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感作文

來源:文萃谷 1.16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書有感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書有感作文

讀書有感作文1

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敍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説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穫。“懸樑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書是一種最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昇華人的思想。

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了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摺,一點一滴地積累,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閲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書是燈,讀書照亮了前面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了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了人生的船。讀書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才更精彩!

讀書,是好事;讀大量的書,更值得稱讚。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悦;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一位叫亞克敦的英國人,他的書齋裏雜亂的堆滿了各科各類的圖書,而且每本書上都有着手跡。讀到這裏是不是有一種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為“有了書,就象鳥兒有了翅膀”嗎!

然而,我們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書並不一定能讀好書。正如這位亞克敦,雖然他零零碎碎地記住了不少知識,可當人家問他時,他總是七拉八扯説不清楚。這裏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不善長於讀書,而只會“依葫蘆畫瓢”。

朱熹説過:“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

所謂“循序漸進”,就是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諑漸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説我們並不要求書有幾千甚至幾萬,根本的目的在於對自己的書要層層深入,點點掌握,關鍵還在於把握自己的讀書速度。至於“熟讀”,顧名思義,就是要把自己看過的書在看,在看,看的滾瓜爛熟,,能活學活用。而“精思”則是“循序漸進”,“熟讀”的必然結果,也必然是讀書的要決。有了細緻、精練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層的理解書所要講的道理。

由此可見,讀書不在於多而在於是否讀的精。象亞克敦,他徒有萬卷圖書,而不會讀,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説:其實他一本書也沒有讀完。

現在的我們,這種“有書等於沒書”的現象是歷歷在目,也就是不會讀書。就説語文課本,大家都認為沒什麼看頭;這樣一來,掌握的知識也相對於較為膚淺。因此更何況是其他書呢?我們讀書提倡: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面對現在激烈競爭的社會,更需要我們的善讀。

書是人類生活的營養品,書是開啟智慧寶庫的鑰匙。讀書,現在已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我每天都安排一小時的時間來讀書。在心情不好的時候,讀書可以緩解自己的心情;在心情煩躁的時候,可以讓自己的心情不再那麼煩躁,隨着讀書變得心平氣和。

對於書,只有善讀,才能象蠶一樣,吃進去的是桑葉,吐出來的是絲。

總之,每個讀書人應該都有着一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概念。

讀書有感作文2

新學期第一節課開始了,鳳老師神采奕奕的.出現在講台上:“同學們,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朋友。”“又有新的同學要加入我們的班級了嗎?”蘭德興奮地問道。鳳老師和藹地看了看滿懷期盼的同學們,笑着説:“這位朋友,可能只有少數同學認識,而大部分人不熟悉。”“是誰?”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理想,你們認識我嗎?“一個清脆的聲音響徹了整個教室。

大家連忙尋找這個聲音的來源,找了好一會兒,才發現,原來聲音是從教室裏的喇叭中傳出來的。大家有點摸不着頭腦。“同學們,三年級的學習生活開始了,這意味着國小生活已經過了三分之一啦!如果你們其中有的人還不知道我,那我可就不高興啦!”喇叭中傳來了理想的聲音。我當然知道你啦,只不過在我心裏,理想就是心願的意思。我的心願就是希望下次過生日的時候,媽媽送我一個灰太狼的布娃娃!一個小朋友喊到。“哈哈,那只是我的一小部分,叫做心願。現在讓鳳老師把我的名片發給大家吧!“理想説到。等到大家紛紛接過鳳老師發的名片之後,看到名片上面有介紹理想的一些信息:理想是人生的奮鬥目標,分為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它們分別又可以被稱為志向和心願。崇高的志向是人生的一生都要為之奮鬥的,而不同的心願的實現可以確定未來志向的方向。“哦!”大家恍然大悟。“那麼,你們誰的心裏一直有這個朋友呢?”鳳老師問道。只見全班的小朋友只有零星的二三個舉起了手。“有志者事竟成”,我們從小就應該知道這個道理。這個‘志’字就代表了理想,有了一個明確的理想,在以後的人生旅途中,你才能取的成功。”鳳老師耐心地開導小朋友。小朋友們用力地點着頭,那現在同學們都認識我這位朋友了吧?

同學們今後有什麼樣的理想現在就寫下來吧,這樣我就永遠在你們心中了。”理想説。“沙沙沙。。。。”小朋友們都在紙上寫着自己的理想。大家寫好了,鳳老師仔細的看了每個小朋友的理想。戴維寫的是:我希望自己長大後能成為像周恩來總理那樣高尚的人,因為周總理從小就抱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為人民愛戴的好總理。我要以他為榜樣,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鳳老師看完之後,眉頭一展。但是當她看到藍德的理想時,眉頭又緊了一下:我希望自己長大以後,能夠成為像李小龍那樣的大英雄,學會他所有的武功,打跑壞蛋。保護我的爸爸媽媽和朋友們!“同學們,有了理想並不代表自己就可以馬上朝着理想前進。有的小朋友樹立理想的方向是不對的如果朝着這個方向前進就會害了自己。”鳳老師嚴肅的説。“蘭德的理想是想成為像李小龍那樣的功夫明星,保護家人。朋友。但是我們還能夠從李小龍身上看到他愛國——這種更為高尚的理想。我們不能只崇拜他的功夫,要看到他愛家人,愛朋友的一面,更要看到他愛國家,愛社會的一面。”鳳老師將目光轉向了蘭德。“有了理想,大家一定要互相交流,一起學習,借鑑,並提出一些好的建議來。”沉默了半天的理想又説話了。“有了理想,也並不代表着將來一定會取得成功。有了理想之後……”打斷了鳳老師的話,感覺到一絲不好意思。便默不作聲了。小朋友們紛紛把名片翻到背面,看見上面寫着:有了理想之後,一定要熱愛自己的理想。

無論理想是偉大還是微小,只要你堅持,那都是勝利。從今天起大家要做到:首先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其次要時刻鼓勵和監督自己,要勇於戰勝困難。最後,一定要堅持,不要輕易更改自己的理想。“我們一定能做到!有了理想,我們一定會成功的!教室裏響起了小朋友們的歡呼聲。看完這則故事,你對理想一定有所瞭解了,那麼你是否已經和理想交上朋友了哪位?

讀書有感作文3

今年九月,應幸福家庭讀書會嵩縣指導中心孫五聽主任的邀請,參加了由幸福家庭讀書會會長暢佔亭老師的主講的《書香嵩縣,全民讀書》的專題講座,我毫不猶豫德加入了幸福家庭讀書會,和書友們共讀王東華教授用十年心血寫成的《發現母親》這本書。

剛開始朗讀時,我內心十分的忐忑,擔心自已不會斷句,擔心自已不能準確地讀出原著中的要意,更擔心自已不會説普通活,用鄉音讀出來會讓書友笑話·······

我先家裏反覆地朗讀《共讀宣言》,直到背會為至。

那十多天剛好愛人出差,家裏就我一個人,我就無所顧及地大聲試着朗讀,讀一遍回放一遍,一直不滿意自已的聲音。後來我想先把我讀的發給愛人聽聽吧,發了一段給愛人聽後,他説:“讀的還可以,堅持下去",並給我發了一段他讀的文章。以後的幾天裏我們相互在微信裏讀書。這以後,我終於有勇氣在羣裏讀書了,由於緊張和擔心,第一次讀後回放時感到很生硬,怎麼都不像平時的自已。問詢女兒,女兒説我像在宣誓,我説宣誓就宣誓吧,我就從宣誓開始練吧。此後,我每天在家裏練習,先默讀至讀熟,再到深刻理解書中的含義,然後、再試着朗讀幾遍,最後才到微信羣裏讀。

漸漸的發覺自己讀得流暢起來,所謂的擔心也就煙銷雲散了,現在拿起書就能直接在羣裏讀。活在當下,做更好的自已,我一直用這句話激勵着自已。現在隨着每天的堅持讀書,我發現一天不讀書就像少了點什麼,不管多晚我每天都堅持讀,既使羣裏熱鬧加不進去,我也自己讀。有時《發現母親》沒帶在身邊,我就找別的書讀一段。有天晚上十點多,我在羣裏讀了一段後,愛人也躍躍欲試,拿起我的手機即興讀了一段,我及時給予欣賞和點贊。

通過讀書,我有許多感悟。如《發現母親》中的“智力、意志、品德、氣概"三稜錐説,氣概我的理解是人的格局(或目標或理想)。一個人格局的大小,決定着一個人的人生走向,如果你的格局是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那麼你就一定會為這個目標去努力,反之也亦然。只要格局這個鋼確立了,就需要品德去支撐鋼的方向,用意志去維護,用智力這個工具去實現。可當今孩子的教育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只要成績好了便一好百好。現在大部分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成績不理想,家長們為此焦慮上火,不惜千金為孩子求名師、報各種培訓班,結果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在於孩子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如果孩子真正明白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會千方百計地去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拼搏的。在拼搏的過程中需要正確的價值觀的支撐,即家長從小在孩子心靈裏種下的品德種子,而品德的培養普遍被當今社會所忽視,這也是造成當前所謂的問題孩子的原因。所以,一個人縱使有天大的格局,沒有良好的品德去支撐,既便你智力水平再高也是空談。又如,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我也嘗試着把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我的小外孫女已1歲零3個月了,每次抱着她上下樓梯,我就指着三樓住户對聯上的娃娃讓她看,並伸出手指頭數一、二、三、四,到一樓讓她看貼着安全提示標誌上的警察圖片,並對她説:“警察叔叔很辛苦,敬禮!"看的説的多了,以後上下樓梯時她會主動地找娃娃和警察圖片,伸出小指頭學數數和舉起小手臂學敬禮。這些只是我粗淺的讀書歷程和感悟,但我一定會繼續堅持讀書,堅持實踐,成長自已,改變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感恩我所遇到的暢佔亭會長、劉淑梅老師、孫五聽老師和各位書友們,您們都是我生命中的有緣人和貴人,我們一起努力,見證成長和美好!

讀書有感作文4

反覆讀了幾次《簡·愛》的我,幾次都深深的陶醉於其中,被簡愛內心的堅強所感動了,

《簡·愛》這本名揚中外的小説是有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創作的。在讚歎這本書的傑出時,我同時也在可惜自己為什麼沒有早點接觸這本名著呢?真是相見恨晚啊!作者是生於英國北部一個鄉村牧師家庭的平凡女子。由於母親早逝,八歲的夏洛蒂被送進了一所專收神職人員孤兒的慈善機構——柯文橋女子寄宿學校。那裏的生活條件極差,所以她的兩個姐姐瑪利亞和伊麗莎白因為染上了傷寒而死,在這之後,夏洛蒂立即被父親接回了家。沒錯,小説中簡愛的好友海倫的原型便是夏洛蒂的姐姐。在夏洛蒂14歲時,已經寫了許多小説,詩歌和劇本了,這樣的習作,可以説為她以後在文壇上一舉成名做了充分的準備。15歲時,她進入了伍勒小姐所辦的學校讀書,幾年後,在這兒當上了教師。在此期間,她寄給詩人騷塞的作品因為受到騷塞的性別歧視而被退回。第二年,她開始當家庭教師,卻發現這是個極其受人歧視的職業,便毅然辭職了。夏洛蒂與妹妹艾米麗曾想辦一所學校,在姨媽的幫助下,她們去了意大利進修法語。學校終於辦好了,可竟無一人來就讀,姐妹倆只好放棄。但是夏洛蒂在意大利學習的經歷激發了她表現自我的強烈願望,促使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事業中來。

在這本書中,簡愛的許多言語都令人銘記在心,想忘也忘不了,比如簡愛有一次與羅切斯特在桑菲爾德園子裏的那棵樹旁,簡愛理直氣壯的告訴他:"你以為,因為我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和你的一樣,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樣!如果上帝賜予我美貌與財富,我一定會讓你難以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以離開你一樣。我現在與你説話,是我的精神與你的精神在説話,就如兩人都經歷了墳墓,我們站在上帝的腳跟前,是平等的,因為我們是平等的。"單單這句話語就能體現出簡愛是一個勇於反抗,內心堅強的人。因為那時的社會,女性的身份與地位都是受人歧視的,更何況簡愛還是個窮人。簡愛認為,感情應該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礎上,而不應該被金錢,地位與身份或是外貌所束縛,那樣的感情不是淳樸的,而是帶有虛榮和利益的。簡愛在追求自身幸福時,她所表現出的堅強,純樸,獨立與勇氣,都令羅切斯特精神一振。而簡愛之所以會鍾情於他,也是因為自己於羅切斯特是同一類人,他能平等待人,憎惡虛偽與歧視,他拋棄開自己與他人的身份,靈魂對靈魂的對話交談。他們最終能如此幸福,也是因為他們能夠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而正是夏洛蒂小時候那幼小心靈受到的難以想象的摧殘,才造就了今天的她,她克服了重重難關,越挫越勇。她猶如山谷中一朵嬌嫩的花兒,在經歷了無數次狂風暴雨後,挺直了身軀,高昂地抬起頭,彷彿在挑釁風雨似的。她的內心始終燃燒着烈火,給予她光明。

這篇小説不僅把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描寫手法也是極其獨特。

尤其是作者夏洛蒂描寫自然景物時的手法值得向讀者們一提,夏洛蒂是以一位畫家的眼光來描繪景物的,她簡直把那的景物給寫活了,我想,任何人讀了,都會深陷其中吧。

夏洛蒂的作品中,她所描寫的人物心理、情感十分細緻,這是很多作家難以做到的。她將作品中的人物全方面地向我們展示出來,讓讀者完全地瞭解人物的性格、所想……等等。從小説的心理描寫中,我們可以從中讀出當時的人物處境以及他們的人格品質。

最吸引人的便是簡愛與羅切斯特的對話言語了,他們倆的言語充滿了詩意,令許多人都陶醉其中。這些抒情的言語也對後來的文學界有了些許的幫助,許多作家都在參考寫文。

這本小説的確值得中國小生以及各種年齡段的人細細品讀,它會使你一生受益匪淺。

讀書有感作文5

——讀《書譜》有感

在我的一節書法課上,一個小男孩突然急躁的叫了起來:"我怎麼總是寫不成老師那樣!"我温言安慰學生:"彆着急寶兒,踏踏實實地用心練,總有一天你會寫得比老師還好!"腦中驀地閃現出自己寫字時也曾有的焦慮:哎,一不留神寫大了……怎麼又寫斜了!什麼時候能像鄒方程老師那樣一落筆就寫出好作品呢!

多麼驚人的相似!為什麼會這樣?

在研讀《書譜》時,當讀到"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這一段時,我突然明白了,原來這就是學習書法所必經的三個階段:初期時還達不到平正,中期則會險絕過頭,後期才能融會貫通,實現真正的平正。這時,書法水平達到了老成的階段,人的年齡也老了。

如同小兒學走路。剛開始是不會的,必須要藉助外力,或自己扶着沙發、桌椅,或由大人牽拉着,或有學步車幫忙,這便是"初謂未及".待到不需外力幫忙也能走時,卻不是真正地走,而是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速度,這一點,做了父母的人都是清楚地。這便是"中則過之".到了最後,終於學會了走路,能夠控制自己的速度,走穩當了,孩子至少已長大了一歲,這便如同"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隨即憶起自己學騎自行車的過程。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姐姐就教我騎車,二、三年級時,溜車、掏着大梁騎已掌握的極好,卻因個子矮夠不到車座,終於,五年級時長高到能坐在車座上騎了,心中暢快已極,不知不覺間騎得飛快起來,等到想要慢些時卻反應不及,猛然間撞在了路邊!那一跤的慘重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直到上了中學,天天騎車上學,日日練習,車技才逐漸成熟。整個過程歷經了七、八年之久!

原來,學書的三個階段不僅只於學書!在我們的人生中,學習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要歷經這三個階段的!

原來,學書之道如此簡單!簡單到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都不停地在經歷着!

難怪孫過庭會説"仲尼雲:五十知命,七十從心。故以達夷險之情,體權變之道,亦猶謀而後動,動不失宜;時然後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

為什麼孔子説到了七十才能從心所欲呢?我以為,正是因為經歷了中間那漫長的幾十年的積累,從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學業,學到三十歲才能説話、做事合乎禮,四十歲明白了各種事情而不受迷惑,五十歲知道天命,六十歲聽到別人説的話能瞭解其主旨,七十歲便達到隨心所欲,所想所做的一切都不會超過規矩。

學習書法也是一樣的,經過學識與歲月的積累、沉澱,才可以掌握平正與險絕的情勢,體會變化的道理,就像思考成熟才付諸行動,行動才不至於失當,等到時機合適了再發言,發言一定會合乎情理。

所以,即便是有"書聖"之稱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也一樣是晚年的作品更加精妙。這是因為此時他已達到會通精化,思考通達精審,心境淡薄平和,不偏激,不凌厲,所以風神格調自然高遠。

鄒方程老師説,練書法主要是練心,心練好了就不受主客觀條件的影響。我深以為然!練心就是讓心態平和,達到中庸和諧。《中庸》裏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其意為:"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規律。

所謂"大家無風格!大家無特色!"筆者以為,正是因為他們達到了中庸和諧的境界,才經得起歲月的沉澱!經得住千百年來無數人的推敲!

學書之道若此!人生之道亦若此!

孫過庭之《書譜》既給我們指明瞭學書之道,使我們明確了學書法的正確方法和努力方向,又使我們對待人生的態度有了更透徹的了悟。不得不令人為之歎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