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读书笔记集合15篇

来源:文萃谷 4.39K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个人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个人读书笔记集合15篇

个人读书笔记1

人们总是抱怨生活很平淡,没有什么变化。其实什么都在变,只是我们没有留意,没有认真观察而已,就像在我的眼里———————————的善良、纯真也让我忘却了烦恼和忧愁。

我记得有一次,我把孩子们做的作品———————————这些事情小到不能再小,不值一提,但就是这些小事让我时时感动,让我看到孩子那颗纯真的心,让我体会到作为幼儿教师的幸福!

新《纲要》指出:“建立和谐的师幼——————————我们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营造一个师幼平等的空间;赏识幼儿,营造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幼儿,营造一个天天向上的空间;关爱幼儿,营造一个互爱互助的空间。

个人读书笔记2

随着国小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立足儿童立场,共建以生为本的国小英语课堂已经成为国小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纵观多的公开课、普通课,儿童立场的缺失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儿童立场的缺失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影响着儿童的快乐学习、有效学习。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静下心来,走进儿童,了解儿童,迎合儿童,才能真正实现发展儿童的目的。

我以为,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整理,学生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记忆起来也比较系统、方便。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样的归纳不仅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而且给许多学生带来了麻烦,添加了学习负担和压力,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南宋朱熹曾说,“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因此在设定浅层与深层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有层次。教学目标设计要兼顾全班学生,授课前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和教学任务的分析,因为全班学生差异的存在,单一的学习目标无法实现全体学生对本堂课的认识,也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多种需求,因而我们要打破单一通道,给予学生多种选择的机会,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最为基本的原则。教学目标设计时应注意利用教学的互动性与自主性,为学生提出多样化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偏好进行选择,从而使学习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基础不一样,往往在同一班级内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作为老师的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因此就要求我们在目标设计即备课,授课,作业等教学环节中要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过程中要给所有的学生留下充分的认知和能力发展空间,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每一个的学生都能有机会积极参与,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个人读书笔记3

一个人的好天气,所谓一个人的好天气关键是心是否在放晴。

一个人生活在陌生的都市。一年四季在变更,知寿的爱情、工作、亲情、与老奶奶的情也在这一年四季中变化着。最后知寿坐在电车,朝着有个等着我的车站驶去,以后一个人的'好天气,知寿的内心活动会不会让她认识到事物的变化呢。一个人的好天气,喜欢文章中的吟子老奶奶,房间里挂着一墙死去的猫猫照片,养着两只猫咪黑子、黄毛,喜欢把黄毛放在围裙里的兜兜里,报舞蹈班,认识了芳介老爷爷,真心对待知寿。当老奶奶一个人在一个好天气下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才愿意把化妆这件麻烦事重视着......

个人读书笔记4

87天,627英里,没有精良的装备,60岁的老人就这样徒步穿越了大半个英格兰。

这长途跋涉的87天,不仅仅是一个对身患癌症的奎妮的承诺,我想这更是哈罗德重拾生活之旅。作为一个“被抛弃的儿子”,“不合格的父亲”和一个“失败的丈夫”,每天的'生活除了为活着而生活以外,哈罗德在心里想着一辈子就这样完了。这条朝圣的道路上,哈罗德学会了接纳自己,“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刚启程的哈罗德是木纳而拘谨的,不管任何事,他首先想到的都是别人的看法,当遇到越来越多的陌生人,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后,哈罗德学会了打开自己的心灵,回到了年轻时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感情的追求。

“原来只要知道寻找的是什么,就往往能从身边随手拈来。”有时候人甚至连自己想要什么根本不知道,其实你那梦寐以求的东西就在你的身边,比如说爱情,亲情,友情,只不过有人没看到与它们要么错失了,要么遗弃了。“没有爱的生活不是生活”就像哈罗德与莫琳,年轻时的一见钟情,热烈的爱着对方,后来儿子的出生与死亡,让原本深爱着彼此的两个人从此有了深深的隔阂。87天的旅程,距离和点点滴滴的回忆又让他们找回了彼此。

现实生活何尝不是这样,自己是一个怎样的自己,也许很多时候看到的都不是真实的内心深处的那一面,当对生活变得麻木了,对一切事物觉得理所当然了,我想活着的确是为了活着,一生也只是为了活着走下去了。我只知道当用心拥抱生活的时候,心会开始悸动的。

刚着手看这本书时,初觉平淡无奇,越看到后面越觉得引人入胜,当哈罗德开始他的朝圣时,自己的心灵之旅也开始了。

个人读书笔记5

《一个人的朝圣》讲的是哈罗德收到一封年轻时女同事奎妮的来信,得知其病重,将不久于人世。哈罗德内心十分悲伤,一段和加油站女孩意外的对话,让这个老人决定在毫无准备的状况下步行跨越大半个英国去看望奎妮。在老人独自困难前行的过程中,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同时回忆了许多关于因抑郁而自杀的儿子戴维及妻子莫林以及小时候的往事。在哈罗德独自走完这一段旅程之后,妻子莫林对于戴维的往事也放下了许多,两人最后能够鼓起勇气,理解孩子已经离去的事实。

哈罗德的童年并不快乐,导致他从小性格孤僻,不愿意同人打交道。哈罗德·弗莱是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

他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如他所愿,连告别会也没有举行。这个可怜的男人,其实都生活在我们心中。大家的内心里或许都有那个一个胆怯的自己,不自信,而且有着让自己深深后悔的事情。

哈罗德和莫林的生活自从儿子戴维自杀之后,再也没有开心过。莫林搬去了其他的房间,房子里拉起来厚厚的窗帘,夫妻之间越来越沉默的对话。两个人都在惩罚自己,两个人都沉浸在失去儿子的痛苦之中。

奎妮是一个人哈罗德踏上心灵朝圣旅途的一个契机。对于一个65岁的老人而言,他平常走路最远的距离也只但是是从家走到停车场,而此时这个老人却决定独自一人踏上那么漫长的一段旅途。

起初,哈罗德的身体经不起这样大强度的长途跋涉,但是内心的意念在不断的坚持着他。而在这漫漫旅途中,哈罗德那些封存已久不愿想起的回忆一件件涌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不断去审视自己,净化心灵,打破了自己心灵的'桎梏与对儿子的愧疚还有对奎妮友情的回馈。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也是我在这一个暑假最有体会的):“也许当你走出车门真真切切用双腿走路的时候,绵延不绝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事物。”

个人读书笔记6

《引爆点》的意义在于,它探索了流行的发起与阻断的可能。比如我需要把某一种信念或者产品推销出去。应该怎么做!

个别人物法则里的三类重要人物——联系员,内行,推销员

联系员,拥有与其它人联系起来的能力,无论在多远的地方,只要他曾经与你接触,他都可以联系上你。例子虽然极端但确实有这样的人,拥有广泛的人际交际。

内行,对喜爱的事物十分在行,推销员,有十分讨人喜欢的特质,可以说服他人。

在引爆流行这方面,相比其它人,这三类有拥有强大的威力。

联系员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联系起来,我们常常可以感觉到,我们身边的某些人,把我们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联系到了一体,如小良,如老廖,他们拥有发现别人优点,加以放大……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并非处于环形,而是金字塔结构,在他的带领下,一群个体联系到了一起,然后共事……

同行,如本人。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拥有自己的思考方式, 对某些方面十分了解而且愿意分享这份成果,但又不是过份热情的,不强人所难的。他们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到极致,刨根问底寻找出解决的方案。

推销员,如老廖,孙浩。当然两者也是不尽相同,老廖以属于温和派,可以自然地把人带过去,孙浩属于诡辩派,是那类把人带沟里的类型,当然他也有把自己说晕的时候。 祖师爷应该也属于这类人,他们的情感非富,表达细腻,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感染别人,或者说他知道什么时候别人的情绪与自己是同步的,因而可以控制这种情绪,或悲或喜。人中翘楚本 山大叔更是其中绝顶高手,他 不但是联系员,更是推销员,作为一个突然崛起的集团老总,交际能力可见一斑。

这三类人对他人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第一类人受众广,第二类人可信度高,第三类人说服力强。如果你的产品,你的观点可以影响到这三类人,而且具有附着力的时候,这三类人将是你点燃流行潮的导火索,拥有他们将无往不利。所以毛爷爷说的捉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影响了他们就可以影响潮流。

附着力法则,为什么说个别人物法则很重要呢,因为相比普通人,个别人物传播面比较广,信息的歪曲程度比较少,可以将信息准确传到每个人那里。而且十分重要的,这三类人可以将一个晦涩难懂的概念解读成他人可以理解的东西。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个好朋友被女人折磨得不行最后分开了,谣言纷飞,最后的结果是他因为种种原因甩了这个女孩, 这种消息还是从他很要好的朋友那来传出来的,流言就是如此,人们总按照自己的愿意将故事解读成自己喜欢的,可以理解的方式。因为一个女孩子在男人面前总显得那么无力(定性,刻板印象),他们没有时间也不愿意理解别人,男人就变成了强势的象征,女人似乎就一定是被欺负,受欺压的。可是作为他的朋友,我真真实实地了解这件事的经过:女孩对男孩有种种不满,或者说挑剔。男孩组织聚会时需要与同学联络,女孩却要他一直跟随不能走开。看似小小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离。当然谣言的版本是要倒过来看的。只是男孩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大多数人是不必放在心上的,因为他们是大部分的普通人,他只要有真正了解理解的人就够了,如果我们也是联系员,内行,推销员,或者说有必要这么做。那这种流言要阻断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男人要有男人的气度……

环境威力法则:环境对人的影响力不是很重要,也不是重要,是极端重要。前段时间店里中差评少的时候没有特别去解决,后来的中差评如潮般涌来,一个窗户破了如果不补,别的.窗户很容易被人丢石块。所以任何时候都要防微杜渐,将一切危险消灭在萌芽阶段,不然灾难来临,需要的代价不会只是一点点,如同上次与钱柜的第二名之争,当不正常的状态已经发生,危险的警报已经响起店长还在装聋作哑无所作为,最终只能导致现在苦苦追赶却不见起色。所以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影响的敏感的,一个差评就足以影响他的理念,这个时候的他并不只是他自己,他的思想被裹胁,稍有风吹草动就给你差评,因为别人已经作了示范。

150法则,当一个团队人员超过150人的时候,这个团队的交流就发生困难。刚看完的时候,我记忆如同断了的线,只有把其中的点找到,才可以连起来。

个人读书笔记7

这是我大一看的一本书,现在我在读研究生,一转眼,四年了。现在将当时看书后的笔记和大家分享下。说实话,看自己之前写的东西,是需要勇气><,毕竟需要勇气去面对过去的自己。我现在应该写不出来这样的文字了。

朋友送的《一个人的好天气》,最近一直在读。

发现是日本作家写的时候,稍微犹豫了一下。根据经验,看日本的.文字,总需要相当的耐心。不知道是翻译使然,还是本身日式的行文风格,总是感觉碎碎念,好像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绵绵的,抓不住温度。

好在文章非常短,被我迅速的生吞活剥了。合上书的时候,想着“电车载着我,飞速朝有个人等着我的车站驶去。”,忍不住感叹。

的确是白开水一样的生活,无奈着,但也继续着。有些失望,倒也不至于绝望,带着一点点希望,慢慢走下去。

这本书总觉得如果不是twenties的人读,是很难产生共鸣的。年龄大的,会觉得这是无病呻吟;年龄小的,大约会忍不住“为赋新词强说愁”。

Twenties是微妙的年龄段,一半尘世、一半理想。既希望能够独当一面,又希望可以得到保护。知寿不想一个人,却也不擅长和人相处。想去外面的世界,却害怕堕落,而吟子的那一句“世界不分内外的呀。这世界只有一个。”,我看到的时候,几乎要拍案叫绝。

的确只有一个世界,所谓的内外,只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枷锁。我们总是想太多,做太少。瞻前顾后的同时,优柔寡断。总是认为自己做的事是have to,其实早在不自觉中自己作出了选择。“只要你肯迈出第一步,自然会有出路”。

生活依然是白开水,可是换个漂亮玻璃杯,也会赏心悦目的。

这几日,睡前都会静静看着这本书,在床头灯的下方,我安静地看着,感觉自己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纯粹过,彷佛被掏空了,感觉轻松。从“春天”到“冬天”,一步步过来,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简单,努力,但是拥有自己的目标,默默努力。希望每个人在这样的季节,厚厚的棉衣下都是对生活对未来满满的热情,内心坚定而温暖,简单努力地行走着。

个人读书笔记8

超凡入圣是天赋人权

孙悟空大闹龙宫和阴曹地府,被告到天庭,玉皇问谁去捉拿,太白金星出来说了一番道理:“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孙悟空虽然是一个石猴,可也是“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他顶天履地,服露餐霞,现在既然已经修成了仙道,有降龙伏虎之能,那他同我们还有什么区别呢?就是说,不能因为出身低贱、来路不明就瞧不起他,而是要不拘一格承认他,给予平等的身份和尊重。

说得多好,我们谁都不兴瞧不起自己呀,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遑论人,连鸟兽都包含在内),数数自己身上的窟窿眼儿,只要能数够九个的,都天赋有成仙的权利!

太白金星以及玉皇这边是道教的神仙,他讲修仙之道,当属道教的道,可他这个道,每一个稍稍读过旧书的人都是如此熟悉。人人都可以经过努力修行,实现超凡入圣,这样平等、这样有为的道理,在儒释道这传统文化的三大源流里是家家都讲的,它体现着中国文化奋发有为的真精神(张岱年曾将“奋发有为”归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除此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

在道教,如太白金星说的是“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

在佛门,禅宗强调的是人人都有慧根,人人皆有佛性。

在儒家,孟子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我们当以此相互砥砺,只要矢志向上,都可以超凡入圣,退一步,且不说成仙成佛或者人间圣贤,至少各自在各自的领域,都可有所建树。

丑人的优势

悟空跟唐僧西行后,常因相貌丑陋吓了人,而猴子不愧“熟嘴儿”,说出话来,为丑人争气:

“似那俊刮些儿的,叫做中看不中吃。像我老孙虽小,颇结实,皮裹一团筋哩。”“我们丑自丑,却都有用。”

一个人,因为丑,不会没来由地得到许多垂青,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只有靠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一点点去拼搏,一点点证明自己。在现实的磨练中,甚至遭遇了不少额外的不公和挫折后,丑人获得了种种能力。老天在容貌上亏了他的,在内在的修养和处世的技能技巧方面补偿了他。

那些“俊刮些儿的”为什么往往“中看不中吃”呢?

明代理学家姚舜牧《药言》云:“人常咬得菜根,即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答案是“娇养太过”。他们因为好看而受到“娇养”,有更多的人罩着,因此有一些历练他们便没有尝过,在本领上就比尝过的人亏了一块。老天在容貌上给他加了分,在别的方面又悄悄给他减了分。

所以,有过皆珍贵,生命堪玩味。貌美,貌丑,都只是人生的一面,谁也别妄自菲薄,谁也甭瞧不起谁。

好汉不哭

黄风岭三藏遭虎先锋掳去,八戒眼中滴泪,悟空不愧齐天大圣,气魄就是大,一语道破哭的`无益——

行者抬着头跳道:“莫哭!莫哭!一哭就挫了锐气。横竖只在此山,我们寻寻去来。”面对困厄正确态度当是如此,可为一鉴!人活一口气,越是困难当前,越不可挫了锐气。

认真做的事要做到极致

“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一窍通,百窍通。”此皆悟空得道后说的话,带几分春风得意的狂气,真叫人羡慕呀。学本事就应修到他这般境界——翻“筋斗云”而非“爬云”,七十二般地煞变,而非三十六般天罡变,出神入化、得心应手而非半生不熟、时灵时不灵。遥想日后悟空与悟能神通的差别,可知二人在学道时必有知难而进与拈轻怕重之分,所从之师父也必有高下愚钝之别。

妖怪有理

黄风岭老妖知道猴王厉害,虎先锋拿了唐僧反遭到训斥:“我教你去巡山,只该拿些山牛、野彘、野鹿、胡羊,怎么拿那唐僧来,却惹他那徒弟来此吵闹,怎生区处?”等到虎精被杀,老妖懊恼“这厮(指孙行者)却也无知!我倒不曾吃他师父,他转杀我家先锋,可恨!可恨!”遂凛然应战。这样一来,倒叫我想起了贾平凹的散文里写父亲的教诲“没有事时莫惹事,有了事就不要怕了。”别的妖怪是精心准备要吃唐僧肉,而这个老妖是本来无心,只因行者的莽撞才彻底翻脸的,因此有了几分可爱相。这便是《西游记》的高人之处了,一路魑魅魍魉万万千,但性格各有不同,妖魔身上都有人性,恶中也有可爱处,不拘一格,决不雷同,这正是名著魅力的保障。

个人读书笔记9

“双脚泛着一层不健康的白色,几乎发灰;袜沿在脚腕勒出了一圈粉色的痕迹;脚趾、脚跟、脚背上都有水泡,有些在流血,有些已经化脓;大脚趾的趾甲像马蹄一样粗糙,近鞋头的位置还有一道蓝紫色的淤血;脚跟上起了厚厚一层硬皮,有些地方裂开了在流血......”

如果你认为走路就是把左脚放在右脚的前面,再把右脚放在左脚的前面,刚刚引用的这段文字告诉你绝非如此。这就是哈罗德在连续徒步25天以后双脚所遭受的苦痛。所以作者乔伊斯说:“你以为走路很简单吗?但是这些原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非常困难;吃也是一样,有些人吃东西困难;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看起来简单的东西有的时候很不易。的确如此,如果不做任何的准备,连走路这样简单的事情都会让你苦不堪言。”

没有徒步经历的人应该很难理解为什么说走路很难。可是读完《一个人的朝圣》,和哈罗德一起用87天来完成开车10多个小时就能完成的这段路,我所能感受到的除了自由、欣喜和感动,更加触动我的,是:“只有陷入真正的绝望才能重生;而在重生的旅途中,自己所要面对的别扭、纠结和痛苦又是如此深刻而不可逃避。”

退休半年的老人哈罗德接到20多年前同事奎尼的来信,信中寥寥数语告知哈罗德她身患绝症不久将告别人世,特写信来和哈罗德道别。哈罗德不知所措立马回复:“祝你早日康复”,然后批了一件防雨衣穿上一双帆布鞋就出门去寄信。路过一个一个邮筒时,纠结于“早日康复”四个字太过于简单,他从一个邮筒走向下一个邮筒,然后在小镇尽头的便利店里,售货女孩告诉他:“信念会让一切好起来的,如果你坚持认为病人会好转,那么你就一定可以找到帮助她的办法。”听了女孩的话,哈罗德莫名其妙地认为如果自己可以徒步穿越627英里,奎尼就能活下来。他特意打了电话给奎尼所在的疗养院:“请告诉她,她的朋友哈罗德正在来看她的路上,她要等着我;我会走着过去,让她一定要好好活着。”于是一个人的朝圣之旅就此开始。

87天,627英里,无数次觉得坚持不下去了,又一次次踏上征程。路上哈罗德与许多的平凡人相遇而后挥手告别,每一次离别似乎都成就了崭新的开始。旅店客人、骑自行车的母亲、斯洛伐克移民玛蒂娜、一群追随者,一条喜欢石头的流浪狗,甚至路边的花草和天边的云彩都给了哈罗德不同的启示和勇气。“他明白,在弥补自己错误的这段旅途中,读书笔记.他也在接受着陌生人的各种不可思议。站在一个过客的位置,不但脚下的土地,连其他一切也都是对他开放的,人们会畅所欲言,他可以尽情倾听。一路走过去,他从每个人身上都吸收了一些东西,他曾经忽略了那么多的东西,他欠奎妮和过去的那一点点慷慨。”

徒步87天,最艰难的部分是什么呢?是体力不支?还是风餐露宿?读完这本书后,自己开始一个人早晚在公园独自行走2个小时,再细细回想哈罗德的这87天,慢慢的越来越体会到最艰难的部分应该是他一个在路上,必须不间断的回想自己的全部过往,想起自己这一生如此碌碌无为平庸不堪。长时间独自行走在路上,哈罗德才意识到自己面对生活的不如意,他逆来顺受,选择了用孤独和麻木的态度来对待一切。

一个人徒步旅行,意味着一个人长时间的独处,可以掌控也最无法掌控的应该正是自己的思想,那犹如一场战争,没有硝烟没有敌我但一样哀鸿遍地撕心裂肺。在路上,哈罗德断断续续主动或者被迫的回想自己的过往,想起少年时期母亲的诀别、父亲的放纵、成年后儿子的叛逆和妻子的绝望,回想自己一直以来习惯性的静默。他会后悔自己没有在儿子无助时大胆的给他一个拥抱告诉他“我爱你”,后悔在妻子痛失爱子绝望时选择逃避。也许正是这样一幕幕的昨日重现,逼着哈罗德去想清楚:“自己是谁?儿子为什么选择自杀?妻子为什么会20年来形同陌路。”逼着哈罗德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生是可以选择逃避的,如同哈罗德这一生,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尽人意,他选择沉默来把自己置于孤独的自我空间里。而就在快要走完这一生的风烛残年,哈罗德突然有了第一次改变,突然有了逃离一切的'勇敢和果断。正是这样的一次变化,才让哈罗德开始如此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或许这样的改变和调整为之晚已,或许任何时候,认真思考和审视自己的人生,都如同一次朝圣一样,神圣而隆重。

所以,与其说哈罗德的这次旅行是拯救老友的生命,不如说他在借此来追寻真正的自我。将自己逼到绝境寻求失去的自我,一如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自我突破,最痛却最有效。在绝境中,内心里的焦虑和卑微被一点点丢弃,那些被摧毁的激情和渴望开始慢慢复苏,行将就木的生命开始显现生机。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布满遗憾,每个人都需要直面痛苦,是选择郁郁寡欢逃避到老,还是早一天如同哈罗德一样勇敢的迈出第一步,而后再慢慢的解开生命中所有的心结?

读完这本书,想起看了好几遍的电影《转山》。书中的哈罗德和电影里的张书豪都是最普通的平凡人,生活中的他们平淡无奇到微不足道,但是因为一个有点率性的决定从此自己开始一段让所有人艳羡朝圣之旅。

他们的勇气和自由确实让你我羡慕,不过细细想来,更加羡慕的应该是这样的选择促使他们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感悟,也许经历和体验才是找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唯一途径,而让自己一生过得“真我”就是每一个人的朝圣之旅。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闲暇时喜欢看电影读小说。电影如同点心,书本则是主食。读小说,一个人,一本书,看似单调,但实际上却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舞台剧。导演是你,剧务是你、作曲是你,主角配角全是你,随着剧情的展开,一个人对着文字或载歌载舞,或举杯独饮,或兴高采烈或痛不欲生,一本书读完,自己仿佛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会有一种不现实的酣畅淋漓之快感。如此来看,阅读岂不也算是一个人的朝圣!

个人读书笔记10

我最近读了一本好书——《骆驼祥子》,老舍的代表作。每当翻开这本书,一个追梦人在我的眼前飞奔,拉着他刚刚买来的车,好像装在这一生的幸福,这个人就是祥子。

祥子有着他的小九九:攒钱买车。不喝酒、不抽烟、不赌钱,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有的是力气,有的是车技,有的是能力。为了买车,祥子再穷再苦也乐意,一分一角得攒着,整整攒了三年,终于祥子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欣喜之余也梦想着有一天拥有自己的车工厂,让和自己一样的人实现梦想。

然而,现实和理想是不成正比的。他的车被一群乱兵抢走。经过打击,祥子变得一无所有,但是他还有梦。他一次次奋发,但梦想一次次被打碎。他和虎妞结婚了,很少拉车,不再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地跑了,也不再有以往的那股精神劲了。每天都在生活的漩涡里挣扎了,他希望能够爬到岸上去。虎妞难产,死了,这使祥子的一切又化为了乌有。他奋发过、振作过、挣扎过、绝望过,他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一个小小的梦想难道就这么难?小福子的自杀吹灭了他梦想的最后一朵火花。于是,他开始不再相信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善良朴实,欺骗利用朋友,这让我心酸。

我曾被祥子感动,梦想打碎,在造梦。我曾为祥子心酸,为什么所有的坎坷都降临在他的身上。我羡慕过祥子,他拥有那么多美好的梦想……

祥子生在文化之城,却变成了走兽,这并不是他的错,是命运摧毁了他。我感到十分庆幸,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民主的时代。在这里,有千千万万个和祥子一样的追梦人却都没祥子那般坎坷。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十分幸福的。让我们手握当代,放眼未来,为梦想而奋斗,为人生而追求。

《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北京旧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车夫,善良纯朴,正直,热爱劳动。他的理想是车,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三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但那时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抓去打杂,更痛苦的是他用血汗钱买来的车,也被夺走了。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回到“仁和厂子”继续拉车。但是痛苦还没结束,厂主刘四爷的丑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并_他,祥子上了当,_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于难产,孩子也没了。虎妞死后,小福子又表示和他一起过,可是当祥子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后去找小福子时,才知道小福子已在一个树林里上吊死了。

此后,祥子就堕落了,原来那个祥子因为生活的压迫染上了吃喝_赌的恶习。原来那个祥子彻底消失了。

祥子是一个悲剧,他尽了所有的力,也吃了所有的痛苦,但却依然落了个两手空空。这本书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真面目,如果不是黑暗社会的_,祥子也不会从一个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走向堕落。祥子不奢望别的,他只是想要得到一辆车都这么难吗?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从前的热血。然而,他最终还是输给了自己。

虽然这只是一本书,但它写的是真实的社会。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很少数,但我们可以在追求的过程中慢慢改变。毕竟我们都不能预知未来,但是我们可以把握今天。海伦.凯勒说过:“把活着的每一天看做生命的最后一天。”

个人读书笔记11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刻画了一个“硬汉子”形象,在艰难困苦的人生中,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我视死如归。

在读《老人与海》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内心的热血在澎湃,疯狂的节奏在跳动。最让我触动的是这样的资料:

老人在第八十四天晚做了一个梦,梦见自我少年水手时远航非洲见到在海滩上嬉戏的狮子。醒后他就去叫醒孩子,分道捕鱼。

天还没亮,但老人已经把鱼饵放入海中,准备捕一条大鱼。当老人目不转睛地望着钓丝的时候,水面异常,他心想成功了。老人已几十年的经验判定,这是一条巨大的马林鱼,他以熟练的技术与几十年来的实战经验,与这条大鱼搏斗了两天两夜。他的手流血了,但仍在坚持;想起年轻时与黑人扳手腕的经历,自我年轻时是怎样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的。他的心在跳动,当与再次跳出时,老人高高举起鱼叉深深地扎进鱼身,他胜利了。可是鲨鱼却寻着血腥味,来抢夺老人的战利品,老人以最终一点余力与它们搏斗,刀断了,就用棍子,可惜杀了两头却又来了一群,老人最终倒下了。

老人说:“一个人能够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不错,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应对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时,勇往直前,坚强不屈的奋斗,甚至的视死如归。这样就算失败了,但坚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仍有胜利者的风度,这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即使应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能够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我曾用自我的生命去奋斗过,我无怨也无悔,胜利已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我的人生没有失败!

在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当被巨大的挫折接连不断的打击时;当那蜂拥而来的灾难来临时;当你那饱受摧残的心已无力抵抗时,你能够来学习一下这位老人,一位硬汉的人生,一种奋斗的人生观。

请把困难当作你的敌人,把奋斗作为你的武器,应对敌人时,要敢于拿起自我的武器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人生如梦,没落的还酹江月;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一个人能够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个人读书笔记12

林先生的文字太清新了,像十七八岁的少女,纯情却又充满了色彩。

翻到林先生去世前在采访中对年轻朋友们说的话。

问:“如果要给现在的`年轻人提成长建议,你会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林清玄:“我最想讲的就是,你要选择生命里那些重要的事。

一个是浪漫精神。

有一首诗说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如今事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了避免你从一个浪漫的人变成世俗人了,所以你要有浪漫的精神。

第二个你要有理想主义的追求。

你要看到山顶上有一个很美的别墅,将来我要住这样的别墅,虽然你可能达不到,但是你有这样的向往,而不是看到一个很脏乱的地下室,说我将来要住这个地下室,这个是理想主义。

第三个你要纯情,纯情的那种心。

人生大部分的苦难就来自于你还不够纯情。最近我有一本书叫做《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你的情感要保护好,因为这些比你世俗的成功还要重要。

我要跟年轻人讲的话太多了。

个人读书笔记13

历时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一个人的朝圣》,这是我读得最快的一本书了,但是读完总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索性就大概介绍下这本书吧。故事的主人公叫哈罗德·弗莱,他是一个65岁的老头,在酿酒厂做了四五十年的销售就退休了,为人谦逊,独善其身,从来没有过太高远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哈罗德·弗莱是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像是随时防备着前方会突然出现一道低梁,或是被人投偏了纸飞机似的。”

“哈罗德从小就学会了安身立命之道——保持低调,做个隐形人。”小时候,哈罗德的母亲不辞而别,父亲便经常给他换不同的“母亲”,但他并没有真正感受过什么是母爱和父爱。

成家后,他的婚姻生活也是不尽如意,儿子戴维患上了抑郁症上吊自杀,妻子由此便和他分居形同陌路人。在如此窘迫的境况下,他收到多年前的女同事兼好友奎尼的一封信,并告诉她自己得了癌症,不久便离开人世。

从此,他便决定一个人上路,亲自把自己的回信交到奎尼手中,并一路不停地给奎尼的疗养院打电话寄明信片,让奎尼一定坚持等着他。一路上,他一边回味往事,一边自我反省,还帮助许多人分担了一些东西,可回想起自己的从前,对待妻子莫琳、对待儿子戴森、对待好友奎尼,他总觉得亏欠了他们好多,甚至很多都是无法弥补的东西……一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深刻体会了外面的.生活,虽然旅途中也常有同行者陪伴,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近他的心,真正地了解他,懂得他“在路上”的意义。

从英国的南部到北部,从金斯布里奇到贝里克,历时八十七天的时间,六百二十七英里的里程,哈罗德终于到达了贝里克的圣伯纳丁疗养院,实现了对奎尼的诺言,奎尼最终也安然地离去,哈罗德和莫琳的感情也重归于好。

其实,整本书通读下来,让我一直都不懂的是,这本书为什么要叫“一个人的朝圣”而不是封面内的那句话“那么,我是谁?”朝圣往往不应该和“宗教”相关联的吗,而哈罗德并不是宗教信仰者啊,抱着这个疑问我请教了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对“朝圣”的解释是:

朝圣是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通常,它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果然,“朝圣”的确是与庄重、信念、宗教有关。但这本书讲述的是主人公哈罗德在去看友人奎尼的旅途中,通过忆往事,自我反省,给自己心灵的一次洗涤,最终又重拾勇气,开始坦然面对生活。

如果非要说这是一种朝圣,那就是哈罗德坚定了一种信念:只要他一直坚持走,奎尼就一定会活着,直到他到达目的地。严格来说,这的确是一种信念。但与其说是哈罗德为了“拯救奎尼”而开始“一个人的旅途”,倒不如说是奎尼拯救了哈罗德,如果没有奎尼的信,就不会有哈罗德“在路上”,就不会有他重新审视自我和面对生活的勇气,更不会有莫琳最终对哈罗德的原谅。

坦白来说,我觉得这本书用“朝圣”来命名,显得过为沉重,如果叫“那么,我是谁?”,也许会有另一种意境吧,也说不定呢。

个人读书笔记14

《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个人读书笔记15

1、我讨厌和人抱怨,那会让我觉得很悲哀。我想要没有怨言地生活下去。为此还是一个人好,因为我不会和自己抱怨。对自己严厉还是温柔,都是我的自由。

2、没钱那就去买便宜的东西好了

3、在肯德基一起喝茶的那个男生,也说不知道旧日恋人的`消息。那个女孩曾和我同班,但不太熟,完全不知道她现在在哪儿做些什么。

4、想去遥远的国家看看,却不想去附件的超市。

5、我怕生了孩子,只为自己活的人生就变成了为孩子活的人生。

6、不是我是护士,而是我的职业是护士。

7、人注定要受自由之苦。

8、我想住的家在这儿,我想挖的井儿在这,我想磨的石头是这块。曾经做什么都是迷茫,所以我很开心能拥有这份自然的坚信。

9、也不知何时起,工作不再是身份认同,并非是不安消失了,只不过那种必须要用什么来排解的原形不明的巨大东西,我现在已不再惧怕。

10、我想挖的井在这儿,我想磨的石头是这块,我最后的归宿在这里。这点我现在也深信不疑,也许永远都不会改变。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