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来源:文萃谷 2.36W

学校开展的教学管理工作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工作上,我们可以把自己合理化建议提出来。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写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议书,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更多热门学校建议书☟☟

  ▅▃教师对学校工作合理化建议书▃▅

  ▅▃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

  ▅▃学生实习后对学校实习单位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建设合理化的建议▃▅

  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议篇一

通过这次实习,我觉得对于教学有几点建议:

一、课时练习设计方面:

课时练习是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反馈信息、凸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暴露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使学生通过老师的及时讲解很快获得矫正性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在减负背景下,要让课时练习“做有成效”,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习题形式多样:结合学科实际,布置可以动手做的(包括探究实验、制作学具、查找资料等)、可以看的背的(观看经典电影片段或背诵学科术语等),更可以听的(听力、朗诵等)。

2、习题内容有特点:生活化: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真正落实学以致用;开放化:选择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筛选、思考、整合。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娱乐性:从练习素材的选取到呈现,从练习活动的安排到组织,都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实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根据所学内容课时练习中设计“连连看”、“小试牛刀”、“激流勇进”等栏目。

3、灵活使用课时练习:有些题可安排在刚上课的复习巩固时,有些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些题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的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三、如何构建清晰课堂?

1、教师指导好预习,让学生学会“记疑”

①划出概念和名词术语,不使模糊或混淆。②记下疑点难点,注意老师在课 上的解释分析。③设想相关问题,草拟预习笔记。

2.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

教师的文字板书、图示表解等,都是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炼的基础上加以设计的、凭借它们来反映知识的要点,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所以这些都是学生应该记录的(教师课前应设计好板书)。但上课时又不可为记笔记而放松对问题的思考,课上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听老师的讲解、点拨和自己的思考、质疑、领会问题上。如果两者发生矛盾,应以听懂课为目的,可以暂时不记,留下空白处,或作一记号,课后再去回忆、补充、整理。最好将笔记本的每页对折一下,左边记课堂笔记,右边专留给课后整理笔记时补充。教师可在学案的相应位置留白,便于学生记笔记。

这只是对于这次实习我的个人观点。

  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议篇二

1.建立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切实做好各级培训工作。充分重视和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师培训的最大效益及可持续性。各级教研员应以学校为基点,以课改研究为中心,切实抓好校本研修。同时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造就一批吃透新课程理念、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富有教学特色的学科骨干教师。

2、要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树立“沉进去”、“走出去”、“坐下来”、“钻进去”、“放开来”的五种“意识”,要认真细致地抓好新课程实验的落实工作。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进行工作布置、专题研究和阶段总结;重视信息交流和资料积累制度。教研员应经常深入学校,走进课堂,虚心学习,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帮助教师及时总结经验,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学习和总结中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提高。

3、.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要不断指导和督查各校集体备课、集体评议课制度的实施;引导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课题研究,鼓励教师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提倡教师自觉加强专业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开展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模式。努力实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加强案例研究,直面教学新问题 。通过典型的课例,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课程、教材的整合问题,教材与学生学习实际有效结合的问题;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以及达成“三维目标”的途径问题;学习方式变革与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方法和谐统一的问题;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的关系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的效益问题等等。

5、.对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层次和各种形式的交流和研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在系统总结必修课开设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对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选修课程的资源开发、选修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学生选课的平衡性、如何指导学生选课、选修课程的评价等问题加以认真细致研究,并制订有效方案。

6、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学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其中包括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等。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现实性等特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丰富的、适切的课程资源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

7、应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等各类教学设施的作用。图书馆是师生能接触到的最方便的资源之一。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题材的影视作品等,是一种较为现代化的课程资源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条件和多媒体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课件、展示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网页和进行远程学习等,有效地发挥公共网络资源的价值,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的了解,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对现代技术的成功运用,是新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发展趋势

  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议篇三

现行课程非改不可:

1999年召开第三次全教会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着手推出,2001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教会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从而加快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

《纲要》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四有新人。

此外,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纲要》提出了具体改革思路:

1、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方面。

显然,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改革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势必要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高中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的必修科目,教学改革正方兴未艾,前景看好。

根据2002年10月1日人民网报道:教育部基教司高中处刘月霞副处长在昨日召开的高中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上,透露的一组调查数据:86%的学生不喜欢自己老师的教课方式,62%的高中生从没上过校内选修课……,表明现行的高中课程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一组调查数据具体为:86%的学生不喜欢以老师教授为主的讲课方式;69%的学生关注自身的基本知识及创新能力;62%的学生从没学过选修课;72%的学生没有机会或从没参加实践活动课;84%的学生作业都为练习性书面作业。

通过以上一组调查数据,刘月霞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已成为现行高中课程的痼疾。据刘月霞透露,高中新课程方案思路是,教材内容涉及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等实用性内容,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重视基础知识,课程更加丰富,体现多样化选择性。同时倡导学生自订学习计划,实行学分制,赋予学校开发课程自主性。

(二)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中学校园

据《南京日报》报道,最近教育部官员透露:酝酿中的新高中课程不是教科书的改朝换代,而是教育理念、制度与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体系、学校资源利用开发、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变革,这比现行课程有很大变化,分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前者分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等8个学习领域,分60个大模块若干小模块。由此,课程改革浪潮正风起云涌,猛烈冲击着中国小校园。一系列新课标和新教材正脱颖而出,今年义乌实行国中课改试点,不久金华大市将推开全市课改试验,这既是难得的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

在新形势下的课程开发和改革必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确立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应当定位在使课程内容更为密切的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有一个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二是更新知识价值观,确立最符合时代要求、最符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的观念;三是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课程设计;四是拓展课程适应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使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习生活,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五是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

(三) 目前课程改革的部分动态:

为切实推进课改工程,各界闻风而动,主要可参考如下:

1、书籍类:教育部基教司编写由北师大出版社推出了《走进新课程丛书》系列,包括综合类和各科标准解读;首都师大出版社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程》系列丛书;北师大出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华师大学出版社的《学科教育展望丛书》;金华市教科所编写的《金华市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专题学术报告会资料》等。

2、论文类:陈其: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新进展,历史教学2000,(5);陈其:《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思考—— 从《全日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谈起》,课程 教材 教法 2000,(9);靳玉乐: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教育研究,2002,(4);张静:新一轮历史课程和社会科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历史教学2002,(5);陆安:试论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学改革,教学与管理,2001,(12);单怀俊:历史教育的演进:从历史教育大纲到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2002,(3);马卫东:谈谈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历史教学,2002,(1);张增强 张桂芳 张静: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历史教学,2002,(2);陆安:新课程理念在历史课堂的软着陆,历史教学2002,(4);王苏: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历史教学,2002,(6);孙军业:研究型课程呼唤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教育发展研究,2002,(5);李玉玲 朱江:《浅析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2002(8);吴刚平:《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教育研究,2002,(9);黄大龙 丁学东:《课程改革面临的困惑及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9);朱煜:《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教材教法,2002,(9);叶小兵:《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历史教学,2002,(10);及朱汉国教授的报告《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思路》等。

3、网络材料:如K12网种教育资源拦目的课程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在线网的相关内容。

4、大学教材和课程的调整:许多大学着手调整各专业门类的课程设置,逐步走向综合宽泛,例如北京师大在大一和大二不分系科以打好基础,第三年再作分化;同时组织了面向21世纪的教材,极大改变了多年来教材的陈旧老化局面。

5、历史学科动态:其中国中新编历史教科书以有四种,另据了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是,由三门必修课和七门选修课构成,由此国中打通史框架,高中开专题课提高。进而国中新课程改革已在部分地区试点,据悉,新的高中课程草案年内有望通过,20x年9月开设高中课程实验区。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