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一年級教學心得14篇

來源:文萃谷 1.91W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一年級教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一年級教學心得14篇

國小一年級教學心得 篇1

識字是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閲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基礎。如何改革識字教學,使其儘快滿足學生讀寫的需要,是多少年來共同研究的一個難題。《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第一學段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第一學段的規定識字量約佔國小階段總識字量的一半,其中一年級上學期要至少認識400個漢字。新課程的識字教學,遵循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強調多識字,少寫字,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減輕了勞動強度,調動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但是,新課程的讀寫分離從另一方面又給識字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君子動口不動手” 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識字教學成了新課程下教師最頭疼的問題,教學中繁瑣分析生字相當乏味,沒有意義,且耗時大。有些教師上公開課時乾脆避開生字不講,這似乎成了語文教學的瓶頸。

那如何在新課程中有效地進行識字教學呢?我從實踐摸索中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一、把握識字要求

識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是閲讀的基礎,是寫作的基礎,這種基礎性主要表現在“會認”這個識字教學的基本要求上。在傳統意義上,對識字教學上要求“四會”,即“會讀、會寫、會義、會用”。這種單向度的努力和多維度的要求,導致的教學後果就是識字教學越來越呆板,越來越模式化、機械化。其實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大可不必進行這種耗時的訓練,在“四會”中我們可先讓學生學會“二會”,即“會讀、會義”,不要急於要求他們“會寫”和“會用”。這樣就能在短時間內學會一批常用字,可以較早閲讀一些淺近的兒童讀物;既可以提高識字興趣,又可以拓展知識面。反過來,較早閲讀兒童讀物又能鞏固學過的生字。這樣的反覆運用,還可以減少生字回生率。

(一)多認少寫

這些識字任務分別編排在三個部分:

1、結合漢語拼音漢字,要求認70個字。

在掌握漢語拼音的同時,每課通過看圖認讀詞語、短語、句子及誦讀兒歌認識生字。這部分生字只要求認識,能讀正確,知道字的大致意思,不要求寫,也沒有認識偏旁的任務。

2、歸類識字,要求認105個字。

歸類識字部分,主要體現漢字本身的規律和兒童學習漢字的規律,採用了多種形式:

(1) 根據漢字構字規律識字。

象形字《口耳目》;會意字《日月明》,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特點,初步瞭解漢字造字的一些規律。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這些特點與規律,還可以找一找自己認識的字中哪個字也有這樣的特點。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2)韻語識字。

在意境優美的古詩《一去二三裏》中學習10個最簡單的漢字;在《比一比》中通過比較事物的大小和多少,認識12個字,同時認識一些量詞。

3、隨文識字,要求認225個字。

隨課文識字所佔的識字量最大,學生在學習課文時,識字仍是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在課文教學中,不能忽視識字教學這個重點,要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認識漢字,瞭解字詞的意思,並運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認記漢字。除了認識400個字,會寫100個字外,課文中還有一些帶讀的生字,如《四季》,要求認識11個字,會寫4個字,除此之外,課文中還有14個帶讀字。這些字要在課文的語境中讀正確,在語境中大致瞭解意思,不然將影響“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等要求的達成。從識字課開始,在認識漢字的同時認識一些偏旁,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並且開始學習按筆順規則寫字。

(二)認寫分離

1、認寫不同步。

新教材每課編排的要認的字和要寫的字是不同步的。這一課要認讀的字中雖然有幾個字是筆畫簡單的,但不一定就安排在這一課寫。這一課要寫的字有幾個是本課的,有幾個是前面課文中學的認讀字。這是從便於指導寫字的角度來安排的,教學時,應單獨安排寫字指導這一教學環節,按寫字規律來指導學生寫好字。

2、突出共性。

教材是按照漢字的字形規律來安排寫字內容的,每一課寫的字都有一些共同之處,目的是讓學生紮實掌握基本筆畫和筆順規則,把字寫對、寫好,打下堅實的寫字基礎。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的共同之處,如書寫“

七、兒、無、九”4個字,它們的共同之處是“堅彎鈎”,再從“堅彎鈎”引出“橫折彎鈎”,教師要着重指導相同、相近之處,同時引導區別形近字。

3、體現彈性。

練字貴在精,而不在多。不必對每個學生都提出同樣的寫字要求,應該允許學生有選擇作業的自主權,自己覺得寫得好的,可以少寫幾個,覺得寫得不滿意的,可以多寫幾個。自已還想寫哪幾個字,就可以再寫幾個。

二、結合識字語境

現實中很多老師喜歡按照漢字的構字規律分類來讓學生識字,或是一組聲旁相同的形聲字,或是一組字形相近的形近字或音近字。這看似科學的方法,其最大的缺陷是剝離了漢字間表意關係,孤立了漢字,以人為的環境代替了活生生的語境,因此識字也就成了師生心目中最枯燥厭煩的事了。

(一)從形、音、義的結合上識字

識字的目的是為了正確的聽説讀寫運用。為此,學生不僅要分別識別形、音、義三個因素本身,還要建立音、形、義之間的統一聯繫,做到“口誦其字,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評價識字能力也必須從形、音、義的結合上全面評價。

字形教學是識字教學的關鍵,也是學生識字的難點。評價識字,就要抓認清字形這個關鍵。考查測試學生的主要方式應該是聽寫。讓學生聽寫學過的必寫生字,注重每個字共幾筆,第幾筆是什麼。 如:“小鳥”的“鳥”共幾筆,第三筆是什麼筆畫?“河水”的“水”最後一筆是什麼筆畫?

還可以給學生創設學習語言的環境,註上音填空,或辨別形近字。

如: 辨析形近字

十——土

上——下

大——天 左——莊

右——石

西——兩

(二)在具體語言環境中識字

單純地識某個字,非但不好記字形,其字音也容易忘,字義印象就更難深刻了。把生字放到具體語言環境中去學情況就不同了。加之一年級識字採用多認少寫的原則,對要求會寫的100個字可以用上述的方法考察其字形的掌握情況,而對其餘400個只求會認的字便不能操作了。而一旦把它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考察,由於“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義”,學生可聯繫上下文去認清字形、瞭解字義。近年來一些專家在語言認知心理研究中發現,字詞語義的心理貯存是按以具體到抽象的社會生活經驗的意義緯度進行的。因此,考察學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對漢字的實際運用,充分尊重了兒童的思維發展特點,符合人類語言認知規律。

識字的目的全在於運用,我們要求學生識字,並不在讓學生僅能認識出現在固定的某篇課文中的字,而必須使學生做到當這個字出現在別的語言環境也能正確認讀,基本瞭解意義。因此可以把每一單元的字編成兒歌、故事,讓學生認讀。

如:古詩《一去二三裏》一文中教師在教完課文後,可以結合課文將生字編成一首有趣地兒歌。

正是在這反覆多次地接觸過程中,漢字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記憶模塊,經過了陌生到不陌生,不陌生到熟悉的心理變化過程,而認識漢字。

當然,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檢測識字情況的形式還有很多,比較簡便可行的方法是出一系列有生活氣息、富有兒童情趣的語句,組成試題,讓學生認讀、試做。

(三)在閲讀中識字

為尋求行之有效的識字教學的途徑。多少年來,小語界的仁人志士,上下求索,總結出許多識字教學的方法。如:注音識字、集中識字、分散識字、韻語識字等等,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剛入學的國小生,對學校生活充滿了憧憬。他們渴望入學後能像大哥哥大姐姐們那樣,拿着課本搖頭晃腦地讀。翻開一篇課文,他們首先想知道寫了什麼內容。對閲讀的渴望必然激發學生識字的慾望。

新教材在拼音部分,每篇課文都配了情況圖和一首兒歌,圖文並茂,學生喜聞樂見。每篇課文中的拼音和兒歌相比,學生更喜歡的是兒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順應兒童的心理和學習需要,讓學生在學拼音的同時,認清圖中的生字,讀兒歌,並通過讀兒歌識字。學生在學完拼音後就可認字200多個。

提早閲讀:從識字就開始閲讀,儘早把識字與理解語言結合起來。如學了幾個詞後,就把這幾個詞連成句子讓學生讀。因為學生所學的是母語,母語的學習,與第二語言的學習不同,有着得天獨厚的語言環境。母語的學習不是從零開始的,研究表明,兒童在入學以前,已經通過家庭、社會、幼兒園等,掌握了近3000個口頭詞彙。入學後重在學習規範的書面語言。並不需要像學英語那樣要從單詞學起。儘早地進入閲讀階段,可節省時間,提高閲讀教學和識字教學的效率。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做的更多的是將課後的生字組成一個個句子,讓學生認讀。

通過以上途徑,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識字,在識字的過程中閲讀。識字、閲讀相互促進,識字能力、閲讀能力共同提高。

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在結構上作了較大的調整。加強了閲讀識字的內容,節省了時間,更便於教學,也更貼近學生的實際。

(四)在習作中識字

提早習作:從學生學習寫字後,就練習寫作。從寫詞開始到寫句,從寫一句話到寫兩句、三句,從寫幾句到寫一段、兩段。 寫的要求:寫一個詞就要寫正確,寫一句話就要寫完整,寫一段話就要寫通順。不會寫的字不要硬寫,可用拼音代替,也可請教別人或查字典解決。

寫的形式:主要有貼圖看圖寫話、畫圖看圖寫話、觀察生活寫話、聽記、摘抄、用一個詞説一句話並將其寫下來、還可以將課後的生字組成一句話等。

在寫話的過程中,鞏固了學過的生字。不會寫的字,想辦法會寫,又學了新的字。從識字方面來説,寫一遍比讀一遍記憶的效果更好。識字、寫作相互促進,識字能力、寫作能力共同提高。

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在習作教學方面有些保守。習作方面的要求,只限於説話的訓練,幾乎沒有寫的要求。甚至連用詞造句也沒有。這樣的編排,不利於學生作文能力的發展,對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是滯後的。實踐中筆者體會到,如果教材中安排用詞造句和看圖寫話的內容,要求學生練習寫一兩句話,或者兩三句話,學生不僅能夠做,而且也是願意做的。因此筆者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增加了寫話方面的要求。比如在學完兒歌《小小的船》一課,課後作業的要求是讓學生説一説(什麼)像(什麼),筆者要求學生在説完後用字寫出,寫不出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請教他人。

三、增添識字情趣

語文,首先吸引兒童的愉快的情感體驗和回味無窮的精神滋養,而不是那些操作性很強的語言技能。識字教學追求趣味,但並不是純粹地,盲目地為了趣味而趣味,追求情趣是為了追求更高效的識字,認識更有生命活力的生字。

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直觀形象的因素,利用漢字本身的規律,藉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在觀察、聯想、比較、思考、遊戲中生動愉快地識字,有效地激發兒童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促進其思維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從而使識字教學事半功倍。

(一)以啟發引導的方式識字 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隨着學習的慢慢深入,漢字的逐步增加,摸索出漢字的一定的結構規律,並依自己的年齡特點在老師的引領下,形成一定的`識字習慣。教師要善於發掘並疏通這種習慣,並不失時機地把它列入識字教學評價機制。

如:①在教學中,有的學生對某個漢字已經熟識,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利用這一點,故作好奇之心問:“真的,你讀讀看這是什麼字?你説説看,你是從哪認識的?”並及時地予以熱烈的表揚:“你真是學習的有心人,大家就應該這樣,對我們生活周圍看到一些字多注意。”適時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識字。

如:②在課堂教學中,有的同學識字習慣較好,識字能力較強,教師也應利用這個辦法,請他們介紹一下識字的方法。從而啟發引導學生從字型結構等多方面幫助識字。

(二)用積極評價方式激勵識字興趣

國小低年級兒童機械記憶處於優勢,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學習知識大抵從興趣出發,所以教師的識字教學應千方百計運用積極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的興趣。

(1)、課上提問、練習、設計的題目要興味盎然。新穎的練習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起他們的興趣。

以字謎、順口溜等形式出題檢測學生識字,能激起學生的好勝心,也有趣味性,能喚起學生興趣。

(2)、教師評價要富有鼓勵性。

同樣一組習題,教師在練習前後的引導和評價方式的不同,對喚起學生的興趣和激情的效果是迥異的。

在教學中教師採用各種手段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以後,教師所要做好的關鍵在於盡力維持學生的這種興趣,精心地呵護這種興趣。他就像個易碎的瓷娃娃,你的一個不當的眼神,一個不重的呵斥,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會使學生好不容易激發起來的興趣,頃刻間蕩然無存,以後要再找回就不容易了。

四、開放識字區域

識字教學的開放性應該是全方位的,全過程的。開放性的識字教學的目標,意味着教材的識字量和識字速度僅僅是一個底限,我們應該允許和鼓勵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自主識字,主動識字。識字總數只劃最低限,實行“上不封頂下保底”的原則。開放性識字教學的過程,意味着識字就是一個交流生活經驗,打開想像世界的過程;開放性的識字教學途徑,意味着識字從生活中來,也一定要回到生活中去;開放性的識字教學的評價,意味着孩子的識字是有差異的,教學就是要承認這種差異,允許這種差異的存在,鼓勵這種差異, 進而把它看做一種資源,利用這種差異。

在教學實踐中,應經常引導孩子換個角度學習,從身邊的日常生活中發現語文,感受語文,運用語文。為了鼓勵引導學生隨時隨地自主識字,筆者用了以下一些方式:一是製作識字卡,將卡片做成各種形狀,並經常利用識字卡鞏固識字;二是黑板左上角每二天抄錄一首古詩,讓學生課餘讀背,從中接觸漢字,認識漢字。三是讓學生閲讀課外讀物,把會認識的字標出來。四是在牆報上開闢識字園地,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不斷展示自主識字的成果;最後,筆者還把任務佈置給家長,讓他們在家裏,帶出玩的時候隨時利用漢字資源讓孩子識字。

新課程實驗教材的識字量比較大,識字速度比較快,給識字教學帶來了困難。但筆者相信只要堅持課堂教學向生活開放,將孩子的生活經驗帶進課堂,是走出識字困境的好辦法。

(一)結合學生的語言運用,積累相關詞語

識字教學中常運用組詞、擴詞、用詞説話等形式來鞏固的運用字詞,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這種時機,結合學生的語言運用來積累相關詞語。由於一年級學生所學漢字有限,又加上漢字中同音字較多,在組詞、擴詞、用詞説話中常常出現同音字混用的現象。如《小小的船》,用上“藍”組詞時,學生容易説出“籃子”,這時教師不是簡單的否定,可以把“籃”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髮現不同之處,從而明白“籃子”為什麼要用“籃”而不是“藍”。這樣,既加深了對“藍”的理解,又在比較中多積累了詞語。

(二)從課本、課堂中識字走向生活中識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律。”生活為學生的識字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識字來源於生活,再讓識字回到生活中去,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閲讀、尋找。學生在課文的語境中初次認識了這些生字,初步瞭解了它的意義和用法,課後可以引導讓學生到生活環境中去找一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這些字。讓學生從身邊的日常生活中去發現語文,隨時隨地在生活中主動識字。學生上學路上可以從店名中看到;到商店購物可以從商標、包裝盒上找到;外出遊玩可以從名勝介紹、亭子石刻上見到;家庭休閒時可以從電視、廣告中聽到,從報刊、雜誌上讀到……這對學生來説,是多麼的驚喜。這些字在生活環境中的多次再現,為學生提拱了學習的新語境,促進了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同學們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覺地鞏固了所學的字,認識的不再是一個個枯燥的符號,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字。尋找後,還可以讓學生採用各種方式來展示自己找到的識字資源:將包裝盒掛起來、商標貼起來、剪報粘起來、廣告抄出來……在組內、組間交流、互教互學。這樣,又一次在多處見面、多次閲讀中得到鞏固積累,獲得一種成功的體驗。讓學生到生活環境中去尋找課文中學到的生字,而這些字無論是在商標、包裝盒和店名中,還是在電視、廣告和報刊、雜誌上都是和別的字組成了新語境。因此,生活識字又由課內識字帶動了課外識字,不經意中擴大了識字量。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還將班裏學生名字註上拼音並粘貼在教室中,讓學生從夥伴的名字中識字。

從課本、課堂中識字走向生活中識字,讓生活成為學生識字的資源,引導學生將生活中那些自己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識字的材料,真正體現了“要使教材成為學生的世界轉變為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材”。只要我們把握好要求,相信學生一定能學的更好。

國小一年級教學心得 篇2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9—12班體育教學的任務,我發現一年級的學生們非常可愛,但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最讓我不適應是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的課堂紀律:

學生的課堂紀律非常差,尤其是剛從幼兒園畢業的國小一年級的學生,根本沒有什麼紀律可言,上課期間,絕大部分同學也都是在説笑打鬧,跟沒有上課一樣,紀律保持一般不超過5分鐘就又開始亂起來了,而且在上課的過程當中我總是要花1/4的時間去處理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例如:“老師那個同學罵我”、“老師那個同學打我”、“老師我要尿尿”等等,他們的這些行為,讓我哭笑不得,他們實在是“太可愛了”。

2、學生的行為習慣:

學生們的行為習慣也非常差,上課不知道出來上體育課,前兩個星期上體育課都是讓老師去班裏叫才知道上體育課,老師排好的隊形等下次上課時跟沒有排隊是一個樣子的,還得讓老師重新整理,根本就記不住自己的位置所在;在上課期間總有很多學生要求上廁所和回教室喝水之類的`事情,“可愛至極”。

3、學生的教學進度:

我教的是國小一年級的學生,所以教廣播操是我義不容辭的事情,也是學生們入學以來體育方面的頭等大事,教廣播操對我來説那就是小菜一碟的事情,可是學校安排要先檢測學生的體質健康,有50米跑、坐位體前屈、一分鐘跳繩三個項目。好多學生跳繩一點都不會,真拿他們沒有辦法,經過兩個星期的教學後我發現還會有1/3學生部不會跳繩,學校要求十月初把學生體質健康檢測表上報到教務處,時間太短了,那些不會跳的學生只能零分處理啦,當學生聽到自己得零分時,那種表情我看了心裏很不是滋味,看到那幼小的心靈受到挫折,真替他們難過,有什麼辦法?馬上又要準備校運會工作,學生要練習校運會的比賽項目。廣播操要到校運會後再學了,我會想盡一切方法費盡一切心思讓學生們能學會,可是無論我怎麼費勁怎麼努力還是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雖然教一年級學生有很多的不如意,但我相信自己的實力,能很好很快的適應這裏的一切,很好的帶好這些可愛的學生。

國小一年級教學心得 篇3

學習了寓言故事《小松樹和大松樹》。和孩子們一起認識了兩種不同性格的松樹。小松樹的不明事理、驕傲自滿和大松樹的執著冷靜,不與他人斤斤計較的性格。這篇課文很簡單,讀起來也很流暢。那怎樣讓小朋友來了解這兩種松樹呢?新課程創導的是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不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為了適應新課程的理念,我在教學時是這樣設計的:“在讀中感悟,在他們在文本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理解的基礎上表演,以演再次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這篇課文有不少對話,教學中我就抓住對話,展開想象,體會人物當時的神態、心理活動。從而來理解文本的寓意。如在多次朗讀小松樹的話時,提出“讀了小松樹的話,給你什麼印象。”“驕傲”“得意”。這時,我連忙追問:“你是從哪個詞或哪個字上看出來的?”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朗讀起來就很有感情。在感悟大松樹的表情時,我又是這樣設計的.:“此時此刻,如果你是大松樹,你聽了小松樹的話,你有什麼感受呢?”“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樣呢?”把課文與我們的平常生活聯繫在一起,學生很樂意去探求答案,學習起來也比較輕鬆。就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就易如反掌的理解大松樹當時的感受。在理解風伯伯的話時,我也是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學生感悟。就這樣,在既熟讀課文又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演這個故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國小一年級教學心得 篇4

今天教了一首句式整齊、韻律感強的詩歌《雨點》,這是一首很富童趣的詩歌。“雨點落進池塘裏,在池塘裏睡覺。雨點落進小溪裏,在小溪裏散步。雨點落進江河裏,在江河裏奔跑。雨點落進海洋裏,在海洋裏跳躍。”這課的教學難點在於讓學生理解為什麼雨點落進不同地方會有不同表現?於是指導學生看圖:“你們説小雨點在這裏能睡好覺嗎?”學生恍然大悟,有的説:“雨點會被海水沖走的。”有的説:“這大海當牀也太大了啊,再説這麼多浪花在不停地翻動,這麼不平的牀誰睡得好啊,不行!”有的説:“我知道啦,雨點只能睡在池塘裏,因為池塘裏水少,睡着很舒服!”我又啟發:“那雨點能夠在小溪裏跑嗎?”“不行,不行。”學生搶着説:“小雨點在小溪那麼小的地方跑會撞頭的。”

“雨點只能夠像人們散步一樣,慢慢地走!”看到學生能夠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我欣慰地笑了:“是啊,其實寫這首詩的作者真聰明,因為小溪的水流動跟江河的水流動的速度不一樣,所以他用了散步和奔跑兩個詞。學生很輕鬆的理解了這幾句話,達到了本課的要求。

國小一年級教學心得6

一年級是學生開始真正英語學習的初始階段,在英語中有這麼一句諺語:well begun is half done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按照學校安排,這屆一年級1-3班的英語教學由我擔任,開學之初便想,這一年級的英語應該是小兒科,一些説説唱唱、蹦蹦跳跳,只要讓學生們會説課本上的內容就行了。可是幾節課上了下來,才真正體會到難處,經過自己一學期的引導,孩子們漸漸適應了過來,教學也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一、根據孩子的心理特徵實施教學

一年級的學生大都在六—七歲左右,孩子感覺的情緒性和無意性很明顯,對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能記得很牢,反之,則很快忘卻。他們依然學着幼兒園的方法,有意注意的持續時間短,常常對學習過程、學習的外部活動和學習的形式感興趣。例如,喜歡做遊戲,喜歡玩。他們的學習動機以直接近景性學習動機為主,對學習的直接結果比較關心。他們年齡雖小,但同樣渴望成功,像所有的低年級孩子心理一樣,被老師表揚是莫大的成功。如何有效的激發和維持學生學英語的持久興趣,顯然單純地枯燥地模仿和機械記憶是不行的。我就嘗試從孩子們的心理特徵出發,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意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交叉進行;注意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和有效性;注意多給學生成功的體驗,以促進他們內在潛能的發揮,從而使整個教學過程具有雙向性和互動性,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樂趣,在遊戲中獲得知識。

二、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課堂習慣

剛開始,一年級孩子沒有上課的概念,鈴聲落了,教室裏多數人仍對你視而不見,依然我行我素,亂哄哄的。這時我就靜靜地觀察每一個人,目光要犀利,有神。發現典型,及時進行表揚,一般情況下,片刻之後,多數的學生會安靜下來,這時一定要及時給孩子們一個滿意的表情,表揚表現好的人,而且表揚要具體,指出哪一排或哪一組哦哪個同學坐得很端正,哪個學生的手放得很好,有的還給一張獎票進行獎勵。如果還有人在説話,甚至打鬧,這時一定要請他們先站起來,並告訴孩子為什麼請他們站起來,是因為他們影響了其他的同學學習,給孩子一個改正的機會,孩子安靜了便請他們坐下。必要的時候把他們的名字寫到黑板上,並説我記住你了,你叫xx。如果他們表現好了,也要及時表揚他們,並給他們一張獎票。孩子的天性是好動,好説,好問,有的甚至是一刻也坐不住。低年級的孩子不懂什麼叫“權威”,什麼叫“尊重”,所以一定要給他們立規矩,要和學生約法三章,讓每個孩子都養成良好的課堂習慣,有了這,也保證了他們聽課和學習的質量。

三、培養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國小低年級英語教學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聽説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讓孩子們在輕鬆的課堂環境下感受簡單的英語,並嘗試着用簡單的`英語口語進行日常的交流。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先前的活動中轉到當前的學習內容上,在導入新課之前,先讓學生樂一樂,使他們有較強的積極性,這樣才能有助於實現他們注意的轉移,因此我在上課時採用説唱方式進行Chant。Chant是我們英語教學中用的比較多的一種形式,尤其在低年級英語教學中。例如,我在教學動物名稱單詞時用了一個chant:小鳥bird,喳喳喳;小狗dog,汪汪汪;小貓cat,喵喵喵;Monkey, monkey小猴子;Tiger, tiger大老虎;教顏色時以唱一唱的方式進行chant的操練,使用簡單的英語歌曲的旋律一下子使沉悶的教學方式和課堂氣氛活潑了起來,看着孩子們歡快地歌唱,我的思緒也一下子被點燃了。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不僅可以通過唱一唱來操練chant,甚至也可以通過演一演,賽一賽等多種方式去激活學生,達到我的操練目的。

四、多些鼓勵幫孩子樹立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對於學生而言,他們的信心是來自師長的鼓勵。當孩子對英語逐漸產生興趣的時候,鼓勵是一個很有效的催化劑。

我曾經在一個膽國小生的身上做過實驗。每堂課都會喊她回答問題,或者到前面表演。當她答不出來的時候,告訴她“不要怕”,“勇敢一點”,“説錯了沒關係”;當她完整地答出問,我會讓向全班的學生一起表揚她;當她表演時説不出句子時,我在旁邊用極小的聲音提醒一兩個單詞,並且給她一點鼓勵;當她完整的表演完對話時,給她一點小獎勵,例如一張獎票、玩具什麼的。漸漸地這個原本內向的女生,慢慢放開了,膽子也變大了,幾乎每次我問出問題,他都會把小手舉得高高的。信心有了,何愁英語學不好啊。

國小一年級教學心得 篇5

新課改已經進入全面的實驗階段,通過一階段的教學我感覺到,新的理念、新的標準、新的教材,帶來了面貌一新的課堂教學。新的教材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編寫無論是從內容的呈現方式,還是頁面的設置上都重視兒童已有的經驗和興趣特點,提供豐富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這些正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基礎。下面談一談我在教學實驗中的幾點體會。

一、聯繫生活,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創設與生活實際有關的情境,讓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數學並不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0的認識”的時候,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 我先在黑板上貼了一隻可愛的小猴子,並對學生説:“猴子媽媽因為小猴子愛學習,所以獎勵給它兩個桃子。”説的同時,在小猴子面前貼上一個大盤子和兩個新鮮的大桃子。“小朋友你們看,小猴子是不是很開心呀?”接着小猴子就開始“吃”桃子了。我先從盤子裏取下一個桃子,這時讓學生觀察:發現了什麼?(發現盤子裏只剩下一個桃子了。)我接着問:“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學生答:“可以用1來表示。”然後我又取下一個桃子,並説:“小猴子又吃了一個桃子,這回該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們讓我們來幫助小猴子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二、以新的理念為指導,自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體會編者的意圖。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創造地運用教材資源,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之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數學第54頁上的第5題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把圖上的文字讀一讀(左上圖),再分四大組討論圖意,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全班交流。接着有學生自己上來表演:一人扮演“我”,後面有8人。(讓學生隨便上來,直到符合圖意。)從而瞭解這隊人分成哪兩部分,然後讓學生列式計算。這樣問題很快解決了,不需要教師去講解,都有學生自己完成,學生參與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也使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組織有效的小組學習 。

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於傳統教學一個最明顯特徵。它有力地挑戰了教師“一言堂”的專制,同時也首次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交往與審美能力。

在課堂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但是,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多數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

我們應該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在討論前要考慮各小組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組內討論交流,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思考的機會和時間。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要深入到小組當中,瞭解合作的效果,討論的情況等等,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

例如,在教學國小一年級數學“連加、連減”時,我大膽地把教材中的兩個例題作了變動,把它們設計成學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學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學例題後,我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全班學生分四大組討論,每組創設一個情境,再讓學生根據內容列出連加(或連減)。

表演形式:一人敍述,幾人表演。

第一組:有10只小鳥,先飛走了3只,又飛走了2只,現在有幾隻? 第二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來了1只,有跑來了3只,現在一共有多少隻?

第三組:河邊有8只螃蟹,爬走了2只,又爬走了4只,還有幾隻?

第四組:草地上有7只小雞,走掉2只,又走掉1只,草地上還有多少隻? 小朋友們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學得非常有勁。這樣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鞏固了知識,又嚐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運用生活,產生例題

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説,最喜歡遊戲活動了,讓學生在有趣的遊戲活動中產生例題進行學習,學生會感到輕鬆愉快,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加、減混合”時,我把書上的例題改成了遊戲形式,我先對學生説:“小朋友你們喜歡做遊戲嗎?”接着,講遊戲的規則(先有7人在車上,接着下車2人,再上車3人)。然後,邊放音樂邊講述:汽車從北厙開車了,(學生做動作、嘴裏發開車的聲音)吳江到了,停車(下車2人,又上車3人),汽車又開了。遊戲結束後,讓學生討論後説説,現在車上有幾人?有的學生説,現在車上有8人;有的學生説,原來車上有7人,到了吳江下車2人,又上車3人,現在車上有8人;有的學生説,從北厙出發時車上有7人,到了吳江下車2人,車上有5人,又上車3人,現在車上有8人。我對學生的各種説法先表示肯定,然後讓學生討論,你認為哪種説法最好?再讓學生説説是怎樣知道現在車上有8人的。學生在遊戲活動中知道:從8人裏面去掉2人(要用減法算),又多3人(要用加法算)。這樣學習“加、減混合”的例題,學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對數學的親切感、興趣感也自然產生了。

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髮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為,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儘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國小一年級教學心得 篇6

我任教的是一年三班語文學科兼班主任,孩子們剛從幼兒園升入國小,即將踏入正式的、正規的教育學習。我任教的這個班,他們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一年級學生進入國小學習,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説充滿了好奇和有趣,對學校、對環境、對老師、對同學、對課堂、對學習、對學校的要求都充滿了新鮮感。同時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鐘的課堂學習對於他們來説真的很難!他們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大多數人思維活躍,學習的興趣較濃,但是他們也存在着一定的差異。

一、學期初學情分析:

全班共有41人,其中女生20人(1名休學一年,現在新西蘭),男生21人,大部分學生有一定的學前教育基礎,這些同學在行為習慣、文明禮貌等方面能為其他同學做到榜樣作用,但依舊有部分同學沒有學前教育經歷,在學習習慣方面有待培養,如:陳同學,剛開學的一個月,對學校、老師、同學都非常的陌生,再加上性格內向,膽小,總是有問題不敢發問,有時甚至聽不懂老師在説什麼。還有一些同學由於年齡小,學習還是比較吃力,如:劉同學、於同學等。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繫,並且經常交流孩子在家的學習情況,及時給家長一些教育孩子方面的建議。在家長的配合以及孩子們的努力下,我的確看到了孩子們的進步!無論是在作業書寫方面還是課上回答問題、生活習慣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劉同學,經常拿着自己練習的拼音和生字給我看,讓我修改。在學習方面非常有上進心!另外,我與現在新西蘭休學的楊同學家長一直保持微信聯繫,每天溝通學習進度以及學習方法,與孩子也保持一定的交流,幫助楊同學適應國內的學習內容以及習慣的培養,同時促進師生交流,以免孩子入學以後會覺得來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

學生認知水平處於啟蒙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由於學生所特有的年齡特點,學生有意注意力佔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維為主。有個別學習比較自覺,主動性較強,上課精力比較集中,老師佈置的課後作業能認真完成。從整體上看,一年級小朋友好動,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時小嘴巴嘰嘰喳喳,特別喧鬧不安靜,叫喊、打報告,有的甚至我行我素,做自己想做的事。針對以上情況,我本學期的任務主要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喜歡上課,喜歡語文。在課堂上,我充分利用教具,運用各種小遊戲讓學生掌握淺顯的知識,為學習更多的語文知識夯實基礎。

二、教情分析: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學習特點,結合我校的校本教研,本學期我組在教研中把新課標學習放在首位,切實做好導備法、教考練測一條線的研討工作。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書寫、思考等學習習慣,切實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把識字、寫字作為本冊教學重點,始終把拼音、生字,詞語的掌握放在訓練的首位,加大訓練的廣度和深度,注重平時積累,當天學的內容當天鞏固,並且採取多種方式檢測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程度,引導激勵學生多認字,指導學生把字寫規範、寫美觀,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在閲讀教學中,重視閲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不同的感受,讀出不同的味道;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在讀書中多識字,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積累習慣。為了讓學生養成一定的積累習慣,我們培養學生把自己讀到的好詞、好句摘抄下來,並互相交流、反饋。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我們盡力為學生創設交際的情境,情境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觸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進行體驗,展開想象,自由表達。

三、結合減負增效提出以下改進措施:

1、上課紀律需不斷加強。一年級小朋友活潑好動,集中注意力時間短,上課時也不例外。畫畫的、玩弄文具的、轉來轉去的小朋友每天都有。面對這麼多的問題,教師要嚴格上課紀律,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我也曾與曹主任及組內老師共同商討過加強上課紀律管理的方法,只有孩子們的注意力在老師身上,才能保證課堂的知識吸收率。因此我利用班級評比欄和小紅花,適時的激勵表揚學生,並且努力地讓自己在課堂上更有激情更加活躍,從而帶動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2、培養良好的寫字、讀書、傾聽、觀察、思考等學習習慣,紮實有效地進行鍼對性訓練。習慣和學習成績是聯繫在一起的。當學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必定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紮紮實實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傾聽、觀察、思考、動手等習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肯定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受益匪淺。因此在語文課上我會時常表揚坐姿端正,書寫、讀書姿勢正確的學生,樹立榜樣作用,激勵其他學生向榜樣看齊並且超越同學,單一的語言要求不足以讓學生們立刻意識到自己姿勢的不規範,我利用課件在讀書或者寫字之前展示正確姿勢的圖片,並提醒孩子們進行對比,糾正自己的姿勢,在此過程中對孩子們進行糾正。

3、為了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不給孩子們在課下造成學習壓力,這就要求我在課上以及組織趣味活動的時候幫助孩子牢記知識點。因此我利用班級中的小展牌或者簡單的裝飾海報設計成孩子們的“知識展示牆”,讓孩子們自由發揮,將平時積累到的生字生詞或者練習題以圖片或手抄報的形式展示出來,貼在班級孩子們方便看到的地方並定期更換,以提高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在娛樂交流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國小一年級教學心得 篇7

一、誤區與困惑

國小一年級的很多孩子在入學前,就已經會數(其中一部分是唱數為主)、會認,甚至會寫百以內的數,也初步建立了數感,但是許多孩子關於位值制的初步學習基本是被動機械地接受其中的規則。孩子入學後,在第一學期學習有關10的認識,以及後續11~20各數的認識,是學生在校期間最早接觸位值制的階段。筆者研讀了部分關於這些內容的教學設計和相關文章後發現,長久以來,很多老師在關於位值制的教學中存在一些困惑,甚至是誤區,這對學生未來學習“百”以上的數的認識,和小數的認識都沒能起到很好的“通達”作用。

現實中,絕大多數教師割裂式地採用小棒或計數器等教學用具,為此出現了相應的誤區和讓學生困惑的進位過程。

如在用小棒的教學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北京知名教師馬芯蘭製作了“數位筒”,並引入了“數位筒”的相關概念。當十根小棒成一捆時,將這一捆小棒放進“十位筒”。不可否認,這一形象化的教具,對幫助學生理解數位,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仔細想來,這樣的操作科學嗎?對於愛思考的學生來説,“十位筒”對應的應當是十位,此位上的一根小棒,對應的也就應當為一個十,放一捆小棒到“十位筒”,就應當表示一百了。除非老師指明規則:“十位筒”裏的每一捆作為整體不可拆分,不能單獨去考察一捆當中的一根小棒。但這足以讓愛思考的孩子陷入困境,因為無論在哪裏,一根小棒的地位是一樣的。而20xx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的關於數位認識的插圖,讓人極易與“數位筒”的做法相混淆,如圖1。

那麼使用計數器教學如何呢?發表於《國小數學教師》20xx第5期的《計算教學:思維捲入其中——周衞東老師“隔位退位減”教學賞析》一文,也提及“這種物化的計數器每檔只能撥10個,超出10個的部分要麼在頭腦中想象”,為此有的教師“直接免去了實踐操作環節,讓學生觀看課件演示過程。”

除此之外,很多成人也對計數器每個數位最多能撥9顆還是十顆珠子也心存疑惑,譬如百度網友在回答這一問題時,給的解答是:“9顆,因為10顆的話必須滿十進一了。”在學校教學中,一些教師在課堂上發現,孩子在計數器上實現“19再撥一顆”時,習慣性地直接將9顆珠子退掉,再在十位上增添一顆珠子。有的孩子雖然能在個位上撥滿十顆珠子,然而對接下來要把這十顆珠子全部撥回原位,再在十位上添一顆這一過程説不出本質原因,若問起,得到的回答是:“老師教我們這麼做的。”或者:“不這樣做是不對的。”

二、尋源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計數方式經歷了多種,如簡單累數制、分級符號制、乘法累數制、位值制等。在數的誕生初期,人類為了記錄一段時間的收穫多少,經歷了“幾個物體對應幾個數,一個數對應一個符號記錄物體數目”等過程,為了下文敍述方便,筆者暫且稱這種計數法為“一數對一符計數法”,即物體有幾個數目,就會出現幾個符號或幾個手指分別記錄物體的數目。這在國小一年級學習位值制之前,部分學生在解決用雙手手指記錄10以上的物體數目時,會有所體現。我國古時有一“萬”氏財主請老師教兒子寫信,因書寫落款中的姓氏“萬”而鬧笑話的經典故事,故事折射出的是財主的兒子就連“一數對一符”的計數法都沒有掌握,僅簡單將物的數目和筆劃“一”的數目進行了簡單的一一對應。

隨着物體數目的增加,人們需要記住很多的符號來區分不同的數目,這顯然比較麻煩,位值制以其優勢被更多的人接受、傳播。

古時不同國家有不同的位值制計數法,如五進制,也有十進制等等,其中五進制和十進制的產生與人的一隻手有5個手指,一雙手有10個手指有關,但筆者目前沒有查閲到古人是如何從“一數對一符計數法”過渡到“位值制計數法”的。

三、策略

為此,筆者提出“打包”、“拆包”的概念和操作,用自己設計的遊戲方式來演繹位值制計數方式的'產生,其主要規則及流程如下:

(一)遊戲之中引衝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1.教師往不透明的空盒裏投小正方體(除一上講台的同學外,其餘學生均不可見),一學生上講台數盒子裏小正方體的顆數,該學生根據小正方體的顆數,用雙手伸展的手指數目告訴其餘同學,盒子內有幾顆小正方體,但不得用有聲言語或其他方式告訴其他學生。

2.如果上講台的同學覺得雙手指頭不夠用,可以向座位上的同學求助。教師按照如下數目往小盒子裏投小正方體的數目:3、10、12、23。

3.當學生出現需要兩個同學,用“一數對一符計數法”表示12時(即一個同學伸出雙手十指,並且讓另一同學雙手伸出兩個指頭),教師可讓其繼續參與。直至第一位同學求助第三位同學來表示23時,教師拋出新的要求:只能用兩位同學的雙手手勢,向全班其餘同學傳遞“23”這個數,由此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表演之中獲認知,認同位值制計數法。

針對新要求(新增添的遊戲規則:只能有兩位同學來表示“23”),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思考結果調整自己的教學——如果有學生提出用其中一個學生的一個手指表示“12”中的“10”,兩個手指表示“23”中的“20”,教師可讓其向其餘同學闡述計數方法及理由;如果確實沒有學生能提出相應的方法,則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如下表演:

1.將小盒子裏的小正方體清零後,把學生兩兩分組(每組裏的成員分別命名為“甲”、“乙”)。教師往小盒子裏投一顆小正方體,甲同學根據老師投的小正方體數目,伸出相應的手指,在未達到10顆時,乙同學始終雙手握拳。

2.當教師往盒子裏投入第10顆小正方體時,甲同學轉向乙同學,並向乙同學傳遞如下語言信息:“滿了!滿了!請你幫我打包存一存。”甲講述完畢,由雙手十指伸展轉為雙手握拳;教師(或學生助手)順勢將投入的小正方體,10個一組,拼接成一個長方體。乙同學隨即回答:“好的!好的!包已存下,數已計好,需要的時候再來取。”邊説,邊伸出一個手指記錄老師打包完成的小正方體拼接成的長方條。

3.當教師往盒子裏投入第20顆小正方體時,甲、乙敍述的語句不變,只是乙的手指需要伸出兩個來記錄兩條有小正方體打包(拼接)成的小長方體條。

遊戲表演過程,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操作情況,及時予以糾正,或引發其思考,比如從19過渡到20時,教師可暫停,鼓勵學生嘗試思考與表達。

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積累相應的具身認知,利於對位值制規則的認同。

(三)、書寫之中推約定,闡明位值制的原理與優勢。

當教師往盒子裏投第23顆小正方體,兩位學生用雙手錶達出23後,教師要求根據甲乙兩人的手勢和所站的位置,寫出兩人各自所代表的數字。當學生根據甲乙的站位,寫成“32”時,教師調換甲乙的位置,詢問如何書寫,繼而推出“約定”:①站位時,記錄“包”數的乙同學站在觀察者的左邊,記錄小正方體個數的甲同學站在觀察者的右邊;②乙同學只負責記錄“包”數,而甲同學,只負責記錄零散、尚不足以打包成一個整體(10個一包)的小正方體的數目。③每十個正方體拼接(打包)成一個長方體,同時甲同學雙手伸展的十指轉為雙手握拳——因為沒有零散小正方體的可供甲記錄,多誕生的這一個包,對應乙就要多伸出一個手指。

之所以零散擺放,目的是讓學生感知,不同人的手指(對應計數器上不同位上的珠子)記錄的僅僅是不同規模的“包”的數目,與“包”所在的位置無關。

四、總結與延伸

為了行文方便,筆者將小棒和小正方體稱為“數的一階抽象”,將計數器和人的手指稱為“數的二階抽象”,將阿拉伯數字等符號稱為“數的三階抽象”。

【計數器中,十位上的一顆珠子記錄的是小正方體打包(拼接)成的條狀幾何體數目;個位上的一顆珠子,記錄的是零散的小正方體的數目。】

依據以上的教學設計,我們不妨對教具及規則作個歸類:

1.小棒和小正方體屬同一類,兩者是介於具體的物和計數器中間層次的一階抽象。

2.在十進制中,利用小棒這一教具,其打包規則是:十根小棒成一捆,十捆小棒成一堆,十堆小棒成一盒,……;利用小正方體這一教具,其打包規則是:十個小正方體成一條,十條小正方體成一板,十板小正方體成一體(對應《種子課》第35頁的點線面體的方格圖),……不同規模的“包”與未打“包”的單個物體擺放不受位置限制。

3.人的雙手和計數器屬於同一類,兩者負責計數,是數的二階抽象,是位值制計數的最初模型。

4.計數器上每一位,對應的是一個自然人;計數器上的一個珠子,對應的是人的一個手指。

5.計數器上不同的位上的珠子數,記錄的是不同規模的“包”的數目。

6.計數器是簡化、抽象了的人羣。

7.在數的三階抽象中,“一數對一符”計數法如何向位值制計數法過渡,可通過圖4闡述。

關於羅馬數字X,教師還可同時結合18位身份證號碼中,校驗碼的相關知識進行拓展介紹。

8.計數器和小棒雖然作用不同,但二者相關,所以,在教學初期,小棒和計數器不可簡單進行割裂使用。

至此,我們可以對“計數器每個數位最多能撥9顆還是十顆”作如下回答:計數器每個數位最多能撥十顆,但因為十顆珠子對應的十個物體打包成了一個新的計量整體,原來每顆珠子對應的零散的單個物體已經沒有,所以這十顆珠子重新退回原位(歸零),同時在相鄰的高一位增添一顆珠子來表示“包”的個數。

而對於20xx人教版國小一年級(上)數學教科書的插圖,不妨將小棒和計數器數位有序對應的擺放方式,更改為無序擺放,以突出各數位上的數,計的是不同規模的“包”的數目這一本質(如圖5)。

同時,依據本文的設計,在後續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中,均可以用“打包”、“拆包”來優化“進位”、“退位”進行教學。如26+17,十位上的“2”和“1”均描述的是“包”的數目,相加為“3”個“包”;“6”和

“7”描述的是小正方體的數目,但因6+7中可以取出其中十個小正方體打成一“包”,計在記錄“包”數目的十位上,成“4”,剩餘零散的“3”計在記錄小正方體顆數的個位上。再如23-15,可以用圖6闡述,同時闡述遊戲階段乙的台詞“需要的時候再來取”的實際作用。

為了讓學生對位值制有更深的體驗,可在學生參與跳繩活動的計數時,直接用讓同學進行每10個一組的計數,如圖7。

需要指出的是,還有些教學設計採用了石塊作為計數模型(如圖8)。應該説,石塊作為教具屬於與小棒、小正方體同類的數的一階抽象,能夠反應的是不同規模的“包”,但是沒有量方面的關聯,是模糊、不精準的。如果只有同等規模的大石塊和同等規模的小石塊兩種,那麼大石塊等價的是10個小石塊,還是100、1000個小石塊?所以筆者還是建議慎用石塊這一計數模型。

位值制的概念教學,完全可以讓一年級的學生接觸“百千萬”的相關概念,但對於加減運算的教學,則需要從“一位”,過渡到二十以內的“兩位”,再過渡到“三位”及“三位以上”。用十個字總結,就是:“理可百千萬,技需一二三”。

另外,關於沿用至今的“逢十進一”的表述,在數制的學習初期,不妨加入“滿十打包(針對小棒),包數增一(針對計數器)”的規則表述,到了一定階段再引入“逢十進一”的表述,會使學生更易於接受。

國小一年級教學心得 篇8

忙碌的人總覺得時間勿勿而過,空閒的人總覺得時間走得很慢,回顧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有苦也有樂,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得到了必需知識的修養,得到了素質的提高。為了今後更好的工作,積累經驗,對本期的數學教學工作特總結如下述。

一、認真做好課前的準備。

每一節課都是經過認真構思和計劃的。作為一名育人工作者,我們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孩子,所以本人認真鑽研教材,瞭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適當的補充相關資料,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學到有些書本沒有提及到但是又是必須要掌握的知識。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上課的時候發現學生某些以前已經學過的知識掌握得不穩固就適當及時進行補充複習,讓學生重新回憶已學知識同時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新的知識拓展學習。考慮教法,根據不同的知識特點用不同的方法把已掌握的教材知識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為了更形象的教學,充分利用各種教具,同時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比賽的形式來上課。

讓學生多動手,積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出結論,在教學裏讓學生思考發現規律和引出結論。為了激發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我常嘗試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他們喜歡比賽,我就抓住這個特點,把全班分成四個組,一起比賽,上新課時比賽看看哪個組最快發現規律和結論,練習課就比賽看看哪組的同學最快全部做完而且是又快又準確。平時上課都儘量能穿插和該節學習內容有關的小活動。比如該班學生的應比較慢,口算能力比較差,為此本人專門製作了量的口算卡片,每天上課之前都抽幾分鐘搶答。而這些小活動也使學生熱情高漲,不知不覺的喜歡上數學了。

二、課堂教學。

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悦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佈置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

課堂上,提倡動靜相宜,動時,積極熱烈,敢於動手操作、樂於參與實踐活動,暢所欲言。如我們講授畫角時,讓他們親自動手,同桌結合掌握畫角的過程,注意事項;靜時,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課堂教學中注意營造的氛圍,激發學生興趣。作為教師,我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平等地與學生交流,跟學生説話,傾聽學生的心聲,按學生之所需,拋磚引玉,為在知識海洋裏前行的學生指明方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三、力求知識傳授的完美。

這一學期的教學中,每上完一節課都會進行自我檢討,力求不斷的提高自我教學質量。比如上幾何知識的課我總要準備很多資料,製作相關的圖片,以讓學生能形象的理解幾何概念,但是還是發現我們班的學生對幾何的知識非常的不敏感,本人也經常給他們補習幾何知識,可是還是發現有部分學生連低年級學過的“直角等於多少度”這樣的問題都回答不出來。我也想,這方面除了學生本身的問題之外,我覺得我也該找更好的方法去讓學生理解抽象的幾何問題。

國小一年級教學心得 篇9

國小班主任特別是一年級的班主任,是一個複合性角色。當孩子們需要關心愛護時,班主任應該是一位慈母,給予他們細心的體貼和温暖;當孩子們有了缺點,班主任又該是一位嚴師,嚴肅地指出他的不足,並幫助他限期改正。於是,我認為班主任工作是一項既艱鉅而又辛苦的工作。説其艱鉅,是指學生的成長,發展以至能否成為合格人才,班主任起着關鍵性的作用,説其辛苦,是指每天除了對學生的學習負責以外,還要關心他們的身體、紀律、衞生、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等情況。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默默無聞地耕耘了幾度春秋,下面我就談幾點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一、常規習慣,常抓不懈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節課、一兩天説説就行的,它必須貫穿在整個管理過程中。由於低年級學生自覺性和自控力都比較差,避免不了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因此這就需要班主任做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不能操之過急。於是,我經常利用班會、晨會、課前、課下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對學生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及時教育,給他們講明道理及危害性,從而使學生做到自覺遵守紀律。

二、細處關愛,親近學生

愛,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一個班主任要做好本職工作,首先要做到愛學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工作中,我努力做到於細微處見真情,真誠的關心孩子,熱心的幫助孩子。我深信,愛是一種傳遞,當教師真誠的付出愛時,收穫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愛!感受孩子們的心靈之語,便是我最快樂的一件事!”七、八歲的孩子們整天在媽媽的懷裏撒嬌,都不討厭媽媽,為什麼?因為媽媽疼他們,愛他們。毫不吝惜地把一切獻給他們,所以孩子們也深深的愛自己的媽媽。我常想,一個低年級的班主任要帶好這些孩子,首先要當個好媽媽,要像他們的媽媽一樣愛他們,要拿出自己的愛心去“哄”他們,“騙”他們。和他們一起做遊戲,一起跳繩,我幫他們梳頭、剪指甲、繫鞋帶等。這樣,孩子們跟我親熱起來了。我還採用各種方法來激勵孩子們的積極性,每天表現最好的小朋友我會獎勵他們紅果果,口頭表揚,給評比欄裏上紅旗,有時會摸摸孩子們的頭等。雖然這些舉動在成人眼裏是那麼的微不足道,可是在孩子的心中卻產生了巨大的漣漪。經常有家長和我説,自己的孩子回家以後是那麼激動、興奮,還説下次還想得到這種獎勵。

三、具體要求,指導到位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對事物的認知是整體性的,能熟知輪廓,但不注重細節。我在任一年級班主任開始,就常聽一些家長説:“我家的孩子聽不懂大人説的話。”我在工作中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如果不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教師沒講清或學生沒聽明白的`情況下,就讓學生去完成某項任務,學生們只能是瞪着眼睛看着你,不知道應該怎樣做,或者其行為往往事與願違。這樣做的結果,不但使學生產生挫敗感,而且不利於他們掌握做事情的技能。為此,我常常思考,怎樣才能讓學生聽懂老師的要求並根據要求去出色地完成任務呢?

我認為,首先要蹲下來,以孩子的視角觀察事物,用孩子能聽懂的話和他們交流。其次,要注重細節教育,把該做的事指導到位。比如洗抹布,我通過觀察發現,小孩子洗抹布的方法是,把抹布扔到水裏,涮一下,一捏就行了,抹布根本沒洗乾淨,因此,用這樣的抹布擦過的地方還是那麼髒。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孩子小、什麼也不懂嗎?是孩子有意糊弄嗎?我認為都不是。這只是兒童心理髮展特點使然。因為他們很想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很想把事情做好,但是,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好。針對這種情況,我專門找一個時間,教他們洗抹布。我先打來一盆水,然後教他們怎樣搓,怎麼擰,告訴他們只有擰出的水清了才算乾淨。這樣的身教非常成功。現在再看看他們洗抹布,一個個可認真了,都洗得特別乾淨。同樣的道理,打掃衞生、物品擺放等工作,只要把要求的細節説到位,小孩子就能聽得懂、做得到。再來説説我怎樣使學生學會收作業吧,我讓他們同桌的作業摞到一起,從後往前傳,自己的作業放在下面。每組的傳上來後,教他們怎樣擺放,一組正,一組反,組組分明,便於批改,便於發放。學生通過觀察、模仿很快就領悟了要領,這樣,哪一個孩子還能做錯呢?通過對學生日常行為的教育、管理和約束,使學生的觀察力、生活技能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學校的各項活動中給大家留下了反應迅速、能力超常的印象。現在,班級日常管理的各項工作如晨讀、自習課的紀律,中午的古詩詞誦讀等,都有學生組織,管理效果特別好。

四、及時表揚,延遲批評

德國美學家黑格爾説:“不應該使孩子們的注意力長久地集中在一些過失上,對此,儘可能委婉地提醒一下就夠了。最重要的是要在學生身上激發出對自身力量和自身榮譽的信念。”教過低年級的老師都知道:孩子小,事兒多,一上課就“告狀”。當老師的又不能不公平處理,這樣耽誤的時間太多,而且學生因為受了批評,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自己的過失上,情緒受影響,低落的情緒體驗使智力活動水平明顯下降,課堂吸收效率變低。針對這一情況,我的處理辦法是:

1、要求學生下課“告狀”,課上帶着好的情緒聽課。這樣,課前的小矛盾、小問題沒有誰會記到40分鐘以後,“告狀”的機率就低了,課堂的利用率提高了。

2、延遲批評,既培養學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又給予其改正和返回的機會。我把批評留在每一天快要放學的時候,這時學生往往已經在負疚的情緒中反思了自己的行為,老師只要加以指導,就能很好的解決問題。

説到表揚,那就要及時、準確。因為“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例如,學生值日時,當我看到一個表現特別好的例子,就會當眾説:“某某某同學真能幹。”還摸摸頭、拍拍背,用肢體語言鼓勵學生。如果看哪個同學主動做好事,並且講究方法,則更要表揚:“瞧,某某同學的觀察力多敏鋭呀,老師剛把小黑板放在地上,他就看出來需要擦。瞧,擦得多幹淨,大家都要學習他呀!”這樣表揚後,班裏課間擦黑板、倒垃圾等活大家都搶着幹,誰也不袖手旁觀,都積極主動地參與管理和為班級服務。結果,班裏越來越整潔,孩子們也越來越懂事理。

一年級孩子們的心靈是一張潔白無暇的紙,就看你畫上去的是灰色的黑點,還是亮麗的彩虹。只要我們充滿愛心,關心和愛護他們,並嚴格地要求和教育他們,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愛嚴結合,細緻入微,一定會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國小一年級教學心得 篇10

一年級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識字不僅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而且識字還有利於開發兒童的智力。

“教無定法,但貴在有法。”教給學生識字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更可以使學生能夠主動去獲取和運用漢字的規律性知識,從而提高識字教學的質量。

1、利用象形字的特點記憶識字。課本中的“日、月、田、土”這一類象形字與實物都有許多相似處,通過字與畫對應,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圖片後再識記,輕而易舉。

2、利用基本字帶字識字。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獨體字,把這些簡單易記的獨體字當作基本字,利用基本字加減筆畫或加換部首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字形。例如:“大”加一筆是“太”或“犬”。“根據部首的意義還可以大致瞭解生字的意思。

3、利用猜謎語識字。低年級學生想象力豐富,一些淺顯有趣的謎語對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記憶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個人他姓王,兜裏揣着兩塊糖就是金字。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南洋,就是廣字。

4、聯繫生活識字。語言文字來源於生活,最終還是應該回歸於生活。聯繫生活實際進行識字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識記效果,而且對於生字的實際應用也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教學教科版第二冊《春雨的顏色》一文中,有個要識記的生字“顏”,由於學生還不認識“彥”和“頁”,在識記時,遇到了困難。這時,我適時引導“在生活中你看見過它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舉着一雙雙小手,這個説:“我知道,這個‘顏’是顏老師的‘顏’”。對呀,我們班的數學老師正是姓顏。那個説:“我也知道,這個‘顏’是水彩顏料的‘顏’”。??學生的回答都十分精彩,看來,生活的資源果然是無窮的,充分利用生活資源對於識字的幫助是不言而喻的。 語文教學中強調理解要聯繫語言環境,要“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我覺得識字教學也可以聯繫課文進行識字。

5、利用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識字。有一些字,老師可以抓住字形特點,編成小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輕鬆、愉悦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把字形永久地保留在腦中。例如:教“遊”字時,可以告訴學生,游泳必須有水(三點水旁),游泳池一般是方形的(中間是“方”字),小孩子游泳(子)一定要注意安全,得有大人(人)陪着。

總之,識字教學的方法很多,如何從眾多的方法中找到適合每個學生個體、個性的方法呢?還需要教師不懈努力,還需要為全面、快速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展開更多、更好的嘗試。但不管探索和嘗試的方法如何不同,只要把握住這個階段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的特點,就能切實地搞好識字教學。

國小一年級教學心得 篇11

國小法制教育注重文化課而忽略學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學校沒有專門的法制教育人才,雖然授課教師一定程度上了解法律知識教育,但並不系統、全面。昌邑市圍子國小的田亞卿與滿曉紅兩位老師認為,要使國小生成長為一個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作為老師應對法制教育引起高度重視,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小事做起,遵守《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自覺守法。

教育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法律法規。比如怎麼樣過馬路,不能打擾別人休息,不能破壞文物,在乘坐交通工具時要注意什麼等。有很多事情在一些同學看來是不起眼的小事,像隨地吐痰,亂闖紅燈,實際上這樣做已經是違法了。因此大家要學習法律,增強是非判斷能力,自覺遵守校規校紀、法律法規。

二、從身邊做起,預防犯罪。

我們積極學習《中國小生守則》,警惕學習生活中的不良行為,加強自身修養,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要珍惜學習機會,自覺接受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管理。要提高鑑別能力,不要學習和模仿電視、電影和文學作品中的犯罪行為。要謹慎交朋友!

過去那種“師道尊嚴”的師者形象,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了一種興趣。

二、教師精心創設教學情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計課件,使單調枯味的`教學課堂變得豐富多彩、生動有趣,更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課堂不再侷限於教室,擴展到了家庭、社區及其他生活空間,而且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4節優質課,幾乎每節課都有學生課前蒐集資料、調查探訪的活動。學生蒐集處理信息、自主學習和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的習慣也都得到進一步強化。

四、每一堂課教師都非常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一句具有親和力的評價語,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激起孩子的成就感,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極大的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

五、執教的四位教師基本功紮實,駕馭課堂能力極強,能靈活有效的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突發事件,及時的調整教學思路。

總之,這4節優質課使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深受啟發,在教學《品德與社會》時,我們作為教師必須正確把握其特點,實施有效的策略,相信我們學習 了《道德與法制》,新教材教學理念並且通過這次《道德與法制》優質課的活動之後,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感謝領導為我們提供了這麼一個學習的平台,感謝執教老師的辛勤付出,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的教學方法,提升了我們的教學水平!

國小一年級教學心得 篇12

課堂不是刑場,也不是監獄,所以建立師生情首先來自於給學生帶來快樂。所以我一直將快樂列為我的班機口號。我知道,可能我帶給學生的快樂很少,但我在努力。我常常探索很多帶給學生快樂的教學中方法,今天看到一本書,覺得又學到很多。現在寫下來和大家分享。書名是<班機體驗式心理拓展活動>。

書中有幾個遊戲,適合課堂裏面和一年級小孩子一起玩。比如:大小西瓜———————全班同學圍成一圈,一次大喊大西瓜,小西瓜,並卻用手比劃西瓜,要誇張。出錯的'或者停頓的為失敗,知道班上只剩幾個人為止。風雨變奏曲———————全體面向全班站好,颳風時兩手掌磨擦,下小雨是兩個手指在兩一個手掌上敲擊,下大雨是上首鼓掌,下暴雨是鼓掌並跺腳,風雨停是食指放嘴上向左右示意,彩虹出來了是雙腳原地踏步,雙手在山體兩側劃弧線。老師喊後領,學生作動作。遊戲使學生的身心得到舒展和淨化。還有很多遊戲,比如抓逃手指大風吹……

遊戲是帶給學生快樂的最有效的活動,所以我想今後在這方面多嘗試一下。

國小一年級教學心得 篇13

一年級即將過去,可以説緊張忙碌而收穫多多。我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教學,在繼續推進我校“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課程標準走進我的心,進入課堂

我們怎樣教數學,《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無疑我們每位數學教師身置其中去迎接這種挑戰,是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開學初學校組織的新課程標準及新教材培訓學習,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瞭解,本學年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教育教學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我在教學《相遇應用題》以研究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老師導演,學生表演,設計了從“相距縮短交叉了一盆八寶菜,各種營養成分都有了。使學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靈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滿足,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成了他們的需求,學中有發現,學中有樂趣,學中有收穫,這説明:設計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是探究性學習的新的空間、載體和途徑。

常思考,常研究,常總結,以創新求發展,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為重點,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三、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我是這樣下評語的:“這幾天我們學習了《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權攀通過努力,能收集、記錄、整理各種數據,在這方面是班裏最好的。但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一定的困難,希繼續努力。等級評定,優。”這個以定性為主的評語,是學生與老師的一次情感交流,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應該繼續努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我在教學時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進行教學,使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上課前,引導學生觀察有關家裝的效果照片,通過對家裝中******欣賞,並讓學生老師設計新房,以鮮活的事例催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研究的興趣,從而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係和空間關係的一種抽象。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儘可能讓抽象的數學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並能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如:在課後,我讓學生將本堂課掌握的方法為實際生活設計鋪地磚的方案,從而讓學生在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知識實踐化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很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給我們帶來快樂。

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教學《可能性》時,我設計了擲骰子練習。師生共同交流骰子的特點:正方體,每個面上分別寫着1、2、3、4、5、6各一個數。我提出要求:用色子做教具,請根據今天的學習內容,提出有關的可能性的問題,並讓學生自己解答。最後我提出:擲一次擲出每一個數字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投600次色子,估計投出“6的次數是多少?

喜歡遊戲是孩子的天性,色子是學生熟悉的玩具之一,用它作為鍛鍊學生自覺估計可能性的意識的活動,讓學生在立體圖形中感受等可能性的問題。同時,讓學生根據新學的知識,提出有關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加深了他們對新知識的掌握與理解,教師的追問是本節課知識的拓展,開拓了學生的思路,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本學期工作做得也有不足之處:

如:1、班裏有一小部學習有倦怠、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由於本人的這樣那樣的原因不能的及時讓他們被缺補漏,導致養成了它們做作業的非留不做僥倖心理。在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時,還無法兼顧全體學生,一部分後進生缺乏主動探究的精神。

2、對優生的拔尖工作做得不夠。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思,不斷創新,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揚長避短,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國小一年級教學心得 篇14

低年級語文語文教學倡導的是“多認少寫,提早閲讀”的識字教學理念,識字量比較大,第一冊在學習拼音的同時每課需認識9-10個生字,全冊識記400個漢字,其中100個需會字,並要求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頂,這就給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主動識字,我有意識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識字能力,以達到識字教學的目標,以下幾點是我在教學中的探索與體會:

一、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把抽象的文字具體形象化。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於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被動的,如果學生一味地被動識字,認字效率就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我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識字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樂於識字,主動識字。例如:在教《口耳目》這果時我先出示幾個學生在學前接觸過的有代表性的象形字,如“山”“水”二字,利用課件上的畫面與文字的演變,使學生將自己頭腦的文字與眼前所見的畫面產生聯繫,總結出《想東西的形象記漢字》的方法來學習本課生字。接着我又用同樣的方法半扶半放地學習“鳥”字,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和同學們一起總結了象形字的學法,這就是用圖——古漢字——現代字進行對照的記字方法,在學習會意字,和形聲字時通過畫面與文字的演變,使學生將自己頭腦中的已有識字資源與親眼所見的畫面產生聯繫,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祖國文字奧祕的慾望,對學習識字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利用遊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的興趣。

遊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錶現,我在教學中利用遊戲的形象調動學生識字的興趣。如猜字謎,找朋友,郵差送信,編歌謠,順口溜,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小組合作的形勢,採用多種方法記住字的音,形,義把這些學生學前生活中的遊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覺到了識字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三、給字配“畫”,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在識字教學中引導想象幫助學習把抽象的文字具體化,形象化,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在字形教學中給某些字配上簡潔生動的簡筆畫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識字,如:教學跳,扔,舉、拍、刷這些字時,讓學生運用想象,結合多媒體課件給生字配上身體動畫,讓一個個靜止的生字都活起來,讓學生在“畫”中學,豐富了學生的想象,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如在教“雨”這個生字時,我根據學生對這個字的理解,在黑板上把這個字生動的畫出來,“雨”字上的一橫就代表雷電,直穿房子,把房子都打了一個 孔,那麼房子就漏水了,那裏面的四點就是漏進來的雨水,我剛把這個字講完,就見有一隻小手舉起來並迫不及待地説:“老師,雨和兩這兩個字有點相似,雨裏面是四個小雨點,而“兩”裏面是兩個小人,”面對如此精彩的回答,我彷彿看到孩子們已經插上了想象的雙翅,我立刻在黑板上把孩子的'話變成了生動的畫面,收到了很好的認字效果。

四,自做“識字課本”引導學生把教材向課外延伸

,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律,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養成在生活中注意識字的意識和習慣,提高教材中生字的復現頻率,從而鞏固生字,如讓學生在課餘時間接觸廣告牌、商品名、包裝物、廣告詞。還有動畫片中人物的對話和歌詞,以及各種兒童讀物,讓孩子請教家長認讀上面的字,並讓他們收集起來,剪剪、畫畫、貼貼、製做成圖文並茂的《小識字課本》。給同學們提供一個展示自我和互相交流的平台。在交流的過程中我把學生比較熟悉的字形和又不怎麼複雜的詞語寫在黑板上對一些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作一些比較,並提醒學生注意我們剛學過的生字,它在你的小識字書中又組成了什麼新詞,把它告訴老師和同學。這種看似無意、實為有意的做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學生在無意中複習鞏固了學過的生字,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新的語言環境中學會了使用這些生字。學生在自學中真正體會到了識字的樂趣,學生也由原來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我會學”了。通過學生主動地動手、動腦、收集、編排小識字書的過程,學生既鞏固了生字開闊了視野,又自學了部分新字,取得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總之,小小漢字,奧妙無窮。在教學中只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參與識字教學,使師生間,生生間產生一種雙向的互動,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多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悦,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髮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