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階段性總結(精選5篇)

來源:文萃谷 2.87W

指縫很寬,時間太瘦,悄悄從指縫間溜走,在過去這段時間的教學中,我們一定收穫不少,不如來個總結以對過去教學工作做個分析和借鑑。到底應如何做自我評價和自我總結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階段性總結(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語文教學階段性總結(精選5篇)

  語文教學階段性總結1

一、教學方法: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閲讀習慣,我嚴格遵守中心校擬定的教學模式並且在閲讀教學中還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

1、合作學習,交流互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建立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閲讀過程中,學生平等對話、自由交流和討論,有利於學生認識的提高、思維的發展、情感的薰陶,在這樣的過程中閲讀能力形成了。閲讀能力的不斷提高,又反過來加深了學生閲讀對話的深度和廣度。

2、自主學習,探究發現,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平等寬容,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教師角色應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由“導師”向“學友”轉變、由“統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把學生學習的課堂“放心”地交給學生。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轉換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3)轉換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

二、閲讀教學模式的反思

由於每學完一篇課文都進行了閲讀材料的補充,學生進行了大量的閲讀,所以我驚喜的發現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有了變化。

比如我們都知道讀文章如同看樹林一樣,人站在樹林前不能把眼睛光看着一棵樹,甚至只盯着樹上的葉子,一張一張地看,看到最後,還是一張一張葉子,葉子固然要看,但整棵樹也要看,整片森林更要看,我們必須迅速把視野擴大,這樣才能對森林全貌有所瞭解。讀文章也是如此,如何才能加強對閲讀文章的理解呢?那就是在閲讀文章材料時要學會快速閲讀。

快速閲讀是綜合運用閲讀技巧,在快速閲讀時通過邏輯思維,獲取儘可能多的信息。在整個快速閲讀過程中,要高度集中思想,讓大腦處於高度興奮狀態中。如果念得很慢,一詞一詞地讀,往往唸完全文,很茫然,詞都認識,就是不知道文章講什麼。通過閲讀教學學生的讀書速度長進了。還有 整體理解 積累詞語,和書面表達都從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三、閲讀教學的困惑

1、師的主導和生的主體的關係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針對以往被動接受學習 提出的。這種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是我們要大力研究、在教學中很好體現的。自主學習的核心是學得積極主動。

在閲讀教學中,自主學習首先應體現在自主閲讀、潛心讀書上。教師在鑽研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沉下心來,認真讀課文,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儘自己之所能,儘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課文讀懂。其次,應組織學生進行有預備的交流,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互動,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體會到語言的精妙,領悟到寫法的特點。但是閲讀教學中對於時間把握和難易程度把握還有一定難度。

2、與此同時,自主學習與接受學習不是對立的,自主學習需要教師的指導、點撥甚至講解。歷史、地理、人物、事件等背景知識,學生限於條件或能力,難以弄懂。碰到學生經過討論、交流還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師就應點撥,如同畫龍點睛,或使學生提升境界,或使學生茅塞頓開。

碰到學生歸納、概括不全面、不清楚的地方,教師就應用條分縷析的、正確的語言幫助歸納與概括(如,文章主旨、學法、寫法)。當經過啟發、引導,學生還理解不準、不深甚至理解錯誤時,教師就應進行精當的講解。自主學習與接受學習,我覺得還不能合理的進行時間上的分配。

3、時間上的分配不好,感覺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如從前。

我認為,國小語文教學,須臾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引領學習過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要害處點撥以及精當的講解上。教師要善於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提出問題,特殊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不僅要能用問題引導學生體驗、感悟語言,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指導學生學習提“語言問題”,不僅會提思想內容方面的問題,而且會提詞、句、段、篇表達上的問題,通過圍繞這一類問題讀、議、練,使學生既知道在表達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裏,為什麼好。只有這樣,才談得上遷移與運用。所以,今後的閲讀教學中我會更努力實踐學生喜歡的高效閲讀。

  語文教學階段性總結2

一、培養閲讀能力,首先要加強詞句訓練。

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要會自覺地使用學過的詞語和組織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準確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是發展閲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是培養閲讀能力的重要內容。詞語訓練要注意兩點:一是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重視運用,把學和用結合起來;二是要與閲讀課文與理解文章結合起來。一些常用的詞語,要引導學生在説話和作文中學習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導學生加深認識,並讓他們口頭或書面造句子,學會使用。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詞語一讀就懂,不需要講解。有的詞語稍作比較;學生就理解了。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哪裏?重點應引導學生説,也就口頭運用。 為了是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用祖國豐富的語言,我們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課文中詞語、句式變換説法。

二、教給閲讀方法,培養閲讀能力

1.指導預習,教方法

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

學生剛上三年級,不會預習,我就把預習拿入課堂,集中上好預習指導課,教給學生預習方法:

①讀熟課 文,要求達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②邊讀邊想,讀後能比較準確地回答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③要藉助字典 認字,理解詞語。如在教學《孔子拜師》一課時,讓學生按上述預習方法,學習課文,當學生熟讀課文,説出 課文主要內容,並藉助字典認字,理解詞語,把不理解的句子劃上記號以後,再讓學生回顧剛才的學習過程, 讓學生自己歸納出預習的方法和步驟。這樣,在課堂上指導三、四篇課文,學生就基本掌握了預習方法和步驟 。

隨着閲讀訓練項目的進行,預習要求也相應提高,在上述訓練的基礎上,再給學生布置方向性預習提綱, 讓學生有所遵循,使預習由扶向放過渡。學生課前做了充分預習,不僅提高了教效果,為大量閲讀創造了條件,而且學生通過預習,掌握了預習方 法和步驟,提高了自學能力,使閲讀起步訓練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2.上好精讀課,教學法。

集中識字後的閲讀教材是按單元分組的形式編寫的。教學時,要抓住本單元本組的訓練重點,以精讀帶略 讀,以課內帶課外,以一篇帶多篇,有重點地、有計劃地訓練學生,逐步提高獨立閲讀能力。因此,要用主要 精力上好精讀課,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三、培養閲讀能力要善於啟發學生質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閲讀教學中,只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學生總是處於被動的局面。我們要通過一篇一篇課文教學使學生學到閲讀知識的方法,形成閲讀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要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學生就學得比較主動了。教師可以讓學生預習課文,有不認識的字,讀讀拼音,詞義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決的,老師幫助解決。教學中,教師引導、啟發學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內容等)提出來。有的時候,學生確實提不出來,教師就問他們某句話,某個意思懂不懂。這樣讓學生逐步養成閲讀課文時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並且提出問題來的'良好習慣。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儘可能啟發他們互相解答。他們確實解決不了的,才由教師講 解。

四、培養閲讀能力要注意培養學生廣泛閲讀的興趣

要提高閲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閲讀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在教學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也一時難於解答。可是,發動學生又把疑難解決了。在三鄉光後國小聽課時,有位教師教了《蜘蛛的網》後,有個學生提出問題:“蜘蛛的網能粘住小飛蟲,甲蟲等等,它自己卻不會粘住,是什麼原因?”教師想不到學生會提出這個問題。教師隨機應變,發動學生,説:“你們想想吧!看誰能想出來?”有個學生回答説:“因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師接着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呢?”學生答:“我在《動腦筋爺爺》那本書上看到的。”由於學生多看課外書,既提高了閲讀能力又增加了科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地用上許多是在教材沒學過的詞語,可見,學生是在課外閲讀獲得的知識。因此,激勵學生廣泛閲讀是提高閲讀能力的途徑。平時,教師要注意適當地介紹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閲讀。教師還要啟發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閲讀方法進行閲讀。學生廣泛閲讀,必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無疑是朋友國小生閲讀能力的好方法。 五 、讓學生在朗讀中展開聯想,昇華情感學生在國小階段的語文學習主要表現在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悟能力上,他們在看、聽、讀之中,就能憑藉直覺和聯想去體會,使抽象的文字化為真切的具體的畫面,從而領悟語言文字的精妙。例如在學習《陶罐和鐵罐》一課時,教師可通過導語的設計、角色的演示,

讓學生從中體會陶罐和鐵罐神態的不同,激發學生不僅僅從語言中感觀,還得學會神態的感情色彩;通過分角色朗讀,讀出文章的“味道”,讓學生在對其“滋味”的品嚐中領會語言的內在含義,使思維活動更加深刻,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語感能力。在此基礎上再拓展學生的思維,進行豐富多彩的想象,然後引導學生把這些美好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樣既使教學情景交融,學生的感情產生共鳴,得到昇華,又鍛鍊了學生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總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的訓練,去培養和發展,國小生的閲讀能力會得到逐步提高.

  語文教學階段性總結3

一、教師要優化自己的性格。

具有良好的情感修養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富有情感的人。教師的情感能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在上課時,我們絕不能只是把握教材的技術訓練,以至於把活活的語文教材講“死”,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嚴重影響語文課應有功能的充分發揮,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愉快、開心,那麼,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痛苦,那你的教學就是失敗。我舉一個實例,我在教學《伯牙絕弦》一課時能根據文章內容讓孩子理解伯牙與鍾子期的友情,無論伯牙彈什麼,子期都能聽出音樂中的內涵,所以伯牙視子期為知音,在教學中我因勢利導設計如果伯牙要彈奏其他內容子期該如何稱讚,設想並試着練習。學生説出雪,風,明月等。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絕弦,揭示“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的可貴,教師要善於把自己對於教材的感受和對於生活的情感體驗傳達給學生,使學生的思想與認識聯繫在一起。備課要吃透課文,挖掘豐富的情感因素 。想比之下,在教學《唯一的聽眾》這一課時,語言缺少激情,情緒不佳,對情節渲染不夠到位。所以整個教學過程平淡無味。《 新課標 》 反覆強調,教學課文時一定要仔細“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不僅體現了人文學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目標,還展示了一條有效學習途徑。語文是語言、文字、文學的綜合,具有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作用。

二、教師飽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教師只有在備課時認真體會作者的情感,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用真情掀境,使學生被深深感染。此外,在教學中,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課型,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情感。教師只有在感染一種情境,或愉快,或悲哀?有效地引領學生順着這種情境去深入地學習課文,讓教師的情、學生的情進入境界,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培養。在教學《最後一頭戰象》時,我也設計了朗讀的環節,可是對課文把握還是不夠充分,所以在指導朗讀時只就句講句,學生不但沒有讀好,而且理解課文“嘎羧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盪漾的江面”在想什麼?“在龜型礁石上親了又親”是為什麼,理解的就生硬??弄得課文朗讀教學蹩腳,讀的索然無味,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反思之後覺得老師在指導朗讀時必須創設情境,在情境中讓孩子與文本產生共鳴,這樣讀文、學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上課要靈活機動。

善於運用不同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開放、鮮活、靈動的學習平台,絕不能一成不變地讓學生呆板機械地學習。只有探索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打動他們的內心世界 。

1. 運用語言激發感情。

首先是用自己的情感朗讀激發學生情感。俗話説,三分文章七分讀,將文字表達的情感變成易於理解的具有情感的節奏,注重聲調和音量外,還要進一步滿懷感情地範讀,讀出文句中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老師是讀者、作者之間的橋樑。通過了這一橋樑,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並且瞭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情感,需要我們的“情感王子” —— 學生主動投入、積極參與到閲讀過程中,一點一點地挖掘出來,有效地運用感情朗讀,那麼説明學生對課文已經理解,那麼閲讀也隨之被學生所深愛,成為他們無限的樂趣,其次是用體態語言激發學生情感。眼睛是心靈之窗,臉面是心靈之鏡。師生的面目表情、動作神態是師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顯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提供的情感線索,恰如其分地幫助進行情感體驗,產生共鳴。

2. 用藝術手段激發學生情感語言和藝術是同源的。

將生活中某些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拿過來,運用於語文教學中,使得對課文描寫感受更真切。例如,用圖畫再現課文內容;用音樂渲染與課文相似的氛圍,像《月光曲》、《伯牙絕弦》一類,幫助學生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用戲劇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把對課文的細節描寫在頭腦中編成動畫、電影,再現情節,從而使學生更深切地理解課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語言和行為,在童話故事,可以運用表演和分角色朗讀體驗情感。在朗讀過程中,學生的喜、怒、哀、樂隨文章的情脈心絃;有的有如春雨霏霏,滋潤心田。通過朗讀,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情趣,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學生在課堂發言時積極性也提高了許多。傳統的語文教學常常重理智控制,輕情感溝通。而我們新課改時強調從理性與情感統一的高度來駕馭教學,能產生強烈的心理效應,使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滿足。他們敢於用自己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理解。因此,我們在今後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時,讓學生在輕鬆、自然、活躍的教學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和智能的發展,並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

  語文教學階段性總結4

一、工作回顧:

1、將全班學生重新進行分組、編號。經過一年級的瞭解及綜合學生的各方面表現,加之有新轉入的學生,為有利於研究工作的開展,重新對學生進行分組、編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班學生語文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優生少,後20%學生又很多,且成績均較差,給異質分組造成困難。分組後,組間的水平無法保證基本均衡。

2、小班化教學讓教師不再執著於一直固守的講壇。大班教學的時候,也並不是不想走下講台,而是下了講台,教師很難有“立足之處”,站在教室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可能忽視羣體中的一部分,只有講台是總攬全局的。小班了,講台和學生座位間有一大塊空處,我現在一上課,就站在那個位置,是在學生中間的,似乎就在跟學生面對面地交流,那感覺,很親切。上課過程中,更深入到學生中,到學生身旁去,因為小班而成為可能。這樣的課堂,無疑比大班教學多了一份融洽。有的課,採取的是對話式教學方式,就可以坐在學生中間,與學生親切交談。

3、抓學生小組學習的習慣養成,主要以傾聽習慣的養成、小組討論的常規培養為主。培養傾聽習慣,我給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首先,別人發言的時候,你的眼睛要看着發言的同學;其次,耳朵要聽別人説的話;還有,就是要邊聽邊思考,對於發言的同學有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有沒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小組討論的時候,明確每個人必須都要發言,並按照組內的編號輪流進行,鞏固前一階段的成果。

二、一些思考:小班化教學的實施有一段時間了,也帶給我一些思考。下面,我談談語文教學中實施小班化教學的幾點思考。

1、小班教學較之大班教學使更多切合文本內容的開放的、自由的教學形式成為現實,無疑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人性、更融洽。

2、語文教學有很多種教學方法,教師在實踐教學行為的時候,可以根據課堂需要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小班化教學使得討論法實施起來更為有效。討論法比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雖然小班教學實施討論法的時候沒有大班那樣“熱火朝天”,但討論結果證實討論更為有效。班主任調節了班級座位,6個人排為一組,使小組同學交流更充分了。小班教學中,如果課堂需要,可以充分發揮討論的作用。

3、學生人數少了,教師對學生的作業可以更多一些“深耕細作”了。小班化教學以來,我有意識地採用了傳統批改和麪批相結合的改作方式。對於作文來講,面批的方式絕對比教師詳批加評語的方式有效,因為雖然很多學生對教師的評語很在乎,但是仔細琢磨教師評比的學生卻很少。有個別學生,一次寫得不成功,經過教師的面批,又重寫一篇,再與我共同商量討論,在修改的基礎上再重新作文,這樣出來的作品比第一次要好很多,得到的效果也比光看教師的評語好很多。

  語文教學階段性總結5

一.幾點做法

1. 抓好集體備課,形成團隊合力。我們除《考一本》外,沒有徵訂其他資料,這於教學是挑戰。我們沒有囿於教材,而是根據實情增刪內容。像文言實詞的複習,我們跳出教材,分工合作,自編資料,以學案推動教學進程,先回顧課內經典篇章再閲讀課外短篇,最後在大學聯考模擬題中提升解題能力。為做好學案編寫工作,我們在集體備課時充分討論,從而確定資料內容與編寫體例。此外,我們八個人在平時也坦誠交流,有何問題,總是你一言,我一語,尋求良策。

2.運用檢測手段,提高教學實效。一是晨讀給任務,明目標,時間再短,也會進行效果檢測,以此促進學生潛心讀書;二是上課前抽出一點時間檢測前段教學內容,不管是字音、字形,還是詞義辨析、文言句式,都採取不同方式,引導學生鞏固舊知,走穩腳下的每一步。

3.放眼能力培養,跳出考點教學。市教科所領導聽完語文課後,他們這樣評價:二中教學站位高,定位準。我們認為,學生語文分數要提高,各個擊破只能治標,強化閲讀與寫作方能冶本。因此我們即使講解瑣碎的文言實詞時,也注重文章整體思路的梳理,讓學生在動態的語境中理解詞義,不至於“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二.後段安排

上次與五、六中聯考,語文成績比不上其他學校,這是客觀事實;下期學生學習語文的時間將鋭減,這是不容迴避的現實。基於此,後階段,我們將珍惜目前大好時光,在傳承以前良好做法的同時,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以老師的精心備課引領自己精講、學生精練,抵制垃圾課堂,提高課堂實效;二是在作文板塊上做到訓練有計劃,有重點,增強系統性;三是編好晨讀資料,引領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拓展閲讀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