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大學聯考作文素材處理技巧的論文

來源:文萃谷 7.15K

對於大學聯考作文來説,素材非常重要,它關乎着作文質量。筆者認為,只有堅持引領學生聯繫現實生活,不斷修煉自己的觀察力,運用好、處理好素材,才能寫出豐滿的有個性的作文。本文筆者結合大學聯考實際,重點談談作文素材的處理技巧。

淺析大學聯考作文素材處理技巧的論文

  一、廣泛涉獵,讓“一般”素材變得“厚重”

廣積素材最好的方式,其實就是把精力投入到大量的閲讀訓練中。我們知道,試卷、閲讀訓練中的素材內容非常繁雜,有説明文、散文,還有古詩等等。只要積累、整理得當,就能讓這些常見的“一般”素材變得“豐厚”起來,這樣,學生就有足夠的素材應對大學聯考了。

當然很多學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大多是源於思維定式,或者機械分割,認為作文就是作文,練習就是練習。結果做題就是做題,一做就過,根本就沒有意識到習題當中還有大量的素材。從近幾年大學聯考模擬試卷來看,語言運用部分往往涉及生活的時事新聞素材,古詩鑑賞中好的詩句可以積累備用;文言文中很多閲讀都涉及人物,正面的或反面的,這些都可以作為議論文的論據;關於文學類,可以積累一些優美語言,或者提煉出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議論文的論據素材……只要有心,習題中能夠作為習作素材積累的內容很多。

比如針對這樣的一段大學聯考作文內容:“對外界環境的紛繁、嘈雜,我們能做的就是積極面對,並以一顆寧靜的心包容外界的喧囂。太史公遭宮刑之後,依然積極地笑對生活,堅守內心的寧靜,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豪情,著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憑着守靜求真的堅毅,穿越受辱後的煩亂思緒,太史公留下的是不朽。”從章法而言,論據、論點,乃至論證方式都沒有問題,但是從大學聯考的角度來看,就有一種明顯的問題,就是素材一般,如果把“司馬遷”的內容換作平時文言文訓練中的閲讀素材《晉書·皇甫謐傳》,效果就不一樣了。

這説明,意思相同,思路也相同,但是素材不同,給人的感覺就不同。這裏教師首先需要做個有心人,要指導學生積累素材,在平時習作的訓練中強化對這方面的指導,從而改變那種“無米下鍋”的尷尬。

  二、獨樹一幟,讓“常見”素材變得“神奇”

一般情況下,考場作文素材追求新穎,但並不是所有的作文素材都是從沒有出現過的,這不可能也不現實。其實,很多優秀的考場作文,所選擇的素材,也是平常所見,但是為何卻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被評卷老師定為優秀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選材角度上與眾不同,善於獨樹一幟。

且看下面一個例子。

“樹移死,人移活,每一種存在都是與適合它的環境緊密相連的。張愛玲的花枝獨秀,離不開舊上海十里洋場的綺靡。‘帶着黃金的枷’扭曲了自己的情愛又執拗地戕殺兒女們情愛的曹七巧,性情熱烈大膽勾搭丈夫的`朋友的紅玫瑰,備受冷落空蕩無助而移情於裁縫的白玫瑰……畸情在天才的筆下洶湧,裹着‘一襲華美的袍’,撥動上海灘的靡靡風情,張愛玲這個名字,在大上海月亮‘紅黃的濕暈’下,顯得迷離而神幻。或許張愛玲只屬於上世紀40年代的上海灘,故她漂落美國後才飽嘗失意,她的生命爛漫在十里洋場中。”

這是一篇大學聯考作文片段,所採用的素材“張愛玲”大多數學生也都非常熟悉,但是在表述上卻打破常規,進一步把筆觸對準她作品中的人物,以此不斷撞擊閲讀者的思維火花,從而讓常見的素材發揮了不一樣的效果。其實,對於素材而言,無論是一件事,或者一個人,都可以理解為一段“長度”,我們選擇素材,並不需要全部內容,而是要任意截取其中的一段,至於怎樣截取,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你對事情的理解。比如同樣是名人故事,雖然熟悉而又常見,但是用得好,也能給人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感覺。

怎樣讓平常的素材發揮神奇作用,筆者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材料寫活,儘可能地關注材料細節。如用細節來描寫,抓住某人某事的某個精彩瞬間,則可給人一種慢慢咀嚼的空間。其次,是怎樣把材料寫異,也就是怎樣把平常的材料寫得不一樣。這需要對某件事或某些人有真正的研究,達到細緻入微的地步,這樣才有可能在習作中有獨特的理解、不一樣的感受,給閲卷老師帶來不一樣的衝擊。

  三、多維思考,讓“普通”素材變得“新鮮”

考場素材新鮮,通俗地説,大多數人用的,你別用,這就是新鮮;即便你用了,但也需要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善於多維思考,從而給人一種新鮮的感覺。

如材料作文,給的材料是議論“兵馬俑”與“美學”之間的關係。下面有個學生的理解特別富有個性。

“有人説:世間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要説:世間發現美的眼睛已經太多了,還缺少保護美的心靈。世人觀兵馬俑,往往感歎其規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兵馬俑並不總是這樣‘灰頭土臉’的——在剛出土的時候,它們色澤光鮮,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們的驚歎和羨豔驚擾了那華美的色彩。一夜之間,色彩盡數褪去,留給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遺憾。尋找美卻驚擾了美,以致使美畏縮、退避。我們要熄滅的,又豈止是石壁上的燭火?對美的佔有慾、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對寧靜之美時太過波瀾的心境……都會構成對美的更大的威脅。”

雖然文字中提到了“兵馬俑”,但是給人的感覺卻不同,有一種“新鮮”之感。如果採用常規的方法,或者常規思維,自然會讓閲卷老師產生一種膩味的感覺。而在這段文字中,雖然素材都一樣,都是關於兵馬俑挖掘的事情,但是由於作者富有個性的理解,加以獨特的議論,從而使文章煥發出不一樣的光彩,讓整個作文呈現出新鮮感。

為何很多學生的作文缺乏新鮮,最根本的也許是他們的思維慣性,缺乏自己個性的思考,不能更好地將日常學習中的閲讀與思維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選擇素材,要善於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發散思維,採用富有個性的寫作技巧,這樣其作文才能富有個性,寫出特色。因而,要真正讓習作素材充滿“新鮮”,前提是需要學生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甚至是運用多角度,或者逆向思維等方式去分析問題,通過換位思考來揣摩常人的思維,從而摒棄一般,追求新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