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幼兒園活動反思(通用6篇)

來源:文萃谷 3.1W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幼兒園活動反思(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反思(通用6篇)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反思1

即將到來的端午節,讓孩子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從而敬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初步知道了端午傳統的民俗活動:包粽子、做香包、划龍舟、掛菖蒲、掛艾草等。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可以經常看到粽子,孩子們對包粽子頗感興趣。但是,由於地域關係,其他的習俗在我們這邊不多見。孩子們的經驗相對來說比較缺乏。

由於本次活動是屬於知識系列的活動,為了讓幼兒對活動感興趣,活動前期我就給孩子們講述了關於屈原的故事,以及為什麼端午有包粽子的習俗。孩子們都很感興趣,活動中我還準備了兩段關於端午的動畫視訊,還準備了粽子,香包、艾葉實物展示給幼兒,讓他們印象更深刻。活動前部分我利用幼兒熟悉的粽子匯入活動,幼兒都能和我很好的互動,看視訊動畫環節卻沒有我預想中的好,我想是因為故事動畫對於小班幼兒過深奧,而我認為對幼兒前期經驗鋪墊得還不錯,但實際小班幼兒還不能記住,所以之後的提問就沒有幼兒能回答出來。我想不是所有看視訊的效果會比口述故事好,因為在口述故事時,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理解能力,調整講述故事的節奏,還可以在講述中與幼兒互動,以便掌握幼兒的理解情況。端午習俗較多,也都離幼兒生活經驗較遠,只需幼兒瞭解,不需講得太細,由於時間原因,我省略了學習端午兒歌部分,這是一個很好的和幼兒的互動機會,我想加上效果會更好。

通過本次活動,我認為任何有意義的活動都必須建立在瞭解本班年齡、認知特點的基礎上,抓住幼兒感興趣的點,另外教師的組織語言及提問也更應貼近幼兒,讓幼兒更易理解,才會有課堂良好氣氛,達成活動目標。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反思2

幼兒反映:

包粽子的活動提早已經通知孩子和家長了,孩子們可開心了,總是來問我什麼時候開始。他們急切地等待和盼望著。活動那天,孩子們似乎來的很早,還一個勁地囑咐來參加活動的家長等一會不要遲到。孩子們都已經急不可待了,看著調好料的糯米、粽葉、線一樣樣地擺上桌子,他們紛紛要開始動手了。活動中,孩子們學得可認真,可積極了,一個勁地要求大人幫忙指導。雖然他們包的並不好,有的甚至屢屢失敗,但那份積極性和興趣依然很濃。下午,孩子們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又說又笑,成功的喜悅溢與言表。

家長反映:

家長很支援我們的活動,所以當日來了不少的熱心家長。在活動中,他們教得很認真很耐心,手把手地指導孩子如何卷棕葉、如何壓實糯米、如何包裹和捆紮。活動結束,幼兒和家長還留了影。

活動效果與反思:

本次活動內容豐富有趣,活動效果好。

幼兒的參與很積極認真,通過談話“端午節的由來”、“ 棕葉飄香端午節”以及家長們共同參加的包粽子等一系列活動,使幼兒對端午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同時也發展了動手能力,感受了節日的快樂氣氛。 還有特別感謝那些即使不能來還特別有請奶奶來參加活動的家長,使活動的開展很順利。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反思3

《端午節的由來》主要講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他愛國、有才幹,並且深受百姓的愛戴,可是楚王卻聽信了其他人的讒言,把屈原流放到了很遠的地方去,不再重用他。後來楚國被秦國佔領,他感到報國無門,在萬分悲憤之下,抱著石頭投汨羅江自盡了。當人們聽到這個訊息,都湧到江邊去呼喚、打撈,向江裡投食物,倒雄黃酒,希望屈原的屍體不被魚蝦所傷害。因為那天剛好是五月初五,從此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為了紀念屈原,人們都會向江中投粽子。

我在這個教學活動時,覺得故事情節對中班幼兒來說有點深奧,怕引起不了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就採用了提問教學法,讓幼兒一邊看圖片我一邊提出相應問題。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活動,我覺得有幾點值得反思:

一、自己設計的問題太多,顯得雜亂無章。

既然決定向幼兒提問,我就設計好了許多問題:比如“端午節有那些習俗?屈原是個怎樣的人?他為什麼要投江自殺呢?他投江後人們是怎麼做的?後來為什麼向江中投粽子?”設計這些問題時,我也考慮到了問題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設計。教學中我只注重了故事內容,想讓幼兒理解故事的含義,卻忽略了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現在想想,不如把問題簡單化,讓孩子們看著圖片自己討論她們的看法則更能引起孩子們對故事的興趣。

二、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故事的內容有點深奧,幼兒在第一次聽的時候就有點耐不住性子,更何況老師還設計了那麼多的問題。請幼兒回答的時候,我發現幼兒舉手發言的比平時上童話故事時要遠遠的少很多。明顯,我的問題沒有激起幼兒的興趣。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如果幼兒對教學教學內容沒有了興趣,那麼這就是老師的準備不足,也可以說是一堂失敗的課程。在以後的類似教學活動中,我會多加註意。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反思4

活動目標

1、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

2、能認真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述,樂於在集體中交流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動準備

有關《屈原的故事》的圖片。

活動過程

1、觀看圖片,傾聽《屈原的故事》,瞭解端午節的來歷。

2、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3、拓展交流: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教學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中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本活動開始時我先出示粽子,引出話題。接著通過觀看卡通視訊,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最後通過觀看賽龍舟視訊,感受賽龍舟時的緊張的氣氛。屈原這個人物對於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瞭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課堂效果來看,幼兒對於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幼兒都知道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整堂活動中幼兒還是比較投入的。在屈原這個人物介紹這一方面還是需要再加強改進。讓幼兒更容易接受並學習。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反思5

首先我通過播放歌謠《端午節》帶領幼兒排小火車拍頑固節奏進入場地,一下就集中了孩子注意力;隨後我出示香包,設疑提問、引發思考:“這是什麼?有什麼味道?為什麼要佩戴?端午節是怎樣來的,有哪些習俗?”從而引入課題;緊接著通過觀看動畫視訊,瞭解端午節的由來,動畫的播放一下就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形象生動的理解了故事;接著我又播放自制的課件,讓孩子瞭解到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和當地特有的習俗,收集的圖片色彩鮮豔,比起傳統的說教,一目瞭然;最後我又通過划龍舟遊戲再次讓孩子們體會到傳統節日的快樂,進而引出下一課題“下節課我們再一起來製作品嚐美味的粽子,好嗎!”,整節活動的設計,動靜交替、環環相扣,通過討論、觀看動畫、幻燈片、朗讀兒謠、律動遊戲等辦法,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循序漸進地瞭解端午節的由來與習俗。

在課堂實踐活動中,我十分注重使用鼓勵性評價,及時肯定孩子的參與,鼓勵孩子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激發孩子活動興趣;並能靈活的駕馭課堂,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要求自己在課堂活動中語言親切、自然,心中有孩子,做孩子親近的'朋友,因此在整節活動中孩子們情緒積極,注意力集中,參與性強,思維活躍,並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達到了預期作用。

不足之處:因為園內多媒體室電腦反應不太靈敏,活動中我沒能親自操作,由其他老師幫忙播放。以後在這方面要不斷學習進步。

我在社會教育活動中頻繁應用以下幾種教育辦法:實踐練習法:這是典型的做中學的辦法。例如說《小小值日生》《我會疊衣服》等這些內容都可以通過實踐練習法來進行。參觀法:在教學活動中,我頻繁組織幼兒在園內或園外的場所參觀。如:《我心中的國小》《小小郵局》《理髮店》《特殊的工作人員》等都可採用參觀法。參觀法的運用能使孩子通過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接觸社會,接受教育。情景表演法:如一些行為習慣的判斷對錯,頻繁會請大班孩子進行情景表演,讓孩子們通過情景再現,做出正確的判斷。講解法:如《特殊用途的號碼》,通過講解向孩子說明三種號碼的用途,使孩子瞭解規則及其意義。此外我還頻繁使用講述故事、學習兒歌使孩子懂得一些傳統的民族文化及行為規則;通過表演法,樹立孩子的自信心;通過談話法、討論法激發孩子對已有生活經驗的總結,豐富孩子的社會認知。當然這些辦法並不是獨自存在,而是依教學要求,靈活組合使用,從而避免空洞的說教,使我們的教學作用達到最佳。

我在社會教育活動中頻繁應用的活動模式有:角色扮演教學模式、實際練習教學模式、生活感知教學模式等。

端午節幼兒園活動反思6

重新站上講臺,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新的學校裡上公開課,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開始緊鑼密鼓地做準備。在一番對課文和相關資料的細緻研讀後,大致的教學思路逐漸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講的東西很多,但要上好課顯然不宜面面俱到。本著“一課一得”的有效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學習精彩的場景描寫”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案並付諸實施。

臨到上課時,教室後面坐著的一排老師讓我的學生們多少有些緊張,我自覺準備還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勵他們。整節課基本上順利地按計劃進行,也基本達到我所預期的教學目標。但課還沒上完,我已經有了遺憾之感。因為臨場發揮的能力和經驗的欠缺,交流討論場景鑑賞和實踐場景描寫兩個板塊完成得比較倉促,未能達到應有的程度和水平。

現在想來,這些應該算是我對自己的教學所做的最原生態的反思,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聽了各位前輩和同仁的評價之後開始的。他們在給予肯定的同時,給了我很多切實有力、極富啟發性的指點。我歸納總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語文課應該實現內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勝質則野,質勝文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我想,為人、為文固然要追求文質兼美,上課也應該以此為旨歸。而我這節課在處理內容和形式時有些偏頗,執著於窮盡對描寫手法的鑑賞,而對課文字身的核心內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動的是濃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也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而我卻未能加以強化,這是一處不容忽視的敗筆。另有,在PPT的製作上也有形式大於內容的傾向,多配的動畫圖片有點喧賓奪主。

第二,語文課應該實現方法的落實掌握。本課中,我著重以《端午日》的場景描寫為例子,系統地總結了文中所體現的各種描寫方法。遺憾的是,我在講授這個環節時沒有進行強化總結,這使得學生們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流於倉促和浮泛,對這幾種描寫方法的認知不夠紮實。在隨後的對“追鴨競賽”的場景描寫中,有的學生就沒有能夠有意識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練習。

第三,語文課必須重視語文特有的感悟體驗。在本課中,我在強化方法的指導的同時,弱化了對朗讀的要求。我想,語文課要有明晰的方法指導,更要有朗讀感悟,這二者是並行不悖、相輔相成的。上課時當把二者有機結合,以理解促進朗讀,用朗讀體現理解。

再次回望開公開課的前前後後,感受最深的是那種無形的壓力,然而也深知這些壓力正是成長的契機。我想,也只有在不斷的歷練與反思中才能不斷地成長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