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推薦】

來源:文萃谷 1.75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推薦】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

讀著老舍版的《北京的春節》、舒乙版的《北京的春節》、梁實秋的《過年》、思妤《除夕》,思考著如何整合和取捨教學內容。是否可以比較?那目的是什麼?

第一課時決定以課文為本,理清楚課文寫作順序,其所以然。學生選擇印象深刻的是什麼? 自由說指名說。結合課堂表格知道詳寫和略寫部分,及“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比較老舍的除夕描寫和思妤的出席描寫。

第二課時老舍的《北京的春節》、舒乙版的《北京的春節》、梁實秋的《過年》比較。 讀讀描寫小孩子過春節的部分讀一讀,再聯絡實際,寫寫“我的春節”,點評(這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

這幾天腦中一直盤旋的一個詞是“文字解讀式教學”,發現自己的課堂更多的是帶領學生讀懂教材,得出“詳略結合”等寫作方法,卻沒有讓學生學會運用。課堂上還是以我的講授為主,希望給予學生更多,看似好心的舉動反而打擊了學生的興趣,有的學生用手託著下巴聽講,有的心不在焉地做小動作,有的發呆似的看著我。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思想舞動起來,老師至關重要,課前的備課還得下工夫。

今年為了全面推行教師專業化成長計劃,學校下大力氣在教師教學基本功、教學素質方面進行強化。教導處制訂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其中一項就是同年級組開展賽課活動。

統攬全冊,還是選擇了《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去年試過,今年又重新拾起,絕不是怯於應對新課文,而是,去年講的時候,自己就有很多的不足。集體研討的時候,大家也很熱心的指出了我這一節課上,出現的問題,並提出了改進意見。對同事們提出的合理化建議,要虛心接受。可怎樣接受?我想,這就是最好的辦法。既然學校提供這麼好的機會,何不借此展示下自己“修煉”的成果?

《北京的春節》的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大筆、“俗白”風格、京味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全文洋溢著濃濃的“年味兒”,基於此,課前播放音樂“喜洋洋”,給學生一種直觀的“喜慶”。匯入時的歌謠,學生拍手齊讀,既烘托了氣氛,又調動了學生情緒,比我上次我來讀的效果好。談感受時,有個孩子回答說:北京的春節真“俗”的!下一跳,還好原來是想說老規矩多。

自由朗讀環節。上次有老師說大部分孩子沒讀完,這次放手了,讀完了也過了4分多鐘。對於這篇幅較長的文章,這樣的做法不適宜。徐老師的課堂上,這樣的環節可以略,因為僅僅是在熟悉文章、讀準字音。如果是:檢查課前預習作業,這樣效果會更好些。這部分,我怎麼會說“b和c”的學生呢?語言有些隨意了。

默讀找出文章重點節日。得益於前段時間一再努力的培養,孩子們預習完成的很不錯,時間段很容易找的到。之所以分段,一是教學目標中要求;二是有助於下步教學環節。想說下語文習慣的養成。去年有教師就提出這問題,今年四年級二班的學生就很好的給上了一課,無論是聽課、讀書的姿勢,回答問題的細節都是。只有語文老師良好的語文習慣,才會培養出學生的好習慣。

交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學生當然可以不必按照我課前設計,完整說出答案,漏下的可以在具體分析時補充。交流探討是我課堂教學的軟肋,自己很羨慕大家的收放自如,自己的課堂仍“欠火候”。課堂上,很多學生直接把目光鎖定在“除夕”。當然我也圍繞著“熱鬧”展開。分析到“人們的活動”和“音、色、味”後,如果這樣:你能用你的聲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熱鬧情景表現出來嗎?配樂朗讀。想必會跟好些。臘八蒜。著重突出了“色如翡翠”和“色味雙美”。

課件中,每個時間段都有安排,儘量根據學生的選擇,進行安排。沒進行完的環節,留在第二課時。結束時的意圖是想,分析完全文後,瞭解老舍先生詳略得當的寫法。

縱觀本節課,分析課文佔用時間過多,師生交流有些純粹,而沒有做到像徐老師課堂上的,讀悟結合。知,己不足,當改之。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2

《北京的春節》一課描繪的是節日風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樸素自然、流暢通達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學生也喜歡過春節,曲阜過春節習俗和北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對有些習俗很瞭解,所以會對文章內容感興趣,因為老舍先生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自然,所以沒有難懂的詞句。但是體會文章的表達特點和感悟老舍先生的語言魅力將會成為學習難點。

教學《北京的春節》後,我有許多收穫,同樣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反思。

我先用一首民間歌謠引入正題,不僅自然,而且還讓學生懂得了一些課外知識。通過我的詳細講解,學生不僅知道了北京春節的習俗,還從這篇課文中懂得了按時間順序記敘文章的寫法,而且要詳略得當。例如,臘月初八,除夕,正月七年級和元宵節作者是詳細描寫的,而小年,正月初六和正月十九這是略寫。適當運用這個寫法會使文章主題突出,不囉嗦。這篇課文不僅詳略得當,還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這一課的語言十分自然,樸實,準確,京味濃郁,很具特色,字裡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這一課層次十分分明,每一部分都可以用小標題來概括段意,學生以後也應該應用這種結構。

教學這一課時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這篇課文較長,我沒有充分地讓學生讀熟練。因為這篇課文是說明性的文章,應該多讓學生查資料瞭解,我沒有做好,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做到。在教學時,我提問的問題有的同學一問三不知,所以,我要加強學生的課前預習。

通過這次的教學,我收穫了許多,也對不足做了反思,強調學生以後要預習充分,課文熟讀,讓學生學習學的更好,收穫越來越豐富。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3

《北京的春節》是六年級語文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針對本課的教學,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用童謠引入,讓學生從童謠的內容中初步瞭解北京春節的時間及風俗習慣。接著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瀏覽課文,畫出北京春節的時間段,並找出詳寫部分。重點放在學生自主研讀“臘八、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這四部分。引導學生通過競賽,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讀書討論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融入其中,感悟臘八的忙碌、除夕的熱鬧、大年七年級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後,還是用童謠來概括本文主要內容,讓學生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二、有詳有略地處理講讀,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在課文中,老舍先生選擇了春節中的九個時段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臘八、除夕、七年級和十五四個時段為詳寫,其它為略寫。要是在學習時處處點到,鬍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達到囫圇吞棗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四個重點時段來品讀、討論,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通過反思這一節課,我發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少,教師講解成了主導,沒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2、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京腔京韻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不深,不能達到學生理解語言和積累語言的目的。

3、讀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語言素養的最佳途徑之一,也是學生與文字對話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以讀為主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本節課教學缺乏對學生讀的訓練,學生讀的方法少,讀的形式少,學生感悟理解就很膚淺。為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下大力氣進行紮紮實實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在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當然,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也有幾個不足之處:首先,我的整個教學態勢表現不夠突出。我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的感情不夠,語調比較平淡,肢體動作也比較僵硬。第二,在匯入環節中,可能由於緊張,一些本想講的話語忘記講了,內容的銜接略有點生疏,對待學生的發言的評價語言也比較單調。這兩點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努力改進,更上一層樓。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4

今天我們學習了《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它是老舍先生的著名文章。其中,介紹了北京的春節習俗。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易懂,描寫細膩生動有趣,層次分明,我.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及教學的參考資料,我精心設計了本節課,課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後我為了積累經驗並作了如下反思: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深入,針對東北學生的特點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首先讓學生說說你是怎麼過春節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說的興趣盎然,這樣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最後在讓學生迴歸文字,結果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但是,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學的這一節課,也有以下幾點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說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同時忽視了教師對文字的相對應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把握教材,課上適當的放和收。文字和實際相結合。

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4、如果分析結束後應重點總結一下文章的寫作特點,鼓勵學生在習作中加以運用,更好的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然後再佈置一個小練筆就好了。

問題即課題,立足於教學實際的研究必將有利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5

《北京的春節》的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大筆、“俗白”風格、京味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全文洋溢著濃濃的“年味兒”,基於此,課前播放音樂“喜洋洋”,給學生一種直觀的“喜慶”。由於此篇課文描寫的內容和紹興風俗大同小異,在課前讓學生回憶自己過年時的場景,更加激起學生的興趣。由於這篇課文通俗易懂,學生樂於朗讀,因此將朗讀作為了課堂學習的重點。

課前自由朗讀。通過自由朗讀,讓學生自己找喜歡的語句,自己好好讀讀,讀準難度字詞,讀通句子,由於是學生自己喜歡的段落,自然讀得聲情並茂。

默讀:通過讓學生找找哪裡是北京的春節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通過快速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快速尋找。默讀找出文章重點節日。得益於前段時間一再努力的培養,孩子們預習完成的很不錯,時間段很容易找的到。

之所以分段,

一是教學目標中要求;

二是有助於下步教學環節。想說下語文習慣的養成。

此外,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運用快速閱讀、默讀、學生示範讀、小組朗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將北京別具京城風味兒的春節讀得淋漓盡致。

另外,結合課外連結的資料袋,品析兩篇欣賞文章的特點和不同點,讓學生從小角度出發,著手“除夕”熱鬧場景,結合自己生活實際,讓學生寫寫自己過大年三十時候的場景,將書本知識內化,學以致用。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6

我一直以來,總以為精緻的教學便是細膩,然而,現在終於感覺到自己的錯了。精緻的教學需要的不僅是這些,至少它還需要擁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擺正教學的詳略;需要謀劃精準的策略。

今天,我就人教課標六下的《北京的春節》一課,說說自己的反思。

一、擁有大局的目光。

六年級是國小階段最高的一個層次。這時候的孩子已經不再是一個個毛頭小兒,他們已經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能對文章進行前後貫通的理解。於是,我們的教學便更應該著眼於整個篇章,而不應該只是一個段落。

然而,反觀我的教學過程,卻發現整體的教學還是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的教學。“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三個片斷之間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著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七年級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是無法比擬的了。正因為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絡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於是,這燈也就活了,不再是靜止的,沒有生氣的了。

二、擺正教學的詳略

剛拿到這篇文章,總覺得這也不捨,那也不棄。老舍的語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蘊要講,春節的傳統文化也要說……教學活動儼然也了“熬臘八粥”。

特別是六個特別的日子的教學不知道取捨。在初次試教的時候,連什麼是“臘八粥”“臘八蒜”也讓學生去讀,去了解。實際上這些內容,學生讀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師根本不用花什麼功夫去讓他們討論。可是自己就是那麼傻,總不敢放手。臘八如此,就更不用說其他日子了。於是,教學便也了小心翼翼,躡手躡腳了。

現在想來,甚是可笑。所幸的是,我終於明白,寫作有詳略之分,教學亦有詳略之分。該舍的時候,還是得大舍,切不可像佛家所云般“過於執著”。

略不敢略,那麼詳總能詳了吧?可惜的是,對於原本應該詳細探討的教學內容,我卻總是束手無策。

處理重點語段,我的“策略”往往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地想象來展開。方法單一,效果自然也就不甚理想了。更何況這些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學生的能力,於是教學便演變成了少數學生的舞臺。

比如教“除夕”這一部分。我的過程是先讓學生讀這一段,然後說一說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之後再通過自己的引說,讓學生體會到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

剛一開始學生還能說說看到的畫面,但是當讓他們體會“家家”“人人”等時,卻出現了“意外”。學生大都沒有什麼感覺,出現了冷場。於是,我只能通過再一次的引說讓學生來體會。說是“意外”,其實並不意外。我總是指望著學生能夠聽懂我的暗示,但是我是經過反覆解讀的,我自己自然明白文章是怎麼寫的,可是學生不然。他們才讀了幾遍課文,哪怕是讀了多遍,我們能指望他們讀得有多深呢?於是面對我的暗示,他們自然會不置可否。更何況教學目標怎能以暗示達成?我過於天真了。

所以關鍵是,對於重點段的教學,我們需要可行的策略,讓學生參與思考,參與讀悟。在這個環節,我還是應該讓學生通過比較來體會老舍寫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過關鍵詞的加紅,也可以通過關鍵詞的隱藏等方法,讓學生去比較著讀,來體會這些詞背後所隱含的意義所在。這樣教學的效果定然能夠。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7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按照時間的順序運用真摯感人的語言,描述了老北京春節的熱鬧、喜慶場面,字裡行間蘊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透出人人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通過閱讀,找出春節“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重視“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接觸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重視各種語文學習實踐機會。”本課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讀的質量逐步提高。並在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積極利用課外的語文學習資源,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安排了蒐集資料、資料交流共享等,增強了學生語文的綜合實踐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且能將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成為備課的一個難點。我又把落腳點放在了學生身上。設計了你認為他讀的怎麼樣及讓學生當評委談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精彩的發言,獨到的見解,有滋有味的讀書聲充溢課堂。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春節的熱鬧,我在教學“春節的高潮”一段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元宵和除夕有什麼不同?”學生們很快地回答出: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張燈結綵------緊接著,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假如你是一個導演,你會準備哪些道具拍攝老北京的元宵節?你準備拍攝成一個怎樣的元宵節?問題一出,學生們興致一下子來了,都熱烈地討論著。彙報時,學生們都能根據文中的描述,抓住關鍵詞句,如燈多、人多、熱鬧等特點進行佈景,營造出了一個處處張燈結綵的節日氣氛。完後,再以選旁白演員為名,讓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此段,感覺學生們讀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預期。可見,若在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另外,本課教學設計採用列圖表的形式合理流暢,能全面把握教材。學生不僅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順序,還一目瞭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寫作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我將課本和閱讀銜接起來。將老舍的《北京的春節》和梁實秋的《過年》、斯妤的《除夕》作對比閱讀。讓學生體會不同區域不同的年文化、年習俗及不同階段的人物心理。老舍被譽為“人民藝術家”,他的作品語言很有特色。在本節課上。我放開手引導學生卻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但是,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一節課,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說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卻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對於生字的教學環節,我忽略了。問題即課題,立足於教學實際的研究必將有利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8

《北京的春節》是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是老舍先生所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字裡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加見識,語言簡潔而生動,文質兼美,是培養學生語感,對國小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同時對國小生進行思維的訓練,提升語文學習能力的平臺。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自主讀文、讀中感悟:抓住作者按時間的順序記敘老北京過春節的表達順序,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有目的的讀走進北京人過春節的幾個片段,引導學生讀中感悟。初讀劃出相關句子,再讀體會交流,在學生與文字充分對話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好課文的重點部分。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適時評價,提升學生的認識,昇華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和學生的語文素養。

2、創設和諧的對話氛圍:課前佈置作業讓學生從網上搜集資料,再結合我從網路資源中找到不少資料圖片,通過多媒體恰當的呈現在課堂之上。這樣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學生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在教學的開始,在圖片各異的課件中,範讀了課文中描述“臘八”的一段文字,通過看和聽,將學生帶入了學習的情境,同時對老北京人怎樣過春節有了初步的印象、對文字精美的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藉此,讓學生再次走進文字,自主讀文,感知文字,在再次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感知了文字,感悟作者文字的魅力,觸發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還對文中的好詞佳句進行了熟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出語言的“味道”,並把好的語言進行了積累。

3、突破重難點,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抓住三個重點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在教學中滲透作者的表達方法。為此,讓學生在熟讀文字的基礎上,通過說話訓練,進行語言積累的同時,突破教學重難點。

二、成功之處

1、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所寫的內容時間跨度較大,場景描述較多,教學中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整體內容。引導學生自主讀書,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讓學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突破了重難點。

2、在教學過程中能貼近學生生活,注重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課堂上通過語言練習,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於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留意生活的良好習慣。

3、注重課本和閱讀銜接的聯絡。將老舍的《北京的春節》和梁實秋的《過年》、斯妤的《除夕》作對比閱讀。讓學生體會不同區域不同的年文化、年習俗及不同階段的人物心理。

三、不足之處

我也感覺有些欠缺:在語言訓練點的選擇上,選擇面較窄,達不到以點帶面的作用。說話句式訓練的設計,只針對多數學生,而對一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甚至難於掌握,應該對這些學生多些關注,設計合適、樂於讓他們進行語言表達的語言訓練句式。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1、教給學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樣才能安排好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達有詳有略,詳略得當。2、學習方法要多樣,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放手讓學生充分閱讀,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9

本文是人教版小語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篇一篇講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方面的問題;接下來略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知道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進行敘述的,並按時間順序列舉出這些日子;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裡,那裡的人們都有些什麼風俗習慣,並完成表格填寫;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作者是將哪幾天作為重點來寫的,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再接著就是找出文中描寫孩子們的句段,仔細研讀,體會孩子們過春節的感受;最後,再回顧全文,看你從作者的敘述中感受到了什麼,體會文章的主題。

至此,課文的主體部分已經學完了。接下來我先給同學們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們過春節的不同習俗。然後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了課文後的閱讀連結,體味不同的人過春節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寫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導同學們說說自己的家鄉或家裡過春節的習俗。最後,讓他們動筆依照課文或課後的閱讀連結把剛才口語交際的內容寫下來。從作文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同學寫得是比較成功的:按時間順序寫得詳略得當,較好地表現出了春節那種熱鬧、祥和的氣氛;特別是孩子們的那種無憂無慮和快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一是以讀促悟。每一個學習目標基本上都是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去完成,老師極少去代替。二是充分發揮了閱讀連結的作用,並有目的地進行了一些拓展。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三是比較成功地進行了口語交際和習作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鍛鍊了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做到了讀寫結合。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我以為一節好課就是細膩,就是對課文重點語段進行感悟。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的想,再進行反覆說的訓練。最近看了一些教學參考資料,結合自己的教學認識到:其實一節精緻的語文課,在教學中還需要擁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擺正教學的詳略;需要謀劃適當的方法。

一、著眼於整個篇章

六年級是國小階段最高年級。六年級已擁有了一定的語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章聯絡前後課文進行理解。我們的教學便更應該著眼於整個篇章。今天的教學,我有些糾纏於段的教學。“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三個片斷之間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著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

字,正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七年級也忙,但相對除夕卻是無法比的。所以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時,還可把三個部分聯絡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是“燈”,如果讓學生先體會燈,再來體會觀燈時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會在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

二、注意教學的詳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總覺得寫得太好,教學時這也不捨,那也不棄。語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蘊要講,春節的傳統文化也要說……教學彷彿一鍋“熬臘八粥”。文中六個特別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捨。“臘八粥”“臘八蒜”要讓學生讀和了解。其實學生一讀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課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總忍不住要講。“臘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說。教學就躡手躡腳了。課後仔細地想寫作有詳略之分,教學也應有詳略之分,該捨得大舍。略不敢略,那麼詳總能詳了吧?可惜的是,對於原本應該詳細探討的教學內容,卻又顯得力量單薄。

三、謀劃適當的方法

在重點語段的處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讓學生通過反覆讀,反覆地想象來展開。方法單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為這種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學生的能力,因為班上學生能力不足,課堂很容易成為少數學生的舞臺。比如教“除夕”這部分時,我先讓學生讀這段,然後說說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之後再通過教師的引導,體會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剛開始時,學生還能說說看到的畫面,但是當讓他們體會“家家”“人人”等時,多數學生就沒有感覺了,課堂出現了冷場。於是,我只能通過再次引導讓學生去體會,總是希望學生能夠聽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年人,是多次解讀過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麼寫的,可是學生年齡小知識有限,他們才讀了幾遍課文,即使是讀了多遍,又能指望他們讀得有多深呢?面對我的暗示,他們自然不明白老師的意思。更何況教學目標怎能以暗示來達成呢?

所以,對於重點段的教學,還需要可行的策略,讓學生參與思考,參與讀悟。這個環節,我還是應該讓學生通過比較來體會老舍寫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過關鍵詞的理解,讓學生去比較讀,在朗讀中細細體會這些詞背後的含義。這樣教學,效果才會更好。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紹了北京的春節習俗。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描寫細膩生動,結構清晰。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老師們的評課,覺得教學效果不佳,留下太多的遺憾。

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於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不詳,該舍的不捨,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反。一堂課下來,重點沒突出,難點更不能突破。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如果教學中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課堂氣氛可能比較熱烈、濃厚。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把握教材,課上適當的放和收。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想,一名教師只有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才會不斷成長起來。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0

《北京的春節》是20xx年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是圍繞著中華民風民俗這一專題編寫的。作者老舍先生運用樸實自然、京味兒十足的語言,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北京春節的節日習俗,再現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隆重與熱鬧、溫馨與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我作了如下反思。

首先在教學環節上,我做了如下安排:

1、溫故知新,引入新課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用何東的一首《拜年啦》引入,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裡,在濃濃的年味中進入本節課的學習。接著引導學生溫故知新,瀏覽課文,回顧上節課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課文采用了哪一種寫作順序,理清文章結構。為新授課做好準備。

2、走進新課,感受風俗

新授內容重點放在研讀“臘八、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這五部分。在分析課文時,我先講述描寫“臘八”的部分,做個示範,引領學生了解臘八習俗及作者語言的豐富;其次讓學生採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學習描述“臘月二十三”的內容,讓他們自己體會人們對小年的重視,送灶王的習俗;然後再帶領學生賞析描述“除夕”的部分,讓學生了解這一部分採用了先總後分的結構,從兩個方面凸顯了除夕的熱鬧;學習“正月七年級”這一部分時,讓學生合作探究,他們探究到了七年級和除夕熱鬧的不同之處:除夕是忙碌的熱鬧,而七年級是休閒的熱鬧;不同身份人物的活動也各不相同;學習“元宵”這一部分時,先讓學生知道元宵節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然後讓學生探究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燈的數量多?哪些地方體會到燈的種類多?並模仿文中語句用“有的……有的……”說一組排比句。

3、綜觀課文,體會詳略

北京的春節前後四十多天,有許多事情,可是作者只詳寫了臘八、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和元宵節的事情,而對其他部分進行略寫。因為這幾個日子最能表現北京春節的特點,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品味語言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用的是地道的北京方言。我用多媒體出示了一組句子,讓學生體會本文語言的京味兒十足,生動豐富。

5、閱讀拓展,隨堂練習

閱讀課後“閱讀連結”中斯妤關於春節習俗的描寫,將其與課文的相關部分作比較。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確立的主題不同,詳略安排也就不同;同時也體會到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單元人文主題。

6、佈置作業,學以致用

讓學生課下了解家鄉風俗,寫一篇短文,做到主題明確,詳略得當。

這六個教學環節條理清晰,環環相扣,設計合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思維活躍,發言積極。較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其次,這一節課還有不足之處:

一、課前沒讓學生去搜集各民族過春節的不同習俗,沒有適時地拓寬學生的視野。

二、感悟老舍京味兒十足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多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

三、本課的教學中,學生讀得不夠充分,讀的形式也比較單一,這是以後必須重視的。

教學是一門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推敲、反思的地方。我會在一次次反思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升自己。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1

今天,我上了《北京的春節》一課公開課,老師們給了我很多的建議,自己也有所感悟有所反思。一直以來,總以為精緻的教學便是細膩,便是對於幾個語段進行反思的感悟。談到感悟,便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的想,再進行反覆的說。然而,今天我明白了精緻的教學需要的不僅是細膩,還要對整篇文章有全班考慮;需要擺正教學的詳略;需要謀劃精準的策略。

一、著眼於整個篇章

六年級是國小階段最高的一個層次。這時候的孩子已經不再是一個個毛頭小兒,他們已經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能對文章進行前後貫通的理解。於是,我們的教學便更應該著眼於整個篇章,而不應該只是一個段落。

然而,反觀我的教學過程,卻發現整體的教學還是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的教學。“臘八”“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四個片斷之間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四個部分的寫作,是有著它們的共同點的。“臘八”重在“忙”,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臘八、正月七年級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是無法比擬的了。正因為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絡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於是,這燈也就活了,不再是靜止的,沒有生氣的了。

二、擺正教學的詳略

剛拿到這篇文章,總覺得這也不捨,那也不棄。老舍的語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蘊要講,春節的傳統文化也要說……

特別是六個特別的日子的教學不知道取捨。在初次試教的時候,連什麼是“臘八粥”“臘八蒜”也讓學生去讀,去了解。實際上這些內容,學生讀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師根本不用花什麼功夫去讓他們討論。可是自己總不敢放手。臘八如此,就更不用說其他日子了。於是,教學便也了小腳走路,躡手躡腳了。所幸的是,經過一次次的磨課探討,終於明白,寫作有詳略之分,教學亦有詳略之分。該舍的時候,還是得大舍。在老師們的建議下,我第二次上課時作了調整。

處理重點語段,我先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地想象來展開,然後讓學生談感受。學生通過自由讀課文、自由感知文字、自由和文字對話,在交流彙報在交合彙報中進行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最後迴歸文字——說說老北京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我此時設計了兩個語言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

語言訓練點1、這麼熱鬧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請說一句完整的話。

語言訓練點2、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臘月初幾就已經開始了,首先第一個好日子是——其次是——接著是——最後是——。 同時,對學生的思維和表達,我積極進行了有效的評價理答:

1、兩個問題,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表達,真不容易。誰再來說說?

2、你的表述真有條理。

3、太神了!這麼長的句子你都能說得這麼流暢、完整。誰也能向這位同學一樣說說?

4、哇!在表達中,你能加進自己的語句,使句子表達得更加具體,向你學習!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敘述順序,老師提示質疑,重讀課文,鍛鍊縝密思維,然後瞭解文中詳寫與略寫的日子。既遵循了學習的規律,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在滲透本課的表達方法時,針對文字的內容特點,選擇了一個教學內容點設計了語言訓練說話句式,用積極的評價來給予學生積極的迴應,激發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對學生回答給予及時的讚揚或者表示接受學生的觀點。使學生更願意參與問答,並在問答中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高。比如教“除夕”這一部分。我的過程是先讓學生讀這一段,然後說一說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之後再通過自己的引說,讓學生體會到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習效果好。

所以關鍵是,對於重點段的教學,我們需要可行的策略,讓學生參與思考,參與讀悟。在這個環節,我還是應該讓學生通過比較來體會作者寫作的用心所在。這樣教學的效果定然能夠更好。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2

讀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語言素養的最佳途徑之一,讀也是學生與文字對話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文質兼美的文章,能使學生讀來朗朗上口、成為學生積累好詞佳句的範本材料,更是成為學生語言表達借鑑的一個最佳平臺。所以,以讀為主的教學是本課的教學主線。確實是大勢所趨,這節課中,我抓住作者按時間的順序記敘老北京過春節的表達順序,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有目的的讀走進北京人過春節的幾個片段,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初讀劃出有關句子,再讀體會交流,在學生與文字充分對話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好課文的重點部分。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適時評價,提升學生的認識,昇華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感和學生的語文素養。

但綜觀整課教學,也曾在以下幾點不足:

一、教學的節奏把握還應該明快一些,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還應該確切些。

二、在語言訓練點的選擇上,選擇面較窄,達不到以點帶面的作用。說話句式訓練的設計,只針對多數學生,而對一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甚至難於掌握,應該對這些學生多謝關注,設計合適、樂於讓他們進行語言表達的語言訓練句式。

總而言之,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對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開展以讀為主的閱讀教學研究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同時我也認識到在教學中還需要更多細節的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3

關於本文的教學,我一直苦於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抓手”。課文這麼淺顯,內容這麼熟悉,語言這麼俗白,教什麼能讓學生有收穫呢?怎麼教能學生感興趣呢?後來根據團隊的備課意見,逐漸捋清了思路。我的教學分為很明確的四個板塊:概說課文、初識規矩、探祕規矩、領悟寫法。

在“概說課文”這個板塊,我故意設定了一點“障礙”,就是得用固定的句式來說,這樣就不僅僅是對內容的理解和感受了,還涉及到語言的組織了。孩子們得在腦海裡搜尋“有……有……”的四字詞語,還得找課文內容與之匹配,這樣,孩子們的思維就活起來了。

“初識規矩”這個板塊,就是要求提煉出文章中的主要詞句,知道北京人是怎麼過春節的,以及初步懂得為什麼要這樣過春節。這也是對課文脈絡的梳理。

“探祕規矩”這個板塊,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意在引導學生感受到“規矩”背後的東西——情。這個“情”裡面,既有親情,也有友情,還有鄰里情。是這份情,把大家聯絡在了一起;也是這份情,讓大家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與美好。在這個教學環節裡,必須引進一些教學資源,對文字部分內容進行補充闡釋,這樣方能揭示“規矩”背後的文化內蘊。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很多關於過年的歌曲、兒歌、祝福語,最後經過挑選,我主動為孩子們連結了三份資料。而其他相關資料,則由孩子們課前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去搜集整理。從課堂效果來看,這些資料的連結是很有必要的。

“領悟寫法”是我幾乎教學每篇課文前都要去好好思考的好好琢磨的。我們的語文教學,首先要“得意”,然後要“得言”,也就是先要理解文字的言語內容,然後感悟文字的言語形式。尤其是一些寫法很有特點的表達形式,我更是著力尤多,以期學生能達到模仿、借鑑、運用的程度。有些方法,即便學生當下不能運用,作為“種子”播在這兒也是不錯的,待到有朝一日,條件成熟了,也許它就發芽了呢!這篇課文的寫法之奧妙,我們在課前研討時已經提出來了,不再贅述。在課堂上,我通過引導孩子們對幾篇文字進行比較,比較順利地達到了預期目的。另外,我想說明的是,《兒時的春節》是我幾年前寫的下水文,沒想到這次教學竟派上用場了。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4

一直以來,總以為精緻的教學便是細膩,便是對於幾個語段進行反思的感悟。談到感悟,便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的想,再進行反覆的說。然而,現在終於感覺到自己的錯了。精緻的教學需要的不僅是這些,至少它還需要擁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擺正教學的詳略;需要謀劃精準的策略。

前幾天,我就人教課標六下的《北京的春節》一課,經過了一輪有意義的磨課。之所以覺著有意義,原因便在於上面所述。

一、擁有大局的目光

六年級是國小階段最高的一個層次。這時候的孩子已經不再是一個個毛頭小兒,他們已經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能對文章進行前後貫通的理解。於是,我們的教學便更應該著眼於整個篇章,而不應該只是一個段落。

然而,反觀我的教學過程,卻發現整體的教學還是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的教學。“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三個片斷之間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著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七年級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是無法比擬的了。正因為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絡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於是,這燈也就活了,不再是靜止的,沒有生氣的了。

二、擺正教學的詳略

剛拿到這篇文章,總覺得這也不捨,那也不棄。老舍的語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蘊要講,春節的傳統文化也要說……教學活動儼然也了“熬臘八粥”。

特別是六個特別的日子的教學不知道取捨。在初次試教的時候,連什麼是“臘八粥”“臘八蒜”也讓學生去讀,去了解。實際上這些內容,學生讀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師根本不用花什麼功夫去讓他們討論。可是自己就是那麼傻,總不敢放手。臘八如此,就更不用說其他日子了。於是,教學便也了小腳走路,躡手躡腳了。現在想來,甚是可笑。所幸的是,經過一次次的磨課探討,終於明白,寫作有詳略之分,教學亦有詳略之分。該舍的時候,還是得大舍,切不可像佛家所云般“過於執著”。

處理重點語段,我的“策略”往往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地想象來展開。方法單一,效果自然也就不甚理想了。更何況這些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學生的能力,於是教學便演變成了少數學生的舞臺。

比如教“除夕”這一部分。我的過程是先讓學生讀這一段,然後說一說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之後再通過自己的引說,讓學生體會到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

所以關鍵是,對於重點段的教學,我們需要可行的策略,讓學生參與思考,參與讀悟。在這個環節,我還是應該讓學生通過比較來體會老舍寫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過關鍵詞的加紅,也可以通過關鍵詞的隱藏等方法,讓學生去比較著讀,來體會這些詞背後所隱含的意義所在。這樣教學的效果定然能夠更好。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2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北京的春節》是第十一冊第七單元的篇一篇講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有機會可以研究老舍的《北京的春節》並且可以和老師們探討怎樣能更好的教學本課。在設計本課時,我首先要定位自己教學本課的教學目標。課文很長,但是文章每一節都很精妙,越品越有味道,因此不知如何取捨,最後還是決定將本課分為三課時來完成,而我要教學的為第二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人們準備過年的忙碌、喜悅。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談年”的方式,主要運用交流,體會的方法,通過對文字的學習及聯絡自己的過年感受,體會出人們盼望新年,準備過年的忙碌,喜悅的心情,及我們中國傳統新年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的特有地位。整節課,我努力的調動學生對新年的美好回憶,利用了一些圖片及喜洋洋的樂曲給學生創設情境。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很快的進入角色,沉浸在了喜慶的氣氛中。在本節課中,我充分的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體會老北京人是如何過年的使之與文字產生共鳴。

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老師們的評課,感覺教學中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感覺教師的引導過多,課文的每個方面都想要學生掌握到,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結果卻適得其反。一堂課下來,重點沒突出,難點更不能突破。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此外,在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如果教學中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課堂氣氛可能比較熱烈、濃厚。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5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裡行間蘊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生動,字裡行間透出人人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我們同屬北方,過年的習俗大致相同,對於課文的理解相對比較容易,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我們高村完小在08——09學年度語文教研組查進行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小課題研究,因此,學生養成了提前預習的習慣。在教學課前我讓學生蒐集相關資料,開闊眼界;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詢有關老北京過年的每個習俗的來歷。瞭解作者的生平簡介,主要作品等等。為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課堂上,我通過檢查導學案,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瞭解生字的掌握情況,課文的大致瞭解情況。課堂上通過研讀除夕夜的段落讓學生感悟春節的喜慶祥和。

我覺得教學這篇課文對課文的理解不是重點,因為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對春節習習俗的理解不是難點,難點我覺得應該是寫作方法的學習,以及課堂練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在研讀了除夕夜這一部分之後,我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家除夕夜的情景,學生仿照老舍先生的除夕夜真實地再現了自己家除夕夜的情景。課例大教研中有的老師說現在的孩子對春節不是很感興趣,寫的除夕夜大多是看春晚,但我們的孩子卻不是這樣,有的孩子饒有興致的寫了自己家供財神的情節,怎樣擺供品,爸爸和自己怎樣磕頭、許願等等,真實俗白非常貼切,這或許是城鄉的差別吧。通過這樣的小練筆不僅讓孩子們瞭解了家鄉春節的獨特習俗,也明白了真實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寫作素材。

儘管通過教研組集體備課,自己精心準備,但還是存在很多不足,聽完徐元霞老師執教的“北京的春節”以及楊主任的講話,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覺得還存在如下不足:不敢真正的放手給學生,對課標的解讀還不是很到位。今後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