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故宮導遊詞

來源:文萃谷 2.29W

作為一名導遊,時常需要用到導遊詞,導遊詞的主要特點是口語化,此外還具有知識性、文學性、禮節性等特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導遊詞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故宮導遊詞,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故宮導遊詞

故宮導遊詞1

親愛的團友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北京故宮參觀。我是你們的導遊,請叫我小曾或曾導。下面就讓我帶大家參觀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北京故宮。

皇帝的宮殿——故宮,又稱紫禁城。故宮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建築羣,共有九百九十九間房。你們看,厲害吧!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皇帝上早朝的地方——太和殿。在太和殿正中間是九龍至尊的龍椅。裏面的物品全部都是用金子或鑲金工藝做的,奢華極了。在修建太和殿的時候,沒有用到一根釘、一根鉚。全部都是用木頭穿插搭起來的,我們的先輩們很棒吧!

參觀完太和殿後,我們接下來參觀皇帝的寢宮——乾清宮。乾清宮建於1402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寢宮。據説皇帝與皇后成親的那天,就是在乾清宮內就寢的。在乾清宮的右邊擺着一張喜牀,在喜牀的周圍貼滿了“喜”字。説不定大家摸摸這個“喜”字還可以沾一沾皇帝的福氣了!

最美的地方要數皇帝的御花園了。為什麼?因為皇帝的御花園裏種滿了許多美麗的花兒:如霞似火的杜鵑花、嬌媚迷人的紅玫瑰、嬌豔高貴的牡丹花、高潔淡雅的菊花、潔白如雪的玉蘭花、清香四溢的茉莉花。讓人目不暇接。在花兒的襯托下,御花園增添了幾分嫵媚和生機。

然後,我們去遊覽皇后的寢宮——坤寧宮。大家在電視裏經常會看見坤寧宮,但其實坤寧宮並不大,只有兩進。所以皇后住的地方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寬敞。

最後,我們參觀的是養心殿。養心殿原本是皇上休息的地方,可是後來變成了皇上下朝後接見大臣和處理政務的地方。所以這個小房子就變成了故宮的核心建築之一。

遊客們,我先介紹到這裏了,稍後請大家自由欣賞。我們將於11:30在故宮廣場西邊的驗票處集合。大家請注意,在遊覽時,不要亂丟垃圾,亂塗亂畫,我們要一起愛護世界遺產。

故宮導遊詞2

7796車上的遊客:我姓羅,大家可以叫我羅導遊。希望大家通過我的介紹,對北京故宮留下美好的印象,謝謝!

7796車上的遊客,車已經到了北京故宮的腳下,來!跟我走!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氣勢雄偉三故宮。故宮位於北京中心,又稱“紫荊城”,這裏曾居住過24位皇帝,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北京故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工建築羣,總面積為12萬平方米,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其中,最有名的是三大殿,和天安門,宮殿四周圍着10米高340米長的宮牆,牆外引人注目的護城河有52米寬。

三大宮殿中的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也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直徑1米的大柱子就有92根,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後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金碧輝煌,莊嚴絢麗。

今天的觀光旅遊將要結束,美麗的故宮歡迎您下次光臨,謝謝!

故宮導遊詞3

大家好!我是神州旅遊公司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萱”。今天,我將陪大家一起參觀故宮。

故宮又名紫禁城,這裏宮殿巍峨,樓閣重重,白玉雕欄,紅牆黃瓦,金碧輝煌。這座金光熠熠的“宮殿之海”佔地72萬平方千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有各式宮殿890座,房屋近9000間。

現在我們到的地方叫午門,是故宮的正門,高38。城台呈“凹”字形,易守難攻,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

這裏就是太和門,是紫禁城內等級最高的門,太和門前有紫禁城內最大的銅獅。左側腳踩銅球的銅獅為雄獅,象徵着統一天下;右側腳撫幼獅的銅獅為雌獅,寓意着子嗣昌盛。這對銅獅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徵。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等級最高的建築。明清時,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徵等大典及萬壽、元旦和冬至三大節的大朝儀都在這兒舉行。清朝初期,殿試也在此舉行。

太和殿內裝飾金碧輝煌,金龍寶座居中,後有金漆屏風,兩側立6根蟠龍金柱,並陣設寶象、角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角端是傳説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殿頂中央有金龍銜寶珠藻井,寶珠為軒轅鏡,寓意明君當朝。

故宮導遊詞4

尊敬的各位遊客,我們現在遊覽的是北京的故宮。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殿。是我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景點之一。

大家看這邊,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地了——故宮。請大家下車參觀吧!瞧,故宮多麼宏偉壯觀阿!它是由23萬民工和軍工,經過了14年的時間才建成的這規模宏大的宮殿。它是東方最早的宮殿,有9999間屋子。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羣。

宮殿所在地區稱皇城。東西寬2500米。南北長2700米,皇城由高大堅固的城磚砌成的,四面都有門:東——東華門;西——西安門;南——天安門;北——地安門。皇城內包含了宮苑(北海、中海、南海)。太廟、社稷壇以及皇家所建寺觀等建築。非常壯觀。

宮城世稱紫禁城。在皇城裏,南北長約960米,東西約760米,矩形平面。宮城四周是用磚頭砌的城牆,死角還有美麗的角樓,城牆也是四面開門的。東——東華門;西——西華門;北——神武門;南——午門。午門建在高俊雄偉的城座上,下面是午門了,氣象威猛森嚴,是頒詔的地方。

紫禁城裏,大致分內延和外朝兩個區。外朝是皇帝處理國事的地方,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個大殿。每個都築在潔白的白玉台基上,可想而知,有多麼珍貴呀!

整個宮城最北一區是皇家花園——頤花園。園中有欽安殿。這裏有蒼松翠柏,名花異草,怪石伏立,泉水噴珠,是故宮中最親切自然之處。故宮的美景多得很!我説也説不盡,還是請大家自己細細遊覽吧!

故宮導遊詞5

大家好!

我是春天旅行社的導遊我們將要遊覽故宮,請大家到故宮遊覽時不要亂扔垃圾。謝謝!現在已經到達故宮了,請不要講話。故宮在北京市城區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

歷時14年建成。故宮分前朝、內廷兩大部分。前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兩殿為側翼。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後三宮,還有東六宮、西六宮、寧壽宮、、慈寧宮、御花園等。

故宮導遊詞

大家好!我是星星導遊社的導遊王景瑤,也可以叫我小王。我們今天遊覽地方是故宮,希望可以和大家度過美好的一天。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堪稱當今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建築傑作。很多人慕名來到故宮,就是為了欣賞中國古代建築的輝煌與帝王的奢華。

故宮始建於1406年,1420年竣工。這片堪稱世界最宏偉的宮殿建築羣,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建築面積有15.5萬平方米,內有大小院落九十多座,房屋980間。都是用上等木材、琉璃瓦頂、青白的石座與各種金碧輝煌的彩畫交相輝映,盡顯出故宮的富貴榮華。故宮很大,它的龐大往往超出了人們的想象範疇。東華門,午門、西華門、神武門分守故宮東南西北4個方向。故宮內部可分為“外朝“與“內廷“兩部分。外朝以太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是皇帝與后妃的住所。後人不遠千里迢迢來到這座紅色城池前瞻仰、遊覽、觸摸、感懷……

好了,今天我的導遊就到這裏結束了,下面請大家自己觀賞這美麗的風景吧!但是大家一定要記住,請大家不要亂扔果皮,謝謝配合。45分鐘後,請大家來這裏集合,願你們開心快樂。

故宮導遊詞6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小導遊,我將陪伴大家共同遊覽北京的故宮名勝景區,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夠使您對北京故宮留下美好的印象,好,現在我們就開始今天的遊覽吧。

故宮過去叫紫禁城,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紫禁城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建成,佔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距今已有600年的歷史。整個建築羣氣勢宏偉豪華,佈局開闊對稱,內外裝飾壯麗輝煌,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那麼為什麼叫“紫禁城”呢?這裏面有很深的文化內涵。人們認為那是天帝居住的宮殿,稱它為“紫宮”。皇帝稱自己為天子,就是天帝的兒子,他所居住的宮殿就叫“紫宮”,這是其一,其二呢,皇帝居住的宮院,對尋常老百姓來説,是絕對的禁忌之地。於是兩層含義合起來,所以就叫“紫禁城”。從明朝永樂到清朝宣統,共有24位皇帝在這兒居住過,統治中國達491年。

相傳紫禁城有宮殿9999間半,實際上是8700多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羣。在這些宮殿還會欣賞到青銅、玉器、書畫、珠寶等珍貴的文物。要知道,這些文物都是從故宮博物院150多萬件藏品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在那些文物的背後,在眼前這些殿宇之中曾經發生過許許多多令人蕩氣迴腸的故事,足以讓您聽不夠、想不夠。簡單一句話,您今天走進了這明清兩代的皇宮,就是走進了中華文明的寶庫。

這些年來,故宮博物院除了保存和復原三大殿、後三宮和西六宮外,又開闢了青銅、陶瓷、書畫、珍寶、鐘錶等專館,並經常舉辦各種臨時的主題性展覽。

好了,我今天的講解至此為此,謝謝大家的耐心傾聽!

故宮導遊詞7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故宮參觀遊覽。我是此次故宮景區的導遊員小趙,我很榮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遊覽,下面將由我來為大家講解故宮。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故宮的歷史沿革。明朝的永樂皇帝通過“靖難之役”,從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得了皇位,定都南京。因南京朝臣大多數是朱允炆的舊臣,永樂皇帝惟恐這些朝臣對自己不服,再加上當時北方蒙古人經常南侵,於是永樂皇帝決定遷都北京。明永樂四年即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詔,正式啟動北京工程的建設,動用工匠23萬,民夫百萬,於永樂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工程竣工。永樂十九年元旦吉日,明成祖朱棣於奉天殿受朝賀,紫禁城正式啟用。公元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繼續沿用明朝的宮殿,並且對部分地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如文淵閣、寧壽全宮、南三所、齋宮、毓慶宮等建築。尤其是清廷特別重視防火,並且財務了多種措施:如改造了建築中的防火結構、建立了專門的消防機構即火班、配備了消防器材等。明清時期紫禁城的主要作用是:自明成祖朱棣到思宗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清朝自世祖福林到遜帝溥儀,共有10位皇帝,明清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起居、治理國家。

清宣統三年(1911),末代皇帝溥儀推諉,根據民國政府所允“關於清帝遜位後優待條件”,清廷皇室成員仍可居住紫禁城內廷,民國十三年即公元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平政變”溥儀才搬出故宮。民國二年即公元1913年袁世凱在紫禁城舉行了大總統就職典禮。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典禮,紫禁城正式對社會開放,解放以後我國政府曾花費巨資對紫禁城進行維護和修繕。1961年紫禁城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今日的紫禁城以它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故宮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其特點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它是一座完整的皇宮遺址博物館,其次它是一座包羅萬象的綜合藝術博物館,第三它還是集中國古代建築之大成的古代建築博物館。

故宮為什麼又叫“紫禁城”呢?紫禁城的“紫”指的是紫微垣。古代天文學家將天體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三垣是指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居天體中央,共有恆星15顆,北極星又是紫微垣的中心,稱為“紫宮”。這組恆星被認為是“運乎中央,臨治四方”的天帝所居,人間的皇宮應天象而建,所以紫禁城是“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的格局,與天宮相類。所以人間皇帝的居所冠以“紫”字;“禁”是指皇家禁地,萬民莫入之意,所以北京皇宮名之為紫禁城。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的中軸線上,其建築佈局突出了一條明顯的中軸線,主要建築都在其上,紅磚牆,黃色琉璃瓦、青白石基座體現出了皇家的氣勢,突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紫禁城內由前朝、後廷兩部分組成。紫禁城有四座門,分別是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紫禁城內以乾清門前的小廣場為界,南面是前朝部分,北面是後廷部分。紫禁城背靠“鎮山”,左為太廟,右為社稷壇,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共有宮殿房舍8704間,是1973年統計的數字,周圍是10米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拱衞着皇家的宮殿。紫禁城的四角有“九樑十八柱七十二脊”構成的精美的角樓。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午門及午門前的廣場。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因其位於紫禁城的午位即正南方,故稱午門。由北向南鳥瞰午門平面呈“凹”形。午門城台正中建築為重檐廡殿頂城樓,九五開間,通高35米,兩觀城台上建連檐通脊明廊各13間,明廊南北各有一座鎏金寶頂的四角攢尖崇樓與正中城樓連成一氣,俗稱“五鳳樓”。皇帝親祀壇廟出午門時鳴鐘,祭享太廟時擊鼓。午門面南,正面三間,兩觀下東西側另開左掖門、右掖門,東西向。午門南面正門三間,北面則為大門五間,人稱這種規制叫“明三暗五”。

午門廣場是名朝實施“梃杖”的地方。梃杖就是對在朝廷上違逆了皇帝意志的大臣用棍子打的刑罰。明朝成化年以前,梃杖只是有象徵性,並非真打,示辱而已。後來逐漸變成真打。處罰地點在午門外御路西墀下,即御路西邊的空地。因五行中東主生,西主兇,故處罰地點在御路西墀下。其中有兩次梃杖轟動朝野,一次是明武宗朱厚照南巡被大臣阻止,一次被打158人,打死15人;另一次是明世宗朱厚驄為了自己父母尊號的問題發生的“大禮儀”事件,梃杖134人,打死17人。而到了清朝就沒有了這種制度。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午門前的廣場。午門前有兩座值房,它是侍衞值班的地方。清朝時對皇宮的安全保衞工作十分重視,並且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其中有門禁制定、宿衞制度、門鑰制度、合符制度等。午門的兩闕南側東西各有朝房3間,是王宮們的朝房,現在是故宮的售票處,朝房南側東邊是闕左門,它是皇帝去紫禁城東側的太廟祭祀祖先時所走之門。朝房南側西邊是闕右門,它是皇帝去紫禁城西面的社稷壇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時所走之門。再向南是連檐通脊朝房各42間,明清時期這裏是六科廊,“六科”是古代官署名。明代始設,即吏、户、禮、兵、刑、工六科。每科置都給事中一人,除擔任天子侍從外,還進諫言和監察六部之舞弊,辦理上奏和調整赦令等事,其權頗重。現在這裏的部分房舍被闢為展館。六科廊南邊東側是太廟右門,西側是社稷壇左門,廣場的最南邊是端門。

端門是紫禁城的前導門,現在對公眾開放,城樓上面不定期舉辦各種展覽,遊客可以登上城樓穿上古裝拍照留念。

關於故宮的介紹就為大家講到這裏,現在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一下,按照計劃的時間回到這裏,祝大家玩得愉快。

故宮導遊詞8

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參觀,我感到很高興。這裏就是世界聞名的故宮博物館,一般大家都簡稱它為故宮,顧名思義,就是昔日的皇家宮殿。自9年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420年明朝第三代永樂皇帝朱棣遷都於此,先後有明朝的4位,清朝的0位,共24位皇帝在這座金碧輝煌的宮城裏統治中國長達五個世紀之久。帝王之家,自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時至今日這裏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也是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築羣。由於這座宮城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所以在建築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987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又稱紫禁城,究其由來,是由天文學説和民間傳説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所有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區。其中的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的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的説法。因此,古人認為紫外線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稱為紫宮。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間至尊,因此他們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宮殿的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現其位居中央,環視天下的帝王氣概。還有一個説法就是指“紫氣東來”。傳説老子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騎了青牛前來,喜便請他寫下了《道德經》。後人因此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帝王之家當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麼用“紫”字來命名也就順理成章了。 “禁”字的意思就比較明顯了,那就是皇宮禁地,戒備森嚴,萬民莫近。此話決無半個虛字,在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宮後這裏正式開放以前平民百姓別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象紫禁城過去是多麼崇高威嚴,神聖不可侵犯啊!

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歷史的,也因為這裏是一塊風水寶地,説起來話長。故宮從明永樂四年( 406)開始修建,用了4年的時間才基本建成,到今天已有570多年的歷史。大家看到了,故宮是一級紅牆黃瓦的建築羣,為什麼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説認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佔中央方位,因為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於是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得在服飾和建築上使用。而紅色,則寓意着美滿,吉祥和富貴,正由於這些原因,故宮建築的基本色調便採用了紅,黃兩種顏色。

故宮佔地72萬多平方米,有宮殿樓閣9900多間,建築面積約5萬平方米。四周有高9.9米,號稱0米的城牆,牆外一週是52米寬的護城河,俗稱筒子河。城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結構奇異,和諧美觀的角樓,呈八角形,人稱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城四周各設一門,南面的正門是午門,北門叫神武門,東門叫東華門,西門叫西華門。故宮在施工中共徵集了全國著名的工匠23萬,民夫00萬人。所用的建築材料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料來自北京房山縣,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的盤山,花崗石採自河北曲陽縣。宮殿內墁地的方磚,燒製在蘇州,砌牆用磚是山東臨清燒的。宮殿牆壁上所用的紅色,原料產自山東宣化(今高青縣)的煙筒山。木料則主要來自湖廣,江西,山西等省。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工程之浩大。

我們眼前的建築叫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俗稱五鳳樓。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門都要懸燈賜食百官。到了清代這種活動就取消了。每年農曆十月七年級,都要在這裏舉行頒佈次年年曆儀式,清代乾隆年間因避乾隆帝“弘曆”的名字,故將“頒歷”改稱“頒朔”。清代,皇帝舉行朝會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萬壽,大婚等重大節日,都要在這裏陳設鹵簿,儀仗。此外,國家凡有徵戰凱旋時,皇帝在午門接受獻俘典禮,如果皇帝親征也從午門出駕。

關於“推出午門斬首”的説法,可能是由於戲劇午台上及野史小説敷衍而來的。實際上是明代朝廷命官犯罪,有的在午門廷杖,當然嚴重的可能也有被當場打死的。

(進午門後金水橋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故宮裏面,在正式遊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故宮的佈局和參觀路線。故宮佔地72萬多平方米,在這樣大的面積上,集各種建築手法,建造一組規模如此宏大的建築羣,不但沒有紛雜現象,反而給人以結構嚴謹,色彩輝煌和佈局規整的感覺,最主要的手段是建造中突出了一條極為明顯的中軸紅,這條中軸線和整座北京城有機地結為一體,北從鐘樓,南至永定門,總長度約8公里,皇家禁區苑內的部分約佔三分之一。宮內重要建築都在這條中軸線上,其它建築分東西對稱分佈。整個宮殿的設計和佈局都表現了封建君主的“尊嚴”和對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

故宮分外朝內廷。現在我們在外朝的最南端正,前面是太和門。門前有一對青銅獅子,威嚴,兇悍,成了門前橋頭的守衞者,象徵着權力與尊嚴。皇帝貴為天子,門前的獅子自然最精美,最高大了。東邊立的為雄獅,前爪下有一隻幼獅,象徵皇權永存,千秋萬代。我們眼前的這條小河,叫金水河,起裝飾和防水之用。河上五座橋象徵孔子所提倡的五德:仁、義、禮、智、信。整條河外觀像一支弓,中軸線就是箭,這表明皇帝受命於天,代天帝治理國家

(在太和門前)

故宮建築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由午門到乾清門之間的部分分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東西兩側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左右對稱,形成“外朝”雄偉壯觀的格局。三大殿前後排列在同一個龐大的“工”字型漢白玉石殿基上,殿基高8米,分為三層,每層有漢白玉石刻欄杆圍繞,三台中有三層石雕“御路”。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最高大的一座建築物,也是國內最高大、最壯麗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乾清門以內為“內廷”,建築佈局也是左右對稱。中部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是封建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兩側的東、西六宮是嬪妃的住所,東、西一所是皇子的住所。“內廷”還有為皇家遊玩的三處花園——御花園、慈寧花園、乾隆花園。內金水河沿“內廷”西邊蜿蜒繞過英武殿、太和門、文華殿流出宮外,河上有白玉石橋,沿河兩岸有曲折多姿的白玉雕欄杆,形似玉帶。故宮建築絕大部分以黃琉璃瓦為頂,在陽光下金碧輝煌,莊嚴美觀。

故宮中的建築除了突出中軸線外,還用了各種手法,使宮城中各組建築獨具特色。比如殿基的處理,殿頂的形式,吻獸和垂脊獸的數目,彩繪圖案的規制等等。這樣,不僅使主要建築更顯得高大,壯觀,而且還表現了宮中建築的等級差別。民間傳説故宮有房9999間半,説天上的皇宮一共有房0000間,地上的皇帝自稱“天子”,不敢與其同數,所以就少了半間。這半間房在哪兒呢?它指的便是文淵閣西頭那一小間。實際上紫禁城有房9000餘間,所謂的這半間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淵閣西頭一間,面積雖小,僅能容納一個樓梯,但它仍是一整間。文淵閣樓下是藏我國第一部《四庫全書》的地方,為了照顧佈局上的美觀,所以把西頭一間建造的格外小。

(經過太和門之後)

女士們、先生們,前面的大殿叫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內最大宮殿。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重檐廡殿頂,是殿宇中最高等級,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太和殿建在三層重疊的“工”字型須彌座上,由漢白玉雕成,離地8餘米,下層台階2級,中,上層各9級。

太和殿始建於公元406年,經歷了三次火災和一次兵燹的毀壞,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清朝建的。四個屋檐上各有一排動物,原來是釘子,用來固定瓦片用的,後來換成了神話傳説中的動物,據説可以辟邪,而且數量越多,表明建築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個,9是陽之極數,依次為7、5、3,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許有這種裝飾的。

明清兩朝曾有24個皇帝在此登基,宣佈即位詔書。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冊立皇后、頒佈法令、政令、派將出徵、金殿傳臚以及賜安等等,皇帝都要在這裏舉行儀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賀。

這個廣場是太和殿廣場,面積達3萬平方米。整個廣場無一草一木,空曠寧靜,給人以森嚴肅穆的感覺。正中為御路,左右地面鋪的磚橫七豎八,共5層,以防有人挖地道進入皇宮。周圍有一些大缸,是做什麼用的呢?在故宮裏一共有308個大缸,是用來儲水防炎的,缸下可燒炭加温,防止冬天缸水結冰。為什麼要建這麼大的廣場呢那是是為了讓人們感覺到太和殿的雄偉壯觀。站在下面向前望去:藍天之下,黃瓦生輝。層層石台,如同白雲,加上香煙繚繞,整個太和殿好像天上仙境一樣。舉行大典時,殿內的琺琅仙鶴盤上點上蠟燭,香亭、香爐燒檀香,露台上的銅爐、龜、鶴燃松柏枝,殿前兩側香煙繚繞,全場鴉雀無聲。皇帝登上寶座時,鼓樂齊鳴,文武大臣按官級跪伏在廣場,仰望着雲中樓閣山呼萬歲,以顯示皇帝無上權威與尊嚴。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908年底登基時,年僅3歲,由他父親攝政王載灃把他抱扶到寶座上。當大典開始時差,突然鼓樂齊鳴,嚇得小皇帝哭鬧不止,嚷着要回家去。載灃急得滿頭大汗,只好哄着小皇帝説:“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大臣們認為此話不吉祥,説來也巧,3年後清朝果真就滅亡了,從而結束了我國20xx多年的封建統治。

(在太和殿的石台上)

這是銅香爐,,是皇帝舉行典禮時焚燒檀香用的。這裏一共有8座,代表清朝8個省。殿外左右安放四個銅缸,象徵“金甌無缺”,作為貯水防火之用。台基東西兩側各有一隻銅製仙鶴和龜,是長壽的象徵。這個由鉛鑄造成的器具叫嘉量,嘉量是當時量的標準器,表示皇帝公平處事,誰半斤,誰八兩,心中自然有數。對面還有一個石頭做成的器具叫做日晷,是古代的測時儀。皇帝的意思是:量和時的基準都在自己手裏。

太和殿正面有2根圓紅柱,東西約63米,南北進深約37米,高35米,殿前丹陛三層五出,殿前後有金扉40個,金鎖窗6個,整個大殿雕樑畫棟,豪華富麗。殿內中央設有2米高的平台,上面擺放着雕有9條金龍的楠木寶座。後面有金漆圍屏,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對稱的寶象、角端、仙鶴、香筒等陳列品。象馱寶瓶,內裝五穀,象徵太平景象、五穀豐登。角端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説中的一種神獸,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只有明君,它才捧書而至,護駕身旁。

太和殿也叫金鑾殿,為什麼這麼叫呢?因殿內為金磚墁地而得名。金磚墁地平整如鏡,光滑細膩,像是灑了一層水,發着幽暗的光。那麼金磚真的含金嗎?其實這是一種用特殊方法燒製的磚,工藝考究,複雜,專為皇宮而制,敲起來有金石之聲,所以稱作“金磚”。燒這種磚,每一塊相當於一石大米的價錢,可見金磚雖不含金,但也確實貴重。

殿內共有72根大主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6根雕龍金柱,瀝粉貼金,圍繞着寶座周圍。在殿中央有一藻井,是從古代“天井”和“天窗”形式演變面來,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特色之一。主要設置在“尊貴”的建築物上,有“神聖”之意。在藻井中央部位,有一浮雕蟠龍,口銜一球(球為銅胎中空,外塗水銀),此球叫軒轅鏡,傳説是遠古時代軒轅黃帝制造的,懸球與藻井蟠龍聯在起,構成游龍戲珠的形式,懸於帝王寶座上方,以示中國曆代皇帝都是軒轅的子孫,是黃帝正統繼承者。它使殿堂富麗堂皇,雍容華貴。鏡下正好對着寶座,據説是袁世凱怕大球掉下來把他砸死,故將寶座向後挪到現在的位置。關於龍椅,這裏面有段故事。 9 6年(民國五年)袁世凱登基時,把原來的寶座搬走了,換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飾他自己設計的帝國徽號。據説他的腿短,因而將椅座降低。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尋找那把龍椅,根據過去的一張照片,在破傢俱庫找到了一把破椅,經專家鑑定,這椅子就是皇帝寶座,後經修復展出。

(帶客人至太和殿東或西側銅缸處)

古人把陳設在殿堂皇屋宇前的大缸,稱為“門海”,門海者,蓋“門前大海”之意,古人相信,門前有大海,就不怕鬧火災。因此,大缸又稱為吉祥缸。它既是陳設品,又是消防器材。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宮中沒有自來水,更沒有消防器材。因此,缸內必須長年儲滿水以備不虞。

清代時,共有308口大缸,按其質量分類三種,即鎏金銅缸、燒古銅缸和鐵缸,其中最珍貴的是鎏金銅缸。然而這些鎏金銅缸沒有逃脱侵略者刺刀刮體的厄運。侵略者是誰?是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國聯軍。為了鎮壓中國人民反帝的義和團運動,900年的8月3日至8月5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進佔紫禁城。救死扶傷和軍官們燒、殺、搶、掠,從宮中及頤和園等處動掠奪的文物在各侵略國使館區堆積如山,至今仍有大量文物被倫敦、巴黎、紐約博物館攫為已有。這一切包括眼前這口缸上的道道刮痕都已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是偽統治時期,大缸被拉出宮門,裝上日本侵略軍的卡車,用去製作子彈,再反過來屠殺我國人民。

(中和殿前)

眼前這個方形建築是中和殿。皇帝舉行大典前,先到此暫坐休息,會見一些官員。皇帝去天、地、日、月四壇祭祀時,前一天也要在中和殿裏看祭文。每年二月皇帝到先家壇舉行親耕儀式,前一天要來這裏閲視種子、農具、祝文。這裏現在陳列的是乾隆年間的'兩面三刀頂肩輿,即八抬大轎。

城角

故宮的四個城角,每一個角上有一座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建造的可好看了。這四座角摟是怎麼蓋的呢?北京有這麼個傳説——

明朝的燕王朱隸在南京做了永樂皇帝以後,因為北京是他做王爺時候的老地方,就想遷都北京,於是就派了親信大臣到北京蓋皇宮。朱隸告訴這個大臣:要在皇宮外牆——紫禁城的四個犄角上,蓋四座樣子特別美麗的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並且説:“你就做這個管工大臣吧,如果修蓋的不好是要殺頭的!”管工大臣領了皇帝的諭旨後,心裏非常發愁,不知如何蓋這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後,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廠的工頭、木匠們都叫來,跟他們説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個月,叫他們一定要按期蓋成這四座怪樣子的角樓,並且説:“如果蓋不成,皇帝自然要殺我的頭,可是在沒殺我的頭之前,我就先把你們的頭砍了,所以當心你們的腦袋。”工頭和木匠們對這樣的工程都沒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塊琢磨法子。

三個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轉眼就是一個月了,工頭和木匠們還沒想出一點頭緒、一點辦法來,他們做了許多樣型,都不合適。這時候,正趕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氣,熱得人都喘不上氣來,加上心裏煩悶,工頭和木匠們真是坐也不合適,躺也不合適。有這麼一位木匠師傅,實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閒遛去了。

走着走着,聽見老遠傳來一片蟈蟈的吵叫聲,接着、又聽見一聲吆喝:“買蟈蟈,聽叫去,睡不着,解悶兒去!”走近一看,是一個老頭兒挑着許多大大小小秫秸編的蟈蟈籠子,在沿街叫賣。其中有一個細秫秸棍插的蟈蟈籠子,精巧得跟畫裏的一座樓閣一樣,裏頭裝着幾隻蟈蟈,木匠師傅想:反正是煩心的事,該死的活不了,買個好看的籠子,看着也有趣兒,於是就買下了。

這個木匠提着蟈蟈籠子,回到了工地。大夥兒一看就吵嚷起來了:“人們都心裏怪煩的,你怎麼買一籠子蟈蟈來,成心吵人是怎麼着?”木匠笑着説:“大家睡不着解個悶兒吧,你們瞧……”他原想説你們瞧這個籠子多麼好看呀!可是他還沒説出嘴來,就覺得這籠子有點特別。他急忙擺着手説:“你們先別吵吵嚷嚷的,讓我數數再説。“他把蟈蟈籠子的樑啊、柱啊、脊呀細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大夥被他這一數,也吸引得留了神,靜靜地直着眼睛看着,一點聲音也沒有。

木匠數完了蟈蟈籠子,蹦起來一拍大腿説:“這不正是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麼?”大夥一聽都高興了,這個接過籠子數數,那個也接過籠子數數,都説:“真是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樓閣啊,”

大夥兒受這個籠子的啟發,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樓的樣子,燙出紙漿做出樣型,最後修成了到現在還存在的角摟。

故宮導遊詞9

各位遊客:

大家好!今天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鄒導,我現在將帶着你們遊覽故宮。請大家一邊走,一邊聽我的介紹!

遊客們,你們知道嗎?故宮位於北京城的中心,它舊的名字叫紫禁城,同時,它也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宮。故宮是明朝永樂皇帝建成,到今天已經有580年的歷史了!

現在請大家跟我去故宮中最大的宮殿——太和殿看看!這裏是皇上見百官、發號施令、舉行慶典的地方。全殿面有11間房,外有廊柱,殿內外共立72根大柱,殿高35米,寬63米,總面積約2376平方千米,為世界上最大的木構宮殿。當然,它的旁邊是慈寧宮,慈寧宮就是太后居住的地方了。大家看見了嗎?從慈寧宮旁邊的小路上走過去,就是中和殿了。現在我們來到了中和殿,中和殿是為帝王去太和殿途中的演習禮儀之地。現在,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了,但是,我一定要提醒大家不要亂丟垃圾,要保持故宮的環境衞生哦!

啊!這麼快就要告別了,真捨不得你們!如果下次你們再來遊覽,我還會再當你們的導遊!

故宮導遊詞10

嗨!大家好,我姓李,你們就叫我李導吧!如果你喜歡故宮,你就跟我來吧!故宮一共有四個門,正門名叫:午門、東門名叫東華門、西門名叫西華門、北門名叫神武門。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為7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9999間房子,故宮的宮殿建築有4各部分: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以及金碧輝煌的彩畫。

天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臣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故宮宮殿是沿着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臂機關傳自故宮內,而且南大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整個城市,他氣魄雄偉,規劃完整,而且極為美觀。

故宮導遊詞11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今天,我將帶領你參觀故宮。紫禁城,也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的中心。宮殿佔地面積超過72萬平方米,有9900多個亭子。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居所。城內有一門,南門為武門,北門為神武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據説大約有23萬名著名工匠和100萬名平民工人聚集在一起創造了紫禁城,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紫禁城有多大,有多壯觀。紫禁城的整個庭院分為兩部分,即“前朝”和“後宮”。“前朝”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主要包括東西兩側的太和殿、中和殿、包和殿、文華殿、武英殿。“後麥”是皇帝、后妃和未成年子女居住的地方,主要包括幹青宮、交泰宮、坤寧宮和東西六宮。

你看,這個樓就是武門門,也叫五峯樓。明朝時,每年正月十五,午門掛一盞燈,給官員送飯。到了清朝,這個活動取消了。另外,每當國家打了勝仗,皇帝都要在這裏接受祭俘儀式,皇帝的親征也是從午門出去的。在戲曲舞台上,“武門門砍頭”的説法,其實是明朝朝廷官員在武門庭犯罪。好了,我們繼續。

現在我們來到了廣昌太和殿。這裏有18個青銅香爐,代表清朝留下的18件東西。兩側有青銅鶴龜,象徵長壽。看,太和殿是故宮最高級別的建築,只有皇帝舉行隆重的儀式時才使用,象徵皇權至高無上。太和殿俗稱金殿。太和殿正面有12根大柱子,東西長約63米,高35米。整個大廳雕刻着橫樑和油畫,紅色的柱子上纏繞着龍。這些龍有不同的姿勢和生動的描述。整個宮殿也很豪華,很有錢。有一個2米高的平台,上面雕刻着9個金龍寶座。後面有一個金色的油漆屏風,前面有一個皇家的箱子。殿頂形式是最高等級的雙檐頂,甚至正殿主脊上的吻獸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處處顯示“第一”。

讀完太和殿,我們再來看看太和殿。大家看!和諧殿是皇帝等待吉時,在儀式前稍作休息的地方。接下來,請和我一起去參觀國宴廳-包和廳。親愛的朋友們,這個大廳是前皇宮三個大廳中的最後一個,叫做包和廳。這個大廳叫國宴廳,清代科舉。現在我們來到幹青宮,這裏是皇帝在紫禁城居住和處理日常政治事務的地方。幹青宮分為三個部分:中殿、東暖閣和西暖閣。正殿是皇帝處理日常事務和臨時會見大臣的地方。殿內有皇帝寶座和御案,中間掛着一塊“光明正大”的牌匾,這是清朝皇帝的祖訓,是治國、修身、平天下的基本原則。東暖閣和西暖閣是皇帝晚上待的地方。

現在請跟我去參觀交泰堂。請看,這個四角金字塔形屋頂的大廳叫交泰殿。這座建築是明清兩代皇后舉行生日慶典的地方。正殿後牆上的牌匾上有“無為”二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筆,意思是後人可以以德治國,實行仁政,從而達到國家長治久安。

親愛的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了故宮的後花園皇家花園,這是一個皇帝休閒娛樂的地方。你可以在這裏拍照。

由於時間限制,我們先到此為止。給你兩個小時自由參觀。請不要在牆上亂塗,保護文化遺產。希望你玩得開心。

北京紫禁城的建築形式

建築規模

紫禁城是由明朝皇帝朱迪建造的,由會翔(1397-1481,蘇州人)設計。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3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佔地72萬平方米。14年,100萬農民工,9999套半房子。其實根據專家1973年的實地調查,大小院落90多個,房屋980間,共計8707間(但這個“間”並不是今天的房間概念。

建築造型

當時故宮前面的宮殿建築風格要求宏偉。

庭院明亮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位於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央,每個角落都有十隻吉祥動物。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將顯示皇帝的威嚴,震驚世界。但後面的皇宮又深又緊湊,所以東西六宮自成一體,各有門牆,相對排列有序。故宮之後是皇宮花園。

故宮的宮殿沿着一條南北中軸線排列,三大大殿、後三宮和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而向兩邊,南北取直,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故宮,而且南至永定門,北至鼓樓、鐘樓。

故宮導遊詞12

大家好!我是導遊楊曉童,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遊玩金碧輝煌、雄偉壯麗的故宮。

現在來介紹故宮裏面的景色,故宮的宮殿建築無疑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築羣,瞧瞧這兒舒服的龍椅,還是黃金做的,瞧瞧棟樑上的花紋,天花板上的精美圖案保存的非常完好。如果你在龍椅旁邊往下看,彷彿看見了一大批大臣跪在上面。

故宮還被稱為殿宇之海,有整整999間半那麼多。北京故宮氣魄雄偉,極為壯觀。無論是平面佈置,立體效果,還是形式上的雄偉堂皇,都堪稱無與倫比的傑作。好了,故宮的介紹就告一段落,謝謝大家來參觀中國的奇蹟故宮。

故宮導遊詞13

各位遊客:

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羣。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屋宇9999間半,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為一長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建築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午門。俗稱五鳳樓。其平面為凹形,中有重樓,重檐為廡殿頂,兩翼各有重檐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宏偉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故宮宮殿的建築佈局有外朝、內廷之分。內廷與外朝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此外還有文華殿、武英殿、御花園等。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在故宮的中心部位,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約5米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雲龍雲鳳望柱,前後各有三座石階,中間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雲的“御路”。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上掛“正大光明”匾,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徵——金漆雕龍寶座。太和殿紅牆黃瓦、朱楹金扉,在陽光下金碧輝煌,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

中和殿故宮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後。平面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形體壯麗,建築精巧。

保和殿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後。平面長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建築裝修與彩繪十分精細絢麗。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閲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平面呈方形,黃瓦四角攢尖頂。清代封皇后,授皇后冊、寶的儀式和皇后誕辰禮都在此舉行。

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後面。明時為皇后住所。清代改為祭神場所。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遊覽故宮,可以從天安門進,也可以由後門———神武門進。進入天安門,穿過一片青磚鋪地的廣場,便到達紫禁城的正門———午門。這裏城牆高大,城門樓巍峨壯觀,給人以無比威嚴的感覺,使站在這裏的人自己感到渺小,這是古代統治者利用建築藝術來為增強其帝王威懾力量服務的一個最突出的例子。

穿過午門,又是一個大廣場,廣場上有一金水橋。過橋經太和門便是雄偉的太和殿。從高處看,金水橋和流經廣場的那條御河,其形狀恰像一把巨大的弓。經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過乾清門,便進入內廷,內廷分中路、東路和西路三條路線。如果是半日遊,這三條路線只能遊一條,一般可走中路。走中路可看皇帝的卧室(乾清宮),放置皇帝印璽的地方(交泰殿),皇帝結婚的新房(坤寧宮),嬪妃所住的地方(其中有的已闢為展廳)和御花園。一般來説,用半天時間遊故宮,比較吃力。以安排一日遊為佳。如有時間,可安排二日遊。

故宮處處體現中國文化,故宮的許多細節都有某種象徵意義,體現了古代中國的文化精粹。“紫禁城”這個名字就和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正中”。“禁”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

故宮房屋有9999間,每個門上的銅門釘也是橫豎9顆。這種奇特的數字現象和古代中國人對數字的認識有關。古代人認為“9”字是數字中最大的,皇帝是人間最大的,所以必須用對應的“9”。“9”的諧音為“久”,意為“永久”,所以又寓意為江山天長地久,永不變色。

細心的遊客會發現故宮裏建築的名稱,都有“仁”、“和”、“中”、“安”等字,如天安門、太和殿等,這些字所代表的意義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中正”、“仁和”,突出了傳統的儒家理念。

皇帝、皇后居住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的名字也和儒家經典《易經》有關。《周易》説,“乾”象徵“天”,代表“男”;“坤”象徵“地”,代表“女”;中間的“泰”意為“平安、暢通”,整個意思即為“天地交泰”,暗示帝后關係和諧,再加上“清正”、“寧靜”,把一個皇宮生活想象得異常美麗。

故宮裏的顏色也有深奧的寓意。故宮多用黃色琉璃瓦,室內的顏色也多為黃色,乾清宮的佈置尤其突出。這種用法來源於古代經典《尚書》中的五行説。古人認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構成,五種元素相生相剋,世界因此變化不定。“黃色”代表“土”,土是萬物之本,皇帝也是萬民之本,所以皇宮多用黃色。故宮中唯一使用黑色琉璃瓦的建築是藏書樓文淵閣。在五行中“黑色”象徵“水”,“水”可以克“火”,所以藏書樓用黑瓦,代表水克火,取防火之意。設計用心可謂良苦。

在欣賞恢宏的外在建築物的同時,仔細品味每一個建築所象徵的文化意義,才會興趣盎然,情趣雋永。瞭解物化了的中國文化,才能瞭解偉大的故宮。

故宮導遊詞14

大家好,我是各位的唐導遊。今天,我們參觀的是我國北京的故宮。希望大家跟着我的腳步,不要隨地亂扔垃圾,亂刻亂畫。

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五大宮之一。它也是明。清兩代的皇宮,1987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遺產。

首先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大門叫做午門。午門一共有三個門。中間的門只有皇帝可以進,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左邊的門是文臣進的,右邊的門是武臣進的。

相信大家都聽説過:“推出午門,斬首示眾。”這句話吧,大家不要相信,這只是流傳而已。

繼續往前走,我們來到了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它是故宮裏最大。級別最高的宮殿。宮裏所有的盛大典禮都在這裏舉行。

繞過中和殿。保和殿,展現在眼前的就是乾清門。

走進乾清門就是乾清宮,這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也是皇帝的生活起居地,龍椅上方有一塊匾:正大光明。説起這塊匾,還有個故事呢。古代的時候,皇帝去世前會把繼承人的名字放到一個木盒裏,再把盒子放在匾的後面。等到皇帝去世以後,把匾取下來,打開木盒子,就知道新皇帝是誰了。

走過“後三宮”就來到了御花園,御花園裏有古樹、奇石,非常美麗。

故宮內的宮殿數不勝數,大家可以自行領略它的恢宏美麗。一個小時後我們在神武門外集合,希望大家玩的愉快!

故宮導遊詞15

各位貴賓,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北京故宮,我是大家今天的導遊,跟着小導遊,遊遍大世界,大家叫我“小導”就可以了,我將給大家提供最熱忱的服務,希望大家能支持我的工作,預祝大家度過一個愉快的故宮之旅。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跨過太和門,前方這三座雄偉的大殿統稱為三大殿,它們分別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現在給大家五分鐘的時間自行拍照,然後回到原地集合,接着我們再去參觀皇帝的金鑾寶座。

好啦,現在大家集合啦!請大家繼續跟我往前走,來到太和殿門前。前幾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到訪中國時,也到過這裏。我們的化身超級導遊,陪同他一起參觀,他就是站在這裏對特朗普説:“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

故宮是我們的老祖先留給我們這些龍的傳人的寶貴遺產之一,中國於1985年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到20xx年,中國的世界遺產已達52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6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2項,僅次於意大利的53項。1987年,故宮、長城、兵馬俑等都是中國第一批文化遺產。

故宮已經建成了六百多年,下一個六百年後它會是什麼樣子呢?它會完好無損地交到我們的子子孫孫手裏嗎?所以,請大家做文明遊客,除了照片,什麼都不要帶走,除了腳印,什麼都不要留下。謝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歡迎大家以後再來這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