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個人形象分析

來源:文萃谷 1.43W

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中塑造的男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形象。他是一個仍然彷徨於人生的十字路口,生活經驗還不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的還沒有找到正確方向和堅定信念的青年形象。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高加林個人形象分析,歡迎閱讀

高加林個人形象分析

高加林個人形象分析 1

《人生》成功的塑造了一個當代農村青年高加林的形象。高加林這個形象,內涵豐富,又具有較大普遍性,他是一個生活在我們中間的性格矛盾又統一的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遭際和思想面貌,在八十年代青年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是一個性格複雜而又矛盾的人物,他既不像過去那些先進的新農村青年那樣,腳踏實地的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而奉獻力量,也不是熱衷於建設自己的安樂窩,或者為謀取私利而不擇手段的庸碌之小輩。在高加林身上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交織著時代變革新引起的追求和矛盾。

高加林是幸運的,他有理想,有知識,有文化。學校豐富了他的精神生活,城市為他打開了另一個更為絢麗多彩的世界的視窗,他曾對現代文明懷著熾熱的嚮往。他不願庸庸碌碌的生活,極想有所作為;他又是那麼不幸運,他畢竟是一個無權無勢的普通農民的兒子,理想同現實間存在太大的距離。這些使他在人生的十子路口一直徘徊、鬱悶,形成了他複雜的性格。他深愛著生他養他的故鄉的土地和親人,但他十幾年拼命苦讀,就是為了不向他父親一樣,一輩子當土地的主人(或按他的另一種說法是奴隸)。他深知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內心深處也從沒鄙視過任何一個農民。

但他卻沒有當農民的精神準備;時時渴望離開這貧瘠的土地;他編織著美麗的夢想,但卻違背了現實。畢竟他不應該蔑視孕育生命的土地;而最終成為一個孤獨的失敗者。當然小說中高加林生活之路並沒有走完,他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艱苦的跋涉者,他的思想仍處在急劇的變動中,而不是一個走完人生之路失敗者。日後,他經過正確人生觀的指引,他是可以成為推動生活前進的一種力量的。

通過閱讀作品,我們不難發現高加林具有如下性格特徵:

(一) 自尊與自卑

高加林接受過新思想教育,血氣方剛,熱情奔放。有追求自身發展的願望。從小又受父母的嬌生慣養,父母用辛勤汗水換錢供他上學。他身上的泥土味已沖刷得差不多了。因而會不自覺地感到自己不比別人差。

在他被撤了教師職務後,表現極為強烈,他想只要高加村有高明樓,他就非要比他有出息不可,要比高明樓他們更強。去縣城掏糞時與克南媽爭吵後,眼裡噙著了淚花,望著悄然寂靜的城市,心裡暗暗說:我非要到這裡來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識,我比這裡的年輕人那一點差?我為什麼要受這樣的屈辱呢?[3]P32此時反映出高加林如此強烈的自尊。從小說中可以看出,高加林是有能力的人,連高明樓這樣的“大能人”也不能不感到一種威懾,不能不感到“將來村裡真正的能人是他”。高加林是優秀的,自信心可使他進取,但也可扭曲他的靈魂。於是我們在他自信的背後,發現了一種隱藏更深的自卑感。在他第一次去賣饃,卻因為是熟人,而不願去做那筆生意。當遇到老同學張克南和黃亞萍時,對他們所說的話非常敏感。即使他們是很真誠的,但在他看來,是在他面前誇耀自己的優越性。高加林的自尊心太強了。因此精神處於一種藐視的狀態,說話時不時的諷刺、挖苦。最終老同學不歡而散。在賣饃的過程中,他後悔不該來。感到自己象一個真正的鄉巴老。覺得周圍的人

都在看他,他低著頭,什麼也不敢看,連叫賣也不敢。心裡難受得象無數個蟲子在咬。在城裡掏糞時,緊張防備周圍,鬼鬼祟祟象做賊一樣,恐怕被熟人看見丟面子。

每當看見騎自行車的縣上和公社的幹部們,從河對面公路賓士而過,雪白的的確涼襯衫,被風吹得飄飄忽忽的身影時,他的心就會感到一種說不出的惆悵,苦澀的味兒頓湧心頭。就像吞了一口難嚥的中藥,難受極了。即使和巧珍在一起,他也會認為那是墮落和消極的表現。他的自卑是強烈的。

高加林之所以有這樣的自卑感,與他的思想意思是分不開的。他一心想離開這貧瘠的土地。他不願象他父親一樣當一輩子土地的奴隸。害怕的貧困、愚昧。他始終渴望到大城市去,渴望施展“抱負“。因此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自己的願望。他在當教師時,不斷髮表文章,刻苦鑽研。並且得到了認可—他是一個很受尊敬的教師。然而對於這樣一個有抱負、有上進心的青年,周圍的人沒有去承認他,發展他,而是讓社會的不良之風,深深傷害他,使他回到了黃土地上。我們可以設想,假如我們社會的肌體是健全的,假如社會主義陽光照耀在每一個角落,那麼高加林周圍的環境力量就有可能不段完善他的性格,而他本人或許能夠避免他的悲劇命運。因此我們不能忽視環境對人的影響。特別是那些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完全確立的青年。由於社會尚不是由他們來開拓,他們的視野就顯得過於狹窄,往往容易被生活表象所迷惑。而當他們處於人生的十字路口時,這一影響就更不能低估。在以高加林為典型意義的青年形象中,自信和自卑彼此排斥卻又緊密膠合在一起。這正是他性格中潛伏著的悲劇性的危機。

(二) 脆弱與勇敢

高加林是自信的。而當現實扼制了他的“慾望”,他又變得灰溜溜的,一蹶不振。他有的只是“慾望”本身,沒有的恰恰是把“慾望”本身化為現實的真正動力。他只能在順境中馳騁自己的想象,而不能在逆境中改變自己的命運。在他貌似強者的外衣下,隱藏著的卻是一顆脆弱的、不穩定的自我。

高加林的脆弱性在他兩次大的人生轉折中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當高加林被擠掉教師職務,第一次復歸到土地上當農民時,他感到理想破滅。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他無法冷靜下來。三年的教書生涯,美好的夢想頃刻間就變成了泡沫。他的臉痛苦的抽搐著,一隻手很很地揪著自己的頭髮,淚水一次又一次地流下來。他不思茶飯,用毀滅性的勞動來折磨自己。或許他的拼命勞動只是希望用極度的疲勞來消彌騷動的“慾望”。

當他走後門當了縣委通訊幹事,而事情敗漏,他又一次被譴回農村時,又一次感到孤零零的自己,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他不知自己從什麼路上走來,又向什麼路上走去…。想到破滅的不僅是那遠走高飛的幻想,也是與黃亞萍那並不牢靠的“愛情”。又想到自己以後貧窮的農民生活,他痛不欲生,想叫叫不出,想喊喊不出。他甚至想到死。然而這一切怨誰呢?想來想去,反而恨起了自己:他兩隻手瘋狂地揪著自己的胸脯,外衣上的鈕釦“崩崩”地顆顆飛掉……。在波濤起伏、曲折不平的人生道路上,高加林就是這樣地失敗了。當他孤魂般走在大馬河川道上時,山坡上傳來的是孩子們辛辣而直率的信天游歌聲:“哥哥你不成才,賣了良心才回來……”這利劍般閃射著冷峻真理光輝的古老歌謠,雖然從孩子們口裡唱出,但那深沉的譴責力量,仍然使他感到驚心動魄。只有在這時,他才如夢初醒,有了五內俱焚的痛悔。高加林是一個彷徨與人生十字路口,生活閱歷還不豐富的青年。遇到挫折不能積極面對,只會痛苦、流淚、抱怨、後悔。表現出極度的脆弱。但只要受到別人的安慰,鼓勵,他會作深刻的自我反省,對生活產生希望。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正因為如此,他還會振作起來,前途還是美好的。

儘管在逆境中高加林往往表現的很脆弱。但在順境時,他往往表現的很勇敢,積極進取,具有一種冒險精神。

高加林痛苦於農村落後,渴望現代文明的春風吹到這閉塞的地方。因此,在他當上農民以後,與因循守舊的古老生活方式發生了反抗力。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以特有的力量與農村舊道德觀念和庸俗輿論挑戰:他鼓勵巧珍刷牙;鬧了一場“衛生革命”;藐視農村“明媒正娶”的傳統道德,和巧珍大膽公開彼此的愛情,公開地在眾目睽睽之下,和巧珍騎著一個車子去逛縣城。可見,高加林是以一種勇敢、挑戰的姿態,衝擊著農村的平靜,和古樸的生活方式。憧憬著現代文明的生活。

在到南馬河公社採訪時,他的勇敢精神表現的也很明顯。南馬河幾個村莊都被洪水淹沒。高加林沒有騎車子,黃昏才出發。沒走幾裡,天就黑了。此時他並不害怕,他精力充沛、動作敏捷。一剎那間需要犧牲什麼,他就會獻出什麼。到了南馬河,腳上流著血,但沒有休息。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高加林這種勇敢精神與他自身的性格和經歷有關。首先他受過很好的教育,受過新思想的影響,是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人。當面臨這樣的大災難,作為一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一種責任感讓他衝在了前面。再者,高加林是一個要強、好勝、狂熱、有自尊心的人。這一次採訪對他來說是個難得的表現機會……。當他聽到那篇沒被改動的第一篇報道時,一種幸福頓湧心頭,忍不住輕輕地高吹起了口哨。

(三) 樸實與虛偽

高加林由於受到父輩的影響,他具備天下農民所特有品質—樸實。如小說上所描繪的那樣:在勞動時,他手磨起了水泡,流出了血,他仍然挺著。在縣城掏糞時,哪個廁所要是沒糞,他立刻失望喪氣,哪個廁所糞多,就高興想笑,像是發現了金子。在失去教師職業後,他抽的煙由紙菸變為旱菸,表現出他生活的節約。他憨厚、老實,當他第一次和巧珍在大馬路上並肩行走時,心呼呼直跳,感到很難為情。也是這種樸實,才使巧珍和他走近。也正是這種樸實,使他主動上地裡給父親幫忙;給母親拉風箱。並且還養了兔子,想搞點副業。他忙忙碌碌,儼然象個過光景的莊稼漢。也更是這種樸實,使他感到,他不該那樣害怕在這黃土地上生活;在這親愛的黃土地上,生活依然能結出甜美的果實。

高加林還擁有農民兒子質樸的責任感和內疚感。雖然他在精神上承受壓抑和痛苦,但看到在勞動中的母親滿頭的白髮;瘸腿的父親一輕一重地出山……。想到莊稼人的吃苦精神,眼裡流出了淚水。在作品下篇,我們看到,當他和黃亞萍在一起時,猛然想到巧珍,心如刀絞,情緒的熱情忽至冰點。內心深處,是一種深深的愧疚與譴責。

我們知道,高加林有極強的自尊心。他不甘不如人。始終渴望到大城市去,渴望施展“抱負”,其目的僅僅是實現自我價值?還是為了事業的發展?這在高加林思想上顯然是相當模糊的。於是,在這特定的環境中,其虛榮心得到了極度膨脹:當巧珍要把狗皮褥子拿到縣城給他時,他有點嚴厲地說:“我不冷!你千萬別拿來,人家笑話哩!”在縣通訊處的那些日子裡,他不斷陶醉在事業的成功中。他內心裡每時每刻都充滿著驕傲和自豪,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滿足。甚至和同志們說話都言詞尖刻,才氣外露,得意之情溢於表。但他有時也會警告自己不要太張狂,他有更大、更高的抱負和想法。不能滿足於這個縣城所達到的光榮……。甚至在省城的大街上,看到公園裡一隊對挽胳膊走路的青年男女,也幻想著自己

令人神往的富於彩色的大城市生活。高加林的內心是虛榮的,他的所謂個人抱負和個人前程,始終是他內心深處最縈繞關注的東西。正是這個日夜困繞著他內心的幽靈,指使著他走錯一步,再走錯一步。人生的道路是複雜的,社會的矛盾也是錯綜的,然而決定一個人性格面貌的,畢竟是一個人的思想、情操。當他和黃亞萍舊情復萌,重新戀愛,以及在這種愛情矛盾的厲害權衡中,“遠走高飛,到大地方去發展自己的前途”成為最重要、最有分量的“砝碼”。於是“權衡了一切後”他“決定要和巧珍斷絕關係,跟黃亞萍遠走高飛”。純真的愛情終於被壓倒在內心的虛榮之中。他無情地拋棄了巧珍這個天真純潔姑娘赤誠如火的愛情,卑劣地傷害了一顆純正坦直的心靈,也暴露出他靈魂深處潛伏著很不美妙的汙垢!我們可以看出高加林對劉巧珍和黃亞萍的選擇,並不是由愛決定的,而是由內心的虛榮決定的。誰能滿足他的虛榮,他就會選擇誰。思想意識的錯誤,致使最終陷入痛苦深淵。

高加林這些性格特點,有時是孤立的,有時又是錯綜複雜的交織在一起。從而形成這一人物形象的複雜性。

高加林以上性格形成,與他生活的社會、家庭、自身思想意識是分不開的。高加林生活在八十年代初期,那是一個能呼吸到城市文明的空氣卻又保留著古老、落後的習俗的城鎮郊區,一個交織著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的生活環境。也是現代意識與傳統道德觀念碰撞最激烈的時期。他的理想與現實、性格與環境交織的錯綜複雜,又顯得格格不入。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一副令人不可思議的畫面:一個明明有才能,可以充分發揮作用的知識分子,卻被別的有權勢的人同過“合法手續”而從教師隊伍中除名;隨後他又依靠自己的“關係”,進入縣委大院,而“紀律檢察委員會”又以合法的途徑將他重新除退。生活在這樣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環境中,高加林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有的只是一連串失敗的記錄。還有家庭環境、自身思想意識對他性格的形成也起很重要的作用。農村的落後、貧窮及父母對他的精心培養,創造了他一心離開黃土地的自身條件。我們從作品中可看出,形成他複雜性格的主要原因還是來自身的思想意識。由於剛步入社會,對生活認識不清。錯誤地把個人的慾望當作理想,不能根植於現實的土壤中,過分強調個人的需要。缺乏紮根土地,在家鄉的土壤上實現自己理想的決心。這些思想意識,促使他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矛盾重重,徘徊不前。[9]P321

高加林的悲劇不是偶然,大量的偶然性中顯示出了生活的某種必然性:傳統的生活已經容納不下這一代青年對人生的追求,而他們又往往不太理解通往新的生活的正確而又艱難的道路。他們理想大於現實,盲目追求實際上不能得到的東西,得到的必然是一種對人生扭曲的認識。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像高加林這樣的青年也並不少見。文學是一面鏡子,高加林這樣具有豐富內涵和典型意義的形象,無論他的逆境、順境、長處、弱點、教訓和悲劇,都具有發人深思的鑑戒的力量。希望那些徘徊於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年們從高加林的形象中得到啟發,正確處理好個人和社會的關係,以誠懇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一切,讓人生的理想之花開得更加鮮豔!

高加林個人形象分析 2

路遙在長篇小說《人生》中,成功塑造了一個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的形象。高加林作為一個有知識的鄉村青年,在改革開放初期所經歷的沉浮起落,集中體現在了事業和愛情兩個方面。他的形象普遍存在,內涵卻十分豐富,性格的矛盾和統一使人物更加鮮活、立體。 筆者試對高加林進行人物形象分析,並談談筆者對高加林的看法。

一、高加林的生活背景

《人生》的故事發生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農村政策的變化,個體經濟有了大發展,趕集上會,買賣生意,已經重新成了莊稼人生活的重要內容。小說中巧珍的父親劉立本就是在這幾年做生意,進而成為高家村首富的。

高加林生長在高家村,學習在省城,是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的同學不一樣,高中畢業後,沒有考上大學的他是不能留在城市的。城鄉二元對立的社會結構給高加林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是距離上的,還有心理上的。“生活的變化使他們很快就隔開很遠了,儘管他們相距只有十來里路,但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已經是在兩個世界了。”(第三章)原本同窗多年的同學,城裡的找到了工作,而他卻被同村大隊書記高民樓的兒子擠掉了民辦教師工作。

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說的那樣:“如果社會各方面的肌體是健康的,無疑會正確地引導這樣的青年認識整個國家利益和個人前途的關係。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我國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對於類似社會問題的解決。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當今的現實生活中有馬佔勝和高明樓這樣的人。他們為了個人的利益,有時毫不顧忌地給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當頭一棒,使他們對生活更加悲觀;有時,還是出於個人目的,他們又一下子把這些人推到生活的順風船上。轉眼時來運轉,使得這些人在高興的同時,也感到自己順利得有點茫然。”

二、高加林的心理變化

在這樣的環境中,高加林的心理難免產生變化。

去省城賣蒸饃卻被同學看到時,由於內心的虛榮,他撒謊自己是去城南走親戚。 高加林是好勝的。面對走後門的高明樓一家時,他不甘於被“潛規則”壓倒,他想要比高明樓他們活的更好:“一種強烈的心理上的報復情緒使他忍不住咬牙切齒。他突然產生了這樣的思想:假若沒有高明樓,命運如果讓他當農民,他也許會死心塌地在土地上生活一輩子!可是現在,只要高家村有高明樓,他就非要比他更有出息不可!要比高明樓他們強,非得離開高家村不行!這裡很難比過他們!他決心要在精神上,要在社會的面前,和高明樓他們比個一高二低!”

他還有著小小的報復心態,當遇到與高明樓合夥“潛規則”掉自己民辦教師工作的馬佔勝時,連虛榮心都顯得無關緊要:“當他們城關公社文教專幹馬佔勝有點尷尬地過來和他握手時,他這一刻不覺得胳膊上挽的蒸饃籃子丟人了——哼!讓他看看吧,正是他們把他逼到了這個地步!當專幹問他幹啥時,他很乾脆地告訴他:賣蒸饃!他並且從籃子裡取出一個來。硬往馬佔勝手裡塞;他感到他拿的是一顆冒煙的、帶有強烈報復性的手榴彈! ” 但是這些心理的負面變化,並沒有讓他的優點消失。

他有知識、有文化,能活用學校裡學到的化學知識,用漂白粉收拾水井,清潔井水。 他懷抱理想,關心時事,從高中起就開始做時事簡報,每天讀報的習慣更是從未改變。他想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高中時就經常和黃亞平一起熱情地討論國際大事。

他容貌俊美,擅長運動,原來就是中學籃球隊的主力隊員,當上記者後又成了縣委機關隊的主力,有著本城第一流的籃球技術。

他積極工作,熱情待人。為了不讓重感冒的同事老景病情加重,他頂風冒雨地摸黑前往南馬河公社採訪洪水受災現場。他在遊刃有餘地完成了寫報道的工作後,還熬夜連續寫了三篇短通訊和一篇綜合報道。他的工作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文章才氣橫溢。

他有善惡觀念:他喜愛劉玉海這樣心繫人民的好乾部,厭惡高明樓、馬佔勝這樣的奸猾幹部。無論是當教師、種地還是做記者,他都認同自己的勞動,並努力使勞動有價值。

可見,高加林的心中雖然有陰暗之處,更多的還是優點。他並不是一個讓人厭惡的人,相反,他是一個有理想有才華的、充滿朝氣的青年。

三、高加林的選擇悲劇

沒有考上大學和被擠掉民辦教師工作,是高加林所經歷的兩大挫折。一個讓他對自己失去信心,格外的自尊之下隱藏著他的自卑;一個讓他對他人的正直與社會的公正失去信心,不齒他人利用權勢關係的同時,自己也利用關係實現自我價值。這兩點影響了他的選擇,也讓他步入了悲劇之中,傷害了兩個年輕姑娘的感情,也傷害了自己。

筆者對高加林氣憤之餘,更多的是同情。城鄉二元對立的社會結構讓高加林不能盡情施展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抱負;社會上只重個人利益的歪風又左右了他,最後這股不正之風甚至傳染了他,使他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當今社會中,雖然沒有了如此嚴重的城鄉二元對立現象,只重個人利益的風氣卻是愈演愈烈。希望這樣的風氣能夠得到有效遏制,高加林這樣的悲劇能夠更少一些。

高加林個人形象分析 3

20世紀80年代,是改革開放及商品經濟活躍的重要時期。諸多農村青年懷揣夢想,離開故土,到大城市打拼。期間個人思想上產生的諸多迷茫與矛盾無處訴說,最終深深刻進此類奮鬥人群的骨髓,變成不可磨滅的一段記憶。路遙的小說《人生》便將視線聚焦在此類人群,通過塑造主人公高加林這一人物形象,將這些奮鬥在新時代與舊時代時間線上青年人的掙扎、思辨與最終的平和,展現得淋漓盡致。因此,本文對路遙《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自尊與自卑的碰撞

主角高加林出身農村,是家中的獨生子。因家中經濟狀況相對窘迫,其出於強烈的自尊心潛心學習。在此種環境及嚴苛的生存條件下,其不負眾望,最終考進了縣城的高中。城市中的教育與鄉下不同,高加林頓時有了一種看見希望曙光的感覺。在籌劃進城求學期間,他不忘自己的出身,但卻未曾因艱澀的現實情況羨慕村中的富戶劉立本、手握權力的村長,及大隊書記高明樓。高加林的“初心”起點很高,他認為這兩者均不值得自己尊敬。掌權者權勢薰心,甚至逐漸向鄉村一霸的方向發展;富戶重男輕女,儘管家有財產萬貫,但其甚至都不供兩個女兒唸書。高加林在出發時便存有要與高明樓這種與自身發展意願背道而馳之人一爭高下的思想。

後期,他甚至認為如果村中沒有高明樓這樣的人,他或會穩下心神,老老實實地在故土當一個農民。由此可見,高加林在最開始便想活得與眾不同,且光明磊落。從他的一言一行,均能看出其“自尊”的特性。此種自尊在後期入城後更有延展的體現。求學結束後,高加林一心投入了成為人民教師的努力中,但生活的壓力逐漸將其改變,使其不再擁有求學時意氣風發的精神風貌。在奮鬥期間,他為了一餐一飯風塵僕僕地奔波,感覺曾經在故土的莊稼人形象再次扣在了自己身上。好巧不巧,在其最為狼狽的時候,其碰到了曾經的高中同學。為了掩蓋自己的窘迫,高加林只好自稱是來候車室接親戚。在老同學提出能向其提供助力,伸出援手時,高加林言辭客套地拒絕了。但拒絕的話中綿裡藏針,針頭所向不是他人,正是自己。由此可見,其自尊與自卑的矛盾開始初現端倪。

讀者在讀到此處後,也能感受到這個男人相對敏感的一面。到後期,其自卑心理的展現則更加具象。當他教師身份被去除,再次回到故土成為一名農民時,他選擇閉口不言,拼命幹活。似乎只要把思想全部投入手中單調且辛勞的農活便可將所有的鬱結與不快拋在腦後。在後期得知村內最俊俏的姑娘對其有所傾慕時,他儘管大吃一驚,但依舊在戀情曝光後,選擇與姑娘雙雙進城。後來,他因為現實原因選擇了城市姑娘而拋棄了村中姑娘,這一方面展現其已經悄然改變,再也不是當年那個一心正氣的少年,一方面展現了其自尊及自卑矛盾的最終產物—— “虛榮”。

二、現實與愛情的夾擊

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人多會產生與當前環境難以融合的感受,儘管自身風光一時,但每當自己越想要抓住什麼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自己”從身體中“流”走。不是自己不屬於大城市,而是大城市急需人們變成其需要的樣子。高加林在小說開端便遭遇了一道失敗的挫折。在被“錢”與“權”壓迫的境況下,高加林選擇“清者自清”的發展道路——求學。那時的高加林還充滿著對未來的期望,但通讀過文章的讀者知道。其在現實的多重打擊下依舊只能迴歸平凡的身份,孤軍奮戰的滋味不好受,所塑造的“成果”亦相對脆弱,一擊便可輕易坍塌。原本失敗並不可怕,迴歸故土亦無外乎為重新開始。但高加林過於看重自己的那份自尊,即使連高明樓都不由得對其發出隱藏在內心中的感嘆,其依舊在現實中苦苦掙扎,堅持著自己最後的“底線”。

在與舊人相聚時,其依舊覺得對方所說的均為挖苦。在愛情方面,高加林經歷兩個女人——一個是鄉村女孩巧珍,一個是城市女孩亞萍。在相對艱難的歲月,高加林在巧珍身上找尋到了一絲心靈的安慰。那時他剛從城市歸來,思想上頗有萬念俱灰的傾向。村中最美女孩對他的傾慕與偏愛無外乎是一種救贖。儘管巧珍對其真心實意,但其在探尋到再次回到城市的機會後,其依舊義無反顧地回去了。為了展示自己的真心,其同樣帶領巧珍一併前往城市。

高加林在此時做好了與巧珍共同前行的考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在得到回到城市發展的機會時,即使其有所掙扎,有所顧慮,但其最終的選擇更多是為了自己,而非他人。亞萍也是真心喜愛高加林,但出於現實原因,其也不得不顧慮高加林農民的身份。由此可看出城市經濟發展導致的社會因素,對人們生活影響的嚴重性。從相對傳統一點的概念來講,這便稱之為“命運”。儘管其不是無法跨越的鴻溝,但為將其填滿,依舊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一窮二白時,單純地講求自尊、自強,難以化解現實給人們帶來的難關。小說中的主角高加林便是如此,他站在道德的平衡點上,僅有的自尊與自卑也成了他的絆腳石,儘管其奮力爭取,其依舊博不過命運,擺脫不了農民的身份。因此,其與亞萍的愛情也從“有點可能”變成“再無可能”。現實與愛情將主角如同夾心餅乾一般夾在了中間,高加林最終還是沒能擺脫被命運玩弄的命運,自己再次入城的原因竟是因為他人想要討好領導,最終其不正當入城的事情被人發現,儘管其積極、勇敢、不服輸,甚至捨棄了很多才再次企及翻身的機會,但無奈於現實的捉弄,其再次被城市所“拋棄”。在城市與自身不服輸的意念下苦苦掙扎,高加林或許是此類城市打拼青年的一員,但卻永遠不是最後一個。當人們面對的對手是這個適者生存的社會時,每一次的掙扎必然會增加的僅為身心上的傷痕,成功或者會來,或不會來,而奮鬥者能做的只有任其捲來。

三、故土對人物的召喚

儘管高加林對城市生活充滿嚮往,但其骨子裡還是對故土難以割捨。正是他農民的出身及原生家庭艱苦的環境條件,鑄就了其自強的思想意識。在遭遇了諸多不合情理的社會打擊後,高加林依舊秉承著20世紀80年代農村知青的形象,活出了屬於自己的血性。儘管其短處與長處未見哪端更明顯,但他對黃土地依存的本心,與其長短處一般,與其對土地逃離心態相簇並行。在其再次迴歸故土,重新拾起鋤頭面朝黃土背朝天時,其想到作為勞動人民的兒子,無論在何時,都不應喪失勞動的感覺。在其徘徊在城市中,藉助改革開放期間國內部分制度中存在的不正之風獲得暫時的一官半職時,便是對自己出身黃土地的一種背叛。在他再次憶起過往的種種,其心中是否存有愧疚,是否有晚來的不捨,單純從字裡行間難以直接得知。

小說在最後表述了高加林重重地摔倒在黃土地上,這不僅暗示了高加林此階段的命運,亦隱晦地告知了眾多讀者背叛黃土地的“下場”。城市無情,黃土寬厚。即使前去奮鬥的人們捨棄了自己的道義,忘記了自己的根本,被狠狠地擊倒,黃土地依舊不聲不響,默默地在它應在的地方手捧著救贖,等歸來的遊子落入它的懷抱。從結局反觀整篇小說,作者以新舊交替的時代發展及生活形式為切入點,通過對一系列事件矛盾及主人公顛沛流離的境況進行描寫,為讀者展現了那個時代眾多青年人對自我發展及未來前進方向選擇的困惑。文章首先突出主人公相對鮮明個人主觀思想,進而應用充滿變故的劇情安排給意志堅韌的農民孩子狠狠地“上了一課”。藝術往往源於生活,或高於生活,但其始終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此篇小說在二刷,三刷的時候,讀者會愈發清晰地看懂一點——作者將主人公高加林置於社會及時代的洪流中,使其靈魂處於失重的狀態。在其最終迴歸土地後,其終於意識到自己最初的起點便是自己靈魂的歸宿,也是自己人生的支點。故土對於此類農村知青的呼喚,並非字面意義上的希望其歸來,而是不希望外出打拼的“遊子”忘記自己的根本。當其為了追逐心中所謂的夢想,一樣樣捨棄隨身而來的思想與秉性時,無異於丟盔棄甲。時代改變人們的思維與行事風格並不難,難就難在要以一己之力或群體之力去改變社會,改變一個時代。或者說,當時代發生正向改變時,參與建設發展的青年人門應優先考慮自身最初的秉性與夢想實現過程的所作所為,為當前時代改變給予了多大的助力。此類思想與當前時代我國領導人員強調的“不忘初心”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其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

四、結論

總的來說,路遙《人生》這小說中主人公高加林即為八十年代初期農村青年形象,其自尊與自卑並存,在現實與愛情中逐漸迷失自己,最終在迴歸故里後投入黃土地的懷抱,找到自己身心及靈魂所以依。儘管當前時代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風貌大不相同,但當代奮鬥在城市工作崗位的青年人都應精讀此類著作,從中汲取人生經驗,不忘初心,明確自己的位置,保證一步一個腳印逐步奔向自己所期望的未來。

熱門標籤