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600字

來源:文萃谷 1.5W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6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600字

一部記錄故宮文物修復工作日常的紀錄片卻意外地在90後人羣中走紅,並在豆瓣獲得了9.5分的好評,超過《琅琊榜》,這讓《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的主創都感到意外。日前這部每集投資僅50萬元的“網紅”紀錄片已正式登陸天貓魔盒。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90週年的獻禮紀錄片,3集的劇情設置也是圍繞着故宮工匠們為了準備大慶而修文物的故事。在故宮博物院的全力支持下,《我在故宮修文物》攝製組破例進駐這個全國最為保密、最為神祕的文物修復單位——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拍攝。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部有温度的紀錄片。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沒有板起面孔説話,沒有像説明書一樣介紹與修復相關的專業知識,而是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祕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

帶領着80後90後製作團隊的導演葉君表示:“我們是揹着唐詩宋詞長大的,但用着手機、坐着地鐵。拍這部片子,我們希望用現代眼光去看傳統,用現代人眼光去看故宮。”

《我在故宮修文物》歷經了5年的項目調研,4個月不間斷的紀實拍攝,每集展現幾類關係密切的文物修復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復大師。第一集講述青銅器、宮廷鐘錶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繡的修復故事,第三集為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

觀看這部紀錄片,需要隨時準備好“開腦洞”。在片中,觀眾不僅可以近距離地看到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唐代三彩馬,遼金木雕佛像,康熙皇帝60大壽的32扇屏風,乾隆生母的金髮塔,乾隆皇帝的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乾隆御稿箱,宮廷樂器——瑟,乾隆用過的黃花梨百寶嵌頂箱櫃《番人進寶圖》,乾隆生母80大壽的實景繪畫《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等稀世珍寶,更可以有幸看到那些殘損甚至呈碎片狀的文物經過大師們的修復一步步重獲榮光的過程,以及文物定格下的那些鮮活的歷史瞬間。

該片還通過對文物修復領域“廟堂”與“江湖”互動,完整呈現國寶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充分展現出傳統中國“士農工商”四大階層中唯一傳承有序的的階層“工”的信仰密碼,技術的沿襲與變革。

很多時候我們想象中的“大師”都鬍子花白、不食人間煙火,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當中的故宮修復大師們,他們嬉笑怒罵,打杏逗貓,玩兒得了吉他,也養鳥種花。除去對“大師”神祕的想象,我們透過鏡頭得以直視他們的眼睛,走近他們真實的生活。

稀世文物,我們很少人能有接近的機會,但是這些身懷絕技又普普通通的人,可感可知。這些不同性情的修復師,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看待職業、看待人生,是否也會觸動我們?從今天起,用户可以登錄天貓魔盒等阿里數娛TV終端搜索觀看這部紀錄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