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兒》簡介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2.4W

作者身世背景:

《摸魚兒》簡介及賞析

晁補之出身文學世家。少年時代的晁補之隨父親遊官四方,曾一度寓居洛陽。治平元年(1084),他十二歲時,從父仕會稽(今浙江紹興),過曹娥江,游上虞觀海。此後一直在江南各地,歷覽勝覽,開拓了胸襟眼界。

真宗時晁炯聲名顯赫,此後,“晁氏自迥以來,家傳文學,幾於人人有集”。晁補之從弟晁衝之也是著名江西詩派詩人。晁補之文風和為人都受蘇軾影響很深。十七歲時,隨父親晁端友赴任杭州新城令,著《七述》一文,記述錢塘風物。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是其父親好友,稱讚此文時説“吾可以擱筆矣”,又贊他“於文無所不能,博辯俊偉,絕人遠甚,將必顯於世”。後來晁補之通判揚州時,適逢蘇軾知揚州,兩人有不少唱和之作。

摸魚兒·東皋寓居

晁補之

買陂塘、旋栽楊柳,依稀淮岸湘浦。東皋嘉雨新痕漲,沙觜鷺來鷗聚。堪愛處,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無人獨舞。任翠幄張天,柔茵藉地,酒盡未能去。青綾被,莫憶金閨故步。儒冠曾把身誤。弓刀千騎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試覷。滿青鏡、星星鬢影今如許!功名浪語。便似得班超,封侯萬里,歸計恐遲暮。

作品背景:

此詞為作者的代表作,作於晁氏貶謫回鄉後居於東山“歸去來園”時。詞中不僅描寫了園中勝景,而且抒發全詞借議論抒懷,情真意摯、氣勢豪邁、連用典故而能流轉自如、一氣貫注。原文如下:

字詞解釋:

陂(bēi)塘:池塘。旋:很快,不久。

依稀:好像是。

嘉雨:一場好雨。

沙觜(zuǐ):從水中突出和陸地相連的沙灘。

渚(zhǔ):水中的小洲(島)。

翠幄(wò):綠色的帳子。這裏指楊柳。

柔茵:柔軟的褥子。這裏指草地。藉:鋪墊。

青綾被:漢朝時,尚書郎值夜班,官家給青縑白綾被褥使用。

金閨:漢朝宮門的名稱,又叫金馬門,是學士們著作和草擬文稿的地方。此指朝廷。晁補之曾做過校書郎、著作佐郎這樣的官。

“儒冠曾把身誤”:説讀書、做官耽誤了自己。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有“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的句子,這裏是借用。

弓刀千騎( jì):説達官貴人出行時護衞侍從很多。邵平瓜圃:邵平是秦朝的官員。秦朝滅亡後,他就做老百姓,在城外種瓜。

覷(qù):細看。

“滿青鏡、星星鬢影今如許”:説從鏡子裏看到,自己的鬢髮已經白了不少。青鏡:古代鏡子多用青銅製成,故稱青鏡。星星:指頭髮花白的樣子。如許:這麼多。

浪語:空話,廢話。

“便似得班超,封侯萬里,歸計恐遲暮”:説像班超那樣,雖然做了高官,迴歸故鄉時已經年歲老大,有些晚了。漢朝班超少年有大志,後來在西域立了大功,封了侯,在外30多年,回到京城洛陽時已經70多歲,不久便死了。遲暮,晚年,此指歸來已晚。

摸魚兒中心內容:

本詞不僅寫出園中景色,還歎恨自己為功名而耽誤了隱居生涯。本篇的主旨,是表示對官場生活的厭棄,對美好的田園生活的嚮往。上片描繪出一幅沖淡平和 ,閒適寧靜的風景畫,下片即景抒情 ,以議論出之,表現了厭棄官場、激流勇退的情懷。

摸魚兒賞析:

本詞是一首寫景抒情詞,以作者描寫風景的清麗靜美,表達作者心內對官場的厭惡之情。詞的上片寫景,描繪出一幅沖淡平和 ,閒適寧靜的風景畫:陂塘楊柳,野趣天成,彷彿淮水兩岸,湘江之濱的'青山綠水。東皋新雨,草木葱蘢,山間溪水的漲痕清晰可辨,沙州上聚集着白鷺、鷗鳥,一片靜穆明淨的景色 。開頭,“買陂塘、旋栽楊柳,依稀淮岸江浦。”買到池塘,在岸邊栽上楊柳,看上去好似淮岸江邊,風光極為秀美。“沙觜”,沙嘴,即突出在水中的沙洲。“翠幄”,綠色的帳幕,指池岸邊的垂柳。“柔茵”,軟草。“東皋”句以下九句是説,剛下過雨,鷺、鷗在池塘中間的沙洲上聚集,很是好看;池岸邊的垂柳,遮住了天空;池塘四周,綠草如茵。作者一個人,坐在池塘邊上,自斟自飲。描寫了田園優美恬靜、爽朗明快的風光。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對此美景由衷的喜愛,從而,襯托出他潔身自好的情懷。“東皋嘉雨新痕漲”、“一川夜月光流渚”,均系作者從心底深處有感而發的佳句。

然而其中最令人神往的 ,莫過於滿山明月映照着溪流 ,將那一川溪水與點點沙洲裹上了一層銀裝 。以“ 一川”形容夜月,可見月色朗潔,清輝遍照。“光流渚”三字則將寧謐的月色寫得流動活躍,水與月渾然一體,那滔滔汩汩流動着的,難以辯識那是溪水還是月光。完全是一幅動靜諧和的山中月夜圖。面對着此景,詞人翩然起舞,頭上是濃綠的樹幕,腳底有如茵的柔草,偌大的世界好象只剩下他一個人,他盡情地領略這池塘月色 ,酒盡了還不忍離開。詞之上片,寓情於景 。表現了歸隱的樂趣。繪色繪影的描寫中,可見到作者“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 。”的高超藝術表現力 。詞中用了由大及細 ,由抽象到具體的寫法,先説園內景色如淮岸湘浦,是大處落墨,總述全貌 。接着寫雨至水漲,鷗鷺悠閒,是水邊常見景物,但已見其明麗清幽。最後以“堪愛處”、“最好是”引出野居幽棲的最佳景象。

下片抒情。“青綾被,莫憶金閨故步。儒冠曾把身誤。”青綾被,漢代制度規定,尚書郎值夜班,官供新青縑白綾被或錦被。這裏用來代表做官時的物質享受。金閨,金馬門的別稱。江淹《別賦》:“金閨之諸彥。”李善注:“金閨,金馬門也。”這裏泛指朝廷。儒冠,指讀書人。杜甫《奉贈韋左丈二十二韻》:“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這三句是説不要留戀過去的仕宦生涯,讀書做官是耽誤了自己。“弓刀千騎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弓刀千騎,指地方官手下佩帶武器的衞隊。邵平:秦時人,曾被封為東陵侯。秦亡,在長安城東種瓜,瓜有五色,味很甜美。世稱東陵瓜。這三句是説自己曾做過地方官,但仍一事無成,反而因做官而使田園荒蕪。“君試覷,滿青鏡、星星鬢影今如許。”覷,細觀。青鏡,青銅鏡。細看鏡中鬢髮,已經是兩鬢花白了。

“功名浪語。便似得班超,封侯萬里,歸計恐遲暮。”這幾句是説,所謂“功名”,不過是一句空話。連班超那樣立功於萬里之外,被封為定遠侯,但回來不久便死去了。班超,東漢名將,在西域三十餘年,七十餘歲才回到京都洛陽,不久即去世。作者通過此句來表現厭棄官場、激流勇退的情懷。

後世評價:

這首詞在詞的格調上,一反傳統詞家所謂“ 詞須宛轉綿麗 ”的常規,慷慨磊落,直抒胸臆,辭氣充沛,感情爽豁,詞境開闊,頗富豁達,清曠的情趣,與作者的恩師蘇東坡在詞風上一脈相承,並對辛棄疾的詞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作者簡介:

晁補之(1053—1110)字無咎,晚號歸來子,濟州鉅野(今屬山東)人。少有才名,年十七,隨父赴杭州新城,著《七述》,謁通判蘇軾,自此受知於軾。

元豐二年(1079)進士,授澶州司户參軍,北京國子監教授。元祐中,任太學正,以李清臣薦,召試學士院,除祕書省正字,遷校書郎,以祕閣校理出判揚州。紹聖中,坐元祐黨,貶監處州、信州酒税。徽宗立,任為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大觀四年,知泗州,到任不久病卒,年五十八。《宋史》、《東都事略》有傳。與黃庭堅、秦觀、張耒一起跟隨蘇軾遊學,並稱“蘇門四學士”。著有《雞肋集》七十卷,詞集六卷,名《晁氏琴趣外篇》。王灼《碧雞漫志》謂補之詞“學東坡,韻製得七八”。

詞牌名:

《摸魚兒》,詞牌名之一,唐教坊曲,本為歌詠捕魚的民歌,後用作詞牌,一名《摸魚子》,又名《買陂塘》、《邁陂塘》、《雙蕖怨》等。代表詞作有南宋詞人辛棄疾所作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等。

其中,宋詞以晁補之《琴趣外篇》所收為最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