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關於美的詮釋

來源:文萃谷 1.81W

關於美的詮釋是林林總總,各式各樣的。東漢時期的許慎在《説文解字》當中是這樣給美予以定義的:“美,甘也,羊大為美;羊為六蓄,主給膳食,故美同善也。”在這裏許慎所説的美是指的味美及為善之美。而孔子卻説‘君子成人之美“,孔子這句話的意思讓人的願望得以滿足,在這裏,空子所説的美又指的是滿足的意思。李太白有詩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蘇東坡有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太白詩與東坡詩當中的美卻是指的不假修飾的自然之美。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當中説:‘增之一分太長,減之一分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濃。“宋玉這裏的美指是勻稱之美。——試想一下讓土行孫與一高大之美女一同共舞能勻稱嗎?會產生美感嗎?再比如也有關係之美,不然怎麼會有:’情人眼裏出西施”一説呢’?

優秀作文:關於美的詮釋

雖然以上關於美的各種各樣的解釋不盡相同,但是關於美的產生的過程卻都是一樣的。

一般來説:美的產生都要經歷這樣的幾個過程,即是:外在的具體的事物——作用於人的感官——觸發人的情感——產生美感。

意境一詞最先提出來的人當屬於王昌齡。王昌齡在《詩格》當中説到:‘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景;三曰意境。“而近人王國維卻在《人間詞話》當中給意境分了一個類,即是有:’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屬於有我之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屬於無我之境。

何為意境,還得從人的五個層面的追求來説起。人的五個層面的追求分別是:主於利,主於愛,主於權,主於真,主於神。而意境是人的精神層面上的追求,是人們在拋棄權與利追求真和信仰神的過程當中產生的。這種意境的追求,正如少女可以歌唱她們逝去的青春,而守財奴卻不能歌唱他丟失的錢財。

其實在各種各樣的藝術當中,也都是講求追求意境的。舉兩個畫畫的例子來説明什麼是意境。

宋朝的皇帝宋徽宗是一個十分喜歡畫畫的皇帝,他經常是以詩句命題讓考生根據詩句來作畫。有一次宋徽宗給出了這樣的詩句:“踏花歸來嗎蹄香”讓人們來作畫。很多的人畫出了這樣的場景:奔跑的駿馬與滿地的落紅。但是有一個人卻是畫得不同,他則沒有畫滿地的落紅,他只是在奔跑着的馬蹄後面添加上了幾隻聞香而逐的蝴蝶而已。很顯然的是這種畫蝴蝶的方法要比畫滿地的落紅的效果要好得多。

還是一個宋徽宗以詩句命題讓人作畫的故事:這一次宋徽宗給出的詩句是這樣的:“竹林橋邊鎖酒家。”很多的人把竹林,橋,酒家這些要素都一一地畫齊全,惟恐漏掉了什麼。但是有一個人卻只是畫出了竹林和小橋,至於酒家卻只是在竹林的深處飄出一個大大的酒字就行了,並沒有畫出酒家的全貌來。作者這樣的畫人家自然就瞭解這一個地方有酒家,而且收到的效果比把酒家的全貌畫出來要好得多。

在美術當中,人們把這種畫蝴蝶畫酒旗的方法叫做:‘露其要而隱其全。“其實人們作畫時候的這種露其要而隱起全的方法就是在追求一種意境的表現。

在語文當中意境的運用比比皆是:無論是詩詞,小説,還是散文,戲曲當中都有大量的運用。

大家最為熟悉的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在這一首元曲當中,作者並沒有在曲子當中寫出一個愁字,只是簡單地列舉出了深秋時節的幾種具有明顯特點的景物。但是人們從這幾種簡單的事物當中很能明顯地感受到遊人的那種極為落寞的思鄉之愁。為什麼作者不寫一個愁字就能達到表達愁緒的這種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效果呢?原因就在於在我國的古代,秋天的景色是代表着衰落,落寞與離愁的。何為愁也,乃是秋上心頭。一在《唐多令。惜別》當中也這樣寫到:”何出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還想起了以寫秋天的景色來表達離愁的經典的句子,也是對秋景極力地渲染。如《西廂記。長亭送別》當中寫崔鶯鶯與張生離別的場景。作者寫到:‘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燕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在這裏秋景當中的天之碧雲,地之黃花,燕朝南飛,霜林染醉,這一切都是為了渲染離愁而服務的。

在以上這兩個例子當中,作者以寫秋景來寫愁緒,實際上這些秋景的運用就是在追求一種意境。但是有的時候,為了表達不同的思想。就是同樣的一種景物,也可以創設出不同的意境來。

例如:同樣上是在寫雪景,卻有各自不同的寫法。

在國小語文課本當中有一篇課文《第一場雪》,在這一篇課文當中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是:‘瑞雪兆豐年’。所以作者要展示的是銀裝素裹的北國雪景,把雪寫得很美。

而在中學語文課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當中,作者要渲染的是林沖在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不得不奮起殺人的情景。所以作者在這裏把風和雪給人帶來的感受寫得很冷也很淒涼。

又比如:在2000年春節晚會當中有一首由張也,譚晶,廖昌永合唱的《萬家燈火》。在這一首歌曲當中作者要表達的是春節期間的祥和的景象。因此作者寫得很細膩,也很温情。作者寫下了這樣的歌詞:

十里長街,華燈最初照耀,像剛才擦肩而過的戀人,不記得他們的容貌只記得他們淺淺的一聲低笑和雪花在一起慢慢妖嬈。因為明天還有許多美好,問北風為誰快樂的呼嘯,人走在冰封的街道,心裏紅紅的火光燃燒,我不禁只想要敞開懷抱。何必明月相邀,心在風中舞蹈。。。。。

人們在談到文章的作法的時候,通常會説到篇法,句法,詞法。其實我們來談語文當中的美,也可以從文章的篇法之美,句法之美,詞法之美等幾個方面展開來談。

就文章的篇法之美而言,除了我們在上面談到的文章的意境之美外,還有文章的語言風格之美,文章的創作手法之美,文章的聲韻之美等等。

文章的語言風格因為作者的生活環境的不同,寫做者對作品的需要不同而顯得多姿多彩。

有的文章的風格顯得大氣磅礴,如李白的《蜀道難》,不是直接的對蜀道之艱難的描寫,開篇就是幾個歎詞:“吁噓唏”。。。。。。以及自己對於蜀道之難的感慨:’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又比如一的詞作《菩薩蠻。大柏地》有詞句:”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蘇軾在評價韓愈的文章當中,開篇就説到:‘匹夫本是百世師,一語而為天下法。”給人以勢不可擋的氣勢。

有的文章顯得情感深摯而有委婉纏綿,如中學語文課本當中選入的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匆匆》;易安的詞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有的文章的語言平實而樸質,如中學語文課本當中選入的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

而有的文章則善於描寫景緻,如前面我們舉到的例子《第一場雪》,還有國小語文課本當中的《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中學語文課本當中的《綠》。等等。。。。。。

在各類的藝術創作當中,人們經常用到的一種手法就是重複——變化。重複的目的在於使作品的整個風格能夠求得統一,變化的目的在於使作品在統一當中又不顯得單調枯燥。

大家熟悉的歌曲《傾國傾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第一段:雨過白鷺洲,

留戀銅雀樓。

斜陽染幽草,

幾度緋紅,

搖曳了江上遠帆。

第二段:回望燈如花,

未語人先休。

心事輕梳弄,

淺握雙手,

任髮絲纏繞雙眸。

在這一首歌曲的兩段當中即有重複也有變化。重複的地方在於:兩段的旋律相同,句子的長短,字數相同;變化的地方在於:歌詞的上闋在寫景,而歌詞的下闋在寫人。但是即使是這歌詞再怎麼地變化,旋律卻不斷的重複也是不行的,所以接下來歌曲的旋律就有了很大的變化,進入了歌曲的高潮部分。

而在歌曲當中運用這種重複與變化的手法,最為充分的應該是屬於《笑臉》這一首歌曲。在這一首歌曲當中,可以説是每一個小節與每一個小節當中就運用了重複變化這種手法。如,在它的旋律當中這樣地寫到:

其實就語文而言這種重複與變化的手法的的運用也是非常多的。比如文章當中的並列的地段落就是採用的這種重複與變化的手法。有的文章寫四季之景色,而寫春夏秋冬的段落的結構基本上是一致的。國小語文課本當中有一篇文章〈火燒雲〉運用的就是這一種並列的結構。一般來説老師在教授這一類課文的時候是採取這樣的方法:老師先講一段作為示範,讓同學懂得學習這一類課文的方法;然後放手讓學生自行去學習課文當中的其他的段落。。

以上是從正篇課文的來説的這種重複與變化的手法的運用。其實從修辭的角度來説:排比的段落,與排比的句子就是採用的這種重複與變化的手法。

如在上面舉到的例子,國小語文課本當中的〈桂林山水〉,除了寫山與寫水兩個自然段,段與段之間有這種重複與變化的手法的運用,段落當中的句子也有排比句,也是重複與變化的手法的運用。如: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文章當中的創作手法之美,除了我們上面提到的重複與變化之外。還有對比之美等等。

比如,我們在前面舉到的例子歌曲〈萬家燈火〉之中,‘因為明天有許多美好,問北風為誰快樂地呼嘯,人走在冰封的街道,心裏紅紅的火光燃燒。”在這裏人們因為有着對明天的美好的嚮往,所以即使是人走在冰封的街道上,但是心裏卻似有一團火在燃燒。這樣一來外部環境的冷與內心裏的讀“熱”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再比如京劇〈楊門女將〉當中:佘太君在自己的家中大宴賓客為其做壽,雖然場景十分的熱鬧,但是她最為希望看到的人卻是楊四郎,她最希望在這一個時候在外征戰的楊四郎能夠凱旋歸來,為她祝壽。正當大家在興高采烈的時候,正當佘太君在切切地期盼楊四郎帶着勝利的消息來給她祝壽的時候。人們等回來的不是楊四郎勝利的消息,等回來的卻是他戰死沙場的消息。這一消息對於佘太君來説無疑是晴天霹靂。氣氛一下子就從大喜變為了大悲。這種大喜與大悲強烈的對比就形成裏戲曲當中的衝突。

聽過《蛾眉酒家》這首歌曲的人也知道:在這一首歌曲當中也有對比,歌曲的引子部分寫酒家的外部景色:寧靜而秀美;而在寫酒家的內部的時候卻又變得異常的熱鬧起來了,在這裏外部的寧靜與內部的熱鬧形成了對比。

關於語文當中的聲韻美,大家所共知的是在古詩詞當中都有講求壓韻的習慣,這本身就是一種聲韻美。例如石沆的《夜聽琵琶》

娉婷少婦未關愁,

清夜琵琶上小樓。

裂帛一聲江月白,

碧雲飛起四山秋。

在這一首詩歌當中的首聯,頸聯和尾聯的“愁”,“樓”,“秋”三個字,押拉OU韻,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

另外一些文章在創作手法上和在一些修辭的運用上也形成了聲韻美。例如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岈也。”全篇一氣以貫之用了34個也字,使全篇文章渾然一體,人們讀起來爽心爽口,有滔滔不絕之勢。

修辭手法當中的對偶和排比在文章當中的運用也能使文章具有聲韻美。由於對偶句的上聯與下聯自數相同,詞性相對的特點也就便於朗讀。其實,就是在音樂創作當中遇到像這樣的對偶的句子的時候也有其特殊的處理的方法。在創作的時候作者使得上一句和下一句的幾走基本一致,但是音高卻有所變化。文章當中的排比句子的運用就使得文章具有連貫性,讀起來能使人一氣以貫之。例如大家所熟知的中學語文課本當中所選取的巍巍的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在這篇課文當中的第一自然段就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

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動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的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們:..........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他們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

其實,有的時候,讀文章追求聲韻之美猶如唱歌一樣:應根據情感表達的需要,從整體着眼,細小之處着手,使作品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情緒應該是統一的,有的時候應該做到聲斷而情不斷,意不斷。

由李清照的詞《一剪梅》所改編的歌曲《月滿西樓》當中有一句:“才下眉頭,又上心頭。”雖然此處作曲者並沒有用上休止符號,但是演唱的時候稍適地停頓一下,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在這一個地方雖然歌唱的聲音已經停頓了,但是歌曲的情感卻更加的相連了。

有的時候,人們在讀説理性的文章的時候,要做到絲絲入扣,要使文理不留空隙。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其原文如下: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誄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乃守株之類也。

很顯然,作者的意圖是用“守株待兔”的這個故事來説世異而事異的道理,批評那種因循守舊的禁錮思想。在這讀這個語言故事的時候,由敍事轉為説理的地方,我們應作適當的停頓。落實到具體的字上就是段落當中的這個“今”字,人們在讀這個“今”字的時候應稍作停頓,但是由於又是一種由事理承接敍事的.關係,所以,停頓的時間又不宜過久。

就文章的句子之美而言:有的句子由於採用了一定的修辭手法所以顯得美;有的句子由於是同意見事情而採用了不同的説法而顯得讓人玩味。

比喻之美:陳岑的詩歌《白雪歌送五判官歸京》當中有詩句:“忽如一夜東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兩句詩歌當中用開放的梨花來比喻雪花,作者用梨花來比喻雪花的好處在於:梨花既符合雪花的色澤,又賦予了雪花以春的生機。

上面的這個比喻是用外在形象相似的事物來進行比喻;其實,有的時候,不光是外在的形象,就是相互關聯的事理之間也可以用來進行比喻的。例如:錢中書在《圍城》當中有這樣的比喻:寫夏天的夜短晝長的天氣,作者用了浸濕的油紙來形容——一直是透亮的,似乎沒有黑下來過。

比擬之美:比擬分為三種情況:一是擬人,即是把事物當作人來寫。如:花兒含羞笑,碧水也温柔。二是以物喻人。如白居易在《長恨歌》當中形容楊貴妃香腮帶淚的樣子,那是梨花一枝春帶雨。三是以物喻物:如句子:如火球般的太陽炙烤着大地,這裏用火球來比喻太陽。

對偶之美:對偶也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意義相近的對偶,如一在《黨八股》當中的句子:“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二是意義相對的對偶。如“有茶清待客,無事亂翻書。”三是意義想承接的對偶句子,如“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其實學習對聯對於我們學習語文來説是有諸多的好處的。第一是:多學習對偶的句子是對我們的語言的一種薰陶。第二:對偶句子當中又有很多的典故,我們在記住對偶句子的同時,又記住了很多的典故。其三:對偶句子當中相對應的詞語大都是一些近義詞或者是反義詞,記住了一些對偶句子,也就多記住了一些近義詞和反義詞。這裏向大家推薦一本學習對偶句子的好書,就是清朝人車萬育所編撰的《聲律啟蒙》。這本書當中,作者按韻分類擬出了很多的優秀的對偶句子。不光是有很多的對偶的句子,而且還引出了有關這些句子的典故。

通感之美:其實通感之美,大家最為熟悉,人們舉的最多的例子就是那一句:“紅杏枝頭春意鬧。”王國維在評價這一句的時候説:此處着一鬧字而意境全出矣。

關於文章當中的修辭之美還有很多很多,不勝枚舉。這裏只是拋磚引玉罷了。文章當中有的句子就是同樣的一件事情,同樣的一個道理,由於作者所採用了不同的説法,而使得這些句子富有使人玩味的味道。

例如:在電影《東邪西毒》當中,開篇的台詞是這樣的:”許多年以後,我有個名字叫西毒,任何人都可以變得狠毒,只要你嘗試過什麼叫做嫉妒。“這一句話的意思是:人因為有了嫉妒之心而變得狠毒。但是如果就這樣説成:人因為有了嫉妒之心而變得狠毒。就很顯然地失去了電影台詞當中的那種酷的味道。

再比如徐志摩的詩。《贈日本女郎——沙揚娜拉》最開頭的兩句是:”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這兩句詩作者是用水蓮花的那種於微風當中輕擺搖露的姿態來形容女孩子的嬌羞之態。其意思是:女孩的那一低頭像一朵水蓮花在微風當中擺動一樣。試想一下,如果作者直接就這樣地來説這一個句子,將是什麼效果?很顯然這樣地説來,既不簡練,又失去了原詩的那一種韻味。

文章當中的美比比皆是:大到整個篇章,段落,小到一個詞,一個字的運用可以説都能夠產生無限的美感。

在電視劇《西遊記》的插曲《女兒情》當中有這樣的歌詞“鴛鴦雙棲碟雙飛,滿園春色惹人醉。悄悄問聖僧,女兒美不美?女兒美不美?’此歌曲當中悄悄問聖僧的‘悄悄”二字用得極好。悄悄二字傳神地表達出了女兒因為面對自己的心上人的時候而產生的羞媚的嬌態。

有的時候詞語的活用也能產生極好的語言效果。如蔣捷的詞《一剪梅。舟過吳江》當中作者為了表達時光易逝的心境。用櫻桃,芭蕉,人之頭髮的顏色來加以説明:’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莫等閒,白了少年頭。“很顯然,這樣用來,比説成櫻桃紅了,芭蕉綠了,頭髮白了。要好的多。在這裏作者把形容詞活用成了動詞更為明顯地道出了因為時間的變遷而使得世事的更改。

古人形容人們寫文章煉詞用情之深説:”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如有我在前面所舉的:紅杏枝頭春意鬧,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又如僧推(敲)月下門。所以在寫文章的時候仔細地斟酌所用的每一個字也是必須的。

可以説語文當中的美只要我們細心地去挖掘處處都是,那麼對於語文當中的這樣多的美我們又用怎樣的一種方法來欣賞呢?換一句話説我們又怎樣地來學習語文呢?

在這裏,我想借用學習詩歌的一般的方法來談談怎樣地學習語文。一般來説詩歌的學習都要經過這樣的幾個層次,即是:語言,意象,意境,風格。語言是什麼用不着解釋,詩歌當中的意象其實就相當與我們文章當中的主要內容,詩歌當中的意境其實就相當於我們文章當中的中心思想。

那麼我們學習語文也可以按照這樣的幾個步奏來進行。

語言:我們要學習一篇文章,首先你至少得解決字面上的意思。也就是説,你在讀文章的過程當中,如果有不能認識,或者不能理解的字和詞,你必須藉助工具書把它搞懂。

意象(主要內容):當我們認識理解了這些字詞之後還得把這些字詞連串成句,成段,成篇,知道每一句,每一段,進而知道全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意境(中心思想):我們讀一篇課文光知道表象的東西還不行,我們除了要知道作者在這樣一篇文章當中講了一些什麼,我們還要知道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講,也就是作者要表達一種怎麼樣的情感,這樣我們才算真正地讀懂了這一篇文章。

當然我在這一篇文章當中所談到的有關語文的美,有關怎樣欣賞語文的美(也就是怎樣來學習語文)很是片面,也很膚淺。對於大家學習語文也不一定有什麼幫助的作用。這就好像中醫先生開藥方給別人治病,各個先生有各個先生的方法。就拿治感冒病來説吧,有的醫生愛用板藍根,而有的醫生愛用柴胡;雖然有的時候就是同樣的一個醫生給人治病,不同的病人也會起到不同的效果。治病是三分治,七分調養的。同樣我們學習語文也是一樣,也是需要我們慢慢來“調養‘的。還想起了”野人獻曝“的故事:説的是古時候有一個農夫在冬天裏在田裏幹活,當太陽出來的時候,覺得這冬天裏的太陽曬起來很是舒服,於是他就想把這太陽光獻給皇上。朋友們你們想一想,這冬天的太陽光曬起來雖然很是舒服,但是你自己不去曬,你又怎麼知道它的舒服呢?同樣的道里:語文當中雖然有無窮無盡的美,你自己不去體會,那誰又能代替你去體會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