係?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教師板書:長方體: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稜:12條,相對的4條稜長度相等.

頂點:8個.

教師:請完整地説一説長方體的特徵.

3、比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別.

老師提問:長方體是立體圖形,畫在紙上如何與平面圖形區別呢?

請觀察,你能看到幾個面?哪幾個面?

你能看見幾條稜?哪幾條稜?

教師介紹長方體的畫法:

看不見的稜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後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

4、出示長方體框架觀察.

教師提問:框架上的12條稜可以分幾組?怎樣分?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教師明確: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二)正方體特徵.

1、【演示動畫“正方體的特徵”】

教師提問: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麼變化?

(長、寬、高變為相等,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為正方體)

2、對照長方體的特徵學生自己研究正方體的特徵.

學生討論、歸納後,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稜:12條稜長度都相等.

頂:8個.

3、學生討論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相同點:面、稜、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

不同點:在面的形狀、面積、稜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提問: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徵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教案(一)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學生的自主發現掌握長方體的特徵,會辨認長方體。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精心組織學生活動,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體現數學充滿着探索與創新,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二、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三、教學難點

建立立體圖形的空間觀念。

四、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等;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紙盒。

五、教學過程

1.分類、操作、引出新知

(1)教師出示一幅圖:你能將它們根據一定標準分類嗎?

(2)師生共同概括:像粉筆盒等長方體和正方體,和排球、土豆等都佔據一定空間把它們稱為立體圖形。

請同學們説説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長方體我們從哪些方面來認識呢?

(3)拿出一塊橡皮,橫切一刀,露出一個面,讓學生觸摸,並説説感覺,教師明確這部分叫面。再切一刀,再讓學生觸摸兩面相交的線,説出感覺,明確這在立體圖形中叫做稜。什麼叫稜?

將橡皮的一個面扣放在桌面上,與兩個面垂直再切一刀,觸摸三條稜相交的點,説出感受,明確它叫頂點。什麼叫頂點?

(4)找實物指出它的長、寬、高。

今天,我們就從面、稜、頂點三個方面來學習長方體的認識。

2.實踐操作,探究新知

(1)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那麼長方體的特徵是什麼?請同學們自己數一數、量一量、比——比後,完成表格。

(提示:放手讓學生運用各種感官和學習用具獨立探究、自主發現面、稜、頂點的知識。)

(2)教師巡迴指導,指導要點如下:

①數面、稜、頂點時,如何數比較科學。

②採用多種學習方法。

(提示:如測量、計算、比較及用身體某個部分去接觸面、稜、頂點等。)

③獨立填寫“我的發現”一表。

稜長

頂點

(學生在學習時,採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多種學習方法,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

彙報:師生共同歸納。

(除了各部分的數量外,還要引導學生認識。)

a.按稜的長度可分為3組,每組內4條稜平等且長度相等;

b.相交於一個頂點的稜有3條,長度不一定相等;

c.相交於一個頂點的3條稜的長度分別叫長方體的長、寬、高;

d.長方體的形狀、大小是由長方體的長、寬、高決定的;

e.面的特殊情況。

完成做一做,反饋訂正。

小結。

五、課堂練習 @基礎練習

拿一個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後説一説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計算稜長總和。

綜合練習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 )

(2)長方體的三條稜長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 )

(3)有六個面、十二條稜、八個頂點的形體一定是長方形。 ( )

(4)長方形紙是長方形不是長方體。 ( )

(5)有6個面,且6個面都是長方形,它一定是長方體。 ( )

實踐與應用

(1)一個長方體的稜長總和是96釐米,已知長是8釐米,高是7釐米,寬是多少釐米?

(2)用一根168釐米的鐵絲,焊接成一個長方體教具,長20釐米,寬12釐米,它的高是多少釐米?

(3)用一根長100釐米的鐵絲,做成一個長·9釐米,寬6釐米,高4釐米的長方體後,還剩多少釐米?

  五年級數學教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1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老師明確: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所有叫做平面圖形。

2、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師提問:這些物體是什麼圖形?

3、引入: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教師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學習新課:

(一)長方體的特徵。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提問: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麼?

請摸一模三條稜相交處有什麼?

教師板書:面、稜、頂點

2、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討論提綱: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麼關係?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稜?稜的位置、長短有什麼關係?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小組討論,然後完成p28的表格。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稜:12條,相對的4條稜長度相等。

頂點:8個。

3、教師:請完整地説一説長方體的特徵。

4、出示長方體框架觀察。

教師提問:框架上的12條稜可以分幾組?怎樣分?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教師明確: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二)正方體特徵。

1、出示正方體的特徵。

教師提問:看一看這個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麼變化?

(長、寬、高變為相等,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為正方體。)

2、對照長方體的特徵學生自己研究正方體的特徵。

學生討論、歸納後,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稜:12條稜長度都相等。

頂:8個。

3、學生討論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相同點:面、稜、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

不同點:在面的形狀、面積、稜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提問: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徵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教師板書集合圖:

(三)製作長方體。

製作準備:

橡皮泥八小團,細棒十二根(分成三組,每組四根長短相同)

製作過程:

1.按下圖的順序,逐步搭成一個長方體的架子。

2.成品如圖。

讓學生動手操作,然後説一説在製作的過程中有什麼發現。

  三、鞏固反饋: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説出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2、根據圖中數據口答。

(1)(2)

(1)長方體的長是()釐米,寬()釐米,高()釐米,12條稜長的和是()釐米。

(2)這幅圖中的幾何體是()體,12條稜長的和是()分米。

(3)如圖一個長方體,它的長、寬、高

分別是9釐米,3釐米和2.5釐米,它上

面的面長是()釐米,寬()釐米,左

邊的面長()釐米,寬()釐米,相交

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和是()釐米。

3、判斷.正確的在括號裏畫√,錯誤的畫×。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2)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3)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4)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四、課堂總結:

誰來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

  五、課後作業:

1、拿一個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後説一説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冀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內容:

冀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 知道長方體、正方體各部分名稱,瞭解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以及長方體、正方體之間的關係。

2. 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不同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特點的認識。

3. 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一種轉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學習,體會學科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和長方體、正方體的關係。

教學設備:

幻燈片、一個正方體紙盒、一個長方體紙盒、直尺。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出示實物圖。讓學生找出圖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物體。(幻燈顯示)

師:同學們請看,這些物體你們認識嗎?你能從中找出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實物嗎?

生:墨水瓶的形狀是長方體……

生彙報,教師進行分類。

説出生活中見到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物體。

師: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

生:牙膏盒的形狀是長方體,骰子的形狀是正方體的。

生:……

指名發言要更多傾向於差生。

二 自主探究

1.認識面、頂點、稜的特徵。

指出面、稜和頂點。

師:生活中這樣的物體有很多,拿出你準備的長方體,像老師這樣摸一摸你有什麼感覺?

生:上面有平平的面,還有邊和尖尖的角。

師:這個平平的面我們就叫做長方體的面、面與面之間的邊叫做稜,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也可以試着讓學生説一説他們的名稱)教師板書。

拿出正方體物體:你們能指出面、稜和頂點嗎?

再讓學生指一指長方體的。

面的特徵。

師: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正方體有幾個面?

生:長方體有6個面、正方體有6個面。

師:你是怎麼數的?這些面有多少特徵?

(讓學生按照一定的規律來數)

生: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

師:你用什麼辦法驗證你的猜測呢?(可以在小組內説一説)

生用一定的方法驗證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來驗證……

生:我用剪的方法驗證,是這樣做的……

生:我用畫的方法……

頂點、稜的特徵。

師:觀察用細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體和長方體。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分別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顆珠子?(珠子也就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頂點",所用的小棒就相當於"稜"。)

生:正方體用了8顆珠子12根小棒,證明正方體有8個頂點,12條稜。

生:……

師:説説你是怎麼數的?它們的稜各有什麼特點呢?

讓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數。

整理特徵。

師:剛才我們通過觀察找到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你能把它們的特徵整理在表格中嗎?

名稱 面 頂點 稜

正方體 6個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 8個頂點 12條稜,所有的稜的長度都相等。

長方體 6個面,相對的面完全相等。 8個頂點 12條稜,每組4條稜的長度相等。

學生先自己整理然後在小組內交流。

2. 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師:仔細觀察表格,正方體和長方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體和長方體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學生彙報得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認識長、寬、高。

師:相交於一個頂點有三條稜,這三條稜的長度誰知道叫什麼名字呢?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

師:拿出你準備的長方體,這樣放着誰能説出它的長、寬、高?如果這樣放呢?(變換不同的方向説出)

師:你們能看圖説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嗎?

師:你能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嗎?

完成練一練第一題。

師:正方體的稜長有什麼特點?那正方體每條稜的長度都叫做正方體的稜長。

練一練第二題。

三 鞏固新知

練一練的第三題。

師:看練一練的第三題,誰能把題讀一讀,然後回答。

生:……

師:前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呢?……

生:……

總結

回顧這堂課,你有什麼收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