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建築藝術的發展

來源:文萃谷 1.87W

大家應該很愛看明清兩朝的電視劇,但是電視劇裏面的建築是不是真的是明清建築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明清建築雕飾藝術的發展歷史,以供參閲。

明清建築藝術的發展

  明清時期建築藝術的新發展

明清時期的建築藝術,在繼承前代傳統的基礎上,又獲得不少新的成就。現存眾多的遺蹟為研究考查此一時期的成就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明清兩朝在元大都基礎上,對都城北京進行大規模修建,北京宮殿成為古代建築藝術之範例。明清時期手工業商業相當發展,特別是太湖區域及沿海地區城鎮建築也有較大發展。地區的特色日益顯著。這一時期對外接觸也日益頻繁,建築上各民族間風格技術的互相吸收與融合,中外之間的交流也推動了這一藝術領域的發展。

明代磚的生產量增大,並在建築上大量使用。州城府縣的城垣,甚至千餘公里的長城,都用磚包砌。琉璃瓦生產的數量、質量、色彩、裝飾也超越前代,建築上的磚雕彩飾等亦日趨豐富,即使是樸素的民居也常在灰牆白壁及簡樸的造型中取得雅素明淨的藝術效果。

建築經驗的長期積累,使這一時期的建築,特別是官式建築趨於標準化、定型化,有利於保證建築質量,加速施工進度和估工算料,是建築藝術技術上高度成熟的標幟。但定型化標準化也常限制了進一步創造。優秀的民間匠師常在造型佈局上加以變化,特別是園林設計及地域性建築上出現了新的面貌,為建築藝術增添了新的光彩。

  明清建築藝術:北京城和宮廷建築羣

明清時期建築藝術的成就,突出的體現在大城市的規劃和宮廷建築羣的營建方面,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範例為北京城及宮廷苑囿的建築。

明代初年原定都南京,大都為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統轄的地區,後更名北平,元故宮在明初曾受到相當程度的破壞。但公元一四○三年朱棣取得帝位,遷都北平,在元大都基礎上進行了延續十五年的大規模重新營建工程,至公元一四二○年才竣工。其後又經明清兩代帝王陸續修建。明清北京城有外城、內城、皇城、紫禁城四重城垣(外城系在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一五五三年增建),內城大體呈方形,東西長六·六公里,南北五·三公里,城牆包以磚石,四周建有九座城門,城門都設有箭樓和甕城,繞城有護城河,堅實嚴密。宏偉龐大的皇城及紫禁城位於內城前方的主要地位。在全城中軸線的主要部位,即自永定門開始到鐘鼓樓為止長達七·五公里的中軸線上,佈置營建了一系列政治性宮廷建築羣,構成莊嚴富麗的畫卷。

自永定門(外城正南門)進入是長達三·一公里的正陽門大街,東西兩旁建有天壇、先農壇兩大建築羣,正陽門大街筆直寬闊,兩旁店鋪林立,市招輝映,大街的盡頭是內城的正門——正陽門。正陽門前邊建有玲瓏的五牌樓和橫跨在護城河上的白石橋,和巍峨的箭樓及正陽門城樓相襯托。正陽門內是短闊熱鬧商賈雲集的棋盤街,不遠即是皇城區域的大明門。從永定門到大明門構成都城繁盛景象,是畫卷的前奏。

皇城從最南端的大明門開始,大明門裏是封閉的“T”形宮廷廣場,由紅色宮牆環繞,沿牆兩旁建有百餘間黃瓦紅柱的千步廊,牆外則是五府六部的衙署,宮牆延伸到廣場北側向東西展開,使巍峨壯麗的承天門(即天安門皇城正門)突出地展現出來,在進入皇城後建築即顯示出非凡的氣勢。

由承天門經端門又進入寬敞的午門廣場,午門是紫禁城正門,造型複雜精巧莊嚴華麗(圖382)。午門內的宮廷區域分為前後兩部,前部是以太和門內的太和殿等三大殿為主的外朝,即封建帝王行使最高權力的場所(圖381);後部以乾清門裏的後三宮為中心的內廷,是帝王后妃進行日常統治及生活的區域。特別是三大殿的建築,在宮廷中規模最大,造型裝修又極其莊麗,以體現皇權至高無上的觀念,也是全部建築的高潮部分(圖383)。宮廷的最後是佈置亭台館榭奇花異石的御花園。神武門(紫禁城後門)外有高聳的景山,成為宮廷的屏障和全城的制高點,景山西部是碧波盪漾的北海苑囿,穿過景山主峯可達地安門(宮城後門),地安門外又是筆直的大街和繁鬧的市場,大街盡頭的鼓樓則構成中軸線結束時的一個頂點。

北京城,特別是宮廷建築的設計與營建,體現了明清建築的最高水平,它通過平面佈局及立體造型,並結合雕塑、彩畫、裝修等多種因素,把政治、宮廷生活的實用需要和主題思想巧妙和諧地融為一體,有很多成功的範例。同樣是城樓,正陽門前面的箭樓純由磚石壘成,堅實凝重,具有軍事堡壘性質,而箭樓後邊的正陽門城樓則木構重檐畫棟雕樑,極力渲染帝都的富麗堂皇。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建立在龐大的紅色城台上,重檐歇山頂,下邊五個城門,門前是金水河和五座白石橋,還點綴了華表和石獅,門前封閉的廣場和外界隔絕造成嚴密尊貴的氣氛,而形成另一境界。紫禁城的正門午門,城墩座平面呈■形,上建廡殿頂城樓及四座崇閣並用廊廡連接,構成莊嚴而華美的“五鳳樓”,宮廷內部千門萬户造型上各有千秋:外朝的太和門是太和殿的前奏,門前院落寬闊宏偉,彎曲的內金水河上橫跨白石橋,下面流水淙淙。太和門建於白石台基上,左右襯以崇政、宣政兩門,呈對稱狀;東西六宮的院門有的有五色琉璃裝飾成美麗的圖案,形成生動的景象。

殿堂建築在宮廷中佔有最重要地位,同樣具有豐富的形象與構思。外朝三大殿是宮廷建築的最主要部份,建於工字形的三層高大的白玉石台基上,前面是佔地二·五頃的寬大院落,東西有體仁、弘義兩閣,四角又有崇樓相襯。三殿在造型上又有變化,皇極殿(太和殿)是舉行國家隆重大典所在,面闊十一間,黃瓦重檐廡殿頂,殿內中部有六根金漆圓柱,正中是雕鏤精巧的御座,頂上是盤龍藻井,殿前石台上有龜鶴日晷嘉量等帶有祝頌性質的雕刻裝飾,殿內外的裝修佈置都是最尊貴的形制。華蓋殿(中和殿)是皇帝上朝前休息的便殿,規模較小,採用亭形四角攢尖頂,謹身殿(保和殿)開間與太和殿相同,但採用重檐歇山頂。三大殿的彩畫、樑柱、石欄杆、台階陛石都大量使用龍鳳圖案,氣勢森嚴,處處體現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宮廷建築的色彩也非常講究,金黃耀眼的琉璃瓦與藍天相映,屋檐下襯以藍綠色為主的彩畫,下邊是紅牆朱户,白石欄杆與台基,具有強烈明快的色彩效果。許多建築部件非常精美,如現存保和殿後御路的雲龍大石雕、太和殿的寶座、乾清門外的鎏金銅獅、皇極殿外院的琉璃九龍壁,甚至須彌台座為排泄雨水而設計的螭首雕刻等,都相當精巧細緻,體現了高度的工藝水平。

皇家修建的壇廟建築在北京城建築中也佔有較突出地位。壇廟具有神權與政權相結合的特點,但在建築形象及設計構思上同樣體現了那一時代建築藝術的卓越技巧。

天壇是北京城壇廟建築中氣勢宏偉而藝術性最高者,始建於永樂四年,至明嘉靖又經改建成現在規模。天壇為皇帝祭天及祈禱豐年之所,幅員廣闊,佔地達二八○公頃,在南北中軸線上排列着兩組使用目的不同的建築羣。南端以祈天的圓丘為主,北端主要為祈禱豐年用的祈年殿,兩組建築間以高出地面二·五米,寬二○米,長三六○米的海漫大道相連接,大道以下兩旁大部分空地遍植柏樹,以森嚴靜穆的氣氛,把高出地表的神道上的建築襯托得更為注目。

中軸線最南端的圜丘是皇帝冬至時祭天場所,全部用漢白玉石砌成,石壇共三層,圓形露天,下層直徑五五米,每層都有石欄杆圍繞,石壇四周有兩重圍牆,內牆平面呈圓形,外牆作方形,整個建築造型單純洗煉,效果莊嚴開闊,色彩以白色為主,造型上層層收縮,給人以崇高之感。

天壇中最為成功的建築羣為祈年殿,建築在三層高大的圓形白石台基上,大殿平面作圓形,三重檐逐層向上收縮,深藍琉璃瓦金頂,紅柱彩畫,造型穩定,色彩絢麗,通體用木構承接,在藝術上技術上都是極為高超的傑作(圖386)。

另一有特色的壇廟建築是位於天安門東側的太廟。太廟殿堂具有宮殿的宏偉,用了大片古柏簇擁以造成神聖靜謐氣氛,從地勢到建築規格佈局設計都顯示着它尊貴的地位。

明清時期在北京城內外還修建了不少宗教性建築,如著名的正覺寺、碧雲寺、十方普覺寺(即卧佛寺)、雍和宮、西黃寺等都各有特色。正覺寺俗稱五塔寺,建成於明成化年間,清乾隆時重建。寺中建有由五座密檐方塔組成的高達十六米的金剛寶座,塔四周雕有天王、獅子、孔雀等,精工生動(圖385)。碧雲寺後建於乾隆年間的金剛寶座塔也是仿正覺寺塔形制的。乾隆四十七年(公元一七八二年)在西黃寺修造的清淨化城石塔,是為了紀念乾隆時逝世於北京的西藏宗教領袖班禪六世而建的,由基座正中的一座高大喇嘛塔和四角配以四座八角小石塔組成,也是屬於金剛寶座塔形制。這種塔基本形體起源於印度,但其間又融合了西藏喇嘛教和漢族建築藝術,以多變的造型構成莊嚴華麗風格。

雍和宮為北京最大的喇嘛廟,原為胤禎(即雍正皇帝)作親王時的府邸,雍正登基後改為喇嘛廟,乾隆時又重加修繕,整個建築佈局嚴謹,殿堂富麗。最大的建築為後部之萬佛閣,重檐三層,並自第二層用飛橋與兩旁的永康閣延綏閣連成一體,匠心獨運,極為壯觀。

位於郊區寺院大多點綴有優美的園林庭院,不少廟宇佛像法器也具有很高藝術價值。如卧佛寺的元代銅卧佛、法海寺的明代壁畫、覺生寺的明代古鐘、雍和宮萬佛閣內的十八米高的白檀木雕大佛、碧雲寺的五百羅漢木雕,都是極為珍貴的文物。

  明清建築藝術:園林藝術的繁盛

我國造園藝術有着悠久的歷史,據記載三代時期已有供帝王狩獵之苑囿,秦漢以後,除建造宮室外,兼及注意供遊賞的宮廷園林。唐宋之御苑當以宋徽宗營建之延福宮及壽山艮嶽最為宏偉。而私人園林於六朝唐宋亦有很大發展。古代園林建造大多與享樂生活有密切關係,然而經過歷代匠師的創造,以人工設計建造天然優美的景物,點綴環境,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統治階級的生活需要,明清時期的園林藝術出現了繁盛的局面。皇家苑囿和私人園林的數量、規模都大大超越前代,特別在繪畫、詩文影響下,在意境設計、氣氛渲染上有着不少值得重視的創造。

明清兩代皇家在建造宮殿同時,以巨大的人力與財力不斷地營建園林,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而達到高潮。皇家園林集中於首都北京,有附屬於宮廷的御苑(如故宮御花園、乾隆花園及三海),也有建立在郊區風景勝地的離宮(如頤和園、圓明園等)。此外,在某些地區還建有行宮,其中承德之避暑山莊,尤具有巨大的規模。

包括現今北海在內的西苑,是明清時代皇城內規模最大的園林,它的歷史可以遠溯到遼代在這裏建立“瑤嶼行宮”,金大定年間又疏濬水道擴大湖面,將挖出泥土堆成小島,並沿湖修建離宮。元忽必烈以這裏為中心,修建大都,將宮闕建築排列在太液池的東西兩岸,巧妙地將巍峨的宮闕和旖旎秀麗的水上風光結合在一起,使這裏成為皇城內御苑。明清兩代就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營建亭台閣榭,堆山疊石,使景色更加秀麗宜人。

西苑風景區是利用天然條件,以人工點綴美化環境的古代園林範例。全園以水為主,以高聳的瓊島白塔為中心。自瓊島前方觀覽,巍峨的團城和葱蘢的瓊島上殿閣相連,金碧輝煌,自湖北岸遙望,碧波盪漾,瓊島及白塔浮現湖上,長橋卧波,湖岸蜿蜒,一洗宮廷莊嚴呆滯之感而彷彿進入仙境。沿湖除北岸幾組梵剎殿宇外,基本上是平緩柔和的輪廓線,散落佈置着造型精巧參差錯落臨水而建的五龍亭、華麗莊嚴的小西天、天王殿、東岸一帶更有清幽的濠濮澗,雅緻優美的畫舫齋等,構成為具有特色的“園中之園”。

明清皇家的離宮主要在北京西郊一帶。這裏山巒起伏,水道縱橫,經過歷代開拓經營而越發秀美,佛寺禪林園林別業點綴其間,早就成為貴族文人宴遊詠唱的勝地。又經明清兩代大力興建,特別是清代在這一帶大規模的施工幾無虛日,湧現出著名的暢春園、圓明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萬壽山清漪園(即頤和園)等“三山五園”。其中現今保存最完整和規模最大之園林為頤和園。

頤和園地處北京西北郊,距城二十華里,附近玉泉山有清冽的泉水,金代時山上即建有行宮,玉泉山泉水匯成甕山前的大片湖泊(七裏泊),元代時曾由此引水到大都,對運輸及京都用水起過重要作用。明代稱七裏泊為西湖,甕山前有長堤直延,山上建有圓通寺,湖中遍植蓮菱,遠處西山隱然如畫,湖光山色,宛然有江南意趣,已成為人們流連忘返之處。清乾隆皇帝為了給其母慶賀六十壽辰,開始了以甕山西湖為主體的清漪園大規模營建工程,並將甕山更名萬壽山,西湖名為昆明湖。清漪園的修建共用十五年時間,其間擴展了昆明湖面積,傍山臨湖大興土木,又在後湖沿岸修建仿江南的臨水街市,基本上具備了今天的規模。造園耗費大量財力,在一八六○年、一九○○年兩次遭到英法聯軍及八國聯軍的焚燒洗劫,慈禧太后為了滿足其窮奢極欲的生活又兩次挪用鉅款進行修復,並更名為頤和園。

頤和園作為封建皇帝的離宮,集當時南北園林建築之長而兼備宮廷、庭園之特色。全園包括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樂壽堂、玉瀾堂、德和園等生活區及以萬壽山昆明湖為主的湖山遊覽區。政治活動區及生活區建設基本上是嚴謹的殿堂形制,裝修佈置豪華富麗,但院中佈置假山遍植花木,一定程度上減弱宮廷嚴肅呆滯的氣氛,與園林相映成趣。

萬壽山和昆明湖是全園的主體,佔據了絕大多數面積,較成功地利用天然地勢精心進行了點綴營建。萬壽山是全園制高點,隆起於昆明湖北岸,在前山從下到頂佈置了一系列氣勢宏偉的建築羣,層層排列,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從山腰的排雲殿至山麓的佛香閣智慧海而達高潮,在中軸線主體建築的兩旁還佈置有不同風格的亭台樓閣,登之可鳥瞰全湖景色(圖387)。這些富麗的殿閣,以精美的形制和鮮明的色彩與山勢和葱綠的樹色相結合,構成壯麗優美的形象。而橫貫山下的一條七二八米的彩畫長廊象一條綵帶一樣將湖山遊覽區與生活區連貫起來。萬壽山前的廣闊的昆明湖,碧波盪漾,又築以長堤將湖面分為三部,堤上遍植桃柳,又佈置種種不同風格的橋,在形象及色彩上都增添了變化。縱目西望,玉泉及西山諸峯盡收眼底,巧妙地將園外景色收入園內,用借景手法擴大了視野,使景色更加壯美。

頤和園後湖後山古樹參天,曲徑通幽,與前山相比別有清幽境界,這裏山上原建築有藏式廟宇,臨湖有仿江南市肆的街道也都別具一格。頤和園湖濱及環山還佈置了許多精巧的亭榭及優美庭院,特別是位於後湖東端的諧趣園,園中池水清澈,周圍用曲折的遊廊連接亭台樓閣,系仿自無錫寄暢園,具有江南特色。

遭到八國聯軍焚燒破壞而成為一片廢墟的圓明園,是清代皇家園林中難得的傑作。圓明園始建於清代康熙年間,以後一百五十多年中續有修建。包括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三部分,共佔地五千多畝,有風景點一百多處,被譽為“萬園之園”,從規模及建築藝術水平上都超過頤和園(圖388)。

圓明園建築形式豐富多采,佈局設計靈活生動。其中有供皇帝朝會的正大光明殿及官員的朝房,景色開闊的九洲清宴,湖面浩茫的福海,海中有按宋趙伯駒《仙山樓閣圖》畫意設計的蓬島瑤台,園中還有包括300多間遊廊殿宇的宗教建築舍衞城,收藏四庫全書的藏書樓文源閣,刊刻淳化閣帖的.淳化軒,娛樂演戲的同樂園,仿江南市肆的喧鬧的街道和仿農村景物的北遠山村。其他如仿杭州西湖、蘇州獅子林、海寧安瀾園、江寧瞻園等名跡建造的景物更是舉不勝舉。值得注意的是圓明園還建造了西洋式的建築羣,並覆以中國式的彩色琉璃屋頂,樓前安裝人工噴泉,將中西建築形式成功的加以融合。這些不同的景色被匠師們巧妙而協調的分佈於園內,各帶有莊嚴、富麗、活潑、清幽、純樸、雄奇、平淡、新奇等特色,與自然環境相結合,構成絕妙的天然圖畫。

圓明園在清代帝王生活中有特殊地位,他們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在此園居住,成為僅次於紫禁城的政治中心,在優美的宮苑殿閣中所收蓄着文物書畫珠寶奇珍,成為宏偉富麗的藝術之宮。

位於河北省北部的承德,是清代帝王夏季避暑和從事政治活動的地方。承德北部的山區森林密佈,又是清代帝王秋季狩獵的極好圍場。因此,從康熙到乾隆的八十餘年在這裏建成了宮廷、園林、廟宇相結合的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由於這裏羣山環抱,奇峯疊出,景色雄偉,幅員寬闊,因此富有另一番天然意趣。山莊的宮殿區,以澹泊敬誠殿為中心,採用木結構,不加彩飾,在隆重莊嚴的造型中具有古樸的風致。以熱河源構成的湖區風景,多數模仿江南景色,而北岸平原區的萬樹園古木參天綠草成茵,麋鹿成羣,具有天然野趣,清帝每在這裏搭設氈包篷帳野宴蒙古王公貴族。莊外東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別建有溥善寺、溥仁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象寺、廣安寺等,其中普陀宗乘之廟繫於乾隆三十二年仿拉薩布達拉宮樣式建成,是在準噶爾叛亂平定不久,為接待青海新疆各族上層人物而建(圖389)。須彌福壽之廟系乾隆四十五年為了接待後藏宗教首領班禪六世到承德朝覲,而仿照他在日喀則居住的扎什倫布寺的形式興建的。這兩廟在外八廟中規模最大,分別仿前後藏喇嘛寺廟的風格,並融入漢族建築藝術,以大紅台為主體,鎏金銅瓦頂,風格獨特,蔚為壯觀。

私人園林在明清兩代也有極大的發展,一些官僚士大夫鉅商富户的深宅大院之中常有精緻的園林池榭,風景幽勝處又建有別墅。他們或裝點山林,或優遊林下以娛晚年,因此,擇地疊石造園蔚然成風。特別是在經濟繁榮達官文人薈萃之地蘇州、揚州、無錫、松江、杭州、嘉興一帶更為發達。前代園林得到修整與改建,新修園林爭奇鬥勝,私人造園出現前代未有的盛況。

蘇州在明清為工商繁盛,文人薈萃,詩文書畫及工藝美術異常發達的城市,名園眾多為各地之冠。如滄浪亭(始建於宋),獅子林(始見於元),拙政園、留園、五峯園(始建於明),怡園、耦園、網師園、鶴園等(均始建於清)皆比較完整的保存到今天,致使蘇州成為世界著名的美麗的花園城市。揚州在清代為鹽商聚集之所,又是文人云集之地。清帝數次南巡,大事鋪張,更促成此一地區園林之繁盛,至乾隆時自揚州北門沿瘦西湖至平山堂一帶,樓台相接,園林相望,花香鳥語,簫鼓樓船,城中名園亦不下數十,此一盛況在《揚州畫舫錄》一書中可見其勝概。今存之瘦西湖各風景點及城中個園等猶見其水平高超。其他如上海之豫園、南翔之古漪園、北京之勺園、漫園均為著名之園林。

園林為綜合藝術,其間又融合繪畫、書法、詩歌、工藝諸因素,取自然之勢加以人工之創造點綴,成為優美之遊樂環境。山明水秀之郊野(如北京西郊,揚州瘦西湖、杭州西湖)可建優美之園林,塵囂喧鬧的都市城內也能以巧妙的手法擇地度勢疊山引水,創造出“城市山林”的清幽環境,如蘇州諸園林即具此特色。私人園林不若皇家宮苑佔有廣闊之地,但更注意在有限的空間內容納豐富的景區,以創造動人的意境及無窮的變化,如入園處必曲徑通幽,穿過花石小院漸入佳境(圖390)。園內以重重庭院及花石分隔景區,佈置以水為主點綴亭台橋榭創造平淡清新之境(如蘇州拙政園),或堆山疊石奇峯羅列林木蕭森,出現清奇之丘壑。又根據生活、遊賞不同需要佈置觀賞、居住、品茗、宴遊、小憩之建築,考慮四時晨昏風雨包括流水聲響竹影搖曳所產生之效果,對一台一閣一亭一軒甚至門窗傢俱的形制設計都極為考究,更由名人題詠集聯,以詩歌書法點綴而引人玩味,在造型、色調、園藝多方面要求達到高度的和諧與統一。

疊石在明清造園中佔有突出重要地位。優秀的疊石作品要求依地勢高下創造丘壑,妙在開合變化取境自然,或雄奇,或渾厚,或玲瓏,或奇巧,或峭拔,或平淡,或依牆而疊,或臨水而築。有的點綴疏竹小樹如倪瓚繪畫小品,有的山石渾厚,草木華滋宛然黃王氣魄。不少疊石名家都有一定程度的詩畫修養,從遺存至今多種風格的園林疊石中也可看到與繪畫的相互影響。

  明清時代的建築家

明清建築藝術耗費了大量人民血汗,也是無數匠師智慧的結晶,他們大都有精湛的技藝和高深的藝術修養。其中有的出身於勞苦階層。

元代建造大都達十八年之久,徵調民工數萬人。在遷都擇地及規劃設計上忽必烈的謀臣劉秉忠曾作出貢獻,水利學家郭守敬在勘測和解決大都水系上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建築大都的能工巧匠多已失考,當時的石雕多出於河北曲陽的石匠,據知有楊瓊、王道、王浩等人。參加大都建築的還有少數民族及外國工匠,如阿拉伯人也黑迭兒主持營建殿堂衙署很有法度,當時大都建築也融合有域外風格。

明代北京宮廷主要建築歷時十五年,集中二、三十萬人之勞力,零星見於記載之工匠則有:瓦工楊青,木工蒯祥、蒯義、蒯綱,工藝師蔡信等人。楊青系松江人,有精思巧藝。吳縣木工蒯祥技藝超羣,人稱“蒯魯班”,他至弘治時已八十餘歲仍在京師供職。嘉靖時重建宮殿則有優秀木工徐杲。明末清初的樑九、清代的雷發達及其子孫也都是營建巧匠,特別是雷家善於設計及製作模型,人稱“樣式雷”。

明清園林之設計人材多集中江南一帶,以疊石著名者有計成、石濤、張漣、戈裕良等人。

計成(公元一五八二——?年)字無否,吳縣人,少時性嗜圖畫,宗荊(浩)關(仝)筆意,曾歷遊北方及湖北等處,後居鎮江。由於他擅畫並廣遊覽,因而胸有丘壑,設計不凡。他於五十二歲時著有《園冶》一書,分相地、立基、屋宇、裝摺、門窗、牆垣、鋪地,掇山、選石、借景十節。其中門窗欄杆及鋪地附有大量圖示,掇山中有法無式,雖不附圖,但其中講境界,野致,疊石注意皴紋,仿古人畫意,注意竹木搭配創造佳境。他又把借景分為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等,並強調借景處理“為林園之最要者”,立論精闢,為專論園林藝術之完備論著。

張漣,字南垣,江蘇華亭人,明清之際疊石家。少時學畫,善人像及山水,後來以疊石見長,所作大家名園甚多,善為平岡小阪,曲岸回沙帶有自然野致的境界,經營設計時將山石林木屋宇及內部陳設統一考慮,不事雕琢而妙合自然。黃宗羲稱讚他“移山水畫法為石工,比之劉元之塑人物,同為絕技”。其子繼其業,據説曾參加北京瀛台、玉泉山、暢春園等營建,頗有影響,人稱“山石張”。

石濤和尚為清初著名畫家,據《揚州畫舫錄》載石濤“兼工疊石,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累石勝,佘氏萬石園出道濟手,至今稱勝蹟”。又據傳他曾在揚州疊片石山房假山,高五六丈,甚為奇峭。萬石園早已荒廢,片石山房尚有遺蹟可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