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我學做人作文

來源:文萃谷 1.48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活教我學做人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活教我學做人作文

  生活教我學做人作文1

做人,怎樣做人?在成長這條匆匆的流水中,我接受了科學知識和社會知識積累的成果,也受到了社會。同學老師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受家庭的薰陶、父母的影響。我一直覺得父母給予我的財富,是我一生都享用不盡的。

有人説,良心之劍,其刃自鋒,擁有了它,才會擁有快樂的金鑰匙。我覺得這一點也沒錯,做人,要有自尊、自信,要有人格。在我們哇哇墜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思索着怎樣教育我們,在一點一滴的薰陶下,我們每天夜晚都能夠安然入睡,無所顧慮,無所煩惱。父母常教育我做個枕着良心的枕頭坦然入睡的人。

從父母那裏,我明白了堅強與自信。“人窮志不窮”,每個人都是有天賦的,關鍵看你怎麼去做了。努力努力再努力,這就是原則。父母告訴我,得有一個目標去奮鬥。有了一個夢想,你就會去追隨;有了一個起點,你就會去衝刺。在成長的跑道上,會有石塊,會有阻礙,小時候,爸爸媽媽會幫助你,會協助你;長大後,爸爸媽媽會鼓勵你,會看着你。我們就學會了堅強,學會自己克服困難,學會相信自己。

從父母那裏,我懂得了努力的意義。“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天上不會掉餡餅。”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努力,我們必須得努力。在我認真完成作業得了一個小紅花時,在我認真複習考了個100分時,在我細心完成任務得了表揚時,我更為深刻的瞭解了父母的話語。那一言一語都是告誡,那一詞一句都滿溢着愛意。在奮鬥後,我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懂得了知識的寶貴。

從父母那裏,我學會了寬容與理解。“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每當我受委屈時,我會向父母傾訴,他們總能給我温暖。而那不僅僅是安慰,還有體貼和告誡。父母時時刻刻都在關心着我們,而這些關切卻總在那些並不起眼的細節上。他們在我們傷心時給我們泡上一杯蜂蜜熱茶,為我們分析,我便學會了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於是,許許多多的問題便被我迎刃而解了。

從父母那裏,我知道了勤勞與節儉。父母説:“錢不是靠攢的,會花才會賺,會勞才有財。”我的家庭並不富裕,小時候,我們就是過着普通的平民百姓的生活。父親奮鬥了多年,從鄉村一步一步艱辛地邁到了省城中心——長沙。父母告訴我們,錢不能亂花,雖看見別人如此也不能隨意效仿。所以在小時候,爸媽給我該用的零花錢時,我總會把剩餘的錢還給父母,即使只有5角錢。父母還説,女孩子家就是要勤勞。所以我常做些家務活,分擔父母的`擔子,增強自己的自主能力。我感到自己充足了不少。

在這個離開金錢不能生存的社會裏,我不否認金錢對於一個人來説的重要性,但我更加感激父母給予我的精神上的東西,可以説父母給予我的,是我一生的財富,會讓我享用終身,一生受用不盡!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質本來是相同的,但是要真正學會做人,還需要有人做你的嚮導。教我學做人的人和物數以千計,然而,最使我信任和和依賴的卻是書。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知識的海洋,是智慧的結晶。培根曾説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辨。”確實,我也有同感。

一次,我讀了這樣一篇文章——《好孩子》,文中寫了列寧小時候打碎花瓶後主動寫信向姑媽認錯,從中,我體會到列寧是個誠實的孩子,感受到我們做人要做個誠實、勇於承認錯誤的人。

又一次,我學習了一篇文言文《兩小兒辨日》,文章通過兩個小孩向孔子提出一個問題把孔子難倒説明學習是無止境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讓我體會到“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真正含義,教我學習是不能滿足的。

還有一次,我在閲讀課文時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難忘的一課》,文中通過作者親眼目睹台灣同胞學漢語的一堂課,表現了他們的愛國思想,從而讓我明白:做人要做一個愛國之人,要學好祖國語言,熱愛祖國的文化,將來把自己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書使我明理,教我做人。它教我要做個像魯迅一樣珍惜時間的人;它教我要像《她是我的朋友》裏的小男孩那樣,樂於助人;它教我要像蜜蜂那樣勤勞;它教我要像《滴水穿石》裏的小水滴那樣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它教我……書是我的密友,是我做人的導師,它讓我懂得明辨生活中的是非曲折。

書教我學做人。

  生活教我學做人作文2

卡夫卡曾言:“我是自由的,那就是我迷失的原因。”而不論置身任何時代,對於紛繁世象中自由漫步摸索的我們,又該如何在蕪雜的外象中撥開雲霧,在迷霧的繚亂中站定點亮世象之外的根本與道理?

若説生活是自然圖景,個人經歷、人際紐帶的集合,那麼道理或許就來源與個體觀察上的主觀歸納聯繫。自然的運行中,洞察的是與日常起居相關的用度方法;交往的積累中,沉澱的是為人立世的基本準則。我們在觀察生活萬象中構建着社會標準,道德原則,並在經驗的口授身傳中將生活的道理延續流長。

因此,生活萬象堆砌,其本身存在實則不變,變化的是人們加以觀察整合的目光,即如叔本華有言:“事物本身是不變的,變的只是人的感受。”

然而而今追求感官刺激,人們的主觀感受被日趨豐富的外象填滿無餘的當下,觀察的目光是否所向皆有用?不加思索的攫取攝食,最終究竟是體悟道理的方式,還是膨脹的物慾刺激?

“世界不過是思維的運作。”如何將客觀所融及之表象內化為主觀世界的精神指引,或許各中關鍵便是思維的投入,眼之所及需要有效整合,脈絡釐清依賴深入思索。

這種思索,是對觀察到的世界的抽取脈絡、分類歸納,“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而沒有了思維的參與,表象終究只能成為理所當然的淺薄存在;富於啟發的萬事萬物,也難以在空洞的目光中凝聚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同時,我們也不應忽視個體差異所帶來的結論偏差。世象本就各色各異,主觀價值的不同加諸其上,更是碰撞出了不同個體眼中的各色生活。而唯有思索自己所理想的境界,個人價值與生活表象的協調統一,才能做到即使表象多變,最終也能做出屬於自己的取捨判斷。乃至攀援至去留無意,不以他人觀花之行涉自己尋芳之路。

當然,還應看到的是,無數人將個人價值定位於批判戾氣,觀察與取捨出社會的陰暗,情願溺於泥濘而控訴出全體的污濁。由此,思索之後,觀察之中,不應只是快意於一時宣泄,生活萬象,道理各色,我們更應以主動面對,構建未來的態度將無聲之理施就天下四方。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需要深思的沉澱,呼籲理性建構的迴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