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企業演講稿4篇

來源:文萃谷 9.17K

通過對演講稿語言的推究可以提高語言的表現力,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演講稿在我們的視野裏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怎麼寫演講稿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企業演講稿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企業演講稿4篇

企業演講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事們:

下午好!

首先,請允許我用你們熱烈的掌聲來預祝這次活動圓滿成功。謝謝!大家都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麼,作為的一員,我今天的演講主題是“公司發展,你我有責”。

在進入正題前,我給大家講個小故事,一個家喻户曉的故事:從前,有幾兄弟,常吵架。 一天, 父親把他們叫來,拿出幾根筷子,分給每個兒子一根説:“你們都折下手中的筷子!”幾兄弟都照做了,不費吹灰之力,都一折就斷。父親又拿出幾根筷子組成一把。 父親説“你們再試試看。”幾兄弟都試了,誰也折不斷。父親語重心長地説:看,一根筷子很容易就折斷了,一把筷子多結實啊!故事講完了,怎麼樣?大家都聽過吧?啊?沒聽過,那沒聽過的都是沒折過筷子的。呵呵……言歸正題,其實這簡單的故事反映了“團結就是力量”。不管你身處何職,所從何事,你我都是這企業的一員,我們都深感自己在@@的發展中有一份責任,有一份擔當。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些很虛偽,心裏犯嘀咕:你賺錢比我多,是該講些冠冕堂皇的責任啊擔當什麼的。我只是個普通的打工者,企業的發展跟我無關。可是,朋友,你想錯了!即使身為高層,也是打工者,一名高級打工者,給老闆打工。即便是老闆,他也是打工者,給消費者打工,給社會打工。呵呵,所以我們都是打工者。既然都是打工者,就不存在什麼高低之分,只是我們所任的職務,所幹的工作不

同罷了。但我們的最終目的還是一樣的,那就是為公司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何為經濟效益呢?通俗點就是公司賺的錢多了,我們所得到的工資也就上去了。相反地,如果公司發展停滯,那麼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工資少去,而且還可能是失業。所以,企業的發展和我們息息相關。至於社會效益呢?這個層面就比較廣了。比如説:跟人家聊天,人家問:“嗨,哥們,在哪上班呢?”“在@@。”“哇,不錯啊,是百強企業。”朋友,你是不是覺得臉上特有光呢?所以,你還説@@的發展和你沒有關係嗎?

那怎樣才能令發展呢?很多人會説,不是有領導嗎?他們會決策,會領導,我一個小小的職員起不了什麼作用?大家同意這個觀點嗎?啊?同意?那你就錯了!既然起不了作用為什麼會有你存在的價值呢?既然你就職於這崗位,必定是工作需要你,需要你。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包裝工,如若沒有你的工作,我們的產品就不能完善到最後工序,就不是一個完美的產品,不能發給客户。所以,在平凡普通的崗位上,雖然你我只是滄海一粟,但你我團結努力的實際工作行為必將成為金迪發展壯大的堅實基礎。

其實,@@的發展不光是企業的發展,也是你我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而這平台也是你我實現自我價值觀的地方。記得歌德説過: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所以,你在給@@創造價值的同時,你也在為自己創造價值啊。一位偉人説:給我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那麼我就站在

巨人的肩膀上説一句:以@@為支點,撬起你我的一片天地吧!

最後,我自編一句口號“各安其職,各守其責。團結一心,共創輝煌。”以感謝@@的栽培,感謝緣分讓我們一起歡聚在@@打工。謝謝大家!

企業演講稿 篇2

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好!在我演講之前,請同志們先聽一聽我親眼目睹過的一件小事:農曆××*月××*是××*鄉××*莊的廟會。在今年的廟會上,我看到了一位賣唱的瞎眼盲人,他雙手熟練地拉着二胡,唱着一首又一首歌曲,他前面的瓷盆裏放着趕會的人們施捨給他的零錢。同志們,看到這樣的情景,-

你別以為這只是為了賺錢,他那麼動情地唱,就是為了把他心中的歌唱給大家聽,他的眼前雖然一片漆黑,但他心裏明白,美妙的歌聲是任何人都向往的,就像任何人都向往光明一樣。今天我來演講的目的就是為了把我心中的歌唱給大家聽,這支歌的名字就叫《挑戰風雨,走向輝煌》。

我是在五年前來到××*的,成為鹽工後所遇到的第一次拉塑料就給我留下過深刻的印象:在暴風驟雨中,鹽工們拖着沉重的鋼絲繩,腳深深地陷在泥濘的鹽道上。當拉塑料的過程中出現故障的時候,他們便大聲喊着,指揮着,那聲音穿透風雨,讓人感到一種男子漢所特有的粗獷與雄壯,鹽工們拉上幾十次這樣的塑料才能完成一年的生產任務。在拉塑料的過程中,鹽工們跌倒了再爬起來,爬起來再跌倒……手常常被鋒利的鹽劃破,傷口一浸上滷水就要潰爛,很長時間也好不了,日積月累,他們的手上就留下了很多傷疤。鹽工師傅們就是用這樣一雙長滿傷疤的手抵抗着風雨,在荒涼的鹽鹼灘上書寫着輝煌。從這雙手上,我們看到一種堅強的品格,也看到一種神聖的人生態度。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都是平坦大道,伴隨我們的還有困難和挫折。流水因為受阻才形成美麗的浪花,人生因為受挫才顯得更加壯麗多采。沒有經歷過飢餓歷史的人就不知道填飽肚子的幸福,沒有受過寒冷侵襲的人就永遠也不知道温暖的真正含義。遇到困難我們要像風雨中的鹽工一樣,跌倒了再爬起來,用傷疤來記載自己走過的路程,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鹽工們言語雖然憨厚,但他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鹽工們工作雖然艱苦,但他們生活得同樣充實快樂;鹽工們臉上雖然滿是皺紋,但他們不會蒼老,因為他們心存理想,只要信念堅定,人就永遠年輕。鹽場裏的鹽是從泥土上長出來的,就像鹽工那樸素的言行;鹽場裏的水是清澈的,就像鹽工那襟懷坦白的心胸;產鹽所用的滷水是取之不盡的,就像鹽工那永不枯竭的豪情;坨台上的`鹽是不斷更換的,但潔白卻總那麼鮮明,就像鹽工那無瑕的人生。

在我的記憶中,有一部電視劇曾深深地烙在我的內心深處,那就是這是歲月本身藴含的一種殘酷而堅實的力量。面對平淡的日子,我們應該選擇從容,在踏踏實實的工作中積累着自己,充實劇中的雍正皇帝即位後便開始艱難地推行新政。為了挽救千百萬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為了挽救整個走向衰亡的大清朝,他失去了悠閒舒適的生活,失去了德高望重的名聲,失去了誠摯可親的朋友,失去了温柔甜美的愛情。他忍受着人際關係的複雜和險惡,忍受着世間感情的冷酷和刻薄,忍受着流言蜚語的打擊和恐嚇,忍受着自己內心的孤獨和寂寞,他廢寢忘食,嘔心瀝血。經過他的努力,國庫充盈了,百姓負擔減輕了,而他的政敵卻遍佈朝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深夜,積勞成疾的雍正皇帝靜靜地趴在了御案上,而這一趴就再也沒有起來,第二天,人們才發現他身體下壓的竟是他沒有批閲完的厚厚一摞奏摺,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就是這樣去世的,他的一生得到的只是當時人們評價他“殘酷無道”的罵名。在這之後,是中國歷史上持續60年的乾隆盛世!在乾隆盛世,中國疆域廣大,人民富裕,百姓樂業,成千古奇觀。感謝作家二月河,他用作品的形式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人,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黎民百姓,都是在負着一種責任生活的,做人要對自己的品格負責,做事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企業演講稿 篇3

工業工程起源於美國,發展在日本,當美國人發過來研究日本人如何將工業工程發揚廣大的時候,新的挑戰出現了,一種稱之為“精益生產”的模式浮出水面。

談起精益生產,大家對於這個概念並不陌生。“精益”是美國麻繩理工學院“國際汽車研究計劃”研究豐田汽車生產方式後對豐田模式(TPS)的總結和讚譽。讓豐田從一個作坊式的家族企業成為目前全球第三大且利潤超過全美三大汽車製造商利潤總和的汽車製造商,其最大的奧祕就是著名的豐田生產方式,日本工業復活之父“大野耐一”帶領豐田人創造的奇蹟。 二十世紀初,福特創造的大批量生產模式為市場提供了大量的商品,使市場經濟從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消費者對於琳琅滿目的商品開始感到不滿,開始加入自己的特殊要求。市場需求越來越趨於個性化,而且市場開始對產品交貨期、質量、價格提出更高的要求。於是企業面臨多品種、小批量、短交期、高質量、低成本的挑戰,批量生產模式開始感到力不從心。

與傳統的批量生產模式對比,精益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企業生產運作流程,從顧客的角度重新認識產品的價值所在,識別產品生產製造過程中的出增值和非增值活動,並將非增值過程定義為浪費,且認為產品實現過程中95%以上的過程都是浪費。通過消除浪費全面提升產品質量,降低成本,縮短產品交付週期,提升顧客服務水平,打造高度柔性的準時化生產體制。以追求盡善盡美為目標,建立全員參與持續改善的企業文化,培養有創造力、敢於挑戰的團隊。實事表明,面對精益生產的競爭,傳統企業顯得軟弱無力。豐田成為大家既恨又愛的傢伙,一方面,它讓很多汽車大碗徹夜難眠,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使人趨之若騖。 作為製造大國,中國當然不能避免精益生產的衝擊。1987年,從長春一汽最早接觸豐田生產方式開始,上世紀久十年度中後期,精益生產開始在國內逐步蔓延。首先在一些合資汽車企業實施,國內汽車配件供應商開始面臨越來越大的客户壓力,也被迫走上精益之路。據調查資料表明,國內90%以上的中高層企業管理者已經瞭解精益生產的概念。儘管精益生產已被世界公認為最佳的生產組織形式,但不管在國際或國內,精益推進的速度都極其緩慢。就其原因,我個人覺得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

1. 首先,精益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給傳統的大批量生產追求的規模效應很大的衝擊,不是那麼容易讓人理解,導致很多人難以接受。其次,精益生產含蓋一套龐大的結構體系,不容易讓人掌握。第三,精益給人很多的誤導,精益最核心的是其思維方式和理念,而往往大部分人關注了精益的工具和方法。所以有一種怪現象就可以得到答案了(什麼怪現象呢?)大家都知道日本人是很小氣、很保守的,但豐田公司且很開放,每年接待大量的來自世界各

地的來訪者。不是豐田人很樂於助人,而是他們知道這些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學會的,而且另一方面,這些人在幫助宣傳“豐田”品牌,還有就是通過別人的學習可以給豐田自己施加壓力,於給“豐田人”更大的動力,更加努力去改善。

2. 因為對精益的誤解,很多企業在實施精益過程中走過了很多的誤區。很多人認識精益從豐田的現場開始,從精益的工具開始(比如説大部分人瞭解的kanban管理),其實精益最根本的是它的思想,任何沒把握思想精髓的觀點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精益要從整體把握,從價值流分析入手,識別企業存在的浪費,並靈活的運用工具、方法消除浪費。很多企業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有些人總是有依賴性,總想找一家企業能夠借鑑。結果就把別的企業的模式搬到自己企業中來,或者局部抄襲別的企業的做法,最後發現“投入大量的資源想要消除浪費,結果製造了更多的浪費。精益生產沒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一種理念,是一種追求盡善盡美的觀念,是強調持續改善的文化。沒有兩家企業是一摸一樣的,任何的照辦照抄都不會成功。總結一條原則:精益沒有教條,精益拒絕教條,任何的教條都不會有好的結果,只會給企業帶來噩夢。

3. 在我和很多企業家或經理人的接觸過程中,很多人認為,企業管理基礎很差,還不適合實施精益生產。實施精益生產需要基礎嗎?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一般的邏輯思維認為,事物的發展總是經過由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的過程,但精益生產是大批量生產的更高級階段嗎?企業發展必須達到大批量生產的頂峯才能開始精益嗎?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否定。首先,精益生產並不是在批量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豐田最早考慮“精益”模式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當時豐田汽車一年的產量還沒有福特一天的產量高。其次,和批量生產一樣,精益只是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觀察得出的思維和運作模式。第三,精益是目前市場特點和環境的產物,是市場的要求。因此,只要堅持“精益”的思想理念和思維模式,任何的企業都能沿着精益的方向邁進。

企業要想成功的實施精益生產,將精益生產的理念與企業自身的觀念有機結合,轉化為企業自己的生產管理體系。實現從精益生產到精益企業的飛躍,必須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1. 實施精益的前提條件和關鍵因素是人。第一,危機意識很強的人。把握企業的現狀與未來,充分認識企業面臨的挑戰與危機。有前瞻的領導者,意志堅定的決策變革。第二,敢於挑戰自我的人。敢於面對問題、挑戰壓力的經理人,堅決果斷的執行變革。第三,樂於協

作的人。個別人是實現不了精益的,全員參與才是根本。積極配合的團隊,毫不動搖的擁護變革。

2. 改變員工的思維觀念,正確對待問題,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有問題是很正常的事情。俗話説人無完人,何況是這麼多人組成的企業,問題就更多了.企業就是通過克服和解決問題得以提升的.如果沒有問題,則意味着企業不能進步,但競爭對手在進步,這樣的企業很快就將壽終正寢的。

企業管理就像跨台階,每想要上一級都必須跨越一定的高度,這高度就是企業內存在的必須跨越的問題.但當跨第一級的時候可以不用去考慮第三級有多高,因為最要緊的是先跨第一級.但當跨過第一級之後,第三級就成為必須面臨的問題.也就是説原來不認為是問題的問題,隨着企業發展的進程會逐步表現出來,而且會成為無法逃避的現實問題.而企業管理的台階是沒有止盡的,也就是説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的那一天,每天面對問題也就成為職業經理人無法逃避的宿命。

問題的存在是職業經理人存在的前提.企業之所以請經理人甚至高薪聘請經理人管理,就是説明企業內有很多問題需要經理人解決.如果這些問題沒有了,任何一個人都能管理好這家企業,為什麼不請廉價一點的人員呢?為什麼不節約一點成本多貢獻一點利潤呢?因此經理人應該對發現的問題感到高興,這是體現存在的價值。

豐田是全世界公認的生產管理模式最佳的企業,但豐田也是問題發現最多的企業.豐田公司的工作小組每天都能挖掘很多問題並加於解決。

發現問題是一項技能,承認問題是一種勇氣,解決問題需要智慧,掩蓋問題就是愚蠢。

3. 改變處理事情的態度和方法。精益生產產生的背景是日本的戰敗時期,當時的日本面臨的是整個國家土地、材料、能源等資源的匱乏,在這種條件下要重建國家,要發展經濟,何等艱難可想而知。但是日本人站起來了,而且是迅速的站起來了。一個小小的島嶼國家戰敗後迅速趕上並超越西方發達國家,這是一個奇蹟。再看,現代企業管理很多最先進的理念和方法都是在日本發揚光大的。靠什麼?我想依靠的不是個人也不是個別企業,依靠的是整個日本民族。(大家可能要罵我怎麼沒有良知了)拋開民族情節不談,日本人那種執着、敬業、創新以及敢於挑戰、挑戰極限的那種精神是不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呢!而精益生產也正是融入了這種“認真對待每 一件事情” 和近乎“吹毛求疵”的精神在裏面。

儒家思想講求中庸之道,講求以和為貴,講求人際關係的和諧。正因為這種精神,讓工作在碰到阻力的時候要考慮人際關係,寧願在工作要求上做一點妥協,不好傷了大家和氣。導致很多工作、很多要求不能完全被執行了落實,工作很難有突破,也很少會有共同挑戰極限的團隊合作。大家得過且過,有一點業績就沾沾自喜,大家相互吹捧。比如我們喜歡找很多理由來説明一件事情為什麼沒有做好,礙於情面拉不下臉,事情就最終不能完成。

不是説儒家思想不好,人際和諧不好。只是要能將工作和生活分開,採取不一樣的態度對待這兩種方式。工作中工作第一位,先做事後做人,生活中人際關係第一位,先做人再做事。只有這樣,精益才可能真正在中國企業內生根發芽,中國企業才能練好內功。從文化來看,韓國人倒有點和日本人相識,所以我們看到很多韓國企業發展迅速並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要面對現實,要承認差距,但我們不甘於落後。我們需要挑戰自己,需要打破傳統,需要有挑戰極限的精神,需要對目的的執着的追求,需要能超越的創新思維。總之,我們需要能更好面對未來挑戰的企業文化。

作為企業,精益生產是生產管理髮展的必然趨勢;作為個人,掌握精益生產技術是未來在製造領域職業發展的重要法寶。

企業演講稿 篇4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環境背景下,企業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當前,市場越成熟,則愈趨於複雜和多變,競爭也愈顯白熱化。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已非易事,謀發展則更見功夫。企業必須不斷地提升競爭力。為此,企業提出了許多戰略戰術,有低成本戰略、差異化戰略、品牌戰略,還有“以人為本”、技術領先等等。

這些對於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都還不足以構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什麼是核心競爭力?是人才?是技術?是資源?還是資本?都不是,全部加起來也還不是。我認為,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簡稱創新力,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xx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同樣,創新也是企業的靈魂。人才、技術、資源和資本等都不是企業的靈魂,人才是可流動的,技術遲早要被突破,資源是可分享的,資金是有限的。唯有企業的靈魂是別人學不去拿不走的,唯有創新力形成的競爭力是獨有且長久的,因此説,創新力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什麼是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指的是用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通過提高質量、創新產品、創新服務,佔據市場並實現市場價值的經濟技術活動。技術創新是貫穿企業活動的全過程,以獲得企業經濟利益為目標的一系列活動。有人説,企業經營是龍頭、管理是基礎、技術是工具,把企業分成了若干個子系統。技術創新不是企業的了系統,而是把企業的各個子系統進行有機連結並高效運轉,從而實現企業利益。必須強調,技術創新是經濟概念,技術創新以技術進步為工具,而不等同於技術進步。但是有些人卻沒有搞清楚,錯誤地把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發明新技術等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碼事。技術進步是技術概念,是以技術為導向,追求高技術含量,高技術水平;技術創新是以市場為導向,追求經濟利益,追求長久的核心競爭力。再好的技術如果沒有切中市場,就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哪怕獲得了諾貝爾獎項也不能算技術創新。

創新力是企業組織技術創新活動並且取得技術創新成果的能力,是企業的靈魂所在,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那麼,企業如何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如何培育創新力?

一、觀念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先決條件

觀念決定行動,思路決定出路。觀念創新是基礎的、能動的創造性思維活動,觀念存在於人腦之中,是無形的,但時刻影響着人的言行。什麼人的觀念要創新?怎麼創新?企業領導者實踐技術創新後再來回答這兩個問題。

首先要正確理解技術創新的本質意義,企業技術創新是企業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是企業領導者的事。其次,實施技術創新要求企業領導者要切合實際地分配適宜的人、財、物資源,需要領導者進行組織和推進。因為,技術創新是貫穿企業全過程的經濟活動,必須領導者才能推動;技術創新追求經濟利益、解決核心競爭力,這等大事應該由領導者親自抓。但現實中並非如此,往往在談到技術創新時,任務就交給了技術部門,其結果自然是流於形式和浪費人力物力。可以這樣回答上述兩個問題:誰的觀念要創新?——企業領導者;怎麼創新?——身體力行去實踐技術創新。

二、經營創新是技術創新的關鍵

傳統企業的經營要領是供銷做買賣,根據生產需要去採購物資——即供應,工廠生產什麼就賣什麼——即銷售。這種供銷式的經營模式在新中國的企業盛行幾十年,目前仍然存在。這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這種模式在人們的觀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經營是佔據市場和實現市場價值的重要環節,經營創新是技術創新的關鍵。企業經營要解決“做什麼”和“怎麼做”兩大問題,具體來説:一是要掌握市場需求,不但要掌握現實的需求,更要捕捉潛在的需求,做到洞察先機,這是經營創新的要點之一;二是要研究如何滿足市場需求,更要研究如何能動地影響市場需求,這是經營創新的要點之一;三是要解剖自己、解剖競爭對手,發現對手優勢和劣勢,做到知已知彼才能制定有效的措施參與競爭。這就要求經營與技術有機結合,但現實中,企業往往人為地將管理、經營和技術分割開來,有人搞管理,有人搞經營,有人搞技術,人馬都齊全就是攏不到一塊,形成不了合力。這是什麼原因?這就是因為沒有按照技術創新的模式去組織企業的經濟技術活動,企業的關鍵部位脱節所致。試想,工程師蹲在廠裏不去研究市場、不去研究競爭對手,而是習慣於技術導向,搞了半天的技術進步,結果還是脱離市場的技術;經銷人員不懂技術,只管推銷,銷售業績稀裏糊塗的好起來,又稀裏糊塗的滑下去,賣不出去了,究竟是質量問題還是價格問題還是服務問題,搞得清楚嗎?

經營創新要求我們先研究市場,以市場為導向,市場今天要什麼現在就做什麼,市場明天要什麼現在就儲備什麼。歐美國家企業的策劃部門和商業工程師負責提出“做什麼”,管理部門和工業工程師負責提出“怎麼做”,企業領導者將二者融合起來進行決策,屢屢成功。巴西鈮公司的商業部最初進入中國大陸的時候,先不談商業問題,而是與鋼廠進行鈮鐵合金化應用技術的交流,教會了許多鋼廠使用鈮鐵合金,獲得了可觀的鈮鐵市場份額,這就是能動地影響了市場需求。可見,經營創新不僅僅是經營模式的轉變,還要將先進的技術與先進的經營模式結合起來。

三、管理創新是技術創新的保障

管理的任務是解決秩序、紀律和積極性,而調動積極性則是管理創新的核心問題。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管理創新要以調動人的積極因素為核心,要建立並有效地運行三大機制:

1.技術創新的投入機制。一方面,沒有投入就不可能有創新,或者創新只是一種新的思想、新的概念,而不能轉化為生產力;另一方面,沒有產出的投入則是浪費。技術創新的投入機制就是要辯證地解決好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2.技術創新約束機制。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創新則落後,沒有創新的企業終將被淘汰。技術創新活動及其成果應納入考核範圍,影響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形成約束力。

3.技術創新的人才機制。一是用好現有的人才,使之充分發揮作用;二是加強自身人才培養,造就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三是積極引進有用之才;四是制定激勵政策,獎勵有功之臣。

總之,技術創新是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經之路。正確理解企業技術創新的意義,是企業領導者推動技術創新活動,紮紮實實做好觀念創新,經營創新和管理創新,才能實現企業技術創新境界的提高,企業的發展也才獲得永恆的動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