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農牧工作彙報

來源:文萃谷 1.8W

一、農業發展現狀

鄉鎮農牧工作彙報

**鎮位於東江中游東岸,居二市四縣八鎮交匯處,北接臨江鎮,東與義容鎮、鳳安鎮相連;南鄰好義鎮、惠城區蘆洲鎮;西與博羅縣石壩鎮、源城區埔前鎮隔江相望;鎮府駐地距縣城68公里,距河源市區33公里。全鎮總面積278.1平方公里,下轄18個行政村和1個社群居委會,總人口59043人,素有“魚米之鄉、工業重鎮、商貿之埠”之美譽。農業是本鎮的傳統優勢產業,鎮黨委政府把抓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始終列入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本著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資源優勢,合理調整種養結構,逐步實現我鎮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粗放型農業向集約化農業轉變,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主要表現在:

(一)種養結構調整面積日益擴大

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加快種養結構調整,發展效益農業,增加農民收入這一目標,切實轉變職能,引導農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調整農業結構,一是走特色農村、生態農村之路,如**村的荔枝村,留洞村的甲魚村等,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特色產業。二是畜禽養殖穩步發展,特別是養豬加養魚的農戶合作社在進一步規範和發展中。三是瓜果蔬菜基地和經濟林種植不斷擴大,全鎮瓜果種植面積達到1500多畝,經濟林面積達13萬畝。

(二)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改善

2015年我鎮投入80多萬元,新建蓼坑村和改造孔埔、雅色、下洞、水東、槎嶺村等農村飲水工程,受益群眾3400多人;投入50多萬元,對新圍村十八天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投入20萬元,新建榴坑村、新圍村等2個陂頭,所有這些為我鎮的農業務經濟和防禦自然災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存在問題

從我鎮農業經濟發展的情況看,突出的主要問題是:

(一)結構調整主體意識不強。

種養結構調整、效益農業發展主體意識不夠強,觀念陳舊,思想僵化,停留在小而散,敢冒風險的較少。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群眾的小農經濟意識濃厚,小打小鬧、小富即安的思想嚴重,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打算;二是工業經濟不發達,勞動力求業門路少,導致農民戀土觀念強,土地流轉困難重重,形不成規模。

(二)基礎設施投入後勁不足。

儘管大部分村的農業基礎設施都進行了改善,但與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相差很遠。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感到後勁不足。一是上級有關部門對本鎮的基礎設施專案投入少;二是鄉鎮財政歷年來可以說是赤字財政,對各村的扶持存在著一定的侷限性;三是全鎮還有不少村是收不低支,連正常的日常支出都難以保證。

三、下一步計劃和打算

(一)解放思想,切實轉變思想觀念。

思想的障礙是最大的障礙,觀念的'落後是最大的落後。觀念一變天地寬,我們必須用市場化、城市化的新理念,來實踐新形勢下的農業生產,確定“跳出糧食抓農業,跳出農業抓農村”的工作思路,促使傳統增量型農業向現代效益型農業轉變。要宣傳發動,利用各種會議、網路及黑板報等多種宣傳手段,大力宣傳農業產業化的意義,讓農民瞭解什麼是農業產業化,怎樣才能實現農業產業化,樹立“只有規模化才能實現農業產業化”,的新觀念。轉變農民觀念,並通過學習培訓,讓農民瞭解農村經濟的新理念、新知識,轉變農民自身存在的消極保守觀念,破除因循守舊、怕冒風險、安於現狀的小農意識,改變習慣與傳統的種植方式和種植習慣,使農民認識到是效益農業發展的主體、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二)重視推廣,大力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銷量。

農產品有價無市,或有市無價的現場頻繁發生,歸根結底是農業科技含量不高,資訊滯後的問題造成的。產量必須加強科技的先導作用和支援作用,提高科技成果的作用率和貢獻率。提高銷量一是要不斷提高各類科技人員的素質。要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切實重視對科技人員知識更新,不斷提高從事農業人員的市場應變能力。二是重視農產品的推廣,利用政府搭建產品銷售平臺,千方百計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三是抓好先進示範工作,尤其是對增產潛力大、效益高的農業企業專案,建立示範基地和示範戶,以點帶面,並充分發揮大企業的示範輻射作用,帶動全鎮農業整體水平的提高。

(三)突出重點,積極夯實農業基礎設施。

加大農業投入,要加強農田基本設施建設,以設施化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以設施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一要突出農田基礎設施重點,抓好河道疏浚、農田平整,使農田中呈現路相連、樹成行、渠相通的農業現代園區景貌,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保障。二要完善政策抓投入,繼續完善獎勵政策,爭取一事一議等公益事業獎補資金,調動各村對興修農田水利設施的積極性,促動各村加大對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